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41章 诏出未明,灯已照天

醉剑江湖 第241章 诏出未明,灯已照天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州渡口,晨雾初散,江面如纱轻笼。

天光微明,水汽氤氲间,一道道人影自四野涌来,汇成蜿蜒长龙,沿堤而列。

肩挑粮袋者踉跄前行,手执锄矛者目光灼灼,连垂髫孩童也背负干粮筐,老者拄杖相随,步履虽缓,却无一人退却。

辛弃疾立于船头,青袍猎猎,腰佩长剑。

他凝望眼前这浩荡民流,心头如潮翻涌。

非军非卒,却是山河子民;未披铠甲,却怀铁血肝胆。

他们不问官命,只信一人——辛公提剑,便敢赴死。

李铁头自驿道飞奔而至,铠甲覆尘,战靴裂口,额角血痕已结痂。

他跃上码头,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三封密报:“启禀辛公!庐州金军昨夜焚仓北撤,火光照天三十里;舒城百姓已于城南立‘归正碑’,刻我大宋年号;唯兵符尚在建康中转,快马亦需两日方可抵此。”

辛弃疾接过密报,指尖抚过纸背,未展读便已了然于心。

他转身望向北方,雾霭尽头,一线天光破云而出。

“民已先行,诏岂能后?”他低语,声若寒泉击石。

随即抬手抚剑,剑鞘轻鸣,似有龙吟暗应。

他眸光一凛,沉声道:“传令:火信三更连发,灯北移百里——我军不待诏,然亦不违诏。”

李铁头抱拳领命,翻身跃马而去。

片刻后,烽台火起,三短一长,焰光冲天。

远处村落次第响应,灯火如星链北延,百里之内,尽皆燃动。

每一盏灯灭,便是一户断炊三日以省军粮;每一点火亮,便是一寸磨刃束甲,静候号令。

与此同时,江州驿馆内烛火未熄。

范如玉独坐案前,素手展卷,《山河图》铺满木案,墨迹斑驳处皆是心血所注——失陷城池、隐秘栈道、可伏兵之谷、可屯粮之坞,一一标注。

旁侧另摊《民册》,细录七州丁口、义军据点、妇孺安置之所。

她执朱笔,在地图之上勾连粮道,笔锋所至,如织经纬。

忽闻外间喧哗,杂沓脚步近前。

门扉轻启,数名白发村老颤巍巍入内,为首者捧一粗布旗,上书“归正”二字,墨迹未干。

“夫人……”老者哽咽跪地,“我等自金人手中夺回舒城南门,连夜立碑祭土,只求辛公早定北伐之期!我等愿为前驱,哪怕身死沟壑,亦要子孙知——此地曾归大宋!”

范如玉起身离座,亲自扶起老人,声音温润却坚定:“诸位父老请起。辛公虽未受兵符,然民心所向,便是天命所授。兵权不在枢密院印玺,而在万民举火之手。”

她环视众人,目光如炬:“今请诸位归去,修路架桥,养鸡饲牛,开井浚渠——莫聚众,勿轻动。待大军所至,必有炊烟相迎,不必举火为号,亦不必血染城垣。你们守住一方土地,便是守住了江山根基。”

老者含泪叩首,捧旗而去。

待人远去,范如玉敛袖净手,提笔修书一封,字字千钧,句句藏锋。

末了封缄,亲书“太常寺陆明远亲启”,唤来心腹侍女,低语:“此信绕过通政司,由徽州小道直送临安,务必交至陆大人亲览,不得经任何人之手。”

夜色再临,临安宫城却未入眠。

政事堂内灯火通明,檀香缭绕,却压不住殿中暗涌杀机。

礼部尚书裴文节立于阶下,手持誊抄诏书副本,面沉如水:“辛弃疾未奉诏命,擅调民夫数千,聚众北行,沿途设烽传讯,形同叛逆!此风一开,藩镇割据,指日可待!若不严加申斥,何以正朝纲?”

御史大夫韩侂胄立于殿心,黑袍垂地,眉浓如墨,声如寒铁:“祖制昭昭:兵柄归枢密,征伐由天子。今一文臣,无敕无符,仗民势而逼宫阙,是谓‘挟众胁君’!其行虽伪忠,其心实可诛。安史之乱,始不过节度使拥兵自重,今日辛某之举,与彼何异?”

参知政事陈景渊残党纷纷附和,言辞激烈,直指辛弃疾“煽动民意,图谋不轨”。

殿中一时风起云涌,群臣激辩,唯左丞相王淮默然不语,指尖轻叩案几,似在测算人心轻重。

就在此时,小黄门悄然入殿,捧一卷誊抄底本,躬身递予内侍监周崇礼。

周崇礼略一展阅,面色微变,悄然退至偏廊,提笔批红三字:“速呈便殿。”

偏殿深处,烛影摇红。

孝宗独坐案前,手中一纸诏书尚未用印,墨迹微润。

他指节轻抚纸面,眉头紧锁,目光落在“北伐”二字上,久久不动。

窗外更鼓三响,夜露浸阶。

忽而帘栊轻动,小黄门李六儿屏息而入,双手捧一誊抄底本,低语:“周大人让奴婢转呈……”(续)

烛影摇曳,映得孝宗赵昚半面明、半面暗。

他指节紧扣龙案边缘,掌心渗汗,目光死死锁住手中两份诏书——一份尚未用印,墨迹犹润;另一份誊抄底本,则静静摊开在御案之侧。

一字之差,乾坤倒悬。

“专征”变“节制”,非笔误,乃谋逆!

他喉头滚动,如吞铁石。

昔年高宗朝岳飞北伐,亦曾得“专征”密诏,权柄独揽,三军听命。

此二字一去,辛弃疾纵有万民拥戴,亦不过奉令行事之臣,再无临机决断之权。

而今诏稿未发,已然遭人篡改,幕后黑手直指礼部尚书裴文节,其胆大包天,竟敢欺君擅诏!

“好一个‘祖制昭昭’……”孝宗冷笑,声轻却寒,“韩侂胄口口声声‘兵柄归枢密’,实则欲将北伐之权,牢牢系于主和派股掌之间!”

正欲拍案传召内侍监周崇礼,殿外忽传急报,脚步凌乱,小黄门喘息跪奏:“启……启禀陛下!江州百姓万灯列岸,沿江百里火光不绝,齐呼‘愿随辛公’!临安城南诸坊已有童子传唱新谣,巡夜禁军压不住声浪,恐生民变!”

孝宗猛然起身,袍袖带翻茶盏,热茶泼洒如血染金砖。

他望向窗外,夜色沉沉,却仿佛看见那千里之外的长江岸边,万家灯火如星河倒垂,每一盏灯后都是一颗赤心,每一束光中皆有一声呐喊。

民心如此,天意昭然!

可这临安宫墙之内,衮衮诸公却仍执迷于“祖制”“体制”,视万民为草芥,惧忠臣如寇仇!

“朕之诏书尚在案头,百姓已举灯相迎……”他喃喃,继而仰天长叹,“是朕迟了,不是他们僭越。”

殿内寂静如渊,唯有更漏滴答,似在倒数命运之钟。

与此同时,韩侂胄府邸,书房烛火通明。

他负手立于窗前,面如寒霜。

方才亲信回报,城南孩童所唱之谣已传至御街,连府中仆婢低声哼诵,被他厉声喝止。

此刻手中茶盏早已碎裂满地,瓷片混着茶水四溅,如同他心中怒焰难平。

“一介词臣,竟成民神?!”他咬牙切齿,“辛幼安不在边关舞剑,反倒在人心深处种火!此火不灭,我辈尽为灰烬!”

幕僚伏地进言:“大人,明日早朝若劾其‘僭越专征’,恐激起民愤。江州百姓已如沸汤,若临安响应……”

“沸汤?”韩侂胄冷笑转身,眼中寒光凛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舟未成,先毁其桨,何患汤沸?”

他踱步至案前,提笔疾书一道密札,封入漆匣,交予心腹:“持此诣礼部裴尚书,嘱其务必将‘节制诸路’四字刻入正式诏版,不得更改。另,自明日起,关闭建康驿道七日,凡江州来使,一律扣留盘查——兵符不到,消息不通,看那辛弃疾如何‘不待诏’!”

幕僚颤声又问:“若百姓再举灯……”

韩侂胄抬眸,望向窗外。

不知何时,檐下雨丝初落,敲打青瓦,淅沥如诉。

檐下一盏守夜灯笼,在风中轻轻晃动,忽而一闪,熄了。

他嘴角微扬,低语如谶:“灯可灭,火可扑。只要诏书在我手,道统便不归他。”

然而他未曾察觉,雨幕深处,一道黑影悄然跃过屋脊,蓑衣裹身,怀中紧护一卷密信——正是范如玉遣人绕行徽州小道送往临安者。

其去向,直指太常寺旧巷。

夜雨渐密,风起云涌,一场无声的诏争,已在天命与权谋之间,悄然铺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