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38章 灯不渡江,火自燃城

醉剑江湖 第238章 灯不渡江,火自燃城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州拂晓,潮退灯存。

天光初裂,残烬浮江如星屑,昨夜火战之地尚余焦木横陈、铁索断裂之声随风轻响。

辛弃疾独立城楼,衣袂猎猎,目光沉如渊。

他未披甲,亦无佩剑出鞘,然周身气势凛然,仿佛一柄藏锋之刃,只待时机一至,便要劈开山河阴霾。

忽有微风拂面,自江心吹来一丝异样——非草木之香,亦非水汽蒸腾,而是千万人低语汇聚而成的执念,悄然钻入心窍。

他的金手指再度开启:“心光图”现于神识之中。

七州灯火,竟比昨夜更盛!

东线明州渔村,鼓声转急,一点红光跳跃不止,似渔夫收网、妇孺搬石、孩童传信,整座村落已化作一座浮动兵垒;西线舒城,艾草燃烟不绝,火头虽小,却连绵成线,百姓执火守夜,口诵童谣,其心志凝若磐石;而中线江州,那盏逆流而回的老郑灯舟,此刻竟在心光图中化为一颗银星,缓缓上升,悬于诸光之首,隐隐牵引全局。

一股突如其来的意念冲撞而来,非耳闻,非目见,乃是万民心声所聚——

“……金军欲弃庐州,退守巢湖!”

辛弃疾眸光骤缩,眉峰紧锁。

他负手立于风中,指尖微微颤动,似在推演兵势流转。

片刻后,低声自语:“敌退非怯,乃欲诱我深入。断粮即溃?不,他们要的是反扑之机。”

他望向北方雾霭深处,仿佛穿透千重帷帐,窥见金军主将帐中点兵布阵。

庐州孤城难守,粮船尽毁,看似败象已呈,然若以此为饵,诱使义军追击,则可借地形设伏,一举歼灭江南抗金主力。

此计狠辣,正合胡虏用兵之道。

“刘十八不可孤进。”他喃喃道,“须教他知进退,牵而不击。”

就在此时,范如玉自城下拾阶而上,素裙曳地,神情沉静如水。

她手中捧着一方锦匣,打开时,三十六面靛蓝小旗列阵而出,布料以深海染法浸透,底纹银线细绣村名,每一面皆暗合地理风水,隐含调度之机。

“阿禾。”她轻唤。

少女从廊柱后走出,发辫扎得整齐,眼神清亮如晨露。

她跪坐于地,双手合十,恭敬接过锦匣。

“你随老吴驾舟巡涡水北岸,每至一村,便将旗藏于祠堂神龛之下。”范如玉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旗不扬,火不燃,唯人心可感其在。若见东岸火起两短一长——那是辛公定下的暗号——即教童谣:‘芦花白,火西来,莫待金骑踏门台。’全村妇孺皆须会唱,孩童传诵,老者记名,不可遗漏一人。”

阿禾低头应是,却又迟疑抬头:“若敌兵至?刀斧加颈,逼问心旗所在……”

范如玉伸手抚其肩头,力道温和而坚定:“旗在,即辛公在。百姓自知该往何处。你不必留,也不必战,只需让灯火不断,童谣不绝。人心若聚,纵铁蹄压境,亦难踏寸土。”

少女眼中有泪光闪动,终是重重颔首,转身离去。

城楼之上,辛弃疾默然注视这一切,心中波澜暗涌。

他知范如玉所织非仅旗帜,实乃一张横跨三州的心网——以民为卒,以信为令,以童谣为号角,以灯火为烽燧。

无需朝廷调令,无需兵符虎节,此网一旦张开,便是千里联动,万众同仇。

他忽然抬手,指向西线一处微光:“舒城那边……怎么有些不对?”

心光图中,那点灯火本应稳定,此刻却隐隐震颤,似有巨物潜伏林间,压迫四野民愿不得伸展。

百姓仍在燃艾,仍在低吟,可那执念之中,夹杂一丝恐惧与警觉,如同夜鸟惊飞前的一瞬寂静。

“林中有变……”他闭目凝神,欲再探究竟。

然而就在这刹那,天地仿佛静止。

城楼下万民轻唱尚未停歇,远方渔火仍随节奏明灭,而辛弃疾体内那股源于祖父辛赞遗志、融汇半生家国血性的力量,轰然贯通——

心光图骤然扩张!

七州之外,八百里疆域尽收神识。

灯火如河,童谣如脉,民心所向,皆成兵势。

而在那最西端的幽林深处,一点微光剧烈震颤,仿佛被无形重压碾磨,几欲熄灭,却又倔强不灭,传出一道无声呐喊——

……林中有铁甲,不动如山!

(续)

辛弃疾闭目立于民愿台,风卷残烬掠过足下青砖,发出沙沙轻响,如亡魂低语。

他神识沉入心光图中,七州灯火如脉络般在脑海中铺展,每一缕明灭皆牵动万民心志。

西线那点微光——舒城之所在——此刻剧烈震颤,仿佛被千钧重压碾入泥中,却仍挣扎着不肯熄灭。

“……林中有铁甲,不动如山!”

那一声无声的呐喊,并非来自耳畔,而是从千万百姓心底涌出,在童谣的间隙里、在艾草燃烧的烟缕间、在母亲搂紧幼儿的臂弯中悄然汇聚。

辛弃疾猛然睁眼,眸中寒光似电,映着天边未散的暗云。

“敌设伏!”他一字斩落,声音不高,却如金戈相击,震得城楼木柱微颤。

身旁李铁头早已按剑而待,虬髯怒张,只等将令。

辛弃疾抬手一指西南方:“传火信:三短两长,灯西移,人北聚——勿追南撤之敌!”

李铁头抱拳领命,转身疾奔,脚步踏碎晨露,直赴烽燧台。

随即,他转向范如玉。

她已站于阶侧,素手拢袖,眉宇间不见惊慌,唯有沉静如渊的决断。

辛弃疾声音低沉而急促:“速遣妇人队沿江放灯,灯影错乱,使敌不知我虚实。须教她们以竹竿挑灯走动,或藏或现,如大军调度。”

范如玉微微颔首,未发一言,转身即行。

她步履不疾不徐,却每一步都踩在局势转折之机上。

不多时,各村妇老携儿带女悄然集结,手持纸灯、油盆、竹竿,依序潜行至南岸滩涂。

她们不呼口号,不举旗帜,只是依着平日操演的节奏,或三五成群缓步游移,或突然齐列排开,灯光乍亮又灭,光影交错,宛如千军万马正在布阵调兵。

当夜,江畔异象陡生。

南岸灯火忽明忽暗,列阵散乱,似有大军调动征兆;北岸却反常地陷入沉寂,唯见三点银星逆流西移——正是阿禾与老吴所驾灯舟,载着三面心旗,悄然穿行于涡水迷雾之中。

金军探子伏于对岸高坡,借望远铜筒窥视良久,终难辨真假,急报主将:“宋军似欲南击庐州残部,主力已在集结!”

金军大帐内,主将摩挲刀柄,”遂传令:伏兵尽出,趁其半渡之际,围歼于江滩!

然而,就在伏兵自密林深处悄然推进、铁甲窸窣之声隐没于夜风之时,北岸骤然鼓声如雷!

《孤火照归程》的节拍破空而来——三短两长,清越激昂,正是辛弃疾亲定的反击号令。

刹那之间,千盏心灯齐燃,自芦苇荡、山坳、祠堂檐角次第点亮,如星河倒泻,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刘十八率乡兵自密林杀出,人人执火把、持锄叉,踏着鼓点奔袭而至。

阿禾攀上高台,执灯擎举,火信一点,沿江百姓闻声而起,举火相应。

火光连天,如潮水涌至,映得江面赤红翻滚,竟似有十万雄师自地底升起。

金军阵脚大乱,前后失据,欲退不能,欲战无凭。

黑夜之中,难辨敌我多寡,只觉四野皆火,八方皆敌。

伏兵尚未合围,反被民力所困,陷于泥沼荆棘之间,进退维谷。

高台上,辛弃疾独立不动,衣袂在烈焰灼风中翻飞如旗。

他望着那片被火光照彻的天空,唇间轻吐一句:

“此火不渡江,却已燃城。”

远处,林火渐炽,杀声隐隐未歇,而一道染血身影正自火海边缘缓缓走出,肩头黑羽摇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