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把最后一页《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导出PDF时,晨光刚好透过写字楼的落地窗,在办公桌的碳排放监测仪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屏幕上跳动的“二氧化碳当量:326.5吨/月”数字,是她昨天熬夜核算出的结果——这家机械制造企业上月的碳排放比预期高了12吨,她得在今天的评审会上给出整改方案。作为“绿碳咨询”公司的碳排放管理师,她的工作日从早上八点开始,比同事早半小时到岗,提前梳理企业碳排放数据、核对监测设备日志、标注数据异常点,三年来经手的60多家企业,没有一次因核算失误被环保部门通报。
碳排放管理师的工作像“企业碳账本的会计师”,既要懂环保政策,又要会数据分析。林夏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三样东西:最新版《碳排放核算指南》、标注不同颜色的企业档案夹、便携数据采集器——上周去郊区工厂核查时,采集器帮她发现了锅炉废气监测仪的故障,避免了数据失真。她刚把报告发送给客户对接人,办公椅还没坐热,组长陈姐就拿着一份文件走过来:“林夏,城南的食品加工厂申请了低碳改造补贴,今天下午你去现场核查,重点看他们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是不是真的投用了,别像上次那家企业,挂着‘光伏板’却没通电,搞虚假减排。”
“好的陈姐,我这就准备核查表。”林夏接过文件,指尖快速划过企业基本信息——这家食品厂主要排放源是烘焙车间的天然气烤箱和污水处理站,去年申报了200kW的光伏项目,按政策能拿30%的改造补贴。她突然想起上个月的行业会议上,专家提到食品行业常存在“间接排放漏算”问题,赶紧在笔记本上记:“核查时重点算冷链运输的碳排放,别漏了外包物流的数据。”
陈姐走后,林夏打开碳排放核算系统,调出食品厂的历史数据。系统显示,该厂去年的碳排放量是890吨,若光伏系统满负荷运行,每月能减少25吨碳排放,全年可减排300吨,刚好达到补贴申请的减排标准。但她注意到,上个月的监测数据里,光伏发电量只有1200kWh,远低于理论值,这让她心里打了个问号——是设备没调试好,还是根本没正常运行?
上午九点半,林夏接到客户的电话,是昨天那家机械制造企业的环保负责人王经理:“林工,报告我看了,上月碳排放超了12吨,这可怎么办啊?下个月环保部门要抽查,要是不达标,我们的生产许可证都要受影响。”
“王经理您别慌,我在报告里写了三个整改方向。”林夏打开报告,对着电话逐条解释,“第一,你们的焊接车间用的还是普通焊丝,换成低碳焊丝,每月能减3吨;第二,空压机的能耗比行业标准高15%,做个节能改造,每月能减5吨;第三,废水处理站的曝气系统可以优化,每月再减4吨,加起来刚好能覆盖超标的12吨。”
王经理松了口气:“太好了林工,我下午就组织开会落实!对了,改造需要多少钱?有没有补贴政策?”
“低碳焊丝和曝气系统改造,符合市里的‘小微企业减排补贴’,能报40%的费用,我下午把政策文件发给您。”林夏挂了电话,把补贴政策文件整理好,又在核查表上补充:“帮机械厂对接补贴申请流程”——她知道中小企业搞减排最怕花钱,能帮他们争取补贴,减排工作才好推进。
中午十二点,林夏简单吃了份外卖,就背着装有数据采集器、红外测温仪、流量计的双肩包往城南食品厂赶。工厂在郊区的工业园里,离市区有40分钟车程。路上,她翻出食品厂的光伏项目设计图,对比卫星地图——设计图上显示光伏板铺在厂房楼顶,可卫星地图上只能看到一半区域有光伏板,另一半被蓝色防水布盖着,这让她更警惕了。
下午一点半,林夏到了食品厂。负责对接的是环保科的李科长,他热情地领着林夏往楼顶走:“林工,我们的光伏板去年年底就装好了,现在每天能发不少电,你看这设备多新!”
林夏没急着看设备,先拿出数据采集器,连接工厂的电力监测系统。屏幕上跳出的数据显示,当天的光伏发电量只有85kWh,而按200kW的装机容量,晴天的发电量至少该有1200kWh。她指着数据问:“李科长,为什么发电量这么低?而且我看监测记录,上周有三天发电量是0,这是怎么回事?”
李科长的脸色有点不自然:“这……这几天阴天,光照不好,所以发电量低。上周是设备维护,停了三天。”
林夏没拆穿他,跟着他走上楼顶。楼顶的光伏板确实铺了一半,但另一半盖着防水布,布下面露出的不是光伏板,而是生锈的铁皮。她蹲下来,用红外测温仪测了测光伏板的温度——正常运行的光伏板温度该在40℃左右,可这些板只有25℃,和环境温度差不多。她又检查了逆变器,发现开关是断开的,上面落了一层灰,显然很久没开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