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把最后一只香槟色高脚杯摆进玻璃展柜时,商场的中央空调刚完成晨间第一次送风。杯口折射的光线在展柜内壁映出细碎光斑,她退后两步眯眼端详,指尖在空气中虚划——杯身与展柜边缘的距离差了半厘米,她又上前轻轻调整,直到整排杯子像被尺子量过般整齐。作为“时光家居”门店的陈列员,她的工作日从早上七点开始,比商场营业时间早两小时,赶在顾客涌入前,把两千平米的家居区打造成兼具美感与实用的“生活场景”。
门店分四层:一层是餐厨用品,二层家具,三层家纺,四层灯具。林夏最常待的一层,货架上从马克杯到珐琅锅,每一件商品的摆放都有讲究——按色系渐变排列,高度遵循“黄金视觉线”(1.5-1.7米),配套商品(如餐盘 餐垫 餐具)必须相邻陈列。她的工具包总装着三样东西:软尺、水平仪、可水洗粉笔,昨天刚用粉笔在货架上画了隐形标线,今天按线摆货,效率快了不少。
“林姐,早啊!”实习生小唐抱着一摞新到的陶瓷碗跑过来,围裙上还沾着白瓷粉,“昨天您说的‘餐厨场景组’,我试着搭了一下,您帮我看看行不行?”
林夏跟着小唐走到促销区,看到临时搭建的餐桌场景:米白色餐盘叠放在木质餐垫上,旁边摆着银色刀叉,却把深色陶罐和浅色碗混在了一起,显得杂乱。她蹲下来拿起陶罐:“场景陈列要讲‘故事感’,你看这套餐盘是浅色系,配深色陶罐会抢视线,换成同色系的竹编篮试试。还有,餐垫要斜铺,露出一角桌布,这样更有生活气息,顾客看到会觉得‘这就是我家餐桌该有的样子’。”
小唐赶紧跑去换竹编篮,林夏则把叠放的餐盘错开角度,让最上面的餐盘露出精致的描金花纹。她想起三年前刚做陈列员时,师傅老陈跟她说的第一句话:“陈列不是摆货,是让商品‘说话’,告诉顾客‘你需要它,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好’。”那时候她总把商品摆得像阅兵式般笔直,老陈笑着把她摆好的杯子打乱,重新按“日常使用轨迹”(常用杯放中层,装饰杯放上层)排列,从此她才懂了陈列的核心——美学要服务于消费需求。
刚调整好促销区,店长周姐拿着平板走过来:“林夏,总部昨天发了秋季新品清单,主打‘森系餐厨’,要求明天前完成一层的主题改造。你把方案理一理,下午三点给我过目。”平板上的新品图里,深绿色餐盘、原木色餐具、藤编餐筐堆在一起,透着自然气息。
“没问题周姐,我上午先做动线规划,下午出具体方案。”林夏接过平板,手指快速划过新品参数——深绿色餐盘直径22厘米,刚好能和现有款餐垫配套。她突然想起三层有一批滞销的亚麻餐布,也是深绿色,刚好能拿来做场景搭配,既清库存又能让主题更统一。
周姐走后,林夏拿着软尺在一层测量动线。门店的“主动线”是从大门到电梯,必须让顾客一眼看到核心商品;“副动线”则在货架之间,要引导顾客逛遍每个角落。她用粉笔在地上画了条虚线,把森系新品区设在主动线旁,旁边衔接现有餐具区,再用藤编屏风隔开,形成独立又连贯的场景。
上午九点,商场开始营业,第一批顾客走进门店。一对年轻夫妻直奔餐厨区,妻子盯着林夏刚摆好的森系餐盘:“这个深绿色碗真好看,能搭配我们家的原木餐桌吗?”
林夏上前笑着说:“当然可以,您看这边的场景——深绿碗配原木餐具,再铺上层亚麻餐布,跟原木餐桌特别搭。而且这个碗是釉下彩工艺,不怕刮花,平时装热汤也没问题。”她边说边拿起碗,让顾客看碗底的防滑设计,又指了指旁边的藤编餐筐,“要是您家有孩子,这个餐筐能装零食,放在餐桌旁还能当装饰。”
夫妻两人果然被餐筐吸引,最后买了一整套碗具加餐筐。送走他们,小唐凑过来佩服地说:“林姐,您总能把商品的优点和顾客需求连起来,我刚才都差点想买了!”
“陈列员不仅要会摆货,还要懂商品、懂顾客。”林夏擦了擦额头的汗,“比如年轻夫妻,他们买餐具不仅看颜值,还在意实用性;要是长辈来买,就得多说‘耐摔’‘好清洗’。你以后多跟顾客聊,慢慢就懂了。”
上午十点多,林夏正在整理马克杯货架,突然听到“哗啦”一声——一个小男孩不小心碰倒了货架上的玻璃水壶,水壶摔在地上碎了一地。孩子妈妈赶紧拉住孩子,满脸愧疚:“对不起对不起,我赔您钱!”
林夏先蹲下来护住孩子,不让他踩到玻璃渣:“您别着急,孩子没受伤吧?水壶我们有备用的,不用您赔。”她从工具包拿出纸巾,先把大块玻璃渣包起来,又让小唐去拿扫帚和簸箕,自己则安抚吓得快哭的小男孩:“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对不对?下次跟妈妈逛的时候,我们离玻璃货架远一点,好不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