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37章 一火燎千城

醉剑江湖 第237章 一火燎千城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辛弃疾立于民愿台中央,双目紧闭,长袍猎猎,如古松独立江岸。

江风卷起他鬓边银丝,拂过眉骨如刀的轮廓。

万籁俱寂之中,识海深处那一幅“心光图”徐徐铺展——七州之地,星火点点,自东而西,由南向北,竟在冥冥之中连成三道燎原之势。

东线明州,渔村鼓声彻夜不绝,每至子时,十二响铜鼓齐鸣,似有千人踏浪而歌;西线舒城,百姓夜夜燃艾驱寒,青烟袅袅升腾,化作暗号连绵不断;中线江州,那盏逆流而回的心灯仍浮于渡口,焰光不摇,如守魂之灵,映照两岸人心未冷。

忽然,识海微震。

一道极细、极弱的光点,在寿春旧仓遗址处轻轻颤动。

那不是火,而是执念凝成的低语,自记忆深处浮现:“……粮船改道涡水支流,三日后至……”

辛弃疾心头一凛,猛然睁眼。

眸中精光暴射,似剑破云。

“金军欲暗运军粮!”他低声吐出八字,却如雷霆滚地,震得身旁侍卫脊背发寒。

话音未落,他已提笔疾书,墨迹未干便唤来传令兵:“速报沿江诸县巡检使:严查涡水支流,凡有异舟入汊,即刻飞报!”又转身召亲随,“请夫人。”

范如玉闻讯而来,素裙简髻,步履沉稳。

她立于台下,仰首望夫君身影映在火光之中,高大如山,却又透着一丝孤绝。

她不问缘由,只轻声道:“你说。”

辛弃疾将心光所见尽数道出,末了沉声道:“敌欲藏形于水道,我若明令布防,反打草惊蛇。唯有以民为兵,以谣为令,方能不动声色,断其咽喉。”

范如玉颔首,眼中波澜不起,却有智光流转。

她当即召来阿禾——那少女不过十五六岁,一双眸子清亮如秋潭,曾在前番传信中穿行敌营而不露痕迹。

此刻她跪坐阶前,双手交叠,静候吩咐。

“你可记得那童谣?”范如玉问。

“灯西移,人北聚;鼓三响,火连湖。”阿禾脱口而出。

“好。”范如玉取出一卷素绢,亲自执笔,添写新篇:

“三月三,潮水翻,黑船走汊莫等闲;

东家点艾西家喊,火起芦苇连北岸。”

她将绢书递予阿禾:“今夜起,你随老吴渔舟而行,沿涡水支流十三村逐一传唱。孩童先学,妇人继之,不得言明其意,只说这是驱邪避瘴的新曲儿。”

阿禾领命而去。

不久,老吴驾一叶扁舟悄然离岸。

舟上无帆,唯有一面心旗——红底黑纹,绘的是当年辛赞抗金时所用的北斗七星图。

此旗不出则已,一出则动千民心魄。

与此同时,刘十八率三十义勇潜行百里,抵无为军外垒。

彼处金军屯草积薪,以为江南空虚,可从容补给。

孰料子夜时分,忽闻芦苇荡中鼓噪大作,火光冲天,数十人影腾跃如鬼魅,专挑草堆纵火,焚毕即退,不留踪迹。

金军哨卒惊醒,急报主将:“宋军来袭!”

主将登城远眺,见四野烽烟四起,鼓声遥应,疑是大军压境,慌忙下令:“暂缓南进!粮队改道——入涡水支流避锋!”

消息尚未传回大营,已入辛弃疾预设之局。

当夜,阿禾随舟抵涡水上游最后一村。

她攀上村后高台,取出火信筒,依令点燃——一短两长,焰光划破夜空。

刹那间,沿江村落似被唤醒。

先是邻村回应,继而十里相望,百里呼应。

千盏心灯次第点亮,浮于水面,悬于屋檐,藏于竹篓。

火光倒映江中,宛若银河倾落人间。

辛弃疾立于高台,遥望北方水道。

风自淮上来,带着湿重寒意,也裹挟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躁动。

他知道,那一支金军粮船,正驶入窄道深处。

两岸山势渐合,水道如肠,仅容三舟并行。

而此刻,寂静无声的林岸之后,无数双眼睛正盯着江面——有人握紧火油布,有人悄悄抽出竹梯,有人默默将柴草推至坡顶。

鼓槌已悬于皮面之上,只待一声令下。

范如玉缓步至他身侧,低声问:“可曾后悔?此策无形无令,若百姓不应,便是空燃灯火;若金军不惧,则前功尽弃。”

辛弃疾望着远方,嘴角微扬:“我不信天命,只信民心。火可燎原,非因风烈,而在薪积已久。今日之火,烧的是粮道,更是敌胆。”

他缓缓抬手,指向江心。

“你看,那灯火连成一线,像不像一条火龙,横卧江北?”

范如玉凝视良久,轻声道:“它在等——等一个名字响起。”

话音落下,江面忽起薄雾。

雾中,一点幽光缓缓移动,似有舟楫悄然驶入险地。

而两岸,静得可怕。(续)

江心雾散,舟影渐明。

那支金军粮船编队悄然驶入涡水支流最险一段——两岸峭壁夹江如刃,芦苇丛生,枯枝交错,恰似巨口将吞小舟。

为首一艘蒙皮战舰,满载粟米豆麦,压得池水颇深;其后三艘驳船相连,皆覆油布,以防雨湿。

船头哨兵执刀巡行,目光警觉地扫视两岸,却只见夜色沉沉、林影婆娑,并无异状。

然他们未见的是:每一处缓坡之后,皆伏有乡勇;每一片苇荡深处,皆藏有火种。

阿禾所传童谣早已在村妇口中流转数日,“黑船走汊莫等闲”一句,竟成了孩童嬉戏时的暗语。

老吴的渔舟曾停靠十三村落,心旗一展,百姓不问官令,自发守候今夜。

忽而,东岸一声鼓响——短促清越,如裂帛破空。

紧接着,西岸回应,三槌连击,正是“鼓三响,火连湖”的前兆。

刹那间,千灯齐燃!

不是零星几点,而是自上游至下游,沿江百里灯火骤亮,宛如天星坠河,倒映水面竟成双层光阵。

高坡之上,火把擎起;屋檐之下,灯笼悬出;更有渔民将心灯系于竹筏,顺流推向窄道入口,仿佛冥界引魂之舟列阵而来。

金军主将立于船首,猛然回头,脸色惨白:“这……这不是寻常渔火!”

话音未落,北岸山腰鼓声大作,数十面铜鼓齐鸣,声震山谷,仿佛山神怒吼。

南岸则有人高唱童谣,声音稚嫩却整齐划一:“三月三,潮水翻,黑船走汊莫等闲……”歌声随风飘来,竟与鼓点应和,节律森然,如同军令。

“伏兵!必是伏兵!”主将拔剑嘶喊,“快退!速退!”

舵手慌忙调头,然水道狭窄,四舟首尾相衔,一时难以回旋。

就在此刻,上游陡坡滚下无数柴草,挟着火油布团轰然砸落舟顶。

一点火星借风飞溅,登时引燃。

火势一起,怒不可遏。

更骇人者,此火遇水不灭——乃范如玉命人秘制之“浮焰膏”,以松脂、鱼膏、硝石调和,沾水反炽,顺流蔓延如蛇吐信。

第一艘粮船顷刻被火焰吞没,士兵跳江逃生,却被下游暗设的竹钉拦网刺穿;第二艘试图冲出火线,却被横拉的铁索绊住,困于烈焰之中。

第三、第四艘见势不妙,竟**其船,妄图制造烟障脱身。

然火借风势,逆流上卷,反将后队尽数吞噬。

浓烟蔽江,焦臭弥天,哀嚎之声随波远去,终归寂灭。

天明雾歇,残烬浮江。

巡检使登岸清点:四艘粮船尽毁,存粮八成化为灰烬,仅余半焦麻袋随浪漂荡。

主将跪坐岸边,甲胄焚残,仰天长叹:“非战之罪也……乃鬼火索命!此地有神明护土,吾辈岂能南侵?”

消息尚未驰报临安,朝中已乱。

章子敬残党趁机上疏,称“辛氏妄动民力,煽蛊黔首,假童谣为号令,以私义代王法,实乃乱阶之首”。

奏章呈至御前,孝宗览毕,冷笑掷地:“百姓自发退敌,何乱之有?若此谓乱,则朕宁负祖制,不负民心!”

当夜,凤凰门内马蹄疾驰,一骑绝尘而出——黄绸包裹兵符,金字昭然:“江州辛弃疾,暂领沿江防务,便宜行事。”

与此同时,江畔高台。

辛弃疾独立风中,遥望昨夜火战场域。

晨光初透,江面仍浮着点点余烬,一如昨夜未熄的心灯。

老郑那盏逆流而回的灯舟,竟安然漂至脚下,灯芯微颤,焰光不灭。

忽闻四野低吟渐起,由远及近,万民轻唱:

“野艾生,火不熄;

民心在,国不灭……”

声如细流汇川,又似春雷潜动。

辛弃疾握剑伫立,北向而誓,声贯长空:“此火既燎千城,何人能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