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107章 何为士大夫风骨?臭不要脸的,也不在少数

永定门内,神乐观旁,天色已近破晓,东方天际的鱼肚白逐渐浸润出金边,将周遭的旌旗、甲胄勾勒得愈发清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血腥气。

经过一夜雷霆万钧的突袭,偌大的北京城,已然被常延龄带两万六千余精骑彻底接管。

常延龄正与高杰、邓林祖等核心将领商议各门布防诸多事宜,一名亲卫便快步上前,禀报:“启禀都督,史可程、吴尔埙两位大人,已率领‘复明社’诸位义士前来求见。”

常延龄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转身,朗声道:“哦?是史大人和吴大人,快请,快快有请!切莫怠慢了义士。”

命令传下,很快,便见一队约二三十人的队伍,在两名中年文士的带领下,穿过肃立的甲士,快步向常延龄这边走来。

这些人大多身着略显陈旧的儒衫或布衣,许多人面带菜色,身形消瘦,显然在过去的数十个日夜里饱经忧患。然而,他们的眼神却异常清亮,步伐虽急却不乱,眉宇间凝聚着一股书生意气与兴奋。

他们,正是潜伏于龙潭虎穴之中,为光复大业舍生忘死、奔走联络的“复明社”核心成员。

为首二人,正是史可程与吴尔埙。他们见到一身戎装、征尘未洗的常延龄,连忙紧走几步,便要躬身行大礼。

常延龄见状,不等他们完全拜下,一个箭步抢上前去,伸出双手,稳稳托住史可程和吴尔埙,声音洪亮:“史大人,吴大人,诸位大人,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行此大礼!你们皆是于国有大功的义士,是太子殿下日夜挂念的忠臣。”

“殿下早有明谕,‘复明社’同仁于京师沦陷期间,忍辱负重,暗图恢复,联络志士,传递机密,此乃擎天保驾之功。待銮驾入京,定当亲自为诸位叙功封赏,以彰忠义!”

这番话,瞬间烫热了在场每一位“复明社”成员的心。

他们在这暗无天日的时日里,目睹山河破碎,忍受屈辱,冒着抄家灭族、身首异处的风险秘密活动,所期盼的,不正是王师北定,重见天日这一刻吗?许多人顿时眼圈泛红,嘴唇翕动,难以成言。

史可程抬起头,强忍鼻腔酸楚,努力维持着士大夫的仪态,整理了一下褶皱的衣冠,郑重地抱拳行礼:

“大明翰林院庶吉士,史可程,参见怀远侯!侯爷与王师将士们一夜辛劳,光复神京,才是真正的辛苦了。”

他身后的吴尔埙亦同时抱拳,声音略显沙哑:“大明翰林院庶吉士,吴尔埙,参见怀远侯!恭贺侯爷旗开得胜。”

其余众人也纷纷躬身长揖,不少人已是热泪盈眶,只能借着作揖的动作,用宽大的袖袍悄悄拭去泪珠。

这些读书人,在国难当头之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士大夫的气节与对故国山河的深沉眷恋。

常延龄松开手,目光逐一扫过这一张张,满是书卷气息,却坚定异常的面孔,心中亦是感慨万千,豪情涌动。他重重地点头,语气诚挚:

“太子殿下虽远在济宁,但对京师情况时刻关注。”

“殿下深知,若无诸位大人于危城之中,不顾个人安危,四出走访联络,摸清闯贼布防虚实,稳定惶惑人心,暗中积蓄力量,我军今日之举,绝不会如此顺利,伤亡绝不会如此之小。”

顿了顿,常延龄重重说道,“殿下曾言,诸位之功,对于大明而言,可谓颇高,绝非虚言。殿下时常挂念诸位安危,数次让锦衣卫暗中,定尽全力护佑诸位大人之安危,今日得见诸位安然,本督心中亦是大石落地!”

常延龄特意将目光聚焦在史可程身上,带着些许亲切:

“史可程大人,还有一桩喜事,需告知于你。”

史可程连忙躬身倾听。

“令兄,兵部尚书史可法大人,已从应天赶至济宁,与太子殿下胜利汇合。如今,史尚书正受殿下重托,总理济宁一应军政后勤事务,乃是殿下倚为股肱的重臣!史尚书身虽在济宁,心却时刻系念京师,系念于你。他特意托本督带话于你。”

常延龄说到这里,微微停顿,“尚书大人说,‘吾弟可程,身处危城,心向大明,未辱我史家门风,未负皇明厚恩,于社稷倾覆之际,能持忠贞,暗图恢复,兄心甚慰,汝为史家列祖列宗争光了!’”

“家兄,家兄他……”史可程听到兄长如此评价,想到家族门风,想到国仇家恨,想到这些日子的隐忍与危险,再也抑制不住翻江倒海的情绪,泪水如同决堤般夺眶而出。

史可程猛地以袖掩面,肩头剧烈地耸动,泣不成声。

周围众人亦是无比动容,唏嘘不已,几位年长的文士更是偷偷抹着眼角。

片刻之后,史可程强行平复心绪,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泪痕,挺了挺脊梁,对着南方济宁方向,深深一揖,哽咽道:

“臣,臣史可程,定当效死以报殿下天恩,不负家兄期许,不负大明养士之德!”

常延龄点点头,安抚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史大人,艰难时日已过,光明就在眼前。”

环视众人,常延龄提高声音,语气沉稳:“诸位,眼下京师初定,百废待兴,然敌情未明,大局未稳。”

“为迷惑敌手,我军暂不更换旗帜,城内一切外松内紧,维持原状,偃旗息鼓。一切重大事宜,静待太子殿下亲率大军抵达京师后,再行定夺!”

随即,常延龄加大声音,重重下令:“诸位将军听令!”

“剩余大军,即刻分驻东江米巷原闯军大营、隆福寺、仁寿寺等处营盘,旗帜打起闯军旗帜,巡逻照旧,岗哨外松内紧。中军指挥大帐,设于承天门外原兵部衙署,各部务必在天色大亮之前,完成所有部署,稳定城内秩序,不得扰民,不得有误!”

“诸位将军,尤其给本督记得,定要严格约束各自部下,严格遵守太子殿下亲设,我新军之军纪军规,‘三大铁律,八项注意’,尤其要注意不能扰民,不能抢掠,不能奸淫。”

“若有不法,本督绝不姑息!”

“遵命。”众将轰然应诺,声震晨雾。

就在这时,史可程再次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行礼道:“禀侯爷,此刻京师之内,人员繁杂,形势微妙,尚有数类紧要人员之处置问题,千头万绪,亟待侯爷即刻拿定主意,以免迟则生变,徒增祸乱。”

常延龄神色一肃,看向史可程,认真问道:“哦?史大人思虑周详,还请详细道来,是何等紧要人物?”

史可程深吸一口气,详细说道:“侯爷,眼下京师之内,除已明确参与我‘复明社’举义的忠贞之士外,鱼龙混杂,首当其冲需厘清的,便是那些恬不知耻、主动投靠闯贼的逆臣、贰臣!”

声音陡然提高,史可程满是激愤地说道,“此辈枉读圣贤书,毫无廉耻之心!诸如,我大明,前内阁首辅陈演、内阁首辅魏藻德、兵部尚书张缙彦、刑部尚书张忻等……”

“此辈皆世受国恩,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却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思报效,反而摇尾乞怜,卖主求荣,率先跪迎闯贼,其行径之卑劣,实乃衣冠禽兽,士林之耻。”

史可程越说越激动,胸膛起伏:“还有户部侍郎党崇雅、工部侍郎叶初春、吏部侍郎沈惟炳、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兵科给事中龚鼎孳、翰林院庶吉士周钟等一众宵小之徒。”

“更有那世代沐浴皇恩,与国同休,却行同狗彘,毫无气节的勋贵,如成国公朱纯臣、嘉定伯周奎等人。”

“虽那魏藻德、朱纯臣等人已死于闯贼拷掠,可谓自食其果,但大多数此类无耻之徒,如今仍在京师招摇过市,仍在为闯贼伪政权效力。此等败类,如同附骨之疽,如何处置,请侯爷明示。”

常延龄听着这一长串曾经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名字,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阴沉下来,仿佛厚厚乌云瞬间席卷而来,电闪雷鸣即将爆发。一股无名怒火“噌”地一下从常延龄心底直冲顶门,太阳穴旁的青筋突突狂跳,仿佛要炸裂开来。

双手猛地攥紧,常延龄那指关节,因极度用力而发出“咔咔”的骇人声响,手背上血管虬结暴起,仿佛下一刻就要择人而噬,眼里喷射出十足的鄙夷,目光锐利如寒冰。

“砰!”

常延龄猛地一跺脚,脚下的地板瞬间被震碎,一股狂暴的气势从他身上迸发出来,周围的人都心中一凛,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常延龄从牙缝里挤出声音,每一个字都沉重、冰冷:

“国之巨蠹!社稷蛀虫!一帮数典忘祖、鲜廉寡耻,猪狗不如之辈!”

猛地深吸一口气,常延龄的目光如闪电,瞪得圆大,恨不得立刻拔刀,将这些败类一个个碎尸万段。

“我大明二百七十余年的养士之恩,列祖列宗的赫赫天威,陛下十七年如一日,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甚至节衣缩食,到最后呢?”常延龄的声音带着颤抖。

散发着无尽悲凉与恨意,常延龄恶狠狠道:“最后,国库空空如也,前线将士缺饷少粮,冻饿而死。陛下甚至……甚至要放下九五之尊的尊严,近乎哀求地向他们这些臣子求饷,他们呢?一个个装穷叫苦,一毛不拔!”

常延龄声音陡然拔高,咆哮道:“而这帮国之巨蠹,身受国恩,位居高位,食君之禄。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道貌岸然,到了关键时刻,却将朝廷法度、君臣大义、士人气节统统抛诸脑后,争先恐后地跪倒在闯贼脚下,摇尾乞怜,甚至献上妻女财帛以邀新宠……”

咬牙切齿,常延龄咒骂道:“其行可诛,其心可鄙,千刀万剐、挫骨扬灰……亦不足赎其罪之万一。”

“我恨不能……恨不能此刻便亲率甲士,将这些无耻之徒从他们的狗窝里一个个拖出来,就在这承天门外,就在这黎明之下,一个个都给他刮了,明正典刑,用他们的狗头祭奠陛下,告慰无数战死沙场的忠魂,以泄天下忠臣义士之愤!”

常延龄猛地抬手,“仓啷”一声,腰间的佩刀竟被拔出半尺,冰冷的寒光在晨曦中刺人眼目。那架势,仿佛下一刻就要亲自带兵去抄家拿人,血洗那些叛臣的府邸。

整个场面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常延龄这暴怒所震慑。

史可程等人更是心惊胆战,他们从未想过,这位沉稳的侯爷竟会如此暴怒,那磅礴的杀意如此可怖。

高杰等众位将领也没见常侯爷如此暴怒过,一直总以为他沉稳,有魄力,还常和大家伙逗乐,一时间众人都不知所措起来。

常延龄那边,他的手臂剧烈地颤抖着,那半出鞘的战刀闪烁着寒光。他的脸上肌肉扭曲,狠狠挣扎着,理智与焚天的怒火在激烈地交锋。

常延龄的目光扫过史可程等人,扫过身后众位将士,最终,猛地定格在手中那刀身之上——

足足过了十几息,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终于,常延龄猛地闭上眼睛,再次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那骇人的狂暴怒火。他缓缓将那半截佩刀推回鞘内,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在这寂静中格外清晰。

常延龄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沙哑:“史大人所言,字字诛心,句句是血!此辈贰臣,罪大恶极,罄竹难书,人人得而诛之。本督心中之恨,与诸位,与天下忠义之士,一般无二……”

话锋一转,常延龄语气凝重:“然,兹事体大,此时绝非快意恩仇之时,此非寻常军务,更非江湖恩怨。而关乎朝廷法度,关乎太子殿下入主京师后,如何整肃纲纪、收拢人心、彰显新朝气象、奠定万世基业。”

常延龄踱了几步,重重说道,“此辈虽该杀,但如何杀、何时杀、以何罪名杀,牵连范围多大,如何昭告天下,必须由殿下圣心独断,明颁谕旨,公告四海——”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震慑宵小,凝聚忠义人心,将此事之效用,发挥至极致,方能将陛下与朝廷这些年所受的屈辱,彻底洗刷!”

随即,常延龄看向史可程,目光灼灼:“眼下,我等宜先行将其严密控制,监视其一举一动,勿使走脱、串供或销毁罪证,静待殿下驾临,亲自裁定其罪,明正典刑,以正国法。史大人乃饱学之士,深明大义,以为如何?”

史可程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他被常延龄方才那雷霆之怒而后又能瞬间克制,所深深震撼,心中更是佩服常延龄起来,连忙躬身抱拳道:

“怀远侯深谋远虑,顾全大局,末吏万万不及,将此等逆贼交由殿下圣裁,方能正国法、肃纲纪、安天下,末吏心服口服。”

史可程顿了顿,语气恳切:“对了,侯爷,此外,还有部分人,乃是急需营救和争取的我大明忠臣良将、义士。如原户部尚书方岳贡大人、原吏部尚书李遇知大人、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大人、兵部武选司郎中成德大人等等。”

“这些大人,皆因誓死不降闯贼,凛然拒斥伪命,而被闯贼拷打入狱,受尽折磨,至今仍关押在各处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生死未卜,必须尽快救出,妥善医治,迟恐有变。”

“还有原督师侯恂大人。”史可程继续道,“侯大人虽曾被先帝下狱,闯贼入京后,知其与左良玉将军有旧,欲让其劝降左良玉,故将其释放,并许以高官厚禄,欲逼其出面劝降。然侯大人坚守臣节,忠贞不贰,拒不接受伪职,称病不出,乃忠贞之士。”

史可程继续说道,“此外,如兵部侍郎张伯鲸大人、翰林院编修林增志大人、兵科给事中卫胤文大人等,则自京师陷落便隐匿于民间,或藏身陋巷,或寄居寺庙。”

“我‘复明社’曾多方设法联络,然因局势险恶,彼此信任未固,恐有奸细,未能成行。此等忠良,皆是我大明难得之栋梁,风雨飘摇中之砥柱。”

又重重躬身行礼,史可程说道:“这些大人,还请侯爷速速派人寻访、保护,迎请出山,以待殿下将来重用。”

常延龄听罢,重重一拍手,脸上的阴霾被驱散不少,赞道:“好,史大人此番梳理,功莫大焉。忠奸分明,正该如此。此等忠臣义士,乃我大明之脊梁,黑夜中之明灯,自当全力营救,优加抚慰,绝不能让忠魂寒心。”

常延龄目光锐利,扫过身后众人,最终落在一位年轻的将领身上。

此人正是张大田,乃是常延龄在常家沙子弟兵中亲手提拔、绝对信赖的心腹,虽年仅二十五,却已因作战勇猛、心思缜密、处事果断而升任把总,尤其擅长骑兵突击与火器使用,是常延龄着力培养的年轻将领之一。

“张大田。”常延龄沉声唤道。

那张大田闻声,立刻踏前一步,抱拳躬身,动作干净利落:“末将在。”

常延龄目光灼灼地盯着他,吩咐道:“现命你,即刻从军中挑选五百精锐弟兄,要机灵、可靠的,你亲自带队,全程听从史可程大人、吴尔埙大人等诸位‘复明社’义士的指引与安排,他们熟悉道路,认得人物,你仔细跟随诸位大人去。”

常延龄详细布置起来:“你的任务有三——”

“第一,控制逆臣。 立刻分兵,由史大人等指引,持本督手令,将方才所列那些贰臣、逆臣之府邸,给本督团团围死,许进不许出。”

“记住,没有本督手令,任何人不得擅离府邸半步。严密监视其一切动向,若有胆敢反抗或试图潜逃、销毁证据者,”常延龄眼中寒光一闪,“立斩不赦!先将这些国之巨蠹,给老子死死看起来,等候殿下发落,可能明白?”

“末将明白,定将逆臣府邸围得水泄不通,绝不放走一人。”张大田凛然应道。

“第二,营救忠良。你自己组织,立刻分派得力人手,持本督手令与安民告示,由熟悉监狱情况的义士带领,前往各处关押地点。将方岳贡、李遇知、方以智、成德等,所有因抗节而被关押的忠臣,全部解救出来。”

“你记住,要快,要确保安全。救出后,即刻以最快速度,延请京师最好的医师,为其诊治伤病,提供洁净饮食住所,好生安顿休养。此乃重中之重,关乎朝廷体面与士林人心,需快、需稳、需周到,记住没?”

“末将遵命,都督放心,定妥善安置。”张大田语气坚定,已在心中快速分配人手。

常延龄缓了缓,说道:“第三,寻访联络义士。你亲自带一队最精干、最稳重的弟兄,陪同史大人、吴大人,前往联络侯恂、张伯鲸、林增志、卫胤文等大人。”

“你小子记住,务必态度恭谨,言辞恳切,说明王师已至,京师光复,消除其疑虑,将他们安然请出,妥善安置于安全屋舍,派兵保护,静候殿下召见。切记,不可惊扰百姓,不可强来。”

说着,常延龄重重拍了拍张大田,语重心长:“大田,此三项任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朝廷体面,更关乎太子殿下未来施政之根基。交予你,是信你之能,重你之责。你小子,务必谨慎行事,刚柔并济,切莫出了差池,可能做到?”

张大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深吸一口气,抱拳躬身:“都督放心,末将必不负重托。定将此三事办理得妥妥当当,毫厘不差。若有闪失,无需都督动手,末将自当提头来见。”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头,要的就是这份担当!”常延龄满意地点点头,对史可程、吴尔埙等人道:“史大人,吴大人,就有劳诸位引领了。张把总及其麾下将士,皆听凭诸位调遣。若有任何情况,可随时派人至兵部衙署寻我。”

史可程、吴尔埙等人连忙躬身:“侯爷安排周详,思虑深远,我等敢不效命。”

事不宜迟,史可程、吴尔埙与张大田略一商议,便带着精心挑选的五百精锐,迅速分成数路,向京师各个角落进发而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