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忆锚疗愈与新径寻
“向日葵情绪疗愈机构” 的特护病房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纱帘,在白色的床单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苏清鸢蹲在床边,手里拿着一个老式收音机,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木质外壳 —— 这是 78 岁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张奶奶年轻时用过的物件。“张奶奶,您还记得这个收音机吗?” 苏清鸢的声音温柔得像羽毛,“当年您就是用它听评剧,还跟着唱《刘巧儿》,对不对?”
张奶奶坐在床上,眼神有些涣散,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听到 “评剧” 两个字时,眼里闪过一丝微弱的光,却很快又黯淡下去:“评剧…… 是什么?我不记得了。”
站在一旁的张奶奶女儿李女士,眼眶一下子红了。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旧照片,递给苏清鸢:“苏教授,这是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她当年是厂里的文艺骨干,最爱唱评剧,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可现在,她连我都快不认识了,每天就坐在床边发呆,有时候还会哭着找我爸爸,可我爸爸已经走了十年了。”
苏清鸢接过照片,照片里的张奶奶穿着蓝色工装,扎着麻花辫,手里拿着评剧奖状,笑容灿烂得像阳光下的向日葵。“李女士,您别难过,” 苏清鸢轻声说,“我们尝试用情绪锚点技术,结合张奶奶熟悉的评剧、老物件,帮她唤起记忆。虽然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难度很大,但我们会尽力。”
这不是苏清鸢第一次尝试将情绪锚点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自从情绪锚点技术在普通心理疾病治疗中取得成功后,她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用这种技术,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唤醒沉睡的记忆?这些患者的大脑像被浓雾笼罩的花园,那些珍贵的往事,就像被雾遮住的花朵,或许情绪锚点能成为一缕阳光,驱散浓雾,让花朵重新绽放。
可治疗的难度远超预期。第一个月,苏清鸢和团队尝试用张奶奶熟悉的评剧《刘巧儿》作为情绪锚点,每天给她播放片段,同时展示她当年的奖状和演出照片。可张奶奶的反应很不稳定,有时候会跟着旋律轻轻哼唱,眼里有泪光闪烁;有时候却会突然烦躁,把照片扔在地上,大声说:“这不是我的东西,你们别骗我!”
有一次,苏清鸢正在给张奶奶播放评剧,张奶奶突然抓住她的手,眼神急切:“闺女,你看到我家老周了吗?他说好今天带我去买糖糕的,怎么还没来?”
苏清鸢心里一酸,知道张奶奶又陷入了记忆混乱 —— 张爷爷已经去世十年了。“张奶奶,您别着急,” 苏清鸢轻声安抚,“老周去给您买糖糕了,很快就回来。您先听会儿评剧,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糖糕好不好?”
张奶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松开手,重新靠在床头,眼神又变得涣散起来。
治疗室里的气氛很沉重。团队成员小李看着监测仪器上波动的脑电波,小声说:“苏教授,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元损伤太严重了,情绪锚点的作用好像很有限,我们是不是该放弃?”
苏清鸢摇摇头,手里紧紧攥着张奶奶的旧照片:“不能放弃。你看张奶奶刚才听到评剧时的反应,说明那些记忆还在她的大脑里,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的唤醒方式。我们再调整一下方案,多收集一些张奶奶年轻时的经历,或许能找到更有效的锚点。”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鸢和李女士一起,整理张奶奶的人生经历。从她 18 岁进厂当工人,到 22 岁嫁给张爷爷,再到 30 岁成为厂里的文艺骨干,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李女士还找出了张奶奶当年的工作证、获奖证书,甚至还有她和张爷爷谈恋爱时互送的明信片。
“我妈妈年轻时特别勇敢,” 李女士翻着明信片,眼里满是怀念,“当年厂里组织抗洪救灾,她第一个报名去前线,在水里泡了三天三夜,回来后就得了重感冒,可她还笑着说,能保住工厂的机器,值了。”
苏清鸢看着手里的抗洪救灾奖状,突然眼前一亮:“或许,张奶奶年轻时的特殊经历,比如抗洪救灾、文艺演出这些让她有强烈情感体验的事,能成为更强的情绪锚点。普通的日常记忆容易被遗忘,但那些带着强烈情感的经历,可能会在大脑里留下更深的印记。”
团队立刻调整治疗方案,将情绪锚点从 “评剧” 扩展到张奶奶的特殊经历。他们找来当年的抗洪救灾新闻报道、工厂老照片,还邀请了几位张奶奶当年的同事,定期来病房和她聊天,回忆当年的往事。
第一次尝试时,苏清鸢把抗洪救灾的老照片放在张奶奶面前,旁边的老同事王大爷笑着说:“老张,你还记得吗?当年抗洪的时候,你把自己的雨衣让给了新来的小年轻,自己淋得像落汤鸡,第二天还发着烧就去上班了。”
张奶奶盯着照片,手指轻轻拂过照片里穿着雨衣的人群,嘴里喃喃自语:“抗洪…… 雨衣…… 小年轻……” 突然,她眼里闪过一丝清明,看着王大爷,小声说:“老王?你是老王?当年你还抢着帮我搬沙袋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