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72章 松针为药,破雪传信

醉剑江湖 第272章 松针为药,破雪传信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大雪封山,天地如墨。军中已断粮五日。

士卒蜷缩于帐中,唇青面黑,嚼雪充饥,齿裂血出;战马宰杀殆尽,篝火边只剩几副枯骨架在铁叉之上,连油脂都熬尽了。

寒风穿帐而过,吹得残灰四散,如同这三万大军将熄的命火。

辛弃疾立于中军帐前,披甲未卸,目光扫过一排排低垂的旌旗与静默的营垒。

他双目深陷,颧骨高起,却仍挺脊如松。

昨夜“星火图”再启,识海翻涌万人气息,七点微光终存其六——那一线生机,是他以心血为灯,照进死境的微焰。

然人可忍饥,病不饶人。

北地寒疫早已随风雪潜入营中,初时只是咳嗽,继而咯血,如今已有数十人卧床不起,口吐黑痰,肺络似被冰针寸寸刺穿。

诸医束手,药囊空空,连最寻常的生姜、肉桂皆无半两留存。

“召孙九针。”辛弃疾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砺石相磨。

不多时,军医孙九针踏雪而来,斗篷结满冰霜,面色凝重。

“统帅,寒疫入肺,阳气衰绝,非温阳散寒之剂不能救。然……营中药材尽毁于前番风雪转运,现下连一味附子也无。”

辛弃疾闭目片刻,眉心隐痛骤起——那是金手指运转过度的反噬,如细针扎脑,似有若无,却蚀神伤魂。

但他未动分毫,只问:“可有代方?山野之间,可有活命之物?”

孙九针摇头:“古籍虽载‘草木皆药’,然此极寒之地,百草冻毙,唯余枯枝败叶,岂能入汤?”

话音未落,辛弃疾忽睁眼,眸光如电。

他记起半月前巡查雪哨时,一名北地猎户曾言:“老松不死,根扎岩隙,针叶藏阳。煮水三沸,可续将绝之气。”当时未在意,此刻经孙九针一激,脑海中竟浮现一行古字——《山樵录·卷三》:“松针曝雪去寒毒,合艾草灰可代姜桂,治厥逆咳喘。”

是了!金手指悄然回溯,自浩繁古籍中抽出这一线生机。

“传令!”辛弃疾猛然抬手,“全军伐松!取三十年以上老松嫩枝,采针叶曝于雪面三日,去其阴寒;再集营中艾草烧灰,合煎为汤,名曰‘抗寒汤’!每帐首日分三勺,不得私藏!”

众将愕然,犹疑未动。

伐松?

在这寸木难寻之地?

且松针煮水,岂能疗疾?

唯有范如玉闻讯而出。

她裹着粗布棉袍,双手皲裂渗血,却已亲自奔向灶区。

她知丈夫从不妄言,更知此刻一策,便是万人生机。

“抬釜来!”她喝令亲兵,“架火!我亲自守汤!”

大釜三口并列,架于残木之上。

松针簌簌投入,艾草灰如烟飘落,雪水倾注,火舌舔舐锅底。

范如玉立于釜旁,执瓢搅动,指节冻紫,裂口崩血滴入汤中亦不顾。

第一锅成时,天尚未明。

汤色清褐,浮着淡淡油花,香气微辛带苦,竟透出一丝暖意。

士卒分饮三勺,初觉刺喉,继而腹中如燃炭升起,额角渐沁汗珠,咳嗽竟减。

孙九针亲尝一口,惊疑不定,反复查验药材,忽忆旧典,颤声问道:“此方……可是出自《山樵录》?”

辛弃疾立于帐外,望着东方欲白的雪原,嘴角微扬,却不答。

夜复一夜,他坐于雪窑之中,闭目展开“星火图”。

万千微光浮于脑海,呼吸节奏如潮起落。

某一刻,某营百人图谱中,一点微光忽如游丝将断,频率紊乱,脉息沉陷至肾经。

他霍然起身,披氅直奔西三营。

帐内,一小卒仰卧于草席,唇黑如墨,四肢僵冷,鼻息几不可察。

众人皆以为已死,唯辛弃疾俯身贴耳一听,断然道:“未绝!寒毒入肾,阳气闭锁,须灸命门、肾俞,三壮即回!”

孙九针持针欲施,却被他伸手拦住。

辛弃疾解甲露掌,以右掌紧贴小卒背心命门之处,闭目三息。

刹那间,脑中图谱流转,气血逆行路线清晰浮现,仿佛亲手拨动体内一线阳火。

“现在灸!”他睁眼喝道。

银针落下,艾火燃起,三壮毕,小卒指尖微颤,至子时竟缓缓睁眼,吐出一口黑血。

众医跪地叩首,颤声道:“公非但知病,更能断生死!真乃神人也!”

而此时,范如玉正跪于一垂死老卒面前,手中捧碗,热汤将尽。

老卒摇头:“我命将尽,何必费汤?留与少年将士……”

她不语,只将碗递至唇边,低声说:“你若死,我熬的汤就冷了。”

老卒怔住,泪涌而出,终强饮三口。

次日清晨,竟咳出大块黑痰,气息渐稳。

全军传语:“范娘子熬汤,喝一口,活一分。”

风雪依旧,但人心未死。

某一刻,辛弃疾独立辕门,遥望北方茫茫雪野,忽见远处雪坡之下,一道佝偻身影踏雪而来,背着一张破弓,牵着一头瘦驼,步履沉重却坚定。

那人走近,抬头,露出一双如鹰般锐利的眼睛。

“我识雪下暗道。”他说,“可通陈州旧仓。”

辛弃疾凝视此人良久,风雪扑面,却觉心中某处,悄然燃起一星火光。

第273章 雪道破仓,火种将燃

风雪如刀,割面不休。

辕门外那佝偻身影立于雪中,驼背如山,双目却亮若寒星。

辛弃疾凝视良久,终上前一步,执其手而叹:“君非徒来,是天不绝我三万将士也!”

老驼低头,声音沙哑如冻土开裂:“统帅采松为药,救我北地残民之命。今我以雪道报之。”他手指北方,“陈州旧仓埋于冰壑之下,存粟三百石,未被金人所掠。雪厚三丈,常人难觅其径,唯猎户知‘冰隙暗道’——那是冬兽逃生之路,人可匍匐而行。”

帐内诸将闻言皆动容。

粮尽已五日,士卒靠嚼雪维生,战马尽屠,若再无补给,不待敌至,全军已僵毙于风雪之中。

然此等天险之地,岂能轻信一人之言?

唯有辛弃疾目光灼灼,脑中“星火图”悄然展开,万千气息浮沉如潮。

他忽然察觉——自老驼现身以来,其呼吸虽缓,脉动却稳如磐石,步履沉重而不乱节,分明是久历极寒、筋骨锻成之人。

此人所言,十有**为真。

“传周哑子!”他断然下令。

不多时,那位自烽燧营调来的鼓卒长踏雪而来,脸上覆霜,双手冻得发紫,却仍紧抱一面铜皮牛皮大鼓。

他是军中奇人,幼年遭金兵焚村,声带毁损,终生不能言语,却以鼓语通意,一通鼓起,千军应令。

辛弃疾亲授机宜:“三更出发,十人一队,持火把不鸣金,沿老驼所指冰隙前行。运粮回程,亦不得喧哗惊动敌探。”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将,“此行隐秘,唯鼓声传令。”

周哑子肃然跪地,双手抚鼓,重重点头。

当夜,三更梆响,天地漆黑如墨。

营地边缘,十支小队悄然集结,每人负麻袋一只,腰系绳索相连,以防失陷雪渊。

雪民老驼当先引路,身形没入雪坡下一道几乎不可见的裂口——那正是冰层断裂形成的天然隧道,窄处仅容一人匍匐爬行,壁上凝着千年寒霜,触之即裂。

周哑子则登高台,立于旗杆残骸之上,鼓槌握紧,耳听风雪,眼望远方一点微弱火光渐远渐隐。

第一通鼓起——低沉、缓慢,如大地心跳。

“前行。”

队伍在冰隙中蠕动,火把映照出幽蓝冰壁,水滴自顶垂落,瞬息成针。

有人滑倒,绳索一紧,后退即止。

片刻后,第二通鼓响——两击短促,戛然而止。

“止步。”

前方塌方,碎冰堵路。

老驼亲自上前,以猎刀凿冰,耗时两个时辰方通。

第三通鼓响,众人屏息——

“遇险。”

但无人退缩。他们知道,身后不是营垒,而是三万条将熄的性命。

三日后黎明,东方未明,西岭积雪骤然崩裂——十余名士卒自雪下钻出,肩扛麻袋,背驮粟米,个个衣衫褴褛、指节溃烂,却笑中带泪。

三百石陈州仓粮,终于归营!

全军沸腾。

病卒扶杖而出,老弱相拥而泣。

灶区火光复燃,釜中清水滚沸,米香弥漫雪原。

辛弃疾立于雪窑之外,未饮一口粥,未受一拜贺。

他只命:“先熬糜粥,济病卒;余者按营分食,不得争抢。”又召孙九针:“查疫势,松针汤仍须日日煎服。”

当夜,万帐寂静,唯有篝火噼啪作响。

他独坐窑口,闭目运转“星火图”,感知全军呼吸起伏。

那一道道微弱却坚韧的气息,如春草破冻,如灯芯将燃。

他忽低声喃喃,似对天地,似对自己:

“原来,每一息,皆是生之呐喊。”

远处高台上,周哑子静坐鼓旁,忽抬手,轻轻敲下三声——

咚、咚、咚。

短促,平稳,如血脉回归安宁。

那是“平安”之令,也是希望重生的节拍。

风雪不知何时已稍歇,天边云层裂开一线微光。

而在这片死寂复苏的大地上,一点新的火焰,正悄然等待点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