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张骋,你闯进 Q3 了,成功晋级 Q3。现在回维修区,我们稍后再让你出去。”Q2 顺利结束后,罗尼通过无线电传来指令。
这是我加盟法拉利后的首次排位赛,竟成功闯入了第三节。
截至目前,Q2 堪称我这个周末的高光时刻:我最终以微弱优势领先 2007 年世界冠军、我的新队友马蒂?哈马莱宁,两人携手锁定前十席位,将彼得?卡明斯基淘汰出局。
宝马索伯的 F1.09 赛车远不及上一代 F1.08,卡明斯基虽被众人认可具备夺冠天赋,本赛季却始终难以施展,但即便如此,能在排位赛中击败他,我仍感到格外庆幸。
前十起步的位置已稳拿,现在赛车加满了比赛用油、装好起步轮胎,接下来要确定的是正赛(发车格)上的具体位置。
不多时,我驶入维修通道,技师们将我的法拉利 F60B 赛车推入车库。升级套件的效果显着,车队正同时为两台赛车做 Q3 的最后准备。
“我想早点出去,不要尾流(tow)。” 我通过无线电告知工程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这次使用的是车库外侧的 #3 赛车 —— 由于昨天恩里克的表现优于马蒂?哈马莱宁,这位芬兰车手本赛季暂时使用 #4 赛车。
印地赛车有固定的车队编号体系,但 F1 的规则不同:除了卫冕车手冠军固定使用 #1、其队友使用 #2(本赛季即安东尼?哈里森和尤里?卡萨莱宁),其他车队的编号由上赛季车队积分榜排名决定。
此外,本田因注册较晚,编号被排在最后,算是规则外的特例。
之所以不想借助尾流,是因为瓦伦西亚赛道弯道多于直道,几乎没有适合队友为我 “让路造尾流” 的区域。
尤其是在第三赛段,大量盲弯可能导致队友避让时发生意外,而且我猜马蒂也不会愿意这么做。
等到蒙扎赛道(高速赛道)情况会不同,但瓦伦西亚这种赛道,最需要的是前方无遮挡、能专注跑圈的环境。
“收到,一分钟后准备就绪…… 好了,加油,小伙子。” 罗尼话音刚落,赛车被放下地面,我驶出维修区。
一辆红牛赛车跟在我身后排队,马蒂的车则在红牛之后 —— 我们都在维修区出口的红灯前等候,待绿灯亮起,Q3 便正式开始。
几秒的焦急等待后,绿灯亮起。
我先跑了一圈暖胎圈,熟悉赛道节奏,随后从第二十五号弯出弯时全力加速,冲过直道、越过计时线,开始我的 Q3 飞驰圈。
入一号弯前轻松油门,向右打方向切入弯道;出弯后迅速给油,直奔二号弯,第一次重刹降挡,将赛车甩向右侧。
短暂给油后再次收油,轻踩刹车,向左切入三号弯。
连续通过两侧紧临混凝土墙的弯道后,赛道进入一段短直道,视野逐渐开阔。
抵达码头北端的减速弯时,两侧有充足的缓冲区:先向左打方向,再迅速回正切右弯(五号弯),出弯后全力加速,全速通过六号左弯和七号右弯的连续小角度弯道。
在这些高速弯道中,我能清晰感受到尾部双层扩散器的抓地力 —— 底盘下压力如同 “真空吸盘” 般将赛车牢牢吸在地面,这源于扩散器尾部空气加速流动形成的负压。
但矛盾的是,入八号弯重刹时,我反而感觉后轮抓地力在流失。
或许 F1 赛车向来如此:下压力需要足够速度才能完全激活,但新款双层扩散器搭配更简洁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放大了这种 “速度依赖效应”,刹车时能清晰感觉到车尾微微抬起,有种诡异的失重感。
抛开这种异样感,我顺利通过八号右向发夹弯,快速左打方向切入九号弯,驶上连接码头与大海的跨海大桥。
刚驶离桥面,立刻重刹减速,向右打方向入十号弯,出弯后驶入后直道。我踩下油门的同时按下 KERS 按钮 ——2009 赛季 F1 新增的动能回收系统,功能类似印地赛车的 “Push-to-Pass”(超车按钮),但原理不同:它并非从引擎榨取更多动力,而是通过电池储存的能量,每圈可提供 7 秒的额外电力辅助。
当时 KERS 属于可选配置,且重量较大,到本赛季这个阶段,只剩法拉利和迈凯伦仍在使用。不过在引擎研发冻结的规则下,它能额外提供 80 马力,还是有一定价值 —— 只是不足以让宝马和雷诺继续保留这套系统。
继续推进:重刹入十二号弯,快速右打方向,接着左切十三号弯;出弯时及时给油,随即又重刹准备十四号 90 度右弯。
出弯后再次按下 KERS 按钮,全速通过十五号和十六号连续左弯,随后拉直车身,准备迎接瓦伦西亚社区发夹弯。
我将直道上积攒的速度全部释放,向右打方向完成 180 度转向,出弯后通过连续的 “左 - 右 - 右” 弯道,全程保持油门到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