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直安静旁听,因倭寇之恶而面露寒霜的凛冬王朝镇国大将军林清音,却轻轻叹了口气。
这声叹息并非软弱,而是带着一种深切的共鸣与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她望向陆怀瑾,声音清越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陆先生,听您讲述华夏千年,英雄辈出,多为男儿。
不知后世…可曾有过如我这般,执掌兵戈,卫护家国的女子?”
林清音身为女子,却领镇国大将军之职,节制全国兵马,深知在这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与战争世界中,
一位女性要脱颖而出,需要付出何等代价,需要何等卓绝的才能与毅力。
她渴望知道,在浩瀚的华夏史册中,是否有与她相似之人。
这个问题,让刚刚被愤怒充斥的凉亭内,气氛为之一转。
陆怀瑾闻言,眼中顿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他看向林清音,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叹与敬意:
“林将军此问,恰是时候,后世华夏,岂止有,更有一位功勋彪炳、青史留名,
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的巾帼奇女子!而且,她正是出自大明!”
“什么?我大明?!”
原本还沉浸在征倭大业和“战神”阴影中的朱棣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大明,竟出了位能让陆怀瑾如此推崇的巾帼英雄?
他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臣子张辅、朱能,却见他们也面面相觑,显然毫不知情。
李世民、嬴政等人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一位得到后世如此高评价的女将,这在任何时代都堪称传奇。
“不错,正是陛下的大明!”
陆怀瑾肯定地点头,目光扫过朱棣,最终落在眼神骤然亮起的林清音身上。
“不过,在讲述这位大明女英雄之前,”
陆怀瑾话锋一转,脸上浮现出一丝追忆与神秘交织的神色:
“请容在下先讲述一段更为久远的传奇。
此乃民间野史杂谈,正史不详,但其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早已融入我华夏子孙的血脉精神之中。
她,可视为后世万千巾帼英雄的一个璀璨先声。”
“此女名曰——花木兰。”
“话说南北朝时,北朝大乱,烽火连天。
北方强敌柔然犯边,朝廷征兵,军书频传。
一名为花弧的军中老校尉,名字赫然在列。
然其年老多病,膝下无长男,唯有长女木兰,正值芳华。”
陆怀瑾的声音带上了说书人般的韵律,将众人带入那遥远的时空。
“那木兰,并非寻常闺阁女子。
她自幼随父习武,不仅精于剑术枪棒,更熟读兵书,胸怀韬略。
见老父垂危,弟妹年幼,她心如刀绞,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代父从军!”
“于是,她市集买骏马、备鞍鞯、置长鞭。
剪去青丝,披上铁甲,以兄‘花木’之名,踏上了漫漫征途。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这其中的决绝与思念,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会。”
陆怀瑾描绘着木兰在军中的艰辛:
“她需隐去女儿身,与一众男儿同吃同住,日夜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
她作战比任何人都勇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她心思又比许多人都缜密,献策献计,屡建奇功。
十年,整整十年!
她从一名无名小卒,积功至一军之将,麾下儿郎无不敬服。
只知‘花将军’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谁人能想,那冰冷铁甲之下,竟是一位红颜?”
“十年浴血,柔然败退,王师凯旋。
天子论功行赏,欲封‘花木’为尚书郎,享高官厚禄。
然而,木兰却匍匐于地,声音清越而坚定: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陆怀瑾说到这里,目光灼灼地看向林清音:
“林将军可知她为何如此?
非她不慕荣华,而是她心中所念,唯有当初那个‘替父分担’的纯粹初衷。
功成名就,她便要回归本真。”
“及至归家,脱下战时袍,着回旧时裳。
当她云鬓花颜,走出堂前,接待昔日同袍时。
那些与她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凉亭之中,寂静无声,几位帝王与名臣的脸上,都露出了惊异、赞叹乃至不可思议的神情。
一个女子,竟能在男人堆里隐藏十二年而不露破绽,
还能成就如此功业,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坚韧与勇武?
林清音那双向来清冷的眸子里,此刻已是光华流转,如同冰封的湖面映入了璀璨的星火。
她唇角微微勾起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
那是一种跨越了千年时空,寻得知音与同类的共鸣与欣慰。
陆怀瑾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声音再次扬起,带着无比的崇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