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乡校启航与爱助行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苏清鸢扶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黄土坡,心里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这次她带着夏晚星和公益基金的两位志愿者,要去的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石头村 —— 这里的孩子们要翻两座山才能到镇上上学,很多孩子读到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公益基金决定在这里开设第一所乡村分校,让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学。
“苏老师,前面就是石头村了!” 志愿者小李指着前方的村落,兴奋地喊道。苏清鸢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排土坯房零散地分布在山坳里,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正好奇地望着他们的大巴车,手里还攥着没啃完的红薯。
车刚停稳,石头村的村支书王大爷就带着村民们围了上来。王大爷手里握着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热乎乎的小米粥:“苏老师,你们可算来了!为了孩子们上学的事,我们盼这一天盼了好几年了!”
苏清鸢接过粥,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笑着说:“王大爷,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尽快把分校建起来,让孩子们早日能在家门口上学。学校的选址选好了吗?”
“选好了!选在了村东头的空地,之前是个废弃的打谷场,我们已经平整好了,就等你们来规划了!” 王大爷说着,就带着苏清鸢一行人往村东头走。
打谷场的地面已经被平整过,旁边还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里放着村民们凑钱买的几张旧课桌。几个孩子跟在后面,小脑袋探来探去,眼里满是好奇。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了拉苏清鸢的衣角,小声问:“姐姐,这里真的会变成学校吗?我也能在这里上学吗?”
苏清鸢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这里会变成很漂亮的学校,有明亮的教室,有很多书,还有老师教你们画画、唱歌,你想不想来上学?”
小女孩用力点点头,眼里闪着光:“想!我想上学,想认识字,想画山里的向日葵!”
接下来的一个月,公益基金的志愿者和村民们一起,开始建设分校。村民们主动出工,有的帮着砌墙,有的帮着盖屋顶,孩子们也在旁边帮忙递砖头、搬木板。张老头还特意从城里赶来,带着味香斋的师傅们,给大家做向日葵馒头和红烧肉,让大家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能吃上热乎饭。
“孩子们,这馒头你们多吃点,” 张老头把馒头递给围过来的孩子,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以后长大了,才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石头村分校终于建成了。虽然只是几间简易的平房,但教室的窗户擦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向日葵画,课桌上摆着公益基金捐赠的新课本和文具,门口还挂着一块崭新的木牌,上面写着 “向日葵公益分校”。
开学那天,石头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早早地就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却都梳着整齐的头发,手里拿着新书包,脸上满是兴奋。之前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叫丫丫,她背着妈妈用碎花布缝的书包,早早地就坐在教室里,摸着崭新的课本,眼里满是珍惜。
苏清鸢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 32 个孩子,心里满是感动:“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向日葵公益分校!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
开学第一课,苏清鸢教孩子们画向日葵。丫丫拿着蜡笔,认真地在纸上画着,她画的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旁边还画着一座小小的房子,房子里有爸爸妈妈和她。“老师,你看我画的向日葵,” 丫丫举起画纸,小声说,“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充满希望。”
苏清鸢接过画纸,眼里满是温暖:“丫丫画得真好!我们的学校一定会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充满希望。”
可开学没几天,问题就出现了。分校只有一位从镇上请来的老教师,李老师,已经快 60 岁了,身体不太好,既要教语文、数学,还要教音乐、美术,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连音乐课用的风琴都是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的旧风琴,按键都不太灵敏了。
有一次,上美术课,孩子们想画大山外面的世界,可李老师只能凭着记忆,在黑板上画城市的高楼大厦,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丫丫小声问:“老师,高楼大厦真的有那么高吗?汽车真的能跑得比山里的兔子还快吗?”
李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心里满是愧疚:“孩子们,老师没去过大城市,也不知道高楼大厦到底有多高,等以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自己去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