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54集:齐郡的市集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54集:齐郡的市集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楚风渡齐:市集记

陈默站在楚地市集的入口,袖口还沾着从齐郡一路赶来的尘土,却被眼前的热闹攥住了脚步。秋阳正好,透过木棚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映得粮区的粟穗、布区的锦缎、器区的铁犁都泛着暖光。卖粟米的张阿伯正用木勺舀起一把新粮,凑到买主眼前:“您瞧这颗粒,楚地新培育的种,熬粥最香!”不远处的布摊前,几个妇人围着一匹染着茜草红的布叽叽喳喳,摊主是楚地织坊的老匠人,手里捏着尺子,耐心地给每人量着尺寸。

“陈幕僚?”身后传来脚步声,秦斩穿着一身素色锦袍,袖口挽着,带着几分干练。陈默连忙回身,拱手道:“秦大人,下官奉郡守之命,来取楚地市集的经。您瞧这市集——”他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惊叹,“分区清楚,买卖有序,连讨价还价都透着规矩。咱齐郡之前也试着办过两次市集,一次选在李村的洼地里,下了场雨就淹了;一次没分区,卖鱼干的挨着卖布的,鱼腥味染了布,最后闹得没人再来。”

秦斩闻言笑了笑,引着陈默往市集深处走。路过一处挂着“公平秤”木牌的摊位,穿灰布衫的老周正弯腰校准秤砣,见秦斩过来,抬头道:“大人,今日的秤都校好了,误差不超过一钱。”秦斩点头,转向陈默:“这是老周,楚地市集的‘秤官’,每天开集前必校秤。市集要活,规矩得先立住,公平是第一桩。”

陈默盯着那杆乌黑的秤,忽然想起上次齐郡市集的争执——有个商户用小秤卖粮,买主发现后闹到郡守府,最后商户被赶走,市集也冷清了大半。他叹了口气:“秦大人,咱齐郡缺的就是这规矩。郡守说,若楚地能派些人去指导,哪怕只教会分区、立秤,也是帮了大忙。”

秦斩没多犹豫,转身喊了一声:“赵叔!”不一会儿,一个皮肤黝黑、手上带着老茧的汉子快步走来,他是楚地市集的首任管理者,当年秦斩要办市集,第一个响应的就是他。“大人,您叫我?”赵叔嗓门洪亮,腰间还挂着一串串木牌——那是楚地最初办市集时,用来标记摊位的牌子。

“齐郡要办村级市集,你带着人去帮衬些。”秦斩从案上拿起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楚地市集运营要略”,“这里面记了‘粮、布、器’三区的划分法子,还有遮阳棚的搭法、价牌的写法,你给陈幕僚他们讲讲,缺什么只管开口。”

赵叔接过册子,翻了两页,眼里满是熟稔:“大人放心,这册子上的每一条,都是咱当年踩过坑摸出来的。比如这遮阳棚,得搭两丈高,不然夏天晒得人难受;价牌要用桐油浸过的木片写,下雨也不怕糊。”他转头看向陈默,咧嘴一笑,“陈幕僚,咱啥时候动身?早去一天,齐郡的乡亲就能早一天在家门口做买卖。”

陈默没想到楚地人这般爽快,眼眶竟有些发热:“明日便可!郡守还在郡府等着消息呢。”

第二日清晨,楚地的村口停着两辆马车,赵叔带着三人——负责写价牌的阿禾、管公平秤的老周,还有织坊派来的徒弟小柳,小柳手里捧着一卷楚锦样本,要去给齐郡的布摊做参考。陈默骑着马走在最前,马车轱辘碾过驰道的碎石,发出规律的声响。

“陈幕僚,咱齐郡的乡亲都种些啥?”赵叔坐在马车上,手里摩挲着那本运营册子,忽然开口问。陈默回头道:“咱齐郡靠海,除了种麦,大多人家还晒鱼干、熬海盐,还有些织麻布的,就是花色没楚地的鲜亮。”

赵叔眼睛一亮:“那市集分区得改改,不能只按楚地的‘粮、布、器’来。咱加个‘海货区’,把鱼干、海盐归到一起,离粮区、布区远些,免得腥味串了味。”阿禾坐在一旁,闻言立刻掏出炭笔,在册子的空白处画了个简易的分区图:“赵叔说得对,海货区得选在下风口,不然风一吹,布区的布就带腥味了。”

老周也凑过来:“还有公平秤,得在海货区多放一杆,鱼干、海盐按斤算,买主最在意秤准不准。”小柳抱着楚锦样本,笑着说:“等齐郡的布摊办起来,我教他们用茜草染色,保准比现在的麻布好看。”

陈默听着几人的议论,原本悬着的心渐渐落了地。他原以为楚地只会照搬自己的法子,没想到他们还会琢磨齐郡的实情,这般用心,想来市集定能办成。

走了五日,终于到了齐郡的治所。郡守早已在府外等候,见赵叔一行人下车,忙上前迎接:“赵老丈,辛苦你们了!咱齐郡的乡亲都盼着你们来呢。”赵叔拱手道:“郡守客气,都是为了乡亲们的生计,应该的。咱先去看看选好的市集地址吧?”

郡守领着众人往李村走,路上还在念叨:“之前选的是李村的老晒谷场,就在村口,可上次下雨淹了,现在还空着。”赵叔没说话,只是跟着走,到了晒谷场,他蹲下身,用手刨了刨土,又抬头看了看天色:“这地地势低,下雨肯定积水,不行。”

陈默急了:“那咋办?各村就这一块平地了。”赵叔没急着回答,而是往村外走,走了约莫半里地,停在一处高岗上。这里地势开阔,能看到周围五个村子的炊烟,风从东南方向来,正好吹向远处的林地。“就这儿!”赵叔指着脚下,“地势高,不怕淹;在各村中间,乡亲们来赶集方便;风往林地吹,海货区的腥味也散得快。”

郡守凑过来一看,眼里满是赞同:“赵老丈好眼光!这地之前是块荒坡,没人在意,没想到这么合适。”赵叔笑了:“办市集,地址是根,根扎得稳,后续的规矩才能立住。咱现在就找人平整土地,先把分区的线画出来。”

接下来的十日,齐郡的乡亲们都动了起来。赵叔带着人用石灰在地上画了三道线:东边是粮区,西边是布区和器区,南边靠着林地,划成海货区。阿禾教村民做价牌,她拿着一块浸过桐油的木片,用炭笔写着:“齐郡东郭村新麦,一石五十钱”,边写边说:“得把村子名字、东西品种、价钱都写清楚,买主一看就明白,不用多问。”

老周则在三个区各立了一根木杆,杆上挂着公平秤,每天清晨,他都要带着石权来校准。有个叫王二的村民,家里卖鱼干,一开始觉得公平秤是多此一举,偷偷用小秤称。老周发现后,没骂他,只是把他拉到一边,递给他一块楚地的木牌:“你瞧这牌子,是楚地最早卖鱼干的李叔的。他以前也用小秤,后来没人买他的鱼干,差点把家底赔了。现在他用公平秤,每天的鱼干都卖得精光。”

王二看着木牌上模糊的“李记鱼干”四个字,脸涨得通红。第二天清晨,他主动来找老周,把自己的小秤换成了公平秤:“老周师傅,我错了,往后我都用这秤,绝不糊弄人。”

小柳则在布区搭了个小棚,挂着楚地的茜草红布、紫草紫布,还有李婶特意织的“五谷丰登”锦缎样本。齐郡的织妇们都围过来看,一个叫张婆的妇人摸着锦缎,叹道:“这颜色真鲜亮,咱织的麻布要是能染成这样,肯定好卖。”小柳笑着说:“张婆,我教你们染!用咱齐郡的茜草煮水,再加些盐,染出来的红布不褪色。”

转眼到了开集的日子,是赵叔选的“逢五”——十月初五,秋高气爽,最适合赶集。天还没亮,村民们就推着小车来占摊位:海货区的张婆摆上了晒干的带鱼、墨鱼,盐罐里的海盐亮晶晶的;粮区的李伯扛着两袋新麦,阿禾帮他写的价牌就插在麦袋上;布区的织妇们挂起了染好的红布,小柳还帮她们在布角绣了简单的麦穗纹。

辰时一到,赵叔敲响了市集入口的铜铃,清脆的铃声传遍了周围的村子。不一会儿,乡亲们就涌了过来,有的牵着孩子,有的挎着竹篮,市集瞬间热闹起来。

“张婆,你这鱼干多少钱一斤?”一个妇人凑到海货区,拿起一块鱼干闻了闻,“真香,比镇上卖的还新鲜。”张婆笑着说:“十五钱一斤,咱自己晒的,没掺水。你要是要得多,十四钱给你。”妇人爽快地买了两斤,又问:“你这海盐咋卖?”张婆指了指价牌:“二十钱一罐,够吃一个月。”

粮区的李伯更忙,他的新麦颗粒饱满,买主络绎不绝。有个买主拿起麦粒,疑惑地问:“你这麦和楚地的粟米比,哪个好吃?”正好赵叔路过,笑着说:“各有各的好,麦煮粥劲道,粟米熬粥软糯,你可以各买一石试试。”买主听了,真的各买了一石,李伯笑得合不拢嘴:“赵老丈,还是您会说话!”

布区这边,一块染着茜草红的布吸引了很多妇人。“这布颜色真好看,不掉色吧?”一个妇人摸着布问。小柳走过来,拿起布说:“您放心,这是用楚地的法子染的,用皂角洗都不掉色。您看这布角的麦穗纹,是咱齐郡的麦子,绣在布上多吉利。”妇人听了,立刻买了两匹,说要给女儿做嫁衣。

正热闹着,忽然传来一阵争执声。赵叔连忙走过去,只见布区的王婶和一个买主正吵得面红耳赤。“你这布尺寸不够!我要一丈,你才给我九尺!”买主手里拿着布,怒气冲冲地说。王婶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我明明量的是一丈,怎么会少?”

老周拿着尺子走过来,沉声说:“别吵,咱用公平尺量一量。”他把布铺在石板上,尺子一端对齐布的边缘,另一端一量——正好一丈。买主愣了愣,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看错了,刚才把布边的毛边算进去了,对不住啊王婶。”王婶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没事,量一量就清楚了,多亏了这公平尺。”

赵叔看着这一幕,心里很是欣慰。他想起楚地第一次开集时,也有过类似的争执,后来立了公平尺、公平秤,再也没人因为尺寸、重量吵架了。如今齐郡的市集,也渐渐有了楚地的模样。

日头偏西时,市集才渐渐散场。村民们清点着钱袋,脸上满是笑意。张婆卖光了所有的鱼干和海盐,赚的钱够给孙子买一本楚地的《生活识字课本》;李伯的两袋新麦卖完了,还订出去了三袋,打算明天再磨些新面来卖;王婶的布也卖了大半,说要再染几匹紫布,下次开集卖。

陈默陪着赵叔走在回家的路上,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天来了不下五百人,卖出去的东西算下来,得有两百多石了!比咱之前办的市集热闹十倍。”赵叔笑着说:“这才刚开始,等过两个月,乡亲们熟悉了规矩,交易量还能涨。”

果然,一个月后,齐郡市集的交易量就达到了五百石。郡守特意派陈默带着齐地的特产——两大罐海盐、一包晒干的墨鱼干,去楚地感谢秦斩。陈默到楚地时,正赶上楚地市集开集,他看到齐郡的海货已经摆进了楚地的海货区,卖海货的还是张婆,她笑着说:“楚地的乡亲喜欢咱的墨鱼干,我每月都来一次,换些楚地的粟米回去。”

秦斩接过海盐,打开罐子闻了闻,笑道:“齐郡的海盐就是好,比楚地的盐鲜。”陈默拱手道:“秦大人,这都是赵老丈他们的功劳。现在咱齐郡已经有三个村办起了市集,咸阳那边都听说了,说要把齐郡的市集当东部的样板,推广到其他郡县。”

赵叔坐在一旁,喝着茶,看着市集里往来的人群,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楚地搭遮阳棚的日子。那时他还担心市集办不起来,没想到现在不仅楚地的市集红火,齐郡的市集也成了样板。他摸了摸腰间的木牌,那是楚地最初的摊位牌,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念想。

“陈幕僚,”赵叔忽然开口,“下次我再去齐郡,教你们办个‘跨郡市集’,让楚地的粟米、锦缎和齐郡的海盐、鱼干换着卖,乡亲们能赚更多钱。”陈默眼睛一亮:“好啊!郡守肯定乐意。”

秦斩看着两人的模样,心里很是感慨。当年办楚地市集,只是想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卖东西,没想到如今竟能连起楚地和齐郡,成了“郡县-村级”市集网络的开端。他望向市集深处,粮区的粟穗、布区的锦缎、海货区的鱼干,在秋阳下泛着光,像一幅鲜活的民生图。

又过了三个月,齐郡的市集扩展到了十个村,楚地和齐郡的商户们开始定期往来。楚地的商队带着粟米、锦缎去齐郡,换回海盐、鱼干;齐郡的商队则带着海货来楚地,换走楚地的农具、识字课本。市集不再是单一的买卖场所,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

陈默每次去楚地,都会给赵叔带一包齐郡的新麦;赵叔则会给陈默一本新的市集运营册子,上面记着新的规矩——比如“跨郡商户登记法”“异地货物存放制”。这些规矩,都是两人在市集运营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这年冬天,咸阳派来的官员到楚地和齐郡考察,看到两地市集的红火景象,感慨道:“‘书同文,车同轨’,如今再加个‘市同规’,大秦的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他回京后,向朝廷上奏,将楚地和齐郡的市集模式推广到全国东部四郡,“郡县-村级”市集网络渐渐成型。

赵叔听说后,特意带着楚地的村民去齐郡,和齐郡的乡亲们一起办了一场“跨郡丰收市集”。市集上,楚地的粟米堆成了小山,齐郡的海盐摆成了方阵,织妇们的锦缎和麻布挂在一起,像一道彩色的帘子。孩子们在市集里跑着闹着,有的手里拿着楚地的糖人,有的嘴里含着齐郡的冻梨。

陈默站在市集入口,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想起第一次去楚地的日子。那时他还在为齐郡的市集焦虑,如今却能看到两地的乡亲们其乐融融地做买卖。他转头看向赵叔,赵叔正和张阿伯、李婶说着话,脸上满是笑意。

“赵老丈,”陈默走过去,轻声说,“您说,这市集会不会一直办下去,直到全大秦的乡亲们都能在家门口做买卖?”

赵叔看着远处的炊烟,点了点头:“会的。只要咱守着‘公平’二字,把规矩立好,把乡亲们放在心里,这市集就会一直办下去,大秦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秋风吹过市集,带着粟米的香气、海盐的咸气、锦缎的熏香气,也带着两地乡亲们的笑声,飘向远方。那笑声里,藏着楚风渡齐的温情,也藏着大秦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