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44章 “榨油”成果超乎想象!三百万!三百万啊!

高台之上,朱慈烺负手而立,面带看似欣慰感慨的笑容,内心却是一片冰凉的算计和火热的期待。台下,济宁城的头面人物们如坐针毡,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和心脏擂鼓般的跳动声。

方才太子所说,赵啸天和其他官员所献的那“四十五万两”、“数十万两”,如同两块巨大的磨盘,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碾磨着他们的侥幸和犹豫。

朱慈烺心里暗戳戳寻思着:火候差不多了,这群肥羊已经吓得不轻了。不过,还得再添把猛火,把锅烧得再热些!看你们还能绷多久!一个个家底厚得流油,不出点血怎么对得起我这太子亲自下场演戏?

他故意在高台上又踱了几步,靴子敲击木台发出“笃、笃”的轻响,在这死寂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众人的神经上。他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全场,最终再次精准地定格在看似专注品茶、实则用碗盖掩饰内心惊涛骇浪的潘时昇身上。

就是现在!

朱慈烺忽然停下脚步,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如同点名般喊道:“潘家主!”

“啪嗒!”一声轻响。正全神贯注计算着得失、权衡着数字的潘时昇被这突如其来的点名吓得手猛地一抖,精致的瓷茶碗盖失手掉落在茶碗上,发出清脆的磕碰声,几滴微烫的茶水溅到了他华贵的杭绸直裰上,留下深色的斑点。

他也顾不得了,慌忙放下茶碗,几乎是弹跳起来,深深一揖,声音都带着一丝无法完全掩饰的颤抖:“哎!草…草民在!”

他强行吸了口气,稳住心神,脸上迅速堆砌起无比的惭愧和诚恳,语气也变得流畅起来,只是语速稍快,暴露了内心的不平静:“殿下所言,句句振聋发聩,草民等听得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吾等身为地方官绅世家,本该早些洞察时局艰难,主动前来拜见殿下,为君父分忧解难才是!竟劳殿下亲自开口…实在是罪过!罪过!”

“尤其那兴漕帮赵总舵主,草民往日也曾有过数面之缘,知其乃江湖豪杰,快意恩仇,却不想其忠义之心竟如此赤诚灼热,能倾尽帮中浮财积蓄,拿出四十五万两巨资襄赞王师!此等义举,草民由心敬佩,与之相比,更感自身之渺小与迟缓!”

说着,潘时昇暗暗咽了口口水,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

他心念电转,瞬间在心里下定了决心,心里寻思到:“绝不能只让我潘家一家顶在前面出血!要倒霉大家一起倒霉,要投资就必须把所有人都绑上太子的战车!这样既显得众人齐心,力量更大,能在太子面前买个好看,也能分摊风险,免得日后被枪打出头鸟,或者被其他几家看了笑话!”

想到这里,他再次行了个大礼,目光飞快地、不易察觉地扫视了周围一圈那些眼观鼻鼻观心、实则竖着耳朵的同伴,然后对朱慈烺说道,语气仿佛是在为太子隆重介绍本地的忠义力量,为自己接下来的“壮举”铺垫和拉上垫背的:

“殿下!得知殿下亲临济宁,草民便深感此事关乎国运,绝非一家一户之事,故而不揣冒昧,主动奔走联络了在座的诸位济宁一带的士绅大户、书香门第、殷实商户。今日能在此地的,皆是心向大明、愿为殿下效力的忠义之士!除了草民潘家之外,还有……”

他的目光率先投向身旁一位并未穿着戎装,而是一袭青色云纹直裰、身形健硕挺拔、面容清秀中带着几分经年军旅磨砺出的英气与沉稳的中年男子,“……还有这位,我济宁卫世袭指挥使,文兴邦文将军!”

那被点名的文兴邦闻言先是一愣,似乎没想到潘时昇会第一个点自己,随即立刻起身,动作带着军人的干净利落,对着高台上的朱慈烺便是推金山倒玉柱般的一个重重大礼,声音洪亮却刻意带上了请罪的意味:

“殿下!微臣文兴邦,济宁卫世袭指挥使,叩见殿下!微臣……微臣无能!虽一直与那左卫指挥使云飞不和,知其跋扈,却万万没料到此獠竟包藏如此祸心,丧心病狂、通敌叛国至此……”

“微臣世受国恩,坐镇一方,却不能早日洞察其奸,为殿下铲除此等毒瘤,险些酿成倾天大祸!微臣……失职!恳请殿下治罪!”

他这番话,半是真心的后怕,半是顺势而下的请罪表忠。

朱慈烺摆摆手,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文指挥使不必过于自责。逆贼包藏祸心,隐藏极深,善于伪装,孤亦是亲临此地,多方查证,险象环生,方才洞察其奸。你今日能主动前来,表明心迹,孤心甚慰。”

他话锋微微一转,仿佛随口提起,却带着千斤重量:“孤听说,文指挥使似乎还与那山东总兵刘泽清……”

听到“刘泽清”三个字,文兴邦脸色骤然一变,仿佛被踩了尾巴的猫,不等朱慈烺说完,“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甚至“咚咚”磕了两个响头,声音带着明显的惶恐和急于划清界限的决绝:

“殿下恕罪!殿下明鉴!微臣糊涂!昔日确……确与那刘泽清结为了儿女亲家!然……然哪知刘泽清竟是如此贪生怕死、无君无父之徒!闻敌而溃,望风而逃,弃土失城,置朝廷安危于不顾,更纵兵劫掠百姓,形同流寇,天怒人怨!”

文兴邦继续颤颤巍巍地解释道,“其……其还曾暗中联络微臣,以荣华富贵相诱,蛊惑微臣与其一同南逃……殿下!微臣再是不堪,也深知忠义二字重逾千斤!岂能做出此等弃城而逃、背君叛国之丑事?!”

“微臣文家,世代簪缨,世受国恩!唯有誓与济宁共存亡,与大明社稷共存亡!方对得起祖宗,对得起陛下和殿下!!”

这番话他说得掷地有声,额头上甚至因为激动而青筋暴露,也不知是吓的还是真心的。

朱慈烺听得拳头在袖中暗自握紧,心里大骂:“刘泽清这王八蛋!真是烂到根子里了!纯纯的废物加人渣!”

但面上却迅速缓和下来,虚扶一下:“文将军能有此忠心,坚守城池,不为所动,孤又岂能因过往姻亲关系而怪罪于你?起来!快起来!过往之事,不必再提,往后看!孤,看重的是将来!”

文兴邦这才如蒙大赦,感激涕零地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冷汗,退回座位,只觉得后背冰凉,早已被冷汗湿透。

潘时昇见文兴邦这边有惊无险地过关,赶紧抓住空隙,目光又转向另一位气质儒雅的老者,继续说道:“殿下,还有这位,是原山西太原府阳曲知县,任孔当,任老父母!任老父母为官清正,只因时运不济……”

随着他的介绍,一位年约四十多岁、面容清癯、鬓角微霜、穿着半旧却浆洗得十分干净、熨烫得平平整整的蓝色直裰的中年文人站起身。他神情激动,眼眶瞬间就红了,步履略显急促地走到场中,对着高台上的朱慈烺行了一个极其标准、带着深深愧疚与风霜的揖礼,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

“殿下……老臣任孔当,叩见殿下!老臣……老臣无能,愧对陛下,愧对殿下啊!!未能守住阳曲,致使桑梓之地沦于闯贼之手,百姓遭殃……老臣辗转躲藏,一路艰辛逃回故乡济宁,无一日不深感羞惭,无颜见山西父老……”

说着,竟真的流下两行热泪,显得情真意切。

朱慈烺见状,心中一动,竟直接踱步走下了高台。他身后的四名贴身护卫立刻在吴六子凌厉的眼色指挥下,无声而迅速地紧跟上去,保持着一个既能随时扑上保护又不打扰谈话的微妙距离。

朱慈烺亲自走到任孔当面前,伸手稳稳地扶住了这位老知县的胳膊,阻止他继续行礼,语气真诚而沉痛:“任老大人万万不必如此自责!如今这般时局,山河破碎,烽烟四起,又岂是一城一池之失、一人一职之过?此乃庙堂积弊已久,天下大势所致,非战之罪也。老大人能在那等险恶境地下全身而退,已属不易。如今在济宁能见到老大人这般忠贞饱学之士,孤心甚慰!”

那任孔当一辈子读圣贤书,最高也只做到七品知县,何曾如此近距离面对天家贵胄,更遑论被太子亲手扶起?顿时激动得浑身微微颤抖,老泪纵横,嘴唇哆嗦着,话都说不利索了:

“殿下……殿下如此体恤……老臣……老臣……”

朱慈烺扶着他,目光恳切,继续道:

“孤早已听闻,任老大人致仕回乡后,在济宁乃至兖州府一带的府学、生员中极具声望,道德文章皆为士林楷模,门生故旧遍布齐鲁。如今国事维艰,正需重整人心士气,凝聚士林力量。今后这济宁一带的文教风气、士绅表率、清议导向,任老大人可不能袖手旁观,需得助孤一臂之力啊!”

任孔当闻言,仿佛在迷茫中看到了灯塔,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和方向,激动得又要跪下,被朱慈烺牢牢扶住。他哽咽着,几乎是发誓般说道:

“殿下信重若此,老臣……老臣虽才疏学浅,愿豁出这条老命!竭尽所能,辅佐太子爷,整肃学风,凝聚人心,激扬忠义,为殿下稳住这济宁士林之基!必不使殿下失望!!”

朱慈烺用力点点头,握着他的手紧了紧:“好!很好!有老大人此言,孤就放心了!士林清议,亦是国之重器!”

就在此时,潘时昇的目光又看向后排一位四十多岁、目光沉静睿智、气质沉稳的书生,喊道:“殿下,还有这位是兖州府学的廪膳生员,郑与侨郑秀才!郑秀才虽功名未显,然学识渊博,急公好义,在兖州士子中颇有威望!”

那书生郑与侨立刻起身,举止沉稳从容,对着朱慈烺行了一个一丝不苟的书生礼,声音清朗平和,不卑不亢:“学生郑与侨,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摆摆手,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不必多礼。观你气度,便知是沉稳干练、胸有丘壑之人。今后,这兖州府的士林清议,联络沟通,就要多多倚仗任老大人和你们了。有你们在,孤,心安矣!”

郑与侨再次行礼,语气坚定而清晰:“殿下放心,学生虽不才,愿效奔走之劳,联络兖州府乃至鲁西南有志之士,晓以大义。我相信,兖州府忠义之士,定然能明辨是非,汇聚于殿下麾下,同心戮力,共克时艰!”

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回,却见潘时昇又看向另一个方向。

只见一个身材发福、面皮白净红润、穿着耀眼团花锦缎长衫、外罩一件价值不菲的紫貂皮坎肩的中年男子慌忙起身。他显然紧张过度,手足无措,竟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都因紧张而变了调,尖细起来:

“草民……草民唐之蕃,叩…叩见太子殿下!殿下万岁……哦不……千岁千岁千岁!!” 他显然吓坏了,连最根本的称呼都喊错了,顿时脸涨得通红。

朱慈烺被他的窘态逗得忍不住笑出声来,周围原本极度紧张的气氛也瞬间缓和了不少,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轻笑。他走过去,同样亲手扶起这位看起来活像个土财主、富家翁的商人:

“起来起来,唐东家不必行此大礼,孤又不会吃人哈哈哈。快快请起。”

院内顿时气氛轻松了许多。

唐之蕃颤颤巍巍地站起,两张平时养尊处优、白胖细腻的脸庞,此刻涨得如同熟透的紫茄,憋了半天,额头都冒汗了,才终于蹦出一句:“殿…殿下需要啥,俺老唐家,别的没有,就…就有点臭钱和粮食,管…管够!保…保大明!!”

这话说得质朴无比,甚至有些滑稽粗俗,却透着一股子罕见的实在和决心。

朱慈烺闻言一愣,随即放声大笑:“好!好一个‘管够’!好一个‘保大明’!唐东家快人快语,质朴忠义,孤喜欢!不必紧张,你的忠心,孤记下了!”

他用力拍了拍唐之蕃厚实柔软的肩膀。唐之蕃受宠若惊,只知道咧着嘴傻笑,连连点头,憨态可掬,引得众人又是一阵善意的低笑。

朱慈烺让他坐下,转身刚要走开,潘时昇又指向另一边角落一位气质略显不同的年轻人:“殿下,还有这位,是济宁孙家的少主,孙芳。孙家亦是本地望族。”

朱慈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约莫二十出头、身穿月白色杭绸直裰、腰系丝绦、眉目清秀、气质略显清冷孤高的青年站起身。他动作流畅而恭敬,对着朱慈烺行了一个礼,姿态优雅:“学生孙芳,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有些好奇:“哦?看你年纪轻轻,气度不凡,也是府学生员?”

孙芳再次行礼,回答得不卑不亢,带着一丝读书人的清傲:“回殿下,学生惭愧,于科举一途并无天赋,屡试不第。前些年家中捐资,得了个国子监监生的功名,实在有辱斯文。”

朱慈烺笑了笑,安慰道:“原来如此。捐监亦是正途,为国出力未必只有科举一途,不必妄自菲薄。你们孙家能来,孤也很高兴。”

他忽然想起尹希廉的汇报,貌似随意地试探着问:“哦对了,孤依稀听闻,你们孙家与曲阜圣裔孔府还是姻亲?”

孙芳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太子连这等细节都知道,随即坦然道:“回殿下,确是如此。学生的姑母,嫁于当代衍圣公孔胤植大人之堂弟为妻。孙家一向谨守本分,不敢借圣裔之名妄自尊大。”

朱慈烺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很好。圣裔联姻,不忘国恩,更是佳话。孔圣人家,忠孝节义,乃天下表率。”(这是场面话,其实朱慈烺心里知道,这孔家“世修降表”的尿性,迟早搞你!)

见潘时昇似乎意犹未尽,还要继续介绍下去,朱慈烺抬高了声音,笑着摆了摆手:“好了好了,潘家主啊,你的心意孤明白了,不必一一介绍了!孤相信今日能来到这州衙之内的,都是我大明的忠义之士,是济宁的栋梁!孤都记下了!”

他语气一转,带着一丝紧迫感:“只是时光紧迫,再过一个多时辰,南门外征兵就要开始了,孤与两位将军还需前去主持大局。”

潘时昇连忙躬身点头:“殿下说的是。回殿下,剩下的也多是任老父母的得意门生、济宁本地的中小士绅以及各行业的商户代表。皆是闻听殿下天威,感念国恩,真心前来投效,愿供驱策的!”

朱慈烺朗声笑道,声音传遍院子:“好!好一个忠义满堂!看到济宁有此等忠贞之士,孤心甚喜!甚慰!”

他回到高台上,目光再次扫过全场,神情变得无比郑重,声音也沉了下来,带着推心置腹的坦诚:“既然诸位都是自己人,今日关起门来说话,孤也就不再虚言矫饰,绕圈子了!如今孤最大的难处,想必诸位也能猜到,便是缺钱、缺粮、缺人!”

“新军要练,甲胄要造,火器要研发,流民要安抚,城池要修缮,处处都要开销!待会征兵令一下,便是吞金噬银的开端!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巨大的消耗!”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仿佛要看进他们心里去:

“时间紧迫,孤也不想听空话套话。孤想听听诸位的实在话!在钱粮、人才、物力方面,大家都能如何助孤一臂之力?孤,很想听听,诸位有何教孤的?”

他的话,语气刻意放得低沉,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请教的意味。

这一句“教孤”,如同惊雷,吓得台下众人魂飞魄散,刚刚坐下的又差点齐齐跪下,纷纷慌乱地喊道:

“不敢不敢!”

“殿下折煞草民了!”

“万万不敢!”

朱慈烺大手一挥,语气不容置疑:“都坐着说!今日只论实事,不必拘泥虚礼!孤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助力,不是空口白话!”

他的目光再次如鹰隼般落在潘时昇身上,带着巨大的鼓励和不容退缩的期待:“潘家主!你今日牵头聚众前来,足见威望与担当。孤早闻济宁潘家,世代簪缨,家业雄厚,在你手上更是经营得蒸蒸日上,堪称济宁翘楚。”

“今日便由你开始,给大伙打个样,说说心里话!潘家,实打实地,能担负多大的钱粮份额?孤要听实话!诸位也都一样!”

朱慈烺目光扫向其他人,“无需倾家荡产,孤非是抄家掠货的流寇,只求诸位在力所能及之内,根据家业大小,尽心竭力即可!无论多寡,都是一份心意,孤都感慰不尽!!”

潘时昇听完,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再无退路可避。他再次暗暗咽了口口水,仿佛咽下所有的犹豫和肉痛,把心一横,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心想,“既然躲不过,不如把场面做足,博个头彩和最大印象分!而且把所有人都拉下了水,要出血大家一起出!我潘家出大头,占了首功,日后好处自然也最大!”

他行了个大礼,声音陡然拔高,显得无比慷慨激昂,甚至带着一种表演式的悲壮:

“殿下所言,真真是折煞草民了!潘家世代深受皇恩,沐浴圣化,方能有此薄产!如今国难当头,正是我辈报效君父之时!赵总舵主一江湖豪杰,尚能倾尽所有,献出四十五万两白银!此等义薄云天,令我辈汗颜!”

潘时昇顿了顿,加大了嗓门,“我潘家忝为士林表率,官宦世家,深受国恩两百余年,岂能落于人后,徒惹天下人耻笑?!草民不才,愿代表潘家,即刻设法筹措现银八十万两!另献上家中积存粮草五十万石!以供殿下新军之用,略尽绵薄,以表潘家赤胆忠心!!”

“八十万两?!五十万石粮草?!”

“轰隆!!!”

这个数字如同九天惊雷,在州衙院子里炸响!不仅将在场所有士绅商贾震得目瞪口呆,张大了嘴巴,仿佛能塞进一个鸡蛋,连高台上的朱慈烺、张无极、冯忠都差点惊得从椅子上跳起来!

张无极一口茶呛在喉咙里,咳得满脸通红;冯忠则死死捏着椅子扶手,指节发白,才忍住没惊呼出声。

朱慈烺内心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疯狂吐槽:“我操!八十万两?!五十万石粮?!这他妈……这他妈得多有钱?!这还只是‘拼凑’、‘设法筹措’出来的?!听他这口气还不是极限?!那他潘家实际库存现银该有多少?!四五百万两?!甚至更多?!粮食岂不是要堆成山?!”

心里不断腹诽,朱慈烺内心继续吐槽,“他娘的!明末这些士绅豪门,真真是富可敌国!肥得流油啊!难怪历史上李自成进北京能拷掠出七千万两!崇祯皇帝却连几十万辽饷都凑不齐,哭穷哭到要饭!这世界太他妈魔幻了!简直离谱!!”

尽管内心疯狂吐槽,朱慈烺面上却瞬间绽放出无比惊喜、感动、甚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狂喜笑容,他甚至立刻再次起身,快步走下高台,几乎是冲到潘时昇面前,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都带着一丝“激动”的颤抖:

“潘家主!潘家主竟有如此豪情壮志!如此深明大义!如此……如此忠肝义胆!孤……孤实在是,不知该如何感激才好!!”

他紧紧握住潘时昇的手,用力摇晃着,仿佛遇到了天大的知己和恩人。

潘时昇被太子这过于亲热激动的举动搞得受宠若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表示:“殿下言重了!此乃草民本分!本分啊!能为殿下分忧,是潘家的荣耀!”

他感觉自己的手被太子攥得生疼。

朱慈烺紧紧握着他的手,目光却已经如同探照灯般,锐利地瞟向了其他人。那意思再明显不过:

潘家已经出价了,你们呢?

果然,这边话音未落,那边的济宁卫指挥使文兴邦坐不住了!武人脾气本就直接,火爆性子一点就着,眼见被一个士绅抢了头彩,还出了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他岂能落后?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面子问题,是忠心和实力的体现!

文兴邦立刻腾地站起来,抱拳吼道,声如洪钟:“殿下!潘家主高义!令人敬佩!我文家虽不如潘家豪富,但也世受皇恩百载,世代执掌济宁卫,岂甘人后,做那缩头乌龟?!微臣愿尽出文家累世所积!现银二十万两!粮草三十万石!献于殿下,以充军资!望殿下不弃!文家愿为殿下前锋,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朱慈烺立刻转向他,眼中满是赞赏和鼓励:

“好!文指挥使快人快语,忠勇可嘉!不愧是军中栋梁!孤记下了!这二十万两银,三十万石粮,便是你文家的贡献,孤收下了!”

那老知县任孔当也激动得胡子发抖,颤巍巍起身,仿佛要将一生的清誉和家底都押上:“殿下!老臣……老臣为官数十载,两袖清风,家业浅薄,然国难当头,岂容惜身?愿尽数拿出家中所有,现银八万两!粮草五万石!略表心意!虽杯水车薪,亦是老臣全家老小报国之心!”

“好!任老大人公忠体国,清风亮节,孤心甚慰!八万两,五万石,孤看来,重逾千斤!”

这时,那位沉稳的秀才郑与侨也站了起来。他显然是有备而来,早已暗中串联多时,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组织者的自信:

“殿下!学生不才,近日见时局危殆,已奔走联络济宁、兖州、乃至东昌府附近志同道合之乡绅,共计六十八家!我等虽多为清流寒门,家资不丰,然忠义之心不落人后!我等愿合并凑集现银五十万两!粮草六十万石!共同襄赞王师,助殿下成就中兴大业!钱粮已在调度,不日即可送达!”

朱慈烺闻言更是惊喜,这郑与侨果然是个实干人才!立刻上前扶住郑与侨的胳膊(又来!老喜欢拽人胳膊):

“郑秀才!好!太好了!孤果然没看错人!尔等乡绅之力,聚沙成塔,汇流成河,足以载舟!这五十万两,六十万石,解了孤的燃眉之急!孤多谢你们!”

紧接着,那个紧张的富商唐之蕃也急红了脸,满头大汗,生怕落后被看轻了,结结巴巴地喊道,声音都劈了:

“殿…殿下!!还…还有我唐家!愿出…出现银六十万两!粮…粮草五十万石!!殿下…殿下一定要收下!!我老唐…说话算话!!” 他生怕太子不信,急得直拍胸脯。

朱慈烺差点被这个数字又噎住,连忙走到唐之蕃面前,看着他紧张得如同水里捞出来、却又异常认真的样子,用力拍拍他的肩膀:

“唐东家!好!孤信你!好一个忠义唐家!孤记住了!六十万两,五十万石,好大的手笔!孤替万千将士谢谢你!”

唐之蕃见太子如此亲切肯定,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脸涨得发紫:“殿下…殿下,日后,但有所需,只需…只需派人到小号说一声,唐之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话虽结巴,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

朱慈烺心中不禁真的涌起一丝感动,这些商人,或许逐利,但此刻的决心却是实打实的。

与此同时,那位与孔府联姻的孙家少主孙芳也朗声道,声音清越,带着一种世家子的从容:“殿下!孙家愿出白银六十万两,粮草五十万石!以尽绵力,助殿下匡扶社稷!”

朱慈烺上前,看着他年轻却沉稳的脸庞:“孙少主年轻有为,孙家深明大义,孤多谢了!”

孙芳谦恭地一揖:“殿下言重了,分内之事,不足挂齿。”

他随即侧身,姿态优雅地指向身后那一群明显是商贾打扮、此刻都紧张地望着他的人群:

“殿下,这些位皆是济宁城内颇有声望、各有营生的忠义商贾。有经营粮行、掌控鲁西南米市的李家;有开设钱庄、汇通南北的王家;有做绸缎生意、与苏杭有往来的董家;有跑漕运、拥有数十条货船的江家;有开药局、药材遍及数省的林家;以及做盐引生意、家资丰厚的丁家!他们闻听殿下招贤纳士,匡扶社稷,皆愿倾力追随,共赴国难!”

随着他的介绍,那六位被点名的商人代表纷纷起身,恭敬地向朱慈烺行礼,脸上带着激动、惶恐以及一丝投资未来的决绝。

孙芳继续道,声音清晰而有力:“他们六家共同凑集现银五十万两,粮草五十万石!敬献殿下,以供军需,略表我等商贾报国之心!望殿下不弃笑纳!”

这显然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共同出资,由孙芳作为代表提出。

朱慈烺看着这一张张或激动、或惶恐、或精明、或质朴的面孔,逐一亲手虚扶,心中感慨如潮水般汹涌:

“这……这就是明末的资本力量吗?如此庞大,如此集中!一个国家该有的战争资源,不在国库,不在朝廷,却深深藏匿于民间这些豪绅巨贾之手!荒唐!可笑!可悲!但……此时此刻,这又是何等及时雨!何等解渴的甘泉!”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激荡与复杂情绪,回到场地中央,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他看到了一些小商户代表也蠢蠢欲动,想要开口,但似乎数额不大,有些犹豫。

朱慈烺立刻朗声说道,声音充满了包容与鼓励:

“好!好!好!今日孤真是……大开眼界!更是心潮澎湃!孤看到了!看到了济宁并非只有潘、文、唐、孙等巨室!更有无数忠义之中小之家!你们的心意,孤同样感念!无论出力几何,捐资多少,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忠义!”

“孤在此承诺,凡今日有所捐献者,无论多寡,孤皆命书记官详细记录在册!将来新军建成,社稷稳固,孤必按功行赏,绝不辜负今日诸位雪中送炭之情!”

他这话一出,那些原本担心捐献太少拿不出手的小士绅、小商户顿时激动起来,纷纷起身报数:

“殿下!草民愿捐白银五百两,粮草一百石!”

“殿下!学生家贫,愿捐银二百两,尽绵薄之力!”

“殿下!小人愿捐布匹百匹,以供军衣!”

“殿下……”

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单个数额不大,但聚少成多,亦是一股可观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形成了一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气场!

朱慈烺一一颔首致意。

待声音稍歇,朱慈烺站在众人中央,用尽可能平静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的声音总结道,他的目光扫过潘时昇、文兴邦、任孔当、郑与侨、唐之蕃、孙芳以及每一位捐献者:

“今日,孤在此收获的,远不止钱粮!孤收获的是信心!是民心!是我大明永不磨灭的忠魂义胆!”

“有济宁如此多忠义之家鼎力襄赞!有如此雄厚之资!孤就不信,练不出一支横扫天下的无敌雄师!就不信,平不了祸国殃民的流寇逆贼!就不信,驱不了关外虎视眈眈的鞑虏!”

“大明中兴,绝非空谈!有望矣!”

说到最后,他情绪越发激动,胸中豪情翻涌,竟直接对着满院子的人,许下了极其郑重乃至带有几分江湖气的承诺:

“孤在此立言,天地共鉴!诸位今日之忠义,所献之钱粮物力,孤,朱慈烺,此生不忘!将来但有所成,山河光复,四海升平,必不负今日诸位鼎力相助之情!功勋簿上,必有诸位浓墨重彩的一笔!”

“孤,说到做到!”

这话一出,带着江湖式的豪爽和天家罕见的、近乎赌咒发誓的真诚,瞬间将在场所有人都彻底震撼和征服了!

众人先是愣住,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巨大的感动和狂喜如同火山般爆发!

不知是谁先带头,所有人,无论是捐了八十万两的潘时昇,还是只捐了二百两的士子,齐刷刷地跪倒在地,激动得浑身颤抖,异口同声地,用尽全身力气高呼道:

“殿下英明!”

“大明威武!”

“愿为殿下效死!!”

“中兴大明!!”

声浪如同海啸山崩,震耳欲聋,豪情直冲云霄,几乎要掀翻州衙的屋顶,远远传了出去!

朱慈烺站在中间,看着跪满一地的“肥羊”们,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激动、忠诚与希望,心中百感交集。

这“油”榨得,真是……酣畅淋漓,满载而归!远超他最乐观的想象!但又有些感动!

他粗略心算了一下,仅潘、文、唐、孙、郑、六商贾,这几家大的,现银就已超过320万两!粮草更是超过290万石!这还不算那些中小户的零散捐献和后续可能源源不断的供应!

朱慈烺心里无比震惊:发了!真的发了!别说练一两万新军,就是立刻拉起一支五六万人的精锐部队,支撑一年半载的作战都绰绰有余了!

李自成,你等着!多尔衮,你等着!

老子现在有钱有粮了!

不过,此时朱慈烺心里泛起了另一层的担忧,或者说是带着穿越者视角、对明末这个时代的审视!

历史上,明末这时候的国家税收体系彻底崩坏了,开始出现国家层面“劫贫济富”的严重从上至下的不公平和失衡状态!

朱慈烺知道,明朝一直对官绅少缴甚至免除部分税负,对商户的税收也长期都是“三十税一”,但几百年下来,官绅和大商户不断利用制度漏洞,缴纳的税负越来越少,这两个本可利用身份和资本获取暴利的人群,到了后期甚至可以做到“几乎免税”!

而最底层的老百姓除了原本的苛捐杂税,还要被迫缴纳崇祯时期源源不断的“三饷加派”!

“有产者少税,无产者重税”的畸形税收体系,就这样形成了!在朱慈烺看来,这也正是明末源源不断农民起义的核心原因之一,老百姓真的活不下去了……

回过头来看,这一个小小的济宁,当地这群官宦世家、商户,经几百年积攒、掠夺,就能拿出如此巨额财富,放眼整个大明估计更是不简单。

朱慈烺的心底,顿时想起了后世那位雍正四爷,他下死手干的那一系列改革——“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这雍正老四,虽说有时候癫是癫了些,时不时就激情迸发来一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类似的雷人雷语,但改革的能力,堪称一绝。

想到此处,朱慈烺心头暗暗下定决心,待到天下既定,这套子改革办法,自己定要和那雍正“借来”用用。

阳光透过院墙,照在朱慈烺年轻的、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上,也照在下方那群刚刚经历了“大出血”却莫名感到兴奋与荣耀的士绅商贾身上。

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榨油”行动,在朱慈烺高超的演技、精准的施压和画饼技巧下,竟变成了一场众志成城、踊跃报国的誓师大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