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金瓶梅那些事 > 第65章 愿同穴一时丧礼盛 守孤灵半夜口脂香

咱接着说《金瓶梅》第六十五回,这一回可真是把 “红白事撞一块儿” 的热闹与尴尬写绝了 —— 李瓶儿的丧事还没办完,朝廷的黄太尉又要来,西门庆这边哭丧着脸办葬礼,那边还得强装笑脸备宴席,忙得脚不沾地,活像个被抽陀螺似的,转得停不下来。

先说十月二十八日,是李瓶儿去世后的 “二七”(死后第十四天)。玉皇庙的吴道官早就受了斋,带了十六个道众来西门庆家搭斋坛做法事。刚摆开场面,安郎中又派人送信来,西门庆忙着招待送信的人,这边吴道官又让人抬着三牲祭礼、一匹绸缎来上奠仪,道众们围着棺材念咒,吴道官还亲自在灵前磕头。西门庆和陈敬济赶紧回礼,嘴里客气:“师父您太破费了,这怎么好意思!” 吴道官也假模假样地说:“小道也没什么本事,本来该给夫人念一卷经,可惜能力有限,就拿这点东西表表心意。” 西门庆让人收下祭礼,打发抬东西的人走了,接着就是一整天的法事,又是转经又是召魂,敲锣打鼓的,暂且不细说了。

转天一早,先是西门庆门外的韩姨夫家来上祭。巧的是,孟玉楼的兄弟孟锐正好做买卖回来,听说西门庆家办丧事,就跟着韩姨夫一起来了,领了一身孝服,还送了不少礼物。西门庆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在孟玉楼房里见了面,又摆了酒席招待,这些都是家常礼节,咱不多说。

到了中午,更热闹的来了 —— 清河县知县李拱极、县丞钱斯成、主簿任良贵、典史夏恭基,还有阳谷县知县狄斯朽,一共五个官,凑了份子钱,穿着孝服来吊唁。西门庆赶紧在卷棚里摆席,叫吴大舅和温秀才作陪,还找了三个小优儿弹唱助兴。正喝到兴头上,突然有人来报:“管砖厂的工部黄老爹来吊孝了!” 西门庆吓得赶紧穿好孝服,在灵前等着,温秀才早就跑到大门外迎接,把黄主事让到前厅换了衣服,才引着进来。黄主事的手下捧着香烛、纸钱、绸缎到灵前,黄主事磕了头,西门庆和陈敬济赶紧跪下还礼。黄主事开口道:“哎呀,我不知道尊夫人去世了,来晚了,恕罪恕罪!” 西门庆忙说:“先生您太客气了,平时我就少跟您走动,现在还劳您特意来吊唁,又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真是感激不尽。”

两人客套完,西门庆把黄主事让到卷棚上座,自己和温秀才在下边陪着,小厮端上茶来。黄主事喝了口茶,话锋一转:“昨天宋松原(宋巡按)还跟我提起您呢,他也听说尊夫人过世了,本来想来吊唁,可惜事情太多走不开,现在在济州住着。您还不知道吧?朝廷要建艮岳(宋徽宗修的皇家园林),派太尉朱勔去江南采花石纲,运石头的船正顺着河道过来,第一船快到淮河了。还有个钦差,殿前六黄太尉,要去迎一块叫‘卿云万态奇峰’的大石头,这石头长两丈,宽好几尺,用黄毡盖着,插着黄旗,得用好几十艘船运,从山东河道走。可现在河里没水,还得征调八个郡的老百姓拉纤,当官的催得急,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宋巡按天天盯着州县办事,忙得脚不沾地,案牍堆得像山一样。眼看黄太尉没多久就要从京城来了,宋巡按说,得带着三司的官员去接他,可这附近也没个熟人为首张罗,就委托我来跟您说,想请您做东,请六黄太尉吃顿饭,不知道您愿不愿意?”

说着,黄主事叫手下:“把宋老爹的承差叫上来!” 两个穿青衣的官吏赶紧跪下,从毡包里拿出一对绸缎、一根沉香、两根白蜡、一沓绵纸,黄主事接着说:“这是宋公送的奠仪。另外两封,是三司八府官员凑的办酒钱 —— 三司有十二个人,府官八个,一共二十二份,总共一百零六两。” 说着就把钱递给西门庆:“麻烦您多费心准备准备?” 西门庆赶紧推辞:“先生您这是客气,我还在守孝呢,怎么好出面办这种事?” 又问:“什么时候去接黄太尉啊?” 黄主事说:“还早,得下个月中旬,黄太监在京城还没动身呢。” 西门庆说:“我家李瓶儿十月十二日发丧出殡。既然是宋公和先生您吩咐,我哪能不答应?不过这办酒的钱我可不能收,需要多少桌席,您尽管说,我来准备就是。”

黄主事一听不乐意了:“四泉(西门庆的字)你这就不对了!松原委托我来,这是山东全省官员的心意,又不是他自己的钱,你怎么能不收?你要是不收,我就回去跟松原说,以后再也不敢麻烦你了!” 西门庆一听这话,赶紧改口:“那我就先收下。” 叫玳安、王经把东西接过去,又问要备多少桌席。黄主事说:“给六黄太尉准备一张大圆桌,带观赏的那种;宋公和三司的官用普通方桌;剩下的府官就随便摆散席就行。唱戏的乐人,官府会派,您不用另外找。” 说完,又喝了两杯茶,就起身要走。西门庆留他吃饭,黄主事说:“我还得去尚柳塘老先生家拜访,他以前在我那儿当县令,后来升了成都府推官,现在他儿子尚两泉,跟我是同一年中的举人。” 西门庆说:“我还不知道先生您跟尚两泉熟,他也跟我有交情。” 送黄主事到大门外,看着他上马走了。

这边清河县的五个官,听说黄主事是带着巡按上司的人来的,吓得赶紧躲到山子下的小卷棚里喝酒,还让手下把轿子马车藏起来,生怕被上司看见。西门庆回到卷棚,跟五个官说了宋巡按托他请黄太尉吃饭的事,五个官纷纷叹气:“可不是嘛,这差事一来,迎送、吃饭、准备东西、找民夫,哪样不要钱?钱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官民都快被逼疯了。以后还得靠四泉您在上面多替我们美言几句,提拔提拔我们。” 说完,也不敢多坐,赶紧告辞走了。

咱再说说李瓶儿的丧事。到了 “三七”(死后第二十一天),门外永福寺的道坚长老带了十六个和尚来念经,和尚们穿的云锦袈裟、戴的毗卢帽,看着就气派,大钹大鼓敲起来,热闹得很。十月初八是 “四七”,西门庆又请了西门外宝庆寺的赵喇嘛,也是十六个人,来念番经,又是搭坛跳神,又是撒花米烧香,嘴里念着听不懂的咒语。供品都是牛奶、奶茶、奶酪之类的,墙上挂的都是九丑天魔的画像,这些画像长得别提多吓人了 —— 有的身披璎珞琉璃,脖子上挂着骷髅头,嘴里咬着婴儿,骑着妖怪,腰上缠着蛇,有的四头八臂,有的手里拿着刀枪,红头发蓝脸,看着就瘆人。中午吃完斋饭,就开始摆荤酒,西门庆那天没在家,跟阴阳先生徐先生去坟地破土挖墓穴了,下午才回来,晚上打发喇嘛走了。

转天,西门庆就安排人往坟地运酒米、宴席用品,又让管家伙计在庄园前后搭棚子,坟地的墓穴旁边还搭了三间罩棚。先请附近的邻居来吃饭,大鱼大肉管够,临走的时候,邻居们都扛着、背着东西回去,场面跟赶大集似的。

到了十月十一日白天,先是歌郎和锣鼓班子来灵前 “参灵”,表演各种杂耍节目 ——《五鬼闹判》《张天师着鬼迷》《钟馗戏小鬼》,还有《老子过函关》《六贼闹弥陀》,什么《雪里梅》《庄周梦蝴蝶》,甚至还有《赵太祖千里送荆娘》,各种热闹节目演完,女眷们都在帘子后面看。表演完了,亲戚们都来辞灵烧纸,哭了一场。

第二天就是李瓶儿出殡的日子。天还没亮,就抬出写着李瓶儿名字的 “名旌”,还有各种纸扎的幡亭、冥器,和尚道士、鼓手、乐手、杂役都来了。西门庆早就跟帅府的周守备借了五十个巡捕军士,都带着弓箭马匹,穿戴整齐。留十个在家看门,四十个在棺材旁边排成两队护送,衙门里又派了二十个排军开路,照看冥器,坟地那边还有二十个军士把门,收祭祀品。那天来送殡的官员、亲戚、朋友,车马把街都堵满了,本家和亲眷的轿子就有一百多顶,连妓院的鸨子、妓女都来了几十顶小轿。

徐阴阳选了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起棺,西门庆留下孙雪娥和两个女僧看家,平安儿跟两个排军守前门。女婿陈敬济跪在棺材前 “摔盆”(老规矩,出殡时由孝子摔碎瓦盆),六十四个人抬着棺材,有个仵作站在架子上,敲着响板,指挥抬棺的人上肩。先请报恩寺的僧官来起棺,棺材转过大街口往南走,两边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那天天气特别好,出殡的场面别提多壮观了 ——

风一吹,路上的花草都跟着晃,太阳刚升起来,早上的雾气还没散。丧鼓 “咚咚咙咙” 响个不停,吊锣 “叮叮当当” 敲到天亮。九尺长的红罗名旌飘着,纸扎的起火(一种冥器)烧起来,烟把半天都染红了。开路的鬼差纸人长得凶神恶煞,斜扛着金斧;引路的险道神纸人手里拿着银戈。还有纸扎的八洞神仙,旁边跟着龟鹤;四个毛女纸人,身边有虎鹿。采莲船摇摇晃晃,里面的人还说着笑话;踩高跷的人穿着盔甲,跟真的一样。十六个清秀的小道童,穿着霞衣梳着道髻,吹着仙乐;二十四个胖和尚,穿着云锦袈裟,围着棺材做法事。

十二座大绢亭,每座都绣着红绿花纹;二十四座小绢亭,座座都用珠翠装饰。左边是纸扎的天仓和地库,右边是纸扎的金山和银山。掌醢厨(管饮食的冥器)里摆着各种珍馐,香烛亭里供着三献的祭品。六座百花亭,堆得像锦绣团;一乘引魂轿,挂着百结黄丝。这边的花和雪柳比着好看,那边的宝盖和银幢排成队。金字幡、银字幡围着棺材,白绢带、绿绢带绕着架子。送丧的人哭哭啼啼,开路的排军拿着橄榄杆前后吆喝,迎丧的神会表演武艺,左右盘旋。

耍杂技的像老鹰一样灵活,跑马的像猴子一样敏捷。有人表演竖肩桩、翻跟头,有人隔着肚子穿铜钱、单脚站立,看得人纷纷叫好。看热闹的人挤来挤去,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你推我搡的,哪还分什么贵贱!张三长得胖,挤得直喘气;李四个子矮,不停踮着脚。白发老头拄着拐杖,捋着胡子看;绿发姑娘抱着孩子,也来凑热闹。

吴月娘、李娇儿等本家女眷的十几顶轿子,跟在棺材后面。西门庆穿着孝服,和亲戚朋友跟在棺材后面,陈敬济扶着棺材,走到东街口。西门庆请玉皇庙的吴道官来 “悬真”(就是把李瓶儿的画像挂起来,做仪式)。吴道官穿着大红五彩鹤氅,戴着九阳雷巾,脚穿红鞋,手里拿着象牙笏板,坐在四人抬的轿子里,迎着凉棚过来。他手里捧着李瓶儿的大画像,陈敬济跪在前面,棺材停下来,众人听吴道官在轿上高声念祭文:

“恭敬地悼念已故锦衣西门恭人李氏之灵。夫人在世二十七岁,辛未年正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政和七年九月十七日丑时去世。夫人出身名门,容貌秀丽,像花月一样美丽,像蕙兰一样芬芳。性格温柔,品德贤淑,嫁给我家西门君,夫妻和睦。在闺中贤良淑德,与丈夫琴瑟和鸣。曾像蓝田种玉一样怀有身孕,可惜却像楚畹的兰花一样早早凋零。本应享受百年福气,却可惜在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唉!明月容易残缺,好东西难以保全。善良的人也难逃生死,寿命长短自有定数。今天棺材在路上,灵幡迎着风,丈夫在棺材前痛哭,家眷在街巷里哀伤。离别之情深厚难以割舍,音容笑貌会一天天远去淡忘。我们这些道教弟子,虽然惭愧才疏学浅,但也遵循道教的遗风。可惜没有新垣平那样的神术,只能展示画像,却难让夫人起死回生。用甘露琼浆祭奠,愿夫人的灵魂升入紫府仙境;披着百宝衣拜见七真,愿夫人的净魄脱离阴间。一心无牵挂,四大皆空。

苦啊苦!气息化作清风,身体回归尘土。灵魂一去不回,转世投胎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众人听最后一句:唉!灵魂不知去往何处,只留下画像让后人观看。”

吴道官念完,轿子退下去,鼓乐又响起来,哭声震天,棺材继续往南走。亲戚朋友陪着西门庆,走到城门口才上马,陈敬济扶着棺材,到了五里原的坟地。

早就听说坐营张团练带了二百个军士,还有刘、薛两个太监,在坟前的高地上搭了帐房,吹着乐器,打着铜锣铜鼓,迎接棺材。众人看着烧纸扎冥器,烟焰冲天。棺材到了山下,徐先生带着仵作,按照罗盘确定方位,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祭奠了土地神后,才把棺材下葬填土。西门庆换了衣服,准备了一对绸缎作为礼物,请帅府的周守备来 “点主”(就是在神主牌上点一笔,完成仪式)。卫里的官员和亲戚伙计,都争着拉西门庆喝酒,鼓乐喧天,烟火满地,热闹得很,咱不多说。

喝完酒,下午就 “回灵”(把灵位带回家里),吴月娘坐在魂轿里,抱着神主牌和魂幡,陈敬济扶着灵床,鼓手、乐手和十六个小道童在两边吹打。吴大舅、乔大户、吴二舅、花大舅、沈姨夫、孟二舅、应伯爵、谢希大、温秀才,还有管家伙计,都陪着西门庆进城,女眷的轿子跟在后面,到了家门口,烧了火(老规矩,驱邪)才进去。李瓶儿的房里安好了灵位,徐先生在前厅祭神打扫,门上都贴了避邪的黄符。西门庆送了徐先生一匹绸缎、五两银子,打发他走了,又给各种杂役发了钱:五吊赏给巡捕军士,五吊给衙门排军,十吊给营里的人马。又写帖子感谢周守备、张团练、夏提刑,这些都不说了。

西门庆还想留乔大户、吴大舅等人吃饭,众人都不肯,告辞走了。来保进来禀报:“搭棚的人还在外面等着,明天来拆棚子。” 西门庆说:“棚子先别拆,等过了宋老爹请黄太尉吃饭的日子再拆。” 打发搭棚的人走了。后面花大娘子、乔大户娘子等女眷,等着安完灵,又哭了一场,才走了。

西门庆舍不得李瓶儿,晚上还来李瓶儿房里,想陪着灵位睡觉。看见灵床放在正中间,李瓶儿的画像挂在旁边,灵床里放着李瓶儿的半身像,里面有小锦被、床几、衣服、首饰,什么都有,下面放着李瓶儿的一双小脚模型,桌上摆着香花灯烛、金碟酒具,样样都有。西门庆大哭起来,让迎春在对面炕上搭了铺。到了半夜,对着孤灯,窗外斜着月亮,西门庆翻来覆去睡不着,长吁短叹,想念李瓶儿。有诗为证:“短叹长吁对锁窗,舞鸾孤影寸心伤。兰枯楚畹三秋雨,枫落吴江一夜霜。夙世已违连理愿,此生难觅返魂香。九泉果有精灵在,地下人间两断肠。”

白天供茶饭的时候,西门庆都亲自看着丫鬟摆好,然后对着灵位说:“你也吃点饭吧!” 就像李瓶儿还在一样。丫鬟和奶娘看了,都忍不住哭了。尤其是奶娘如意儿,眼瞅着西门庆对李瓶儿的灵位这般上心,心里早有了小算盘 —— 她本是李瓶儿的奶娘,如今主子没了,正愁往后没个依靠,见西门庆日夜守在灵前,便天天凑过来递茶递水,一会儿帮着添香炉里的香,一会儿又帮着整理灵前的供品,嘴还特别甜,一口一个 “爹” 地叫着,比迎春这个正经丫鬟还殷勤。

没出三天,这如意儿就把西门庆的心思摸得透透的。有天晚上,西门庆因为请了官客女眷去坟地 “暖墓”(下葬后第三天的祭奠仪式),回来时喝得酩酊大醉,脚步都打晃。迎春扶着他躺到李瓶儿房里的炕上,折腾了一天早就累得不行,在隔壁小床上倒头就睡。半夜里,西门庆口渴得厉害,喊了好几声 “迎春” 都没人应,迷迷糊糊中就听见有人轻轻推门进来,正是如意儿端着一碗温茶。

如意儿见西门庆的被子滑到了炕沿下,赶紧放下茶碗,伸手去帮他掖被子。西门庆醉眼朦胧中,只觉得一双软乎乎的手碰到了自己的胳膊,睁眼一看是如意儿,酒劲上头,一时兴起,伸手就把她搂进了怀里,还凑过去亲了她一口。这如意儿也是个机灵人,不仅不躲,反而顺着西门庆的劲儿,反手搂住他的脖子,主动把舌头递了过去,嘴里一声不吭,只靠肢体动作迎合。

西门庆被她这副模样勾得心头火起,伸手就去解如意儿的衣服,嘴里还嘟囔着:“我的儿,你可比迎春懂事多了。” 如意儿也不反抗,乖乖地脱了衣服上炕,两人就在李瓶儿的灵床旁边,荒唐了起来。完事之后,如意儿趴在西门庆怀里,声音软软地说:“爹,如今娘也没了,我也没个去处,您要是不嫌弃,就收了我吧,我一辈子在您身边伺候,绝无二心。”

西门庆正搂着她得意,听这话心里更舒坦了,摸着她的头发说:“你放心,只要你好好伺候我,以后有我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的。” 这如意儿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在床上更是百般讨好,西门庆怎么吩咐,她就怎么照做,把西门庆哄得眉开眼笑,早把对李瓶儿的那点思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转天一早,如意儿的态度就彻底变了。以前她见了迎春还得客客气气,如今倒好,直接抢着给西门庆拿鞋叠被子,连西门庆洗脸的帕子都要亲自递,对迎春反而指手画脚起来。西门庆见她懂事,还特意从李瓶儿的首饰盒里翻出四根金簪子赏给她。如意儿得了赏赐,更是得意,戴着金簪子在丫鬟堆里晃来晃去,一会儿跟这个说 “这是爹赏我的”,一会儿又跟那个炫耀 “爹说我比你们都懂事”,那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把迎春气得直咬牙,可又不敢多说 —— 毕竟现在西门庆宠着如意儿,她一个丫鬟,哪敢跟主子的新欢作对。

这事儿没两天就传到了潘金莲耳朵里。潘金莲本来就对李瓶儿的死有点幸灾乐祸,想着这下能多分得点西门庆的宠爱,没成想半路杀出个如意儿,心里早就憋着火。有天早上,她躲在软壁后面,正好听见西门庆跟应伯爵抱怨:“如今没了李瓶儿,连个像样的菜都吃不上,还是她在的时候好,什么都给我安排得妥妥帖帖。” 潘金莲一听,立马气不打一处来,转身就跑到后面对吴月娘说:“你听听他这话!李瓶儿刚走几天,就又宠上那个奶娘了,还说咱们不如李瓶儿会伺候,这不是明摆着打咱们的脸吗?那如意儿现在狂得没边,戴着李瓶儿的金簪子到处炫耀,真把自己当主子了!”

吴月娘叹了口气:“你也别气了,他现在心里正乱着,等过阵子就好了。那如意儿不过是个奶娘,成不了什么气候,你犯不着跟她置气。” 潘金莲撇了撇嘴:“话是这么说,可照他这么宠下去,早晚得出事!” 正说着,李娇儿和孟玉楼也过来了,听了这话,李娇儿只是冷笑一声,孟玉楼则劝道:“咱们还是少管这些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免得惹祸上身。”

这边后宅闹得不可开交,前院又传来了新消息 —— 宋御史派人送来了贺黄太尉的礼物,还说黄太尉的船已经到了东昌府,十八号就得去迎接。西门庆赶紧让人把礼物抬进来,打开一看,好家伙,两把金壶、两副金台盏、十副小银钟,还有两匹大红彩蟒、两匹金缎、十坛酒、两只活羊,全是值钱的东西。送礼物的人还说:“宋御史特意吩咐,让老爹赶紧准备宴席,可别怠慢了太尉。”

西门庆送走送礼物的人,转身就跟应伯爵抱怨:“自从李瓶儿走了,我就没一天清闲过!这边丧事刚办完,那边又要忙迎接黄太尉的事,真是把我折腾得够呛!” 应伯爵赶紧劝道:“哥,您可别这么说!这可是天大的面子啊 —— 朝廷的钦差太尉能来咱家吃饭,以后山东一省的官员提起您,哪个不高看一眼?这钱花得值!”

西门庆皱着眉说:“我不是心疼钱,是日子太赶了!十八号请黄太尉,可十八号也是李瓶儿的‘五七’,我都跟吴道官说好那天做法事了,这两头撞一块儿,我哪忙得过来?” 应伯爵眼珠子一转,说道:“这有啥难的!我算过了,嫂子是九月十七号没的,这个月二十一号才是五七,您十八号办酒席,二十号再让吴道官做法事,不就错开了?” 西门庆一听,觉得有道理:“还是你想得周到,我这就叫小厮去跟吴道官说。”

应伯爵又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哥,我还有个主意。东京来的黄真人,现在在泰安州进香,还没走呢。您让吴道官请他来当高功,主持嫂子的法事,这样一来,不仅显得咱重视嫂子,还能借黄真人的名声撑场面,多体面!” 西门庆有点犹豫:“之前李瓶儿出殡,已经麻烦吴道官不少了,再让他请黄真人,会不会太为难他?” 应伯爵说:“哥,您多给吴道官几两银子不就完了?这都是为了嫂子,他还能不乐意?”

西门庆被说动了,赶紧让陈敬济写了帖子,又封了五两银子,让玳安骑马去玉皇庙。玳安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说吴道官收了银子,还说黄真人十九号一早就来铺坛场。西门庆这才放下心来,开始安排人筹备宴席 —— 让贲四、来兴儿去订桌椅、买果品,家里的厨役也忙得团团转,洗的洗、切的切,整个西门府都笼罩在一股 “忙乱” 的氛围里,一边是还没消散的丧味,一边是即将到来的宴席热闹,显得格外怪异。

十八号那天,天还没亮,西门庆就起来了,穿着青色官服,戴着官帽,在门口等着。没过多久,就听见远处传来锣鼓声,原来是黄太尉的队伍到了。只见前面是插着 “钦差” 二字的黄旗,捧着敕书的官差走在最前面,统制、守御这些武官都穿着盔甲,领着手下围着队伍,仪仗队排了好几里地。黄太尉穿着大红五彩双挂绣蟒袍,坐在八抬八簇的银顶暖轿里,后面跟着无数随从,浩浩荡荡的,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西门庆赶紧上前磕头迎接,黄太尉下了轿,走进厅里,里面的细乐立马响了起来。山东巡抚、巡按先上前拜见,黄太尉还客气地回了礼;等到三司官员拜见,黄太尉就只是点点头;至于八府官员和武官,黄太尉连眼皮都没抬。西门庆和夏提刑赶紧献茶,巡抚、巡按亲自给黄太尉倒酒,下面的鼓乐又响起来,有人给黄太尉戴金花、捧玉杯,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可黄太尉没坐多久就站起来说要走,众人再三挽留,他都不同意。西门庆只好送他出门,看着黄太尉的轿子走远了,才松了口气。这时候,宋御史、巡抚也回来了,跟西门庆道谢:“今天真是麻烦你了,让你破费这么多。” 西门庆赶紧说:“大人您太客气了,能为您效劳,是我的荣幸。”

送走官员们,西门庆见天色还早,就让人收拾了四张桌子,请吴大舅、应伯爵这些帮忙的人来吃饭。众人坐在一起,应伯爵一边喝酒一边说:“哥,今天这场面,全山东都找不出第二家!以后您的名声,可就传开了!” 西门庆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早把李瓶儿的事抛到了脑后。

可他不知道,后宅里,潘金莲正跟吴月娘、孟玉楼抱怨:“他倒好,这边刚办完李瓶儿的丧事,那边就忙着请太尉吃饭,还宠上了如意儿,眼里哪还有咱们这些人!” 吴月娘叹了口气:“随他去吧,咱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 孟玉楼也劝道:“别想那么多了,免得气着自己。”

正是应了那句诗:“遗踪堪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李瓶儿的灵位还在厅上摆着,西门庆却早已开始寻欢作乐,后宅的女眷们也各怀心思,这西门府看似热闹,实则早已充满了矛盾和算计,只是不知道,这些矛盾什么时候会彻底爆发出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第六十五回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这一回里,“丧礼” 与 “宴席” 的碰撞,把西门庆的虚伪、官员的谄媚、后宅的算计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瓶儿的丧事办得再隆重,也挡不住西门庆寻新欢的脚步;迎接黄太尉的宴席再热闹,也掩不住官场的**和百姓的苦难。或许你会为李瓶儿的悲惨结局叹息,会对西门庆的薄情感到不齿,也会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无奈,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人性与复杂的情节,让《金瓶梅》超越了普通小说,成为一部映照社会与人性的经典。如果你还想了解后续西门庆与如意儿的纠葛,或是后宅女眷们的矛盾如何发展,不妨继续深入阅读,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