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19集:边关的需求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第1219集:边关的需求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5 07:44:59

大秦·楚地民生篇:暖送边关

咸阳的冬来得凛冽,一夜风雪过后,驿道上的积雪没过了马蹄。秦斩刚从丞相府议事归来,身上的玄色官袍还沾着雪粒,就见驿站外的老槐树下,一匹浑身是汗的黑马正不安地刨着蹄子,马背上的驿卒脸色煞白,怀里紧紧抱着一卷染了雪水的红色急信——那是边关特有的“烽燧急报”,只有战事或重大危机时才会动用。

“将军!边关急报!”驿卒几乎是滚下马来,冻得发紫的手把信递到秦斩面前,声音带着颤抖,“胡地寒潮突至,将士们缺御寒的丝绸,好多人冻得握不住兵器,还有不少人染了风寒,连咳带喘的,粮仓里的干粮也快空了,急等着粮草支援!”

秦斩一把抓过急信,指尖触到竹简时,只觉一片冰凉。展开来看,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急切,字字都透着边关的危急:“寒潮骤降,漠北风雪封路,将士御寒丝袍不足三成,风寒病患日增五十余,粮秣仅够十日之需。望咸阳速发支援,迟则恐生变故!”落款是边关守将蒙武的印鉴,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显然是仓促写就。

“备马!立刻去楚地驻咸阳联络处!”秦斩把信揣进怀里,转身对侍从吩咐道。风雪又大了些,吹得他的袍角猎猎作响,可他的脚步却异常坚定——楚地的织锦厚实,医署的草药管用,稻田的新米耐饿,这些都是能救边关将士的东西,绝不能耽误。

半个时辰后,楚地驻咸阳联络处的院子里,李婶、素问、张阿伯已被叫到前厅。李婶刚从咸阳西市的织坊赶来,手里还攥着没织完的凤凰纹锦;素问背着药箱,药箱里的草药还带着楚地的潮气;张阿伯则揣着新磨的稻种,是他特意留着给关中农官做试验的。三人见秦斩脸色凝重,都收起了平日的笑意,屏息等着他开口。

秦斩把边关急信放在桌上,声音沉缓却有力:“边关遭了寒潮,将士们缺三样东西——御寒的丝绸、治风寒的药、耐饿的粮食。楚地是大秦的一部分,咱们不能看着将士们受冻挨饿。我想,楚地织坊赶制加厚的丝绸,用最密的织法,里面絮上楚地的芦花,比寻常丝袍更御寒;素问,你带医署的人提炼止咳治寒的药丸,就用楚地的枇杷叶、生姜和甘草,这些草药治风寒最管用;张阿伯,你让人从楚地的粮仓调新米,再按楚地的法子把米蒸熟后晒干,做成‘蒸米团’,耐饿还方便携带。咱们给边关送的,不是普通的物资,是‘楚地暖’,要让将士们裹着楚地的丝绸,吃着楚地的粮食,服着楚地的药,就像在楚地的家里一样暖和!”

“将军说得对!”李婶第一个站起来,手里的织锦重重拍在桌上,“我这就回织坊,把咸阳和楚地的织娘都叫上,日夜赶工!寻常丝袍织三层,咱们织五层,再絮上最软的芦花,保准将士们穿在身上,比裹了棉被还暖!”她的声音带着楚地人特有的爽朗,眼里满是坚定——去年织坊遇到困境时,是秦斩帮着保住了楚地的纹样,如今边关有难,她说什么也得帮一把。

素问也跟着点头,打开药箱拿出几株晒干的枇杷叶:“楚地的枇杷叶治咳嗽最灵,再加上生姜驱寒、甘草润喉,提炼成药丸,将士们揣在怀里,疼了就吃一粒,比煎药方便多了。我这就写信回楚地医署,让他们连夜采摘草药,先把存货运过来,不够再让人去山里采!”

张阿伯更是激动,一拍大腿:“楚地的新米刚入仓,颗粒饱满,做成蒸米团,一个能顶两顿饭!我这就让人去调粮,再教大家做蒸米团的法子,保证做出来的米团不硬不凉,将士们吃着热乎!”

三人说完,转身就要往外走,秦斩却叫住了他们:“等等!眼下风雪大,驿道难行,光有物资还不够,得想个法子把东西安全送过去。赵叔在楚地管河堤,他懂水路,让他调几艘大船,走运河先到关中,再从关中走陆路去边关,这样能快些。另外,让楚地的巡守队派些人护送,路上要是遇到积雪,还能帮忙清理。”

“好!”三人齐声应下,脚步更快了。李婶去了织坊,很快,咸阳西市的织坊里就亮起了灯火,机杼声在风雪夜里格外清晰;素问写了信,快马连夜往楚地赶,医署的学徒们听说要支援边关,都主动留下来帮忙分拣草药;张阿伯去了粮仓,楚地的粮官们听说要调新米,立刻打开仓门,一袋袋新米被搬上马车,运往临时的作坊,蒸米团的香气很快飘满了整条街。

秦斩站在联络处的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身影,心里忽然一暖。就在这时,眼前闪过一道淡蓝色的光,系统界面缓缓展开,上面的数据正随着众人的行动不断更新:

“楚地支援边关物资筹备进度:

1. 御寒丝绸:织坊投入织娘200人,采用‘五层织法 芦花填充’工艺,预计每日产出丝袍300件,御寒效果较普通丝袍提升40%,可抵御零下15度严寒;

2. 风寒药丸:楚地医署投入医师50人、学徒100人,以‘枇杷叶 生姜 甘草’为核心配方,采用蒸馏提炼工艺,预计每日产出药丸5000粒,经临床验证,对风寒咳嗽治愈率提升30%,服药后症状缓解时间缩短至2小时;

3. 耐饿蒸米团:调用楚地新米10万石,采用‘三蒸三晒’工艺,单个米团重量200克,热量相当于3碗白粥,耐饿度较普通干粮提升25%,常温下可保存7日;

4. 运输方案:已协调楚地水师调运漕运船20艘,预计3日内抵达咸阳,结合陆路马车运输,全程耗时可缩短至7日,较常规驿道运输快50%;

5. 护送力量:楚地巡守队抽调100名精锐,配备御寒装备与除雪工具,确保物资运输安全。”

秦斩逐行看着,目光在“御寒效果提升40%”“治愈率提升30%”上停了许久。他想起去年楚地遭遇秋汛时,是咸阳派来的工匠帮忙加固河堤,是关中送来的粮食帮着度过难关——如今边关有难,楚地也该挺身而出,这才是大秦一家亲的模样。

两日后,第一批御寒丝袍、风寒药丸和蒸米团就已备好。咸阳城外的漕运码头,20艘漕运船整齐地停在河边,船上堆满了打包好的物资,丝袍用防潮的油布裹着,药丸装在密封的陶罐里,蒸米团则放在铺了棉絮的木箱中。李婶、素问、张阿伯站在码头边,看着工人往船上搬东西,脸上满是期待。

“将军,你看这丝袍,我让人在领口绣了‘楚暖’两个字,将士们看到,就知道是楚地送来的。”李婶拿起一件丝袍,领口处的“楚暖”二字用金线绣成,在阳光下闪着光。

素问也打开一个陶罐,拿出一粒药丸:“我在每个陶罐上都写了服药说明,早晚各一粒,用温水送服,将士们一看就懂。”

张阿伯则递过一个蒸米团:“将军尝尝,这米团蒸得软糯,凉了也不硬,将士们在雪地里吃,也能吃得热乎。”

秦斩接过米团,咬了一口,满口都是新米的清香,还有淡淡的甜味——那是张阿伯特意加的楚地蜜糖,既提味,又能补充体力。他点了点头,对众人说:“辛苦大家了。等物资送到边关,将士们就能暖暖和和地守着大秦的疆土,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楚地巡守队的队长赵虎带着人来了。“将军!我们都准备好了,保证把物资安全送到边关!”赵虎翻身下马,身上的铠甲闪着冷光,却掩不住眼里的热血。

“好!”秦斩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路上注意安全,要是遇到风雪,就找就近的驿站避一避,别着急,安全第一。”

赵虎应了声“是”,转身跳上船头,大声喊道:“开船!”漕运船缓缓驶离码头,船帆上挂着的“楚地暖”旗帜在风里展开,像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冬日的河面。李婶、素问、张阿伯站在码头边,挥着手,直到船影消失在远方,才慢慢收回目光。

“咱们也别闲着,”李婶转过身,对素问和张阿伯说,“织坊还得接着赶工,医署的草药也得接着提炼,粮仓的米也得接着调,直到边关不再缺物资为止!”

“对!为了边关将士,咱们再加把劲!”素问和张阿伯齐声应道,转身往回走。风雪还没停,可他们的脚步却比来时更轻快,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里的活计,关系着边关将士的冷暖,关系着大秦的安稳。

七日后,边关传来消息——第一批“楚地暖”物资已安全送达。守将蒙武在信里写道:“将士们穿上楚地的丝袍,再也不觉得冷了;服了楚地的药丸,咳嗽很快就好了;吃了楚地的蒸米团,浑身都有了力气。如今将士们士气大振,已击退了来犯的胡骑。楚地送来的不是物资,是暖,是底气!”

秦斩拿着信,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系统界面再次弹出,上面的数据让人欣慰:

“楚地支援边关效果评估:

1. 边关将士御寒率:从30%提升至100%,因严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降至0;

2. 风寒病患治愈率:从60%提升至90%,现存病患仅10人,均已好转;

3. 将士体力维持率:因蒸米团的供应,将士野外作战续航能力提升30%;

4. 将士满意度:达98%,抽样调查显示,95%将士认为‘楚地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大秦的温暖’;

5. 边防稳固性:胡骑侵扰频次从每日3次降至0次,边关防线安全系数提升至98%。”

秦斩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拿起笔,给楚地的李婶、素问、张阿伯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边关的好消息,还有将士们对“楚地暖”的感谢。信的最后,他写道:“大秦的疆土,是靠边关将士的血和汗守着的;而将士们的冷暖,是靠咱们每一个大秦百姓的手护着的。楚地暖,暖的是边关,更是大秦的人心。”

写完信,秦斩把信交给驿卒,看着驿马消失在驿道尽头。他走到院子里,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地上的积雪上,反射出温暖的光。他忽然想起李婶绣在丝袍上的“楚暖”二字,想起素问陶罐上的服药说明,想起张阿伯蒸米团里的蜜糖——这些都是楚地百姓的心意,也是大秦百姓的心意。

或许,大秦之所以能安稳,就是因为不管是楚地的织娘,还是关中的农夫,不管是咸阳的官员,还是边关的将士,都把彼此当成一家人,把大秦的疆土当成自己的家。你有难,我来帮;我有困,你支援,这样的大秦,才能在风雪里站稳脚跟,才能在岁月里慢慢强大。

又过了半个月,第二批“楚地暖”物资也送到了边关。这次,除了丝袍、药丸和蒸米团,还有楚地学堂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是楚地的稻田、关中的麦田、边关的雪山,还有穿着丝袍的将士们,在雪地里笑着站岗。蒙武在回信里说,将士们把画贴在营房里,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家就在身边。

秦斩把孩子们的画挂在联络处的墙上,看着画上稚嫩的线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楚地暖”不仅暖了边关将士的身,更暖了他们的心;不仅连起了楚地和边关,更连起了大秦每一片土地上的百姓。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积雪开始融化,露出了底下的青草芽。秦斩知道,春天很快就要来了,等到那时,边关的风雪会停,楚地的稻田会绿,关中的麦田会抽穗,大秦的土地上,又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为了大秦安稳,默默付出的人们——无论是织娘、医师、农夫,还是边关的将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