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36章 烟火记民生,笑迎天下客

槐下田舍 第136章 烟火记民生,笑迎天下客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从河南府出发,苏砚秋的巡游队伍多了个新成员——格致馆送来的“便携影像机”。巴掌大小的机器,既能拍照留影,又能录制影像,老管家背着它,镜头里装满了沿途的烟火气:市集上蒸腾的热气,百姓脸上的笑容,还有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美食与故事。

行至山东兖州府,刚进城门,就被一股浓郁的酱香缠住了脚步。街角的“王记酱牛肉”摊前,排队的人排到了巷尾,摊主王屠户正挥着刀,将酱得油亮的牛肉切成薄片,汤汁顺着刀刃往下滴,馋得孩童们直咽口水。

“这不是苏大人吗?”王屠户眼尖,丢下刀就往苏砚秋跟前跑,围裙上的油星子蹭了满身,“快尝尝!我这酱牛肉,用的是您当年推广的‘鲁西黄牛’,肉质嫩得很!”

不等苏砚秋推辞,王屠户已切了一大盘递过来。牛肉入口软糯,酱香里带着一丝回甜,是兖州府独有的味道。“从前养牛是为了耕地,舍不得杀。”王屠户笑着说,“自格致馆改良了黄牛品种,一年能出栏两茬,咱们才能顿顿吃上肉。我这摊子,从推车卖货到开铺子,全靠这好牛肉!”

周围的百姓认出了苏砚秋,纷纷围拢过来。卖烧饼的李婶塞给他两个刚出炉的芝麻烧饼,烫得他直搓手;酿米醋的张大爷提着一坛新醋,非要他带走:“苏大人,这醋配您的酱牛肉,绝了!”老管家举着影像机,将这热闹的场景一一记下,镜头里,苏砚秋被百姓的热情围在中间,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

离开兖州,一路向南入江苏境,抵达扬州府时,正赶上“早茶会”。富春茶社的大堂里,八仙桌旁坐满了食客,三丁包、翡翠烧卖、蟹黄汤包摆了满桌,热气氤氲中,说书先生正讲着“苏相修铁路”的段子。

“苏大人来了!”有人喊了一声,满堂顿时安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茶社老板连忙清出最好的雅间,苏砚秋却摆摆手,坐在了大堂的空位上:“就爱吃这大堂的热闹。”

点了一笼蟹黄汤包,苏砚秋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吸管轻轻戳开皮,吸一口鲜美的汤汁,眯起眼笑道:“还是当年的味道,只是这蟹黄更足了。”

“那是!”邻桌的船家说,“现在扬州的螃蟹用网箱养在湖里,不用再去河里捞,个头大,蟹黄满,价格还便宜,寻常百姓都吃得起。”

老管家的镜头对准汤包,蒸汽在镜头前凝成白雾,隐约能看见苏砚秋与船家碰杯喝茶的身影,满是市井的暖意。

沿长江上行至武昌府,江滩边的夜市正热闹。烤武昌鱼的炭火噼啪作响,鱼肉的香气混着辣椒的辛香,在夜色里蔓延。摊主是个年轻媳妇,见苏砚秋走来,麻利地挑了条最大的鱼:“苏大人尝尝?这鱼用的是‘江水养殖法’,格致馆的先生教的,刺少肉嫩!”

苏砚秋接过烤鱼,鱼肉外焦里嫩,果然没有细刺。“从前江里的鱼越来越少,现在用网箱养,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让百姓吃够。”年轻媳妇说,“我男人在江边的‘生态观测站’上班,专管这网箱的事,日子过得踏实。”

夜市的食客们听说苏砚秋来了,纷纷端着碗围过来,有送米酒的,有递藕夹的,还有孩童拿着自己画的江景图,非要送给“苏爷爷”。老管家忙得团团转,影像机里记下了烤架上的火光,记下了百姓脸上的笑,也记下了苏砚秋接过画时,眼里的湿润。

入蜀地后,在成都府的宽窄巷子里,苏砚秋被一阵麻辣鲜香吸引。一家“张记火锅”的店里,红汤翻滚,毛肚、黄喉在沸汤里上下翻飞,食客们吃得满头大汗,嘴里还喊着“巴适”。

“苏大人,来尝尝咱四川的火锅!”店主是个川剧变脸艺人,一边麻利地添着菜,一边说,“您当年修的成渝铁路,让咱四川的辣椒、花椒能运出去,也让外面的客人能进来,这巷子的生意,比从前好十倍!”

苏砚秋夹起一片毛肚,在香油蒜泥里蘸了蘸,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来。“够味!”他笑着说,“当年入蜀,路难走,想吃口辣的都不容易,现在倒好,铁路通了,连洛阳都开起了四川火锅店。”

“那是!”邻桌的书生说,“我上个月坐火车去洛阳赶考,还在那儿吃了顿火锅,味道跟咱这儿一样正!”

一路行来,苏砚秋的影像机里存满了故事:在西安府的羊肉泡馍馆,看老师傅用机器绞肉,却坚持用手掰馍,说“机器掰不出那股劲”;在广州府的早茶摊,见老人用手机扫码付款,却还保留着“一盅两件”的老规矩;在昆明府的花市,姑娘们将鲜花编成花环,戴在他头上,笑着说“苏大人像个老神仙”。

百姓们知道他的到来,总以最朴素的方式迎接: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摆上长桌,端出家里最好的菜;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子,跟着他的队伍跑;老人拉着他的手,从当年的苦日子讲到如今的甜,眼泪混着笑声落在衣襟上。

“老爷,这机器快存满了。”老管家看着影像机的储存条,上面的进度条已经通红。

苏砚秋接过机器,对着屏幕里的画面一一翻看:兖州的酱牛肉冒着热气,扬州的汤包氤氲着白雾,成都的火锅翻滚着红油,还有一张张笑脸,在镜头里闪着光。

“存满了,就再换个新的。”他笑着说,“这天下的烟火气,哪是一台机器能装下的?”

当晚,在客栈的灯下,苏砚秋对着影像机整理笔记,旁边的纸上写着:“民之乐,在食有肉,居有屋,行有车,更在心中有暖,眼中有光。”老管家的镜头悄悄对准他,将这一幕也记录下来——灯下的老者,与他镜头里的万千百姓,共同构成了一幅“太平民生图”。

这图里没有金戈铁马,没有朝堂纷争,只有一碗热汤,一块熟肉,一声笑谈,和百姓们对好日子的珍惜。而苏砚秋知道,他记录下的不仅是风景与美食,更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那散落在街巷里的烟火气,正是盛世最生动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