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20集:“楚地暖”的赶制

寿春织坊的灯,从入秋的第一阵寒风起,就没再熄过。

木构的坊檐下悬着两盏马灯,灯芯被拨得极亮,把“寿春织坊”的木匾照得泛出暖黄的光。坊内三十张织机排得整整齐齐,机杼声“咔嗒、咔嗒”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混着窗外的风声,比往日急了三倍。李婶坐在最靠门的织机前,手里的梭子飞得几乎成了残影,她把加厚的桑蚕丝线穿过综片,指尖在冰冷的铜扣上蹭过,那片早就冻红的冻疮又泛起了深紫,像是冻住的桑葚。

“阿桃,梭子要贴紧布面,织得密些!”李婶头也没抬,声音裹在机杼声里,却透着不容错漏的认真。旁边的学徒阿桃手忙脚乱地调整梭子,线轴“啪”地掉在地上,滚到织机脚边。阿桃蹲下去捡,看见李婶的布鞋鞋底裂了道缝,露出里面垫的干草——这双鞋还是去年冬至做的,今年为了赶“楚地暖”的活计,她几乎没离过织机,连纳双新鞋的功夫都没有。

“婶,您的手……”阿桃捡起线轴,看着李婶指尖渗出来的细小红点,声音发紧。李婶却笑了,把梭子往她手里塞了塞,指了指织机上刚织出的锦缎:“你看这纹路,每一寸都得撑住劲儿,边关的风跟刀子似的,要是织疏了,将士们裹着跟没裹一样。”她抬手揉了揉眼睛,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棉絮,“我家狗子在雁门关当兵,上次来信说,夜里站岗能冻透三层甲,我这织的不是锦,是给他,给所有将士们暖身子的念想。”

阿桃顺着她的手看去,那片锦缎是淡青色的,上面织着细密的云纹,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突然,坊门被推开,冷风裹着个人影进来,是纹样师陈先生。他手里攥着张画着图样的竹简,头发上还沾着雪粒子,一进门就喊:“都停一停!图样改了!”

织工们纷纷停下梭子,围了过来。陈先生把竹简铺在案上,指着上面添的一笔:“在锦缎的边角,加个小小的‘秦’字,绣在云纹里,不显眼,但摸着能感觉到。”他指尖在“秦”字上蹭了蹭,声音沉了些,“我爹以前是楚国的绣工,秦灭楚那年,他说‘不管哪个朝,百姓的心意都是一样的’。现在将士们守着大秦的边关,让他们摸着这‘秦’字,就知道是楚地的百姓给他们送暖来了。”

李婶凑过去看,那“秦”字写得小巧,笔画却刚劲,藏在云纹的褶皱里,不仔细看真找不着。她拿起针线,在自己织的锦缎边角比了比:“我这就试,保证织得又牢又好看。”说着就坐回织机前,梭子重新飞了起来,这次的速度比刚才还快,机杼声里,似乎多了点不一样的劲儿。

夜深了,马灯的油添了第三回。阿桃打了个哈欠,看见李婶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是块半旧的兵符,上面刻着“秦”字——那是她儿子狗子入伍时给她的。李婶把兵符贴在锦缎上,指尖轻轻蹭着刚织好的“秦”字,眼里的光比灯还亮:“狗子,娘给你织的暖衣,快好了。”

坊外的风还在刮,但坊内的机杼声没停,那声音里,藏着楚地百姓最软也最韧的心意。

医署的药香,从织坊往南走两条街就能闻见。

青石板路上飘着淡淡的药雾,医署的木门虚掩着,推门进去,最先看见的是院里架着的十几口陶罐,陶罐下面的柴火正旺,“咕嘟、咕嘟”地煮着药汁,浓褐色的药汤在罐里翻滚,枇杷叶、生姜与桂枝的香气混在一起,飘得满院都是。素问蹲在最中间的陶罐前,手里拿着根木勺,正往罐里添晒干的陈皮,她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点药渣,那是刚才分拣草药时蹭上的。

“按楚地的方子,再加两成桂枝。”素问把木勺伸进罐里搅了搅,药汤泛起细密的泡沫,“边关比楚地冷三倍,风寒入体更深,药量得足,才能把寒气逼出去。”旁边的药工老周应着,从竹筐里抓了把桂枝,放进罐里,桂枝碰到滚烫的药汤,“刺啦”一声,香气更浓了。

阿禾蹲在院角的石案前,正把熬好的药汁揉成药丸。她手里沾着蜂蜜,把褐色的药丸搓得圆滚滚的,然后放进陶罐里。每个陶罐口都贴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早晚各一粒,温水送服”,字是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稚气的暖。

“阿禾,你这字又进步了。”素问走过来,拿起个陶罐看了看,红纸条上的“服”字多了个点,却显得格外可爱。阿禾脸一红,把手里的药丸放进罐里:“不是我写的,是学堂的小石头他们写的。昨天我去学堂送药,跟他们说边关的将士们需要这个,小石头就带着一群孩子,写了一下午,说要让将士们看见字,就像看见家里的弟弟妹妹。”

她指着最边上的一个陶罐,红纸条上的字格外小:“这个是小豆子写的,他才六岁,握笔都费劲,写‘温’字时,把三点水写成了三个圈,你看。”素问凑过去看,果然,“温”字的三点水是三个小小的圆圈,像三颗小水珠,她忍不住笑了,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三个圈:“真好,这样将士们吃的就不只是药,还有孩子们的心意。”

正说着,医署的门被推开,一个背着竹篓的老汉走了进来,是城郊的药农王伯。他把竹篓往地上一放,掀开盖布,里面是新鲜的枇杷叶和甘草,叶子上还沾着露水。“素问姑娘,我听说你们给边关熬药,家里存的草药都拿来了,刚从山上采的,还新鲜着呢。”王伯抹了把汗,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我儿子在陇西戍边,去年冬天得了风寒,就是靠你们楚地的草药好的,现在我也能为将士们出点力。”

素问连忙接过竹篓,看着里面鲜嫩的草药,眼眶有点热:“王伯,谢谢您,这些草药能救不少人。”王伯摆了摆手,又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野菊花:“这个泡水喝能清肝,将士们夜里站岗费眼睛,让他们多喝点。”

阿禾把刚揉好的药丸递了颗给王伯:“王伯,您先尝尝,这是按新方子做的,不苦。”王伯接过药丸,放进嘴里嚼了嚼,点了点头:“甜的,好,将士们肯定愿意吃。”

院外的天渐渐亮了,陶罐里的药汁还在煮着,香气飘出医署,飘在寿春的街上。阿禾把贴好红纸条的陶罐一排排摆好,阳光照在红纸条上,那歪歪扭扭的字,像是撒在罐口的小太阳。

晒谷场在寿春的东头,离织坊和医署都不远。

这天清晨,张阿伯就带着村里的人来了,晒谷场上堆着刚收的新米,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泛着光。张阿伯手里拿着个粗布袋子,正往里面装米,他的手有点抖,却抓得很准,每袋米都装得满满的,最后还会多抓一把放进去。

“阿伯,您这每袋都多装两斤,咱们的米够吗?”旁边的小伙子阿强问道,他手里也拿着个袋子,正跟着张阿伯的样子装米。张阿伯直起腰,捶了捶背,指着晒谷场尽头的粮仓:“够!今年收成好,多的是米。将士们在边关打仗,拼的是命,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我年轻时当过兵,知道饿肚子的滋味,那滋味不好受。”

他从怀里摸出个旧水壶,里面是凉白开,喝了一口,又接着装米:“我孙子今年十五,明年就要入伍了,我现在多装两斤米,就是为我孙子,为所有将士们积福。等他们吃着咱们楚地的新米,就知道家里有人等着他们回来。”

阿强听着,手里的动作更快了,他把袋子扎紧,在袋口系了根红绳:“阿伯,我给每个袋子都系根红绳,像过年一样,让将士们看着喜庆。”张阿伯点了点头,笑着说:“好,喜庆,咱们楚地的百姓,就是要让将士们在边关也能感受到家里的喜庆。”

晒谷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有扛着袋子来的农户,有提着篮子来的妇人,还有拿着绳子来帮忙的孩子。大家分工明确,装米的装米,扎袋的扎袋,运粮的运粮,热闹得像过节。一个妇人提着一篮桑椹糕,分给大家吃:“这是我昨天做的,大家尝尝,补充点力气,早点把米装好,送到边关去。”

张阿伯拿起一块桑椹糕,放进嘴里,甜丝丝的,他看着晒谷场上忙碌的人们,又看了看远处的城门,心里想着:将士们,你们等着,咱们楚地的新米,很快就到了。

秦斩站在市集的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

织坊的马车来了,上面堆满了淡青色的锦缎,每个锦缎包上都系着根红绳,绳子上挂着个小小的木牌,写着“楚地暖”。医署的马车也来了,上面装着贴满红纸条的陶罐,药香飘得很远。晒谷场的马车也到了,粗布袋子堆得像小山,每个袋子口都系着红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秦都尉,所有物资都准备好了,一共是锦缎五百匹,药丸三千罐,新米两千袋,还有百姓们捐的桑椹糕、干果,都装在车上了。”手下的人过来汇报,声音里带着激动。秦斩点了点头,走到一辆马车前,掀开布帘,看见里面的锦缎,指尖轻轻摸了摸边角的“秦”字,又拿起一个陶罐,看了看红纸条上的字,眼眶有点热。

他转身对众人说:“将士们在边关守护大秦,咱们楚地的百姓用自己的双手,给他们送去温暖。这些物资,不只是锦缎、药丸、新米,更是咱们楚地百姓的心意。现在,咱们就把这份心意,送到边关去!”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响亮,盖过了街上的风声。秦斩一挥手,第一辆马车动了,车轮“轱辘、轱辘”地滚过青石板路,后面的马车跟着动了起来,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市集上的百姓都围了过来,挥手送别,有的还提着篮子,往马车上递东西:“给将士们带点吃的!”“让他们多保重身体!”

马车慢慢驶出城门,秦斩骑在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回头看了看寿春,城里的灯还亮着,织坊的机杼声、医署的药香、晒谷场的笑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他知道,这份来自楚地的温暖,会穿过寒风,越过山川,送到边关将士的手里,让他们在冰冷的边关,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系统提示突然弹出:“‘楚地暖’物资筹备完成,预计五日可抵边关,楚地百姓参与度100%,凝聚力指数突破峰值。”秦斩看着提示,笑了笑,策马向前。风里带着锦缎的柔、药香的暖、新米的甜,还有楚地百姓最真挚的心意,朝着边关的方向,慢慢飘去。

寿春的灯,还在亮着,织坊的机杼声,还在响着,医署的药香,还在飘着。这些声音和香气,会一直等着,等着边关的将士们,带着胜利的消息,回来看看这片给他们温暖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