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93章 历史十大民族英雄(2)

他还推动了西汉骑兵的建设,提升了骑兵的机动性与战斗力,使西汉军队从“以步兵为主”转变为“骑兵主导”,彻底扭转了对匈奴的军事劣势。

2. 边疆层面:他收复河南地、横扫漠南、重创漠北匈奴,不仅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疆的长期威胁,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百姓安全,还为西汉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匈奴势力衰退后,西汉得以打通河西走廊,连接西域)。

3. 时代层面:卫青以“奴仆”出身成为军事统帅,打破了西汉初期“军功贵族垄断高位”的局面,为底层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也推动了汉武帝时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政策。

五、结局与身后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享年约45-50岁。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命人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东侧为其修建陵墓,陵墓外形仿照匈奴境内的庐山(象征他平定匈奴的功绩),谥号“烈”,意为“有功安民曰烈”。

卫青的一生,既是个人从卑微到巅峰的逆袭,更是西汉从“被动挨揍”到“主动扬威”的缩影,他的军事智慧与低调品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功高不震主,位高不自傲”的名将典范。

从历史影响来看,卫青的军事行动不仅收复了北疆失地,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安定与农业生产,还为西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扫清匈奴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他的战术(如迂回侧击、远程奔袭)为后世对抗游牧民族提供了借鉴;而他“从奴仆到大将军”的经历,以及低调谦逊的品性,也让他成为中国古代“名将”与“贤臣”的典范,与霍去病并称为“汉之双璧”。】

评论区

「团团圆圆: 羽林垂首,天子降阶,这位大汉战神是任何一位史家都黑不动的人!」

「大卫高柏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指的就是他奇袭龙城」

「再熬夜就嘎了: 对皇上忠心耿耿,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却不立私威,功高却不露风头,汉朝最完美的将领没有之一」

「大卫高柏飞: 龙城之战、雁门之战、河南之战、漠南之战、一出定襄、二出定襄、漠北大决战,一生七战七捷」

「梦风icon: 卫青打出来汉族人的骨气,你们想想刘邦都当时带几十万打匈奴,差点被杀!」

「小阮: 他可不是侯 他是大司马 三军统帅!」

西汉

汉武帝“朕之臂膀,破局之帅”:“卫青非仅良将,实乃朕‘有为而治’之利器也。昔年匈奴叩关,先祖困于‘和亲’之辱,朝堂畏战如虎。朕用卫青,非因其为卫后之弟,乃见其于龙城敢孤军深入,于河南能以‘迂回侧击’破匈奴壁垒——此等战术,破的是‘匈奴不可胜’之谬论,立的是我大汉主动出击之军威!

他七击匈奴无败绩,收河南、定漠南、破单于,使‘漠南无王庭’,解长安三千里之危,此功足以铭于鼎彝。更难得者,其位至大将军、大司马,手握全国兵权,却不养私党、不争权柄,朕欲封其子为侯,他反请先赏士卒,此等‘功高不震主’之品性,胜于十万甲兵。若后世将帅皆如卫青,何愁边疆不宁?”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克敌以武,安内以谦,真将帅之范”:“朕起于草莽,亲历乱世,深知‘将帅强则军强,将帅谦则国稳’。卫青之可贵,在‘武’与‘谦’两全。观其用兵,龙城首胜破僵局,漠北决战定乾坤,每战皆以‘歼敌、拓土、安边’为要,不贪小功,不恋虚名,此乃‘知兵之将’;观其为人,虽出身骑奴,逆袭至皇亲国戚,却与士卒同甘苦——士卒未饮,他不先水;士卒未食,他不先饭,此乃‘得众之将’。

更难得,他手握重兵却不干预朝政,与霍去病同掌军政却不争高下,此等‘不恃功、不邀宠’之态,恰是乱世之后‘安军稳国’之需。朕麾下如邓禹、吴汉辈,虽亦善战,然论‘功高而守拙’,皆当效卫青之智。若将帅皆学其‘以武破敌,以谦安内’,何惧兵戈再起?”

三国

曹操“勇可破敌,智可全身,真丈夫也”:“卫青之能,在于‘刚柔并济’。论刚,他敢以骑兵长途奔袭,直捣匈奴祭天之地龙城,此等胆识,胜我麾下诸将之‘勇’;论柔,他位极人臣却能藏锋芒,拒封子侯而推功于部下,此等智计,胜于‘功高震主’而身死族灭之辈(暗指韩信、彭越)。

乱世之中,将帅易有‘拥兵自重’之患,而卫青‘受任于上,效命于国,不谋私权’,恰是君王最需之将才。我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猛将如云,然若皆能如卫青般‘知进退、明本分’,何愁内患?至于其‘迂回侧击’之战术,于今时逐鹿中原、破敌围城,亦有借鉴之益——用兵之道,本就‘以奇制胜’,卫青深谙此理!”

隋文帝杨坚:“卫青治军严明,调度大军如臂使指,打匈奴时千里奔袭却从不乱阵脚,这份‘治军之才’,与朕麾下的杨素不相上下。他能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五年内五征漠北,靠的不仅是用兵巧,更靠粮草、军械供应不缺——这背后是朝廷对军事后勤的极致统筹,朕当年灭陈朝,也是先修运河、储粮草,才有了势如破竹的局面。最让朕感慨的是,他功高震主却能善终,不像有些武将,打了胜仗就居功自傲,卫青这份‘藏锋’的智慧,比战功更难得,能让君主彻底放心,才是国之幸事。”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将帅之极致,在‘忠、勇、仁、智’四全”:“朕尝为将帅,深知统兵之难:勇而无谋者,易逞匹夫之勇;智而无仁者,难服三军;仁而无忠者,恐生二心。卫青一人,竟兼‘忠、勇、仁、智’四者。

忠:事汉武帝,不涉党争,不植私势,至死唯以‘破匈奴、安边疆’为念,此乃‘事君之忠’;

勇:七战匈奴,每战皆身先士卒,漠北遇单于主力,临危以武刚车布阵,反败为胜,此乃‘临阵之勇’;

仁:与士卒同甘苦,匿李敢击伤之怨而不追责,此乃‘待下之仁’;

智:弃‘正面硬刚’之俗套,用‘迂回、奔袭’之奇策,破匈奴骑兵优势,此乃‘用兵之智’。

我大唐需拓土开疆,亦需守境安民,若边将皆如卫青,何惧突厥、吐蕃之扰?朕麾下李靖、李积,战术或有胜之,然论‘四德俱全’,当以卫青为标杆。”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卫青以骑兵突袭龙城,打得匈奴措手不及,这份‘出奇制胜’的用兵思路,像极了朕当年平定太平公主之乱时的果断。他不仅能打仗,还懂‘扬国威’,漠北之战后,西域诸国皆归附汉朝,这不就是朕想让吐蕃、突厥对大唐俯首称臣的局面吗?朕麾下有王忠嗣、哥舒翰,论战斗力不输卫青,但卫青能始终与汉武帝‘君臣无隙’,这份默契太难得。朕如今倚重边将,最怕的就是将领拥兵自重、与朝廷生隙,若王忠嗣他们能学卫青‘有大功而不疑’,大唐边疆何愁不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