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阳光斜斜切进理疗室,林夏踮着脚擦拭高处的紫外线灯管。金属支架在她手中发出细微的摩擦声,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窗外玉兰花的清香,在晨光里氤氲成独特的气息。她取下墙上那张已经陪伴自己八年的人体肌肉解剖图,轻轻抚平边角翘起的褶皱。泛黄的图纸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用红笔标注的治疗心得,有些字迹被反复描摹,早已晕染成深深浅浅的红,像极了这些年在患者身上倾注的心血。
小林,急诊送来个车祸患者!护士长的喊声穿透走廊,带着金属门框震动的余韵。林夏迅速抓起治疗箱,白大褂口袋里的蓝牙体温计硌着掌心——这是她自费购置的便携式设备,专门用来监测患者肌肉温度变化。急救室里弥漫着血腥味,37岁的货车司机右腿扭曲成诡异的角度,豆大的汗珠顺着他苍白的脸颊滚落,CT影像显示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肌肉挫伤。
先做肌骨超声评估。林夏戴上医用手套,超声探头在患者肿胀的小腿皮肤上缓缓移动。冰凉的耦合剂涂在皮肤上时,患者疼得浑身一颤。显示屏上,受损的肌肉纤维如同断裂的绸缎,血流信号呈现出异常的暗红色。她一边操作一边口述:比目鱼肌撕裂约30%,伴局部血肿形成,建议立即进行冷疗干预。护士递来冰袋的瞬间,她注意到患者额角渗出的冷汗,顺手抽了张纸巾帮他擦拭。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患者原本紧绷的身体微微放松。
中午换班时,林夏在更衣室发现储物柜里多了袋温热的红糖姜茶。便签纸上是熟悉的字迹:小林老师,谢谢您昨天帮我调整腰椎牵引角度。——实习生小周。她捧着杯子轻笑,想起昨天手把手教小周定位棘突时,那孩子紧张得连手套都戴反了,额头的汗珠不停地滴落在治疗单上。手机在这时震动,母亲发来语音:夏夏,你爸非要去工地干活,说要给你攒嫁妆......语音里夹杂着父亲的咳嗽声,让她握着杯子的手不自觉收紧。
理疗室的挂钟指向下午两点,17床的张奶奶准时被推进来。这位帕金森病患者已经在她这里治疗了三年,双手颤抖得连水杯都握不稳,每次起身都需要护工搀扶。林夏打开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电极片贴在老人僵硬的肢体上:奶奶,咱们今天练习用意念控制肌肉放松,就像您年轻时纺线那样,慢慢来。治疗仪的屏幕上,代表肌肉电信号的绿色波纹起初杂乱无章,随着林夏轻柔的引导,逐渐趋于平缓。张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丫头,要是我孙女有你这么耐心就好了。
临近下班时,康复科突然送来个特殊病例。19岁的芭蕾舞者陈小雨,因跟腱断裂术后产生严重的瘢痕粘连,脚踝关节活动度不足30度。林夏翻开病历,注意到姑娘病历本里夹着的演出照片——舞台上的小雨足尖点地,白色舞裙在灯光下像绽放的百合,眼神里满是自信与光芒。我还能跳舞吗?小雨的声音带着哭腔,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月牙状的红痕。
林夏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取出筋膜刀轻轻贴在她的跟腱部位:你听,粘连的组织就像打了结的琴弦。随着刀刃在皮肤上轻柔划动,超声波治疗仪同步发出温热的脉冲,但只要我们慢慢解开这些结......治疗过程中,小雨疼得直掉眼泪,却死死咬着嘴唇不发出声音。半小时后,当她惊讶地发现脚踝能抬高5度时,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临走时,林夏塞给她个小本子,里面手绘着每日康复训练图谱,每个动作旁都标注着注意事项,甚至贴心地画了小太阳鼓励她坚持。
深夜的理疗室依旧亮着灯,林夏正在研究最新的肌骨超声造影技术。电脑屏幕蓝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实验记录本上画满了不同肌肉损伤的超声图像对比,旁边还散落着几篇打印的外文文献。突然,值班电话响起:120送来个热射病患者,横纹肌溶解!她抓起急救包冲向抢救室,途中顺手从储物柜里拿了条干净的毛巾——这种患者通常会伴随剧烈呕吐。
抢救室里,患者浑身湿透,皮肤呈现出不正常的潮红,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林夏迅速在患者痉挛的四肢涂抹导电凝胶,启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通过电脉冲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密切监测肌酸激酶指标。她一边操作一边向实习医生讲解,汗水顺着护目镜边缘滑落,模糊了视线。当患者的肌肉强直状态终于缓解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而她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
梅雨季节来临,理疗室的患者数量激增。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挪步,运动损伤的年轻人扶着受伤的肢体皱眉忍耐,还有产后腰背痛的妈妈抱着婴儿轻声哄着,排着队等待治疗。林夏的工作日程被塞得满满当当,常常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有天中午,她累得靠在治疗床边小憩,却被轻轻的推门声惊醒。6床的李大爷端着保温桶站在门口,桶盖上还冒着热气:丫头,我老伴炖的山药排骨汤,尝尝?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心头的暖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