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53集:蜀郡的织学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53集:蜀郡的织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桑染鱼纹跨蜀楚

楚地的六月,潮气裹着草木香钻进织坊的窗棂。李婶正弯腰站在染缸前,手里的木勺轻轻搅动着靛蓝色的水。缸里的茜草渣沉在底,水面泛着细碎的光,像把夜空揉碎了撒进去。她眯着眼看了会儿,又往缸里添了小半勺石灰水,嘴里念叨:“差一分火候,颜色就暗一分,织到锦缎上就显不出精神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徒弟阿芸端着刚煮好的桑皮汁进来,粗陶碗里冒着热气,带着桑木的清苦香。“师父,您要的桑皮汁,这次熬得比上次稠些。”阿芸把碗放在染缸边的木台上,目光落在架子上晾着的锦缎——那是刚染好的楚锦,上面织着稻穗沉甸甸垂着,鱼群在稻禾间游弋,阳光一照,稻穗的金黄和鱼鳞的银白像要从锦面上跳下来。

“稠些好,”李婶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这桑皮汁是个宝贝,兑在染料里能固色,还能省些茜草。去年西域商队来,说咱们的楚锦染一次能管三年不褪色,靠的就是这法子。”

正说着,织坊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阵热风裹着尘土进来。门口站着个陌生男人,穿着蜀地常见的青布长衫,袖口和鞋面沾着赶路的泥点,手里紧紧抱着个布包,额头上的汗把头发都打湿了。他探头往里看,目光落在那匹楚锦上,眼睛一下子亮了,又很快黯淡下去,带着几分急切开口:“敢问,这里是李婶的织坊吗?我是蜀郡承远织坊的苏承远,特意来求您帮忙的。”

李婶让阿芸给苏承远倒了碗凉茶,看着他咕咚咕咚喝下去,才慢慢问:“苏掌柜远道而来,是织坊出了难处?”

苏承远放下茶碗,把怀里的布包打开,里面是块蜀锦。那锦缎的桑蚕丝细密光滑,是蜀地最好的料子,可上面的花色却显得单薄——红色偏暗,像是蒙了层灰,纹样是传统的云纹,织得虽工整,却少了些灵气。“李婶您看,”他指着蜀锦,声音里带着焦虑,“咱蜀郡多产桑,丝的品质不输任何地方,可这染色总是差口气。前两年还好,这半年来,西域商队都少来订蜀锦了,说咱们的颜色不亮,还容易褪。我听燕郡的粮商说,楚地的楚锦又亮又牢,还能织出稻鱼纹样,老百姓抢着买,西域那边更是订不到货。我琢磨着,您的手艺肯定能救咱承远织坊,求您去蜀郡一趟,教教咱们的织工吧!”

李婶拿起那块蜀锦,手指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又凑到鼻尖闻了闻,“你们用的茜草是蜀地本地的?”

“是!都是从蜀南山区采的,品质不差,可染出来就是这个样子。”苏承远急忙点头。

“不是茜草的问题,是少了点‘引子’。”李婶把蜀锦放回布包,“蜀郡多桑,桑皮汁熬出来能调底色,兑在茜草染料里,颜色能艳三分,还更牢。我这就收拾染具,带两个徒弟跟你走。”

苏承远没想到李婶这么爽快,激动得站起来,手都有些抖:“多谢李婶!多谢李婶!我这就去雇马车,咱们尽快动身!”

当天下午,李婶就带着阿芸和另一个徒弟阿芷,装了满满两大箱染具——陶制的染缸、煮染料的铜锅、滤渣的竹筛,还有几包晒干的茜草和桑皮,跟着苏承远上了路。马车走在楚地的官道上,两边的稻田绿油油的,稻穗刚抽出来,风一吹,掀起层层绿浪。阿芸撩着车帘看风景,“师父,咱们这一去蜀郡,得走多少天呀?”

“快则七八天,慢则十天。”李婶正低头整理染具的清单,头也不抬地说,“路上多留意蜀地的桑树,看看他们的桑皮和咱们楚地的有啥不一样。桑皮汁的熬法很关键,老桑皮比新桑皮稠,熬出来的汁更管用,到了蜀郡,得教他们选桑皮。”

阿芷在一旁记着师父的话,手里的木简上已经写了好几条:“选老桑皮,直径要过两指;熬汁时要用柴火,火不能太旺;染前要滤三遍渣……”

走了两天,马车进入蜀地境内。路两旁的桑树渐渐多了起来,不像楚地是零散种在田边,而是成片成片的桑林,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苏承远指着桑林说:“李婶您看,这都是咱蜀郡的桑园,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丝多得用不完,就是染织跟不上,可惜了。”

李婶让马车停下,下了车走进桑林。她选了一棵老桑树,伸手摸了摸树干,又掰下一小块桑皮,放在嘴里尝了尝——清苦中带着点甜,比楚地的桑皮更厚实。“这桑皮好,熬出来的汁肯定稠。”她把桑皮递给阿芸和阿芷,“你们也摸摸,记着这个手感,以后教蜀地的织工选桑皮,就按这个标准。”

正说着,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李婶急忙往马车跑,一边跑一边叮嘱:“快把染具盖好!陶缸怕淋,铜锅也不能进水!”三个女人手忙脚乱地把油布盖在染具箱上,雨水打在油布上“噼啪”响。等她们钻进马车,衣服都湿了大半。阿芸擦着脸上的雨水,笑着说:“师父,您比护着自家孩子还护着这些染具。”

李婶也笑了,把湿了的袖口拧了拧:“这些家伙什,跟了我十几年了,染出来的锦缎没有一百也有八十。织锦是手艺,也是良心,半点马虎不得。”

十天后,马车终于到了蜀郡承远织坊。织坊在蜀郡城的西边,靠着一条小河,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承远织坊”四个字。推开大门,里面是个不大的院子,两边摆着十几台老旧的机杼,几个织工坐在机杼前,手里拿着丝线,却没怎么动,脸上带着倦意。看到苏承远带着李婶等人进来,织工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好奇地看过来。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最里面的机杼旁站起来,她穿着灰布衣裳,手上布满老茧,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掌柜的,这几位是?”

“林大娘,这位是楚地来的李婶,染织手艺一绝,特意请来教咱们染楚锦的法子。”苏承远介绍道。

林大娘上下打量了李婶一番,又看了看她身后的染具箱,语气有些生硬:“咱蜀锦有咱蜀锦的规矩,染了几十年都是这么染的,外人的法子未必管用。”

李婶知道林大娘是担心丢了蜀锦的传统,也不生气,笑着走过去,拿起林大娘机杼上的丝线:“林大娘,您这丝线是蜀地的春蚕吐的吧?又细又亮,是好料子。可您看这红色,是不是染完半个月,在太阳下晒几天就暗了?”

林大娘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这样,去年给西域商队染的一批红锦,他们说运到半路就褪了色,再也没来订过。”

“不是您的手艺不好,是少了一步调底色的工序。”李婶拉着林大娘走到院子里的空地上,“苏掌柜,麻烦您让人准备一口大铜锅,再采些老桑皮和茜草来,我给大家演示一遍。”

苏承远立刻吩咐下去,半个时辰后,铜锅支好了,柴火也生了起来,旁边放着一大筐老桑皮和茜草。李婶让阿芸把桑皮切碎,放进铜锅里,又加了适量的水,“桑皮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三,水多了汁稀,水少了容易糊。”她一边搅拌一边说,“柴火要保持中火,不能太旺,不然桑皮会煮焦,汁就带苦味,染出来的颜色也会发暗。”

织工们都围过来看,林大娘站在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铜锅。阿芷在一旁给大家讲解:“桑皮汁熬好后,要滤三遍,把渣都滤干净,不然染在锦缎上会有斑点。”

煮了一个时辰,铜锅里的水变成了深褐色,桑皮的清苦香飘满了院子。李婶关掉火,让阿芸用竹筛把桑皮渣滤掉,剩下的桑皮汁浓稠得能挂在木勺上。“这就是好的桑皮汁。”她舀起一勺给大家看,“接下来,咱们煮茜草。”

茜草煮的时候,李婶加了半勺石灰水,“石灰水要少加,多了颜色会发灰。煮到水变成深红色,就把桑皮汁倒进去,比例是茜草水七分,桑皮汁三分。”

当深红色的染料倒进陶缸里,织工们都发出了惊叹——那红色比他们平时染的亮多了,像熟透的石榴籽,在阳光下透着光。李婶拿起一块白锦缎,放进染缸里,轻轻搅动,“染的时候要不停搅,让锦缎每个地方都浸到染料,不然会有色差。染半个时辰,拿出来晾半干,再染一次,颜色更牢。”

半个时辰后,李婶把锦缎捞出来,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风一吹,红锦缎像一团燃烧的火,比晚霞还艳。林大娘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布料还是柔软的,颜色却牢牢地附在丝线上,没有一点掉色的迹象。“这……这也太神了!”她转头看着李婶,眼神里的警惕变成了敬佩,“李婶,您这法子真管用!”

李婶笑着说:“不是我的法子神,是蜀地的桑皮好。蜀地多桑,用桑皮汁调底色,既省了茜草,又让颜色更亮,是因地制宜的法子。”

接下来的几天,李婶开始教大家织稻鱼纹样。她先在纸上画好图样,稻穗要织得饱满,每一粒稻粒都要用金线勾边;鱼的鳞片要一层一层织,用银线和金线交替,这样在阳光下会有波光粼粼的效果。“织稻穗的时候,要先织稻杆,再织稻粒,稻粒要从下往上织,才显得沉甸甸的。”李婶手把手地教年轻织工青黛,“鱼的眼睛要用黑色的丝线,织成圆形,这样鱼才显得活。”

青黛是织坊里最年轻的织工,才十七岁,学东西很快,就是性子急。第一次织鱼纹的时候,把鱼鳍织反了,急得快哭了。李婶拿着她的锦帕,耐心地说:“别急,拆了重织就好。织锦和做人一样,得慢慢来,一步错了,后面就都错了。”她帮青黛把错的丝线拆下来,重新教她织鱼鳍:“鱼鳍要从鱼身往外用长针,这样才显得展开的样子,鱼才像在游。”

林大娘也在一旁学,她织了几十年云纹,刚开始学稻鱼纹样有些不习惯,手指总跟不上。李婶就把图样画得更大,标上每一步用的丝线颜色和针法,“林大娘,您经验足,只要掌握了针法,比年轻人织得还好。”

果然,没过几天,林大娘就织出了一块稻鱼纹的小锦帕,稻穗金黄,鱼群灵动,比李婶织的还多了几分蜀地的灵气。“李婶,您看!”林大娘拿着锦帕给李婶看,脸上满是自豪,“我把蜀锦的云纹藏在稻穗下面了,您看,这稻穗之间的空隙,是云纹的样子!”

李婶仔细一看,果然,稻穗之间的白色空隙织成了淡淡的云纹,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却让整个纹样更丰富了。“林大娘,您这想法好!楚地的稻鱼纹,加上蜀地的云纹,就是独一无二的蜀楚锦了!”

织工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天天不亮就来织坊,直到天黑才回去。苏承远看着织坊里热闹的景象,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每天都给大家准备好茶水和点心,还特意让厨房做楚地的米糕,让李婶和阿芸、阿芷尝个家乡味。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这天,承远织坊推出了新的锦缎,李婶给它取名叫“桑鱼锦”——用蜀地的桑皮汁染底色,织着楚地的稻鱼纹,还藏着蜀锦的云纹。新锦缎一摆到织坊门口,就吸引了好多人来看。一个穿着绸缎的妇人拿起一块红底桑鱼锦,摸了摸说:“这颜色真亮,比以前的蜀锦好看多了!”

“不仅好看,还不褪色!”阿芸笑着说,“我们用桑皮汁染的,晒半年都不会暗。”

妇人立刻买了两块,说要做件新衣裳。消息传得很快,没几天,蜀郡城里的百姓都来买桑鱼锦,有的买回去做衣裳,有的买回去当礼物送亲戚。西域商队的首领听说承远织坊出了新锦缎,特意来看看,拿起一块桑鱼锦,翻来覆去地看,又放在太阳下晒了一会儿,惊讶地说:“这颜色比楚锦还亮,丝的品质也是一流的!我要订一百匹,运到西域去!”

苏承远笑得合不拢嘴,立刻和西域商队签了订单。织坊里的织工们也都很开心,林大娘拿着刚发的工钱,对李婶说:“李婶,要不是您,咱织坊早就倒闭了。现在好了,不仅有活干,工钱还涨了,谢谢您!”

青黛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小锦帕,上面织着一条小鱼,鱼嘴里叼着一片桑叶:“李婶,这是我给您织的,您要回楚地了,带着当个念想。”

李婶接过锦帕,眼眶有些湿润。她在蜀郡待了三个月,和这些织工们处成了家人,现在要走了,还真有些舍不得。“我走了以后,你们要是遇到染色的问题,就写信给我,我会尽快回信。”她对大家说,“桑鱼锦是咱们一起做出来的,要好好做,让更多人知道蜀楚锦的好。”

离开蜀郡那天,织工们都来送李婶。苏承远给她装了满满一车蜀地的特产——桑蚕茧、蜀锦料子,还有他特意让厨房做的桑皮糕。“李婶,您有空一定要再来蜀郡看看,咱们承远织坊的桑鱼锦,现在在西域都出名了!”

马车慢慢驶离承远织坊,李婶撩着车帘往后看,织工们还站在门口挥手。阿芸说:“师父,您看,蜀郡的织坊和咱们楚地的织坊,现在都织着桑鱼锦,就像连在一起一样。”

李婶点点头,心里想着:织锦不只是丝线和颜色,还是人心的连接。楚地的染法,蜀地的桑丝,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锦缎。就像楚蜀两地的人,只要心往一处想,就能做出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

马车走在蜀地的官道上,两边的桑林绿油油的,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唱一首温柔的歌。李婶靠在车座上,手里拿着青黛织的小鱼锦帕,嘴角带着笑。她知道,楚地的织坊和蜀郡的织坊,以后会一直连着,就像那桑鱼锦上的稻穗和鱼群,永远在一起。

回到楚地的织坊,阿芸和阿芷立刻把蜀郡的经历告诉了其他织工。大家都很开心,还特意织了一块大的桑鱼锦,挂在织坊的正中央。没过多久,苏承远就寄来了信,说西域商队又订了两百匹桑鱼锦,还说蜀郡的其他织坊也来向承远织坊学习,现在蜀郡到处都能看到桑鱼锦的影子。

李婶把信读给织工们听,大家都欢呼起来。阿芸说:“师父,咱们以后可以和蜀郡的织坊一起,做更多好看的锦缎,卖到全国各地去!”

“会的。”李婶看着那块挂在中央的桑鱼锦,阳光照在上面,稻穗金黄,鱼群灵动,像是在织坊里游来游去。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楚蜀两地的织染手艺,会像这桑鱼锦一样,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红火。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地的织坊和蜀郡的织坊经常互通书信,分享染织的经验。有时候,蜀郡的织工会来楚地学习,楚地的织工也会去蜀郡交流。两地的织锦手艺越来越精湛,桑鱼锦也成了大秦有名的锦缎,不仅在中原地区受欢迎,还通过丝绸之路,卖到了西域的各个城邦。

有一次,西域商队的首领来楚地的织坊,手里拿着一块桑鱼锦,笑着对李婶说:“李婶,您这桑鱼锦在西域可火了,国王都买了好几匹,说要做件新的朝服。以后,您可得多给我们供货啊!”

李婶笑着答应了。她看着织坊里忙碌的织工们,听着机杼“咔嗒咔嗒”的声音,心里充满了满足。她知道,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去了一趟蜀郡,把楚地的染织手艺带过去,又把蜀地的桑皮汁用法带回来。这一来一回,不仅让两个地方的织坊都活了起来,还让两地的人心连在了一起。

夕阳西下,晚霞透过织坊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桑鱼锦上,给金黄的稻穗和银白的鱼群镀上了一层暖光。李婶弯腰站在染缸前,手里的木勺轻轻搅动着染料,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她知道,只要这织机不停,这染缸不冷,楚蜀两地的织锦故事,就会一直讲下去,讲给更多的人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