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1章 阮咸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1章 阮咸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阮咸:魏晋“音乐疯子”的荒诞人生——一个用琵琶和猪喝酒的竹林奇人

引言:竹林七贤里的“显眼包”——不是阮籍,是他侄子

提起魏晋风骨,没人绕得开“竹林七贤”这组“顶流男团”。阮籍是“白眼刺客”,靠眼神怼人;嵇康是“打铁男神”,靠琴声明志;刘伶是“酒鬼天花板”,靠醉话出圈。可在这群“疯子”里,还有个更“离谱”的存在——阮籍的侄子阮咸。

如果说阮籍是“深沉的疯”,用隐晦的诗和酒藏心事,那阮咸就是“外放的野”:他敢抱着琵琶在守丧时唱歌,敢趴在地上跟猪抢酒喝,当官把官署变成“音乐厅”,连发明的乐器都直接以自己名字命名。他的两个“名场面标签”,一个是让他成“职场音乐博主”的**“阮始平”** (当始平太守时的雅号),一个是让他封神音乐界的**“神解之妙”** (时人夸他懂音乐的极致评价)。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位“魏晋社交泥石流 音乐怪才”的人生,看他是怎么用琵琶弹碎虚伪礼法,用荒诞活成千年难遇的“真性情天花板”的。

第一章:生在“阮家疯人院”——叔侄俩的“反套路遗传”

要懂阮咸,先得懂他的“家庭背景”——他叔叔是阮籍,那个甩白眼比翻书还快的主儿。公元234年前后,阮咸出生在陈留阮家,打小就跟着叔叔混“竹林圈”。别人家的孩子学“仁义礼智信”,他跟着阮籍学“怎么喝酒不醉”“怎么怼人不脏嘴”;别人家的孩子练“写策论考功名”,他抱着家里的旧琵琶琢磨“怎么弹出不一样的调调”。用现在的话说,阮咸就是在“反套路教育”里长大的“熊孩子”,但偏偏这“熊”,熊得有才华、有个性。

1.1 阮家的“家风”:不装正经,只讲痛快

阮家在魏晋算不上顶级豪门,但绝对是“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家族。阮籍他爹阮瑀是“建安七子”,写文章骂过曹操还能保命;阮籍自己是“反卷先锋”,当官只为喝好酒。到了阮咸这辈,更是把“阮家家风”发扬光大——什么礼法、规矩、人情世故,在他们眼里全是“装x的幌子”。

有一次,阮家宗族聚餐,按“规矩”得用小杯子喝酒,慢慢品,显文雅。结果阮咸嫌小杯子不过瘾,直接搬来一个大瓮(能装几十斤酒的坛子),往地上一放,倒满酒就抱着瓮喝。族里的长辈皱着眉说:“你这孩子怎么没规矩?”阮咸头都不抬,含糊不清地说:“规矩是给想装正经的人定的,我喝酒只为痛快,要那玩意儿干啥?”——这话要是放在现在,相当于亲戚劝你“找个稳定工作别搞音乐”,你直接回“我活着只为开心,稳定能当饭吃?”,够刚吧?

更绝的是,阮咸打小就跟叔叔阮籍“统一战线”。有回阮籍用白眼怼了来访的礼法之士,那人事后找阮咸告状,说“你叔叔太没礼貌”。阮咸听完,当场翻了个比阮籍还标准的白眼,说:“我叔看不上的人,我也看不上,你还来告状,更没劲。”气得那人扭头就走,阮咸还跟旁边的小伙伴吐槽:“这人比我家隔壁的狗还烦,狗叫两声就走,他能说半天。”

1.2 魏晋“礼法”有多假?阮咸的“童年反骨”是这么来的

阮咸长大的年月,比阮籍更离谱——司马家已经彻底掌权,一边杀政敌杀得手软,一边又喊着“要尊礼法、重孝道”,活脱脱“当了婊子还立牌坊”。当时的名士们,表面上穿宽袍大袖谈玄学,背地里偷偷给司马家送好处;家里办丧事,表面上哭天抢地,背地里该喝酒喝酒该享乐享乐。

阮咸从小就看透了这“虚伪把戏”。有一次,邻居家办丧事,按“礼法”得全家哀嚎,连小孩都得装哭。阮咸路过,看见邻居家的儿子一边哭一边偷偷跟仆人使眼色,让仆人把零食藏起来,等丧礼结束吃。阮咸当场就笑出声,冲那小子喊:“你哭这么大声,是怕你爹在地下听不见,还是怕别人看不见你‘孝顺’啊?”气得邻居家主人差点冲出来打他,还是阮籍赶来把他拉走了。

从那以后,阮咸就认定:“礼法这东西,全是给虚伪的人当遮羞布的,我才不跟着装。”他开始更放肆地玩音乐,更痛快地喝酒,更直接地怼那些“假正经”——别人越说他“离经叛道”,他越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种“反骨”,为他后来的“与猪共饮”“服丧娶妇”等名场面,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阮始平”的职场日常——把太守府变成“音乐厅”

阮咸这辈子,就当过大大小小的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始平太守”,也因此得了“阮始平”这个雅号。可他当这个官,比叔叔阮籍当“步兵校尉”还离谱——阮籍是为了喝酒,他是为了“有个地方弹琴”。别人当官是“上班办公”,他当官是“上班开个人音乐会”,把职场活成了“兴趣爱好体验馆”。

2.1 求职动机:“听说始平太守府够大,能放我的琵琶?”

阮咸年轻的时候,因为出身阮家,又懂音乐,在名士圈小有名气。司马家的人想拉拢他,就给了他几个官选:要么去当“秘书郎”,天天抄文书;要么去当“参军”,跟着军队跑;要么去当“始平太守”,管一个小地方的民政。

别人都劝他选“秘书郎”,说“离权力中心近,有前途”;要么选“参军”,说“能立军功,以后能升官”。可阮咸听完,挠挠头问:“那始平太守府,房子大不大?能不能放下我那把新做的琵琶?还有,有没有安静的房间,我弹琴的时候没人打扰?”

劝他的人都傻了:“人家选官看前途,你选官看能不能弹琴?”阮咸理直气壮:“不然呢?我又不想当大官,也不想立军功,就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弹琵琶,顺便混口饭吃,怎么了?”

最后,阮咸还真选了“始平太守”。据说他去上任的时候,没带行李,没带下属,就抱着一把比他人还高的琵琶,骑着一头老黄牛,晃晃悠悠就去了始平。到了太守府,第一件事不是看公文,是找了个最大的房间,把琵琶放好,弹了一首《广陵散》(嵇康最爱的曲子),弹完还满意地点点头:“嗯,这地方回声不错,适合弹琴。”

2.2 上班摸鱼天花板:“有事等我弹完这首曲子再说”

阮咸当上“阮始平”后,每天的工作日常,能让现在的“摸鱼党”都自愧不如。按说太守得管百姓的衣食住行,处理官司,收赋税,可阮咸倒好,把这些事全交给下属,自己每天躲在房间里弹琴,要么就带着琵琶去街上逛,看见老百姓干活累了,就停下来弹首曲子给他们听。

有一次,下属拿着一堆官司文书来找他签字,说“这些案子再不判,老百姓该有意见了”。阮咸正弹到兴头上,头都没回,说:“急什么?案子慢慢判,曲子断了就接不上了。你先把文书放那儿,等我弹完这首《梅花三弄》再说。”下属没办法,只好站在旁边等,一等就是一个时辰,等阮咸弹完,太阳都快落山了,阮咸伸个懒腰说:“今天累了,案子明天再说吧。”

还有一次,上级派了个官员来“视察工作”,想看看阮咸把始平管得怎么样。结果官员到了太守府,没看见阮咸,只听见一阵琵琶声从后院传来。顺着声音找过去,看见阮咸光着脚,坐在地上,抱着琵琶弹得正嗨,旁边还围着几个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官员气得脸都绿了,说:“阮咸,你身为太守,不在前厅办公,在这儿跟老百姓弹琴,像话吗?”

阮咸停下琵琶,看看官员,又看看老百姓,笑着说:“老百姓听我弹琴,笑得开心;我弹琵琶,弹得开心。大家都开心,不比你站在这儿生气强?再说了,我把始平管得安安稳稳的,老百姓没闹事,没挨饿,我弹弹琴怎么就不像话了?”说得官员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后来,这事传到了司马昭耳朵里,司马昭笑着说:“这阮咸,跟他叔叔一个德行,当官跟玩似的。不过始平倒也安稳,算了,随他去吧。”——你看,阮咸就是这样,用“摸鱼”的方式,反而把地方管好了:他不折腾老百姓,不搞形式主义,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却意外地让始平成了当时少有的“安稳之地”。这就像现在有些老板,不搞“996”,不查考勤,反而让员工工作效率更高——有时候,“不按套路出牌”反而能出效果。

2.3 “阮始平”的辞官:“这儿的琵琶声听腻了,该走了”

阮咸当“始平太守”没几年,就主动辞官了。不是因为被上级批评,也不是因为老百姓有意见,而是因为“觉得没意思了”。

有一天,阮咸弹完琵琶,突然觉得“这始平的风景看腻了,这房间的回声听腻了,连街上老百姓的掌声都听腻了”。于是,他当天就写了辞职信,交给下属,然后抱着琵琶,骑着老黄牛,跟来的时候一样,晃晃悠悠地走了。

下属们都劝他:“太守,你再想想,这官虽然不大,但安稳啊,你走了以后靠什么生活?”阮咸回头笑了笑:“靠弹琵琶啊,走到哪儿弹到哪儿,还怕没饭吃?再说了,安稳有什么意思,我还想看看别的地方的风景,弹给别的地方的人听呢。”

从那以后,“阮始平”这个雅号就流传下来了。别人一提“阮始平”,就知道是那个“把太守府当音乐厅”的阮咸。后来的诗人还专门写过“阮始平家应有酒,步兵厨里岂无羊”,把他和叔叔阮籍的“职场摸鱼事迹”放在一起调侃,成了魏晋时期的“职场趣闻天花板”。

第三章:“神解之妙”——音乐界的“杠精”,也是“祖师爷”

阮咸最牛的不是当官,而是懂音乐。当时的人都夸他“神解之妙,冠绝当时”,意思是“他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神仙都达不到的境界,全天下没人能比”。他不仅会弹琴,还会改乐器、定音律,甚至敢跟当时的“音乐权威”叫板,最后还把对方“打脸”,活成了魏晋音乐界的“传奇人物”。

3.1 改良琵琶:从“外国货”到“中国传统乐器”

咱们现在说的“阮咸”(也叫“阮”),其实就是阮咸改良的。在魏晋之前,有一种从西域传过来的乐器,叫“琵琶”,形状跟现在的琵琶差不多,但声音比较尖,而且不方便携带。阮咸觉得“这乐器挺好,但还能改得更好”,于是就开始琢磨改良。

他先是把琵琶的琴身改大了,用更厚实的木头做琴箱,让声音更浑厚;然后把琴弦从四根改成了五根,增加了音域,能弹出更多的调子;最后还把琴杆缩短了,方便抱着弹,不管是坐着弹还是站着弹,都舒服。

改良完之后,阮咸抱着新琵琶,在竹林里弹了一首自己编的曲子。嵇康、刘伶他们听完,都惊呆了:“这声音也太好听了吧!比原来的琵琶强一百倍!”阮咸得意地说:“那当然,我改了三个月呢,光木头就换了十几块。”

后来,这种改良后的琵琶就慢慢流传开来,因为是阮咸发明的,大家就直接叫它“阮咸”,简称“阮”。直到现在,“阮咸”还是中国传统乐器里的重要成员,不管是民乐合奏,还是独奏,都能听到它浑厚的声音。可以说,阮咸是名副其实的“阮咸乐器祖师爷”——现在学阮咸的人,都得认他这个“老祖宗”。

3.2 叫板“音乐权威”荀勖:“你的音律错了!”

魏晋时期,有个叫荀勖的人,是当时的“音乐权威”,官拜“中书监”,还负责制定国家的音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国家音乐协会主席”。荀勖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懂音乐”,谁都不服,可偏偏阮咸就敢跟他叫板。

有一次,荀勖制定了一套新的音律,叫“新律”,还在朝堂上演奏,让大臣们都来夸他“厉害”。大臣们都纷纷附和:“荀大人太牛了,这音律太好听了,简直是神仙听的音乐!”只有阮咸站在旁边,皱着眉头说:“不对,你这音律错了,高了半个音,听起来虽然好听,但不符合古代的正音,要是用来祭祀或者宴会,会不吉利的。”

荀勖一听,脸都红了,当场就火了:“你一个小名士,懂什么音律?我研究音律几十年,还能错?你这是故意找茬!”阮咸也不示弱,说:“懂不懂不是看你研究多少年,是看你有没有真本事。你要是不信,咱们可以找个古代的乐器来比对,看看谁对谁错。”

荀勖气得不行,但又不敢跟阮咸赌,只好把这事压了下来,心里却记恨上了阮咸,后来还找了个借口,把阮咸的官给免了。阮咸也不在乎,照样弹他的琵琶,喝他的酒。

过了几年,有人从地下挖出了一把古代的乐器,叫“玉律”,是周朝时候用来定音律的,特别准。大家就用这把玉律来比对荀勖的“新律”,结果发现“新律”真的高了半个音,跟阮咸说的一模一样。荀勖这才知道自己错了,羞愧得好几天不敢出门,还专门派人去给阮咸道歉。阮咸听完道歉,只是笑了笑:“我不是想跟你抬杠,我只是觉得音乐这东西,得讲究真,不能瞎糊弄。”

从那以后,阮咸“神解之妙”的名声就更响了。大家都知道“阮咸懂音乐,比荀勖还懂”,甚至有人专门上门找他学音乐,想拜他为师。阮咸也不藏私,只要有人真心想学,他就教,不管对方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他眼里,“只要喜欢音乐,就是朋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3 以琴酒自娱:音乐是他的“第二生命”

阮咸这一辈子,最离不开的就是音乐和酒。他不管走到哪儿,都得带着琵琶,不管心情好还是不好,都得弹上几首。开心的时候,他弹欢快的曲子,比如《阳春白雪》,弹得周围的鸟儿都跟着叫;不开心的时候,他弹悲伤的曲子,比如《离骚》,弹得听的人都忍不住哭。

有一次,阮籍去世了,阮咸特别伤心,连续几天不吃不喝,就坐在阮籍的坟前,抱着琵琶弹《思旧赋》(阮籍写的曲子)。弹着弹着,眼泪就掉在琴弦上,琴弦被眼泪打湿,声音变得更悲伤。路过的人听见了,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跟着一起哭。有人劝他:“阮咸,别太伤心了,人死不能复生。”阮咸摇摇头,继续弹:“我叔最喜欢听我弹琵琶,我再弹给他听最后几首。”

除了伤心的时候弹,阮咸喝多了也弹。有一回,他跟刘伶一起喝酒,喝到酩酊大醉,抱着琵琶就开始弹,弹的还是自己编的“疯癫曲子”,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旁边的人都听不懂,只有刘伶拍手叫好:“好!弹得好!这才是喝酒该听的曲子!”阮咸听了,弹得更疯了,最后直接抱着琵琶躺在地上睡着了,琵琶就压在他身上,像个“好朋友”一样。

在阮咸眼里,音乐不是“谋生工具”,也不是“炫耀资本”,而是他的“第二生命”。他用音乐表达开心,表达悲伤,表达对虚伪的不满,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就像现在有些人,用画画、用写作、用唱歌来表达自己一样,阮咸用的是琵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弹进了琵琶里。

第四章:阮咸的“荒诞名场面”——用疯癫对抗虚伪

阮咸这辈子,留下了很多“离经叛道”的名场面:跟猪一起喝酒、守丧的时候娶媳妇、在大街上光着身子弹琴……这些事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子才会做的事”,可阮咸却做得理直气壮,用荒诞的行为,狠狠打了那些“假正经”的脸。

4.1 与猪共饮:“猪也是生灵,凭什么不能一起喝酒?”

阮咸最有名的“名场面”,就是“与猪共饮”。有一年夏天,阮家宗族聚餐,大家把一坛坛酒放在院子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阮咸觉得用杯子喝不过瘾,就直接趴在地上,抱着酒坛喝,喝得满脸都是酒。

就在这时,家里养的一头小猪闻到了酒香,也跑了过来,趴在阮咸旁边,把头伸进酒坛里,跟着一起喝。旁边的人都惊呆了,有的笑出声,有的皱着眉说:“阮咸,你怎么跟猪一起喝酒?太不像话了!”

阮咸抬起头,抹了把脸上的酒,看着小猪,又看看众人,笑着说:“猪怎么了?猪也是生灵,也喜欢喝酒,凭什么不能一起喝?你们觉得跟猪喝酒丢人,可你们跟那些虚伪的人一起喝酒,就不丢人吗?”

说完,他又低下头,跟小猪一起喝了起来,还时不时拍一拍小猪的头,好像在说“兄弟,喝慢点,别呛着”。小猪也好像听懂了一样,喝得更欢了。旁边的人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尴尬地别过脸,再也不敢说什么。

这个“与猪共饮”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晋书》,成了阮咸“离经叛道”的标志**件。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真性情”,可阮咸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想告诉世人:“我不在乎你们的眼光,我只在乎自己开心不开心;我不在乎什么规矩,我只在乎能不能活得真实。”

4.2 服丧娶妇:“守丧是为了怀念,不是为了装样子”

阮咸还有个“离经叛道”的事,就是“服丧娶妇”。他的母亲去世后,按当时的“礼法”,儿子得守丧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能娶媳妇,甚至不能笑,得天天哭,装出“悲痛欲绝”的样子。

可阮咸偏偏不这么做。他母亲去世后,他确实很伤心,每天都会去母亲坟前看看,但他没有像别人那样“装哭”,也没有禁止自己做喜欢的事——他还是会弹琵琶,只是弹的都是悲伤的曲子;他还是会喝酒,只是喝得少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在守丧期间,还娶了自己的寡嫂的女儿(也就是他的侄女)。

这事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骂他“不孝”“不遵礼法”,甚至有人说他“禽兽不如”。可阮咸却有自己的理由:“我守丧是为了怀念母亲,不是为了装给别人看;我娶侄女,是因为她父母双亡,没人照顾,我不娶她,她就没人管了。礼法说‘守丧不能娶妇’,可礼法没说‘不能照顾孤儿’啊?难道为了装样子,看着侄女受苦,才叫‘孝顺’吗?”

原来,阮咸的寡嫂很早就死了丈夫,带着女儿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阮咸母亲去世后,寡嫂的身体也不好,担心自己死后女儿没人照顾,就跟阮咸说了这事。阮咸觉得“自己是侄女最亲的人,必须照顾她”,于是就决定娶她,不管什么“礼法”。

后来,这件事被司马昭知道了,司马昭本来想治阮咸的罪,可听了阮咸的理由后,又觉得“他虽然不遵礼法,但心是好的”,最后还是放了他。阮咸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孝顺,不是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用真心怀念亲人;真正的善良,不是遵守死板的规矩,而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4.3 街头裸弹:“光着身子弹琴,比穿着衣服装正经舒服”

阮咸还有个“怪癖”,就是喜欢在大街上光着身子弹琴。有一次,夏天特别热,阮咸觉得“穿着衣服弹琴不舒服”,于是就把衣服全脱了,光着身子,抱着琵琶,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弹琴。

路过的人都吓得赶紧躲开,有的还捂住眼睛说:“阮咸,你怎么能光着身子弹琴?太不知羞耻了!”阮咸却不在乎,一边弹一边说:“光着身子怎么了?我又没做坏事,只是觉得凉快、舒服。你们穿着衣服,心里却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比我光着身子还不知羞耻呢!”

有个礼法之士路过,看见阮咸光着身子弹琴,气得指着他说:“你这样成何体统?简直是败坏风气!”阮咸停下琵琶,看着他说:“什么是体统?什么是风气?体统就是你们装正经的幌子,风气就是你们虚伪的遮羞布。我光着身子弹琴,至少我真实;你们穿着衣服说三道四,却一点都不真实。你说,到底是谁败坏风气?”

说得那个礼法之士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阮咸看着他的背影,笑了笑,又继续弹起了琵琶。阳光照在他身上,琵琶声在大街上回荡,路过的老百姓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人再指责他——他们觉得“阮咸虽然怪,但人不坏,弹的曲子也好听”。

阮咸的这些“荒诞名场面”,看起来很“疯癫”,但其实都是他对“虚伪礼法”的反抗。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不要被规矩绑架,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左右,要活出自己的真实。”这种精神,在那个“人人装正经”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第五章:竹林七贤里的“气氛组担当”——阮咸与他的“疯癫兄弟团”

阮咸能成为“竹林七贤”之一,不是因为他的叔叔阮籍,而是因为他的“真性情”和“音乐才华”。在七贤里,他是“气氛组担当”——有他在,就有音乐,就有笑声,就有“反套路”的惊喜。他和其他六贤的互动,也成了魏晋时期的“友情佳话”。

5.1 与阮籍:“叔侄双疯”,互相“撑腰”

阮咸和阮籍的关系,不只是叔侄,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弹琴,一起怼礼法之士,一起在竹林里“放飞自我”,被人称为“阮氏双疯”。

有一次,阮籍想写一首《咏怀诗》,但没灵感,就找阮咸来帮忙。阮咸抱着琵琶,坐在阮籍旁边,一边弹一边唱,弹的都是自己编的曲子。阮籍听着听着,灵感就来了,拿起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一首诗。阮籍笑着说:“还是你这琵琶声能激发我的灵感,别人的曲子都没这效果。”阮咸也笑了:“那当然,我弹的曲子,都是跟着心情来的,跟你写的诗一样,都是真实的。”

还有一次,一个礼法之士找阮籍的麻烦,说他“不遵孝道”,阮咸正好在场,当场就翻了个白眼,抱着琵琶就弹起了“难听的曲子”,吵得那个礼法之士根本没法说话。阮籍趁机说:“你看,连我侄子都看不惯你,你还是赶紧走吧。”那个礼法之士没办法,只好走了。事后,阮籍拍了拍阮咸的肩膀说:“还是你这招管用,比我甩白眼还厉害。”

阮籍去世后,阮咸特别伤心,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弹琴。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阮籍留下的琴,突然觉得“不能让叔叔的琴蒙尘,也不能让自己的琵琶蒙尘”,于是又重新抱起了琵琶,弹起了阮籍喜欢的曲子。他觉得“只要琵琶声还在,叔叔就还在自己身边”。

5.2 与刘伶:“酒友 音乐搭子”,一起“疯癫”

阮咸和刘伶,是竹林七贤里的“酒友 音乐搭子”。他们俩一个爱喝酒,一个爱弹琴,凑在一起,就是“喝酒 弹琴”的组合,经常一起“疯癫”。

有一次,刘伶家里的酒喝完了,就去找阮咸要酒。阮咸正好酿了一坛新酒,就把刘伶拉到院子里,一起趴在地上喝。喝到一半,刘伶说:“光喝酒没意思,你弹首曲子吧。”阮咸就抱着琵琶,弹了一首欢快的曲子。刘伶听着曲子,喝着酒,越喝越开心,最后直接躺在地上,跟着曲子唱了起来,虽然跑调跑得厉害,但阮咸也不笑他,还跟着一起唱。

还有一次,他们俩一起去野外喝酒,阮咸弹琵琶,刘伶唱歌,唱到兴头上,刘伶还拿起树枝当鼓槌,在石头上敲打着伴奏。路过的农夫以为他们是“疯子”,都绕着走,可他们俩根本不在乎,还是照样弹,照样唱,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刘伶后来写了《酒德颂》,里面有一句“幕天席地,纵意所如”,说的就是他和阮咸一起喝酒弹琴的日子。阮咸看了《酒德颂》,笑着说:“你这文章写得好,跟我弹的曲子一样,都够疯癫,够真实。”

5.3 与嵇康:“音乐知己”,互相欣赏

阮咸和嵇康,是竹林七贤里的“音乐知己”。嵇康会弹琴,而且弹得特别好,尤其是《广陵散》,天下闻名;阮咸会弹琵琶,还懂音律,两个人凑在一起,经常一起讨论音乐,一起合奏。

有一次,嵇康想改编《广陵散》,但总觉得“少点什么”,就找阮咸来帮忙。阮咸听了嵇康弹的《广陵散》,说:“这曲子太悲伤了,可以加点浑厚的声音,让它更有力量。”于是,嵇康弹琴,阮咸弹琵琶,两个人一起合奏,果然比之前好听多了。嵇康高兴地说:“还是你懂音乐,只有你能听出这曲子的问题。”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嵇康一把好琴,嵇康特别开心,就邀请阮咸来家里一起弹琴。阮咸看了琴,说:“这琴是好琴,但琴弦太细了,声音不够浑厚,我给你换几根粗点的琴弦试试。”嵇康同意了,阮咸就亲自给琴换了琴弦。换完之后,嵇康一弹,果然声音更浑厚了,更好听了。嵇康说:“你不仅懂琵琶,还懂琴,真是个音乐天才。”

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杀了,阮咸特别伤心,他把自己的琵琶收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弹。直到有一天,他想起嵇康说的“音乐是用来表达真实的”,才又重新抱起琵琶,弹起了《广陵散》,用琵琶的声音,怀念这位“音乐知己”。

第六章:阮咸的遗产——千年后的“真性情代言人”

阮咸去世的时候,大概四十多岁,不算长寿。他这辈子,没当过大官,没留下多少文章,却留下了一把改良的琵琶,留下了一堆“荒诞名场面”,留下了“阮始平”和“神解之妙”两个雅号,更留下了“追求真实、反抗虚伪”的精神。直到今天,他的故事还在被人提起,他的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

6.1 “阮咸”乐器:穿越千年的“音乐遗产”

阮咸最大的物质遗产,就是他改良的“阮咸”乐器。从魏晋到现在,“阮咸”一直是中国传统乐器里的重要成员,不管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音乐,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唐朝,“阮咸”特别流行,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阮咸”的诗,比如白居易写过“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澒洞一声天下白,阮咸别是一乾坤”,把“阮咸”的声音夸得“天下第一”。

到了宋朝,“阮咸”又有了新的改良,形状更小巧了,声音更清脆了,成了民间艺人最喜欢的乐器之一。明清时期,“阮咸”更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很多人都会弹“阮咸”,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弹着“阮咸”,唱着歌,特别热闹。

现在,“阮咸”不仅在中国流行,还传到了国外,很多外国的音乐家都喜欢弹“阮咸”,把它和西方乐器一起合奏,创造出了新的音乐风格。可以说,阮咸用一把琵琶,连接了古今中外的音乐,成了“音乐文化的使者”。

6.2 “真性情”精神:对抗虚伪的“精神武器”

阮咸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他的“真性情”。他不装正经,不遵虚伪的礼法,不被别人的眼光左右,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活自己喜欢的样子。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很珍贵,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人人都想装完美”的时代。

现在的人,很多都在“装”:在朋友圈装“岁月静好”,其实生活一地鸡毛;在职场装“努力上进”,其实只想摸鱼;在亲戚面前装“过得很好”,其实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却忘了“真实才是最珍贵的”。

而阮咸告诉我们:“不用装,不用怕,不用被规矩绑架。你可以喜欢音乐就去弹,喜欢喝酒就去喝,喜欢真实就去活。就算别人说你‘疯癫’,就算别人说你‘离经叛道’,只要你问心无愧,只要你活得开心,就够了。”

就像现在有人放弃“高薪工作”去追求梦想,有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人敢说真话、敢做真事,这些都是“阮咸精神”的延续。阮咸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真性情”,永远活在那些“敢做自己”的人心里。

6.3 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从李白到苏轼,都爱“阮咸式疯癫”

阮咸的故事,对后世的文人影响很大。很多文人都喜欢阮咸的“真性情”,喜欢他的“疯癫”,甚至模仿他的行为。

比如李白,就特别喜欢阮咸。他写过“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把阮咸和阮籍的“职场摸鱼事迹”放在一起赞美。李白自己也像阮咸一样,喜欢喝酒,喜欢弹琴,喜欢反抗权贵,活成了“唐朝版阮咸”。

还有苏轼,也特别欣赏阮咸。他写过“阮咸别是一乾坤,玉磬金铃不用论。谁谓琵琶能致曲,定知扬子解谈玄”,夸阮咸的音乐才华。苏轼自己也像阮咸一样,不被世俗规矩绑架,不管是被贬到黄州,还是被贬到海南,都能“随遇而安”,用自己的方式活得开心,活得真实。

除了李白和苏轼,还有很多文人都受到阮咸的影响,比如陶渊明、辛弃疾、陆游等等。他们都从阮咸的故事里,找到了“反抗虚伪、追求真实”的勇气,找到了“不被世俗左右、活出自己”的底气。

结语:那个抱着琵琶的“疯子”,从未离开

阮咸去世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可每当我们看到“阮咸”乐器,听到它浑厚的声音,就会想起那个抱着琵琶的“疯子”;每当我们看到有人“敢做自己、追求真实”,就会想起那个跟猪喝酒、光着身子弹琴的阮咸。

他不是真的“疯”,他只是用“疯癫”对抗虚伪;他不是真的“离经叛道”,他只是用“离经叛道”守护真实。他用一把琵琶,弹碎了魏晋的虚伪礼法;他用一堆“荒诞名场面”,活成了千年难遇的“真性情天花板”。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用再跟猪喝酒,不用再光着身子弹琴,但我们依然可以像阮咸一样:不装、不演、不讨好,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抱着琵琶的“疯子”,从未离开——他就活在我们心里,活在每一个“敢做自己”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