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槐下田舍 > 第135章 洛水起行旌,豫土觅初心

槐下田舍 第135章 洛水起行旌,豫土觅初心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8 11:33:39

洛阳城南的洛水码头,晨光刚漫过河堤的柳枝,一艘乌篷船已解开缆绳。苏砚秋坐在船头,手里摩挲着一块河南府的舆图残片——这是他年轻时初入仕,在开封府任职时留下的物件。今日是他“巡游天下”的第一站,从洛阳出发,沿洛水入黄河,遍历河南府的开封、许昌、南阳诸地,看看这片中原腹地,六十年来有了怎样的变迁。

“老爷,这船还是当年您主持修的‘便民船’样式呢。”老管家指着船身,“只是如今换了铁皮底,跑起来更快,也更稳当。”

苏砚秋笑着点头。当年他任河南巡抚时,见洛水两岸百姓渡河艰难,便奏请朝廷修造百艘乌篷船,规定“一人一文钱,载货不收费”,百姓们都叫它“苏公船”。如今船身虽已改良,那“便民”二字的初心,却仍在水波里荡漾。

船行半日,抵达偃师县。岸边的农田里,几台红色的插秧机正在作业,机械臂灵巧地将秧苗插入水田,身后留下整齐的绿线。田埂上,老农陈守业正用平板电脑查看土壤湿度,屏幕上的绿色区域代表“墒情良好”,他时不时对着机器说几句,指令便通过无线电传到插秧机上。

“这不是苏大人吗?”陈守业认出了船头的苏砚秋,丢下平板就往岸边跑。他年轻时见过苏砚秋下乡,那时还是用牛耕地,插秧歌要唱到日头偏西。

“陈老哥,这铁家伙比牛好用?”苏砚秋下船笑道。

“好用十倍!”陈守业拉着他往田里走,“您看,这机器一天能插三十亩,顶十个壮劳力。从前插完这百亩地,得请全村人帮忙,现在我跟儿子俩人就够了。”他指着远处的仓库,“收麦也用联合收割机,麦粒直接进仓,麦秆还能打碎还田,比烧了干净。”

苏砚秋走进仓库,里面的粮食堆得像小山,墙角的烘干机正嗡嗡作响。“往年怕潮,粮食得晒半个月,现在机器烘一天就干,还不招虫子。”陈守业抓起一把麦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托您的福,河南府的‘豫麦三号’,亩产比从前翻了两番,顿顿吃白面,都不稀罕了。”

离开偃师,乘船沿黄河东行,傍晚抵达开封府。站在新修的黄河大堤上,苏砚秋望着奔腾的河水,堤岸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每隔百米就有一个“自动测水位”的仪器,数据实时传到府衙的监控室。

“苏大人您看,这堤比当年高了三丈,宽了五丈。”开封知府陪着他散步,指着堤下的防护林,“您当年栽的柳树,现在已成林了,固沙护堤,比石头还管用。”

苏砚秋抚摸着一棵老柳树,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还能看到当年防汛时钉下的木桩痕迹。“光绪年间那次决口,开封城淹了半城,百姓搭着门板逃生。”他轻声道,“如今再看这堤,心里踏实。”

“踏实着呢!”旁边的防汛队员接过话,“去年秋汛,水位超了警戒线下一尺,堤岸纹丝不动。我们有‘水下机器人’查裂缝,有‘应急沙袋车’随时待命,就是真来了大水,也能守住!”

次日在开封府衙,苏砚秋翻看地方志,见上面记载着“光绪二十三年,开封府有坊市百二,商户三千;宣统十年,坊市三百,商户两万,铁路通四省,电灯逾万盏”,不禁感慨:“当年我在开封时,全城只有三座电报局,如今连寻常巷陌都有电话亭了。”

知府笑着递过一个“城市模型”:“您看,这是新规划的‘开封新区’,有格致学堂、机器工厂、万国商栈,下个月就要动工。咱们要让老都城,也跟上洛阳的步子。”

离开封南下,至许昌府时,正赶上“烟草博览会”。展馆里,来自河南各地的烟农、商户齐聚,展示着“许昌金叶”的新品种。一个烟农捧着烟叶,对苏砚秋说:“大人您尝这味,用格致馆的‘烤烟房’烘出来的,又香又醇,南洋的商人都来抢着订!”

苏砚秋看着墙上的“烟草种植流程图”,从育种、施肥到烘烤,每一步都有科学标注。“从前种烟靠天,现在靠技术。”烟农说,“学堂里教‘病虫害防治’,官府派技术员下乡,咱们的烟叶,比美洲的还好卖!”

在南阳府,苏砚秋特意去了当年他主持修建的“惠民渠”。渠水依旧清澈,只是岸边多了许多“节水闸”,能根据农田需求调节水量。守渠的老人说:“这渠流了六十年,浇了沿岸八万亩地。去年格致馆来人,给渠装了‘流量计’,谁家用了多少水,明明白白,再也不吵架了。”

他沿着渠岸走,见渠边的荒坡上种满了果树,果农们正用“滴灌管”浇水。“这坡地从前种啥啥不成,”果农说,“后来听了农学家的话,种耐旱的核桃、柿子,用渠水浇着,一年也能收几千斤!”

巡游河南的最后一站,是南阳府的“留守儿童学堂”。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电视机里的老师学算术,黑板是“电动白板”,能自动写字、擦除。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拿着“智能笔”在练习本上写字,笔杆上的小灯亮了,代表“姿势正确”。

“这些孩子的爹娘在洛阳、泉州打工,”学堂先生说,“朝廷给学堂配了‘视频电话’,每周能跟爹娘说上话。他们吃的、穿的,都是官府按‘养济标准’发的,一点不比家里差。”

苏砚秋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地球仪滑梯”,滑梯做成地球的形状,上面标着河南的位置。一个小男孩指着洛阳的红点说:“我爹在那儿修火车,我长大了也要去!”

返程的船上,苏砚秋整理着河南之行的札记,上面记着:“偃师亩产千斤,开封堤固城安,许昌烟叶飘香,南阳渠水惠民”,字里行间,都是沉甸甸的踏实。老管家问:“老爷,河南这趟,看得还满意?”

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河岸,那里有新栽的树,有新建的桥,有孩子们的笑声,像一幅流动的画。“满意。”苏砚秋轻声道,“我当年在这里种下的种子,如今都长成了林。这中原腹地,不仅守住了祖宗的根,更长出了新的芽。”

船入洛水时,夕阳正红,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着远处洛阳城的轮廓。苏砚秋知道,河南只是开始,前路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看。但这片土地给予他的信心,已足够支撑他走完剩下的路——因为他看见,无论走多远,那“为民”的初心,始终在中原的泥土里,在百姓的笑脸上,生生不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