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40章 兵符未至,我自提剑

醉剑江湖 第240章 兵符未至,我自提剑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州城楼,晨雾未散,霜气凝于檐角,滴落如漏。

城下江水沉静,浮着一层乳白烟霭,仿佛天地初开,尚在呼吸之间。

辛弃疾立于案前,素手轻展《心光图》——那并非纸帛,而是由无数灯火执念织就的无形舆图,唯有心光通明者可见其形。

七州灯火竟已连成三道北进火线,如三条赤龙蜿蜒破夜:东线明州渔火夜夜北航,渔船载粮运械,暗渡淮口;西线寿春百姓肩挑背扛,修路架桥,木石之声彻夜不绝;中线舒城义军已控三镇,炊烟复起,鼓角虽无,然人心如沸。

忽而一道执念自淮北撕风而来,微弱却清晰:“……金军焚仓北撤,欲弃庐州!”

辛弃疾双目骤睁,寒光迸射。

他抚剑而起,青锋出鞘三寸,铮鸣似有回应。

衣袍翻卷间,他步出厅堂,声若裂云:“敌已胆寒,岂容其退?此非溃逃,乃战略南移之始!若任其从容退守开封,必蓄势再犯。今其辎重尽焚,军心动摇,正是追亡逐北之时!”

话音未落,李铁头已疾步入城,甲胄未解,额上汗血交混:“报!刘十八遣信使自舒城来,言金将完颜阿鲁岱昨夜焚库,率残部北遁,庐州空虚,仅余老弱数百。”

“天赐良机!”辛弃疾眸中精光暴涨,转身召令:“传刘十八——即刻率乡兵入主舒城!不杀降卒,不论曾否附敌,但令其自耕自食,重建家园。另立‘归正’碑于城南,书三字:罪可赦,土不弃,人当归。”

他又提笔疾书,封函交付:“此策非止安民,更为立信。日后北伐所至,皆以此例行之。”

此时范如玉自内院而出,发髻半挽,素裙曳地,手中捧一旗——白绢为底,墨绣“舒城陈氏”四字,针脚细密,似有魂注。

她将旗交予阿禾:“你代我入城,见村老,授旗为信。凡持旗之家,可领粮一石,修屋半间。旗在门,即是家;辛公许,不罚降。”

阿禾仰首,眼中泪光闪动:“夫人……若有人不信?”

范如玉轻抚其发,声音如泉击磐:“便教他们唱那支谣——‘旗在门,即是家;辛公许,不罚降。’百姓苦战久矣,所求不过一线生机。只要我们先伸出手,山河自会回应。”

阿禾抱旗而去,身影没入晨雾。

不多时,舒城方向传来隐约歌声,起初零星,继而汇流成河。

老幼扶携,自四野归城,断壁残垣间,竟有孩童拾瓦垒墙,笑语穿尘。

刘十八入城不扰民,反于县衙旧址设“民议堂”,请各村老者共商守御。

堂中无官座,唯中央立一木台,上悬心灯一盏,光照四方。

有白发老者颤声问:“若金军复来,我等草民,何以御之?”

刘十八默然取心旗插于堂前,旗面猎猎,映着朝阳:“此旗不倒,即辛公未弃我等。诸位今日所议,皆为自治之法。道路谁修?粮储谁管?哨岗轮值几何?皆由你们定。我只一句:兵可去,政不废,民心不可失。”

当夜,百姓自发登城燃灯。

百盏心灯排布有序,竟连成两个大字——“归正”。

火光冲天,照彻旷野。远望如星河坠地,又似苍穹低语。

阿禾立于城楼,执笔蘸墨,在旗布背面首书“归正”二字。

笔落刹那,风停灯稳,万籁俱寂。

她泪落如雨,低声呢喃:“父亲……娘亲……这一次,是我们自己把家找回来了。”

江州高台之上,辛弃疾负手而立,遥望北方。

忽觉识海轰鸣,《心光图》再度浮现,七州灯火不再零散,竟如江河奔涌,滚滚向前,直指开封方向。

他呼吸微滞,指尖微颤。

那一瞬,万千灯火仿佛有了心跳,亿万执念凝作一声低语,自九幽深处、自田埂阡陌、自妇孺梦中、自老兵残铠里——齐齐涌向他的灵台。

他闭目,听见了——江州高台之上,霜风凛冽,吹动辛弃疾衣袍如旗。

他立于石栏之畔,双目紧闭,识海翻涌如潮。

那《心光图》不再只是星火点点的虚影,而是化作一道奔腾不息的赤色长河——七州百姓的执念、希望、血泪与归愿,尽数汇入此图,如万流归海,浩浩荡荡,直指北疆开封。

就在那一瞬,一个声音在他灵台深处响起,低沉却清晰,仿佛自大地血脉中苏醒:

“辛公……带我们回家。”

不是奏章上的辞令,不是朝堂中的陈策,而是亿万黎民在残垣断壁间无声的呼告,在寒夜孤灯下微弱的期盼。

这声音穿透铁马冰河,越过烽烟战场,落在他心头,重若千钧。

辛弃疾猛然睁眼,眸中精光迸射,似有剑气破空而出。

他右手缓缓抚上腰间青锋,指尖触铁犹带雷霆之意。

忽而一声清越龙吟响彻高台——长剑出鞘三尺,寒芒映破晨雾,剑尖直指南天残星,旋即一转,遥指北方!

“兵符未至,我自提剑!”他声如裂帛,震得檐角霜雪簌簌而落,“庐州既复,何止舒城?淮北千里,皆我故土!”

话音落处,天地似为之静默。

片刻后,江畔忽起骚动。

不知是谁率先点亮了一盏灯笼,接着是第二盏、第三盏……顷刻之间,万家灯火自村落、田舍、渔舟次第燃起,如星火燎原,连成一片无边光海。

百姓们扶老携幼,手持锄头、扁担、渔叉,背负粮袋干柴,从四面八方涌向江岸。

他们并不知朝廷诏命是否已下,也不问官家允否,只因那一句“辛公提剑北行”,便自发集结,列队成阵,呼声如雷:

“愿随辛公北伐!”

“收我山河,还我家国!”

声浪滚滚,拍打江水,竟使江面雾气翻腾如沸。

李铁头自驿道飞奔而来,铠甲染尘,额角血痕未干。

他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密报:“启禀辛公!枢密院兵符尚在途中,快马加鞭亦需三日方可抵达江州。”

辛弃疾低头看那密函,却未接取。

他轻抚剑脊,唇角扬起一抹冷峻笑意:“我不待符,符自会追我。”

语毕,他转身步至烽台之下,亲手点燃一支火把,高举过顶。

火焰猎猎,映照他坚毅侧脸。

随即,三短一长的火信号令划破夜空——这是早已约定的暗语:灯北移,粮备齐,义师将发。

远处村寨纷纷响应,一盏盏灯火依次熄灭又再亮起,向北递传,宛如星链横贯大地。

每一盏灯熄,便是一户人家断炊三日以省军粮;每一点火亮,便是一条汉子磨利农具准备上阵。

范如玉悄然立于灯影深处,手中轻抚一幅旧绢——《山河图》。

图上笔墨斑驳,却是她数年心血所绘,标注着每一座失陷城池、每一条可通军运的隐道。

她望着丈夫挺拔背影,低语如风:

“这一程,不是归来,是出发。”

她的目光落在地图最北端——汴梁旧都,已微微泛黄的墨迹旁,新添一笔朱砂红线,蜿蜒南下,正与眼下灯火轨迹重合。

夜更深了,江风渐劲。

万千灯火依旧不灭,静静燃烧在水岸之间,仿佛等待破晓的第一声号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