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55集:韩郡的文书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55集:韩郡的文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0:52

大秦·韩郡书契正

韩郡入夏的风总带着些麦芒的糙意,吹得郡府衙署廊下那堆文书簌簌响。书吏王仲蹲在纸堆里,后背早被汗浸出深色的印子,指尖捏着张卷边的粮种契约,翻来覆去看了第三遍,眉头依旧拧成死结。纸上的墨字被潮气洇得发虚,只隐约辨出“换粟十石”四个字,既没写谁是卖主谁是买主,更没盖半个指印——这是上月阳翟村李老栓和邻村赵二换粮的凭据,如今赵二不认账,说只换了五石,李老栓急得在衙署外哭了两回,王仲却连查都没法查。

“唉!”他重重叹口气,刚想把这张废纸搁到一边,风又卷着几张文书飘落在地。他慌忙去捡,袖口却带翻了案边盛墨的陶碟,黑墨“哗啦”泼在一张“布匹交易契”上,把“麻布五匹”的“五”字晕成了一团黑,像块洗不掉的愁云。廊下的麻雀被响动惊飞,掠过那堆比案台还高的文书时,竟有几张纸被翅膀带得滚到了台阶下,沾了泥。

王仲扶着案台站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目光扫过满廊的文书——有折成一团的买卖契,有写在竹简上的粮种分发记录,还有几张用炭笔写的便条,字迹歪歪扭扭,连日期都只画了个圈。他想起上月查楚地调运过来的新粮种分发情况,整整埋在纸堆里找了三天,才从一堆布匹契约底下扒出半本台账,上面还缺了三个村的领粮记录。那时候他就想,再这么乱下去,韩郡的文书迟早要变成一堆废纸。

“秦大人要是在就好了……”王仲喃喃自语。他去年随郡守去过一趟楚地,见楚地的文书都码得整整齐齐,每本台账都贴着黄纸标签,写清事由和日期,连村民的买卖契约都有统一的格式,按着手印的地方红得鲜亮。那时候他还跟楚地的书吏讨教过,对方笑着递给他一本《乡村常用文书范本》,说“不是字难写,是没个准谱”。可他带回韩郡后,郡里的书吏要么嫌麻烦,要么说韩郡和楚地不一样,这范本用不上,没几日就被束之高阁,文书堆反倒越来越高。

正想着,衙署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阳翟村的里正扶着李老栓来了。李老栓手里攥着个破布包,里面裹着那半张模糊的契约,一进衙署就“扑通”跪在地上,声音发颤:“王书吏,您再帮帮我吧!赵二今日又说没换那么多粟,还说我讹他……我老婆子还等着粟米熬药呢!”

王仲赶紧上前扶他,心里又愧又急:“老栓叔,您起来,我再找找……”可他看着满廊的乱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找什么呢?连张完整的凭据都没有。

就在这时,衙署外传来马蹄声,是郡守从咸阳回来,身后还跟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楚地的秦斩大人!王仲眼睛一亮,顾不上擦汗,拽着李老栓就往院外跑:“秦大人!您可来了!”

秦斩刚下马车,身上还带着些风尘,见王仲急得满脸通红,又看了看他身后抹眼泪的李老栓,便知有事。王仲把那堆混乱的文书和李老栓的遭遇一五一十说了,最后捧着那本泛黄的《乡村常用文书范本》,声音都带了恳求:“秦大人,韩郡的文书实在乱得没法子了,您能不能让楚地的先生来教教我们?”

秦斩接过那本范本,指尖拂过封皮上朱砂画的契约样式,又看了看李老栓手里的破契约,点头道:“文书是百姓的凭依,也是政务的根基,乱不得。我这就让人去请新先生,再派两个熟悉文书规范的村民来,定能帮韩郡把文书理顺。”

这话像颗定心丸,王仲和李老栓都松了口气。李老栓抹了把眼泪,又给秦斩作揖:“多谢秦大人!要是文书能像楚地那样清楚,咱老百姓做买卖也踏实!”

秦斩回楚地后,当天就找了新先生。新先生是楚地“半日启蒙班”的先生,不仅字写得好,还编过《生活识字课本》,对文书规范最是熟稔。听说韩郡的事,他立刻把《乡村常用文书范本》重新装订了两本,又让人找了些梨木——梨木质地坚硬,刻字不易磨损,最适合做模板。他和两个村民一起,花了两天时间,刻了“粮种交易契”“布匹交易契”“粮种分发台账”三种模板,每个模板上都刻着清晰的格式,横排是“买卖人(或领粮人)”“籍贯”“数量”“价钱(或日期)”,竖列留着空白,只等填字。

出发去韩郡的前一晚,新先生还在灯下琢磨:韩郡的村民可能有不少不识字的,光有模板还不够,得编些简单的口诀,让大家好记。他想了半宿,终于编出几句:“名字带籍贯,数量大写填,日期别落下,手印按字边。”念了几遍,觉得顺口,才把口诀写在纸上,夹进范本里。

第三天一早,新先生带着两个村民——一个叫阿明,擅长刻木,能帮着修补模板;一个叫阿秀,字写得工整,能帮着教村民填字——赶着马车往韩郡去。路上,阿明摸着车上的梨木模板,笑着说:“先生,咱这模板刻得细,韩郡的人一看就懂。我去年帮楚地的村民拓模板,有个老大娘不识字,照着模板填,也没出过错。”

新先生点点头:“关键是让大家觉得方便,要是太复杂,他们也不愿用。到了韩郡,咱们先开课,书吏和村民分开教,书吏要学台账的分类和填写,村民主要学买卖契约,这样效率高。”

阿秀也补充道:“我还带了些朱砂和印泥,按手印用朱砂太红,村民可能觉得晃眼,印泥颜色浅些,还不容易掉色。”

三人一路说着,马车走了四天,终于到了韩郡。王仲早就在衙署外等着,见他们来了,赶紧迎上去:“新先生,你们可来了!郡里的书吏和村民都等着呢!”

新先生跟着王仲进了衙署,先把范本和模板放在长桌上。韩郡的十几个书吏和二十多个村民都围了过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模板上。有个书吏伸手摸了摸梨木模板上的字,惊讶道:“这字刻得真清楚,拓在纸上,比咱自己写的还整齐!”

新先生笑着把范本摊开,指着上面的粮种交易契,开始讲解:“大家看,这份契约上,卖主写的是‘楚地云梦泽张阿伯’,买主是‘楚地江夏李叔’,都带了籍贯,就算有重名的,也不会认错。数量写的是‘粟种三石’,‘三’用的是大写,不是‘3’,就是怕有人改字——要是写‘3’,加一笔就成‘5’了,大写的‘叁’就改不了。最底下这处,卖主和买主的名字旁边都按了手印,手印要按在名字上,日后有纠纷,一比对手印就清楚。”

村民们听得认真,李老栓也来了,挤在前面,眯着眼看范本上的字。他虽然不识字,但听新先生讲解,也明白过来:“先生,要是我之前和赵二换粮,用这契约,就不会有纠纷了吧?”

“没错。”新先生看向李老栓,“您要是用这契约,把‘卖主韩郡阳翟李老栓’‘买主韩郡阳翟赵二’‘换粟十石’‘日期’都写清楚,再按上手印,赵二就算想不认账,也没话说。”

李老栓点点头,又有些犯愁:“可我不识字,填字咋办啊?”

“这好办。”阿秀递给他一张拓好的模板,上面的格式已经有了,空白处用虚线标出来,“您要是不识字,可以请识字的人帮您填,填好后您再按手印,一样管用。”

正说着,有个叫老周的村民凑过来,皱着眉说:“先生,我上次用麻布换了邻村的陶罐,不是买卖,是以物易物,这契约咋写啊?”

新先生早有准备,从范本里抽出一张“以物易物契”的样式,笑着说:“这种情况我们也想到了,专门编了以物易物的契约,上面写‘换物人甲’‘换物人乙’‘甲换出物品’‘乙换出物品’,一样要写籍贯、日期,按手印。”

老周一看,高兴道:“太好了!以前以物易物,都是口头说,回头就忘,有这契约,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韩郡衙署的院子里天天挤满人。新先生把人分成两拨:上午教书吏,主要讲台账的分类和填写——粮种台账要按日期排序,每个村的领粮记录单独成页,月底还要汇总;布匹台账要按颜色和数量分类,方便查找。下午教村民,主要讲买卖契约和以物易物契的填写,阿明和阿秀帮忙拓模板,还帮不识字的村民填字。

书吏们一开始还有些抵触,觉得麻烦,可跟着新先生学了两天,就发现规范的好处。有个叫刘书吏的,以前查粮种分发记录,得翻半天纸堆,现在按日期和村名分类,一找就准。他拿着新填的台账,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规范麻烦,现在才知道,麻烦是一时的,方便是长久的。”

村民们更是积极。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来衙署外排队,等着拓模板。李老栓也来了,阿秀帮他填了一张和赵二换粮的补充契约,上面写清了“换粟十石”“日期为上月初五”,李老栓按了手印,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有这张纸,赵二再敢不认账,我就拿给他看!”

有一天,衙署里来了两个吵架的村民,一个叫孙大,一个叫吴二。孙大说吴二欠了他三石粟米,去年秋收时借的,说好了今年春耕还,可吴二说只借了两石。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孙大气得直拍桌子:“我当初写了借条,你还按了手印,你咋能不认账!”

吴二梗着脖子:“你那借条写得乱七八糟,连日期都没有,谁知道是不是去年的!”

新先生正好在衙署里教村民填契约,见这情况,就问孙大:“你那借条还在吗?”

孙大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只写着“吴二欠粟三石”,确实没日期,也没按手印。吴二一看,更得意了:“你看,没日期没手印,谁信你!”

孙大急得脸通红,眼泪都快下来了。新先生想了想,对吴二说:“你说只借了两石,有凭据吗?”

吴二愣了一下,摇头道:“没……没写凭据,就口头说的。”

新先生又对两人说:“要是按规范的借条来写,就不会有这事了。现在我给你们补一张借条,孙大说借了三石,吴二说借了两石,你们再好好想想,到底是多少?要是记错了,以后再借东西,可就没人敢借了。”

两人都低下头,想了半天,吴二才小声说:“好像……是三石。我去年秋收后家里缺粮,孙大帮了我,我不该不认账。”

孙大一听,眼圈更红了:“兄弟,我也不是逼你,就是家里也等着粟米种地。”

新先生赶紧拿出“借贷契”的模板,拓了一张,帮他们填好:“借款人韩郡平舆吴二,出借人韩郡平舆孙大,借粟三石,于今年夏收后归还。”然后让两人按上手印。吴二拿着借条,对孙大说:“哥,对不住,我记错了,夏收后我一定还你。”

孙大也松了口气:“没事,有这借条,我放心。”

这事传开后,韩郡的村民更觉得文书规范重要了。以前不愿写契约的,现在都主动来衙署拓模板;以前觉得台账麻烦的书吏,现在都把文书整理得整整齐齐。阿明还帮着刻了“借贷契”“土地租赁契”两种新模板,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阿秀则把新先生编的口诀写在木牌上,挂在衙署的廊下,方便大家记。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郡的文书渐渐变了模样。廊下的乱纸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码得整整齐齐的文书册——粮种台账按月份码成摞,每本都贴着黄纸标签,写着“韩郡阳翟村x月粮种分发台账”;买卖契约按类型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装订,红色绳子是粮种交易,蓝色绳子是布匹交易;借条和租赁契则单独放在一个木盒里,盒盖上写着“借贷租赁凭据”。

王仲每天上班,再也不用蹲在纸堆里找文书了。有次郡守让他查上个月韩郡各乡的粮种剩余情况,他从台账册里抽出几本,翻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把数字报了出来。郡守惊讶道:“王仲,你现在查文书这么快?以前你不得找半天吗?”

王仲笑着说:“都是新先生和楚地来的村民帮的忙,现在文书规范了,查起来自然快。而且村民们也都用规范的契约,再也没因为文书不清来吵架的了。”

郡守点点头,又说:“我上次去咸阳,跟朝廷的官员提了韩郡文书规范的事,他们说要是做得好,还能把这模式纳入大秦基层治理考核指标呢!”

王仲听了,更高兴了。他走到廊下,看着挂在那里的口诀木牌,又看了看案台上整齐的文书,心里满是踏实。

一个月后,新先生和阿明、阿秀要回楚地了。韩郡的书吏和村民都来送他们,李老栓还带了一袋新磨的粟米,塞给新先生:“先生,这是我用楚地的新粮种种的粟米,磨成粉,您带回去尝尝。要是没有您教我们写文书,我这粟米可能都被赵二赖走了。”

新先生接过粟米,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韩郡的文书能理顺,靠的是你们愿意学、愿意做。以后要是有问题,随时派人去楚地找我们。”

阿明也说:“我把刻刀留给你们了,要是模板坏了,你们自己也能修。”

阿秀则把一本新抄的《乡村常用文书范本》递给王仲:“这里面加了些韩郡村民常用的契约样式,你们要是需要新模板,照着上面的样式刻就行。”

王仲接过范本,紧紧攥在手里:“多谢你们!韩郡不会忘了你们的帮忙!”

新先生他们走后,王仲把那本范本放在案头,每天都翻一翻。他还组织书吏们定期检查村民的契约,帮着补全信息;又教村里的识字先生写规范的文书,让他们也能帮村民填契约。

没过多久,咸阳真的派来了官员,考察韩郡的文书规范情况。官员看了韩郡的台账册和契约,又问了村民的反馈,满意地说:“韩郡的文书规范做得好,既方便了政务,又保障了百姓的利益,值得在全国推广。朝廷决定,把‘乡村文书标准化’模式纳入大秦基层治理考核指标,让其他郡县都来学韩郡的经验!”

官员还带来了一份系统提示,贴在韩郡衙署的墙上:“楚地文书规范经验推广至韩郡,韩郡基层政务流转效率提升50%,‘乡村文书标准化’模式被纳入大秦基层治理考核指标。”

王仲看着墙上的提示,又看了看案台上整齐的文书,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当初那堆乱得像小山的文书,想起李老栓哭着来衙署的样子,再看看现在——书吏们有条不紊地处理文书,村民们拿着规范的契约做买卖,再也没有因为文书不清引发的纠纷。

这时,衙署外又吹来了夏风,带着麦熟的香气。王仲走到门口,看见李老栓正和赵二一起,拿着规范的契约,在衙署外的市集上做买卖。李老栓笑着把契约递给赵二:“你看,这契约写得清楚,咱以后做买卖,都用这!”

赵二也笑着点头:“对,用这契约,踏实!”

王仲看着这一幕,嘴角也忍不住上扬。他知道,这纸页上的条理,不只是文书的规范,更是韩郡百姓日子里的安稳——而这份安稳,会像楚地的经验一样,传到大秦的每一个郡县,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踏实过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