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0章 阮籍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0章 阮籍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阮籍:魏晋“白眼哥”的醉后人生——一个用眼神和酒瓶子对抗世界的奇人

引言:魏晋“卷王”堆里的“反卷刺客”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场绵延千年的“职场生存赛”,那魏晋时期绝对是难度拉满的“地狱模式”——一边是司马家拿着“权力剧本”疯狂“抢工位”,杀起政敌来比外卖小哥赶单还急;一边是一群穿宽袍大袖的读书人,要么争当“舔狗”抱大腿,要么硬刚到底被“优化”。就在这满世界都在“卷”权力、“卷”礼法的时代,突然冒出个叫阮籍的男人:他不抢功、不站队,没事就甩个白眼怼人,喝多了就往邻家寡妇身边躺,官当得稀里糊涂,诗写得云里雾里,却凭着两个自带“热搜体质”的雅号,在史书里活成了最显眼的“异类”。

这两个雅号,一个是让他成了“古代表情包鼻祖”的**“青白眼”** ——眼睛一抬是“自己人”,眼睛一翻是“滚远点”;另一个是让他成了“职场摸鱼天花板”的**“阮步兵”** ——当校尉不为掌权,只为军营里那几坛陈年好酒。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位“魏晋第一反骨”的人生,看看他是怎么用眼神当武器、用酒当盾牌,在刀尖上跳了一辈子“醉舞”的。

第一章:生在“权力高压锅”里的“官N代”

要懂阮籍,先得懂他所处的时代——那是个“说句实话能掉脑袋”的年月。公元210年前后,阮籍出生在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附近),他爹阮瑀不是普通人,是“建安七子”之一,相当于当年的“顶流文学家”,还跟着曹操干过事,算是“曹魏老员工”。按说阮籍是“官N代 文二代”,起点比同龄人高一大截,可偏偏他长大的过程,就是曹魏政权“翻车”的过程。

1.1 司马家的“职场pUA”有多狠?

阮籍十几岁时,曹操早死了,曹丕、曹叡也没撑几年,权力慢慢落到了司马懿父子手里。这司马家搞权力斗争,那叫一个“稳准狠”:先是司马懿装病骗曹爽,然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一党杀得片甲不留;接着司马师废了曹芳,司马昭更狠,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杀了曹髦,还留下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骂名。

当时的朝堂,就像个“大型pUA现场”:你要么跟着司马家“干脏活”,当“爪牙”换官做;要么坚守曹魏“老东家”,等着被“清算”;就算你想“躺平”,也可能被当成“潜在威胁”拉出来开刀。比如嵇康,就因为拒绝给司马家当官,直接被押到东市砍了头。阮籍看着身边的人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身首异处”,心里跟明镜似的:硬刚是死路一条,站队是恶心自己,那不如……装疯卖傻喝大酒?

1.2 从小就是“反套路”天才

阮籍打小就不是“乖乖仔”。《晋书》里说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简单说就是:长得帅、有才华,还特别“拽”,别人都在学“仁义礼智信”,他偏喜欢读《老子》《庄子》,琢磨“怎么活得不憋屈”。

有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按当时的“礼法”,小叔子跟嫂子不能多说话,更不能送行。结果阮籍不仅送了,还跟嫂子聊了半天。有人嚼舌根说他“不懂礼”,阮籍翻个白眼怼回去:“礼法这东西,是为我们这种人设的吗?”——这话要是放在现在,相当于有人说“你怎么不按职场规则来”,你直接回“规则是给庸人定的”,够狂吧?

还有一回,阮籍听说附近有个姑娘,长得好看又有才,可惜没嫁人就死了。阮籍跟这姑娘素不相识,却跑到人家坟前哭了一场,哭得撕心裂肺,哭完抹抹眼泪就走了。别人问他为啥哭,他也不解释——后来有人琢磨,他哪是哭姑娘啊,是哭这姑娘的“有才无命”,也哭自己“有抱负却没处使”的憋屈。你看,这阮籍从年轻时候起,就喜欢用“奇怪的操作”表达内心的不痛快,为后来的“青白眼”和“醉卧狂言”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眼部肌肉管理大师”——“青白眼”的诞生与妙用

阮籍最出圈的雅号,当属**“青白眼”** 。这可不是简单的“翻白眼”,而是他发明的“社交黑科技”——用眼睛的“瞳孔暴露度”来划分“自己人”和“外人”,比现在的“朋友圈分组”还精准。

2.1 什么是“青白眼”?先搞懂“眼部玄学”

古代人把眼珠叫“青瞳”,眼白叫“白眼”。阮籍练就了一项“绝技”:见到合得来的人,他就把眼珠放正,让对方看到满满的“青瞳”,这叫“青眼”,意思是“兄弟,你这人我瞧得上”;见到那些装模作样的“礼法之士”,他就把眼珠往上翻,只露出一片“白眼”,意思是“你算哪根葱,别来烦我”。

这招有多好用?比如嵇康的哥哥嵇喜,是个当官的,为人比较“世俗”。有一次嵇喜去看阮籍,阮籍一见面就甩了个“全白眼”,嵇喜脸都绿了,坐了没两分钟就尴尬地走了。后来嵇康来了,还带了酒和琴,阮籍立马“切换模式”,眼睛瞪得溜圆,满是“青瞳”,拉着嵇康就喝酒弹琴,聊得不亦乐乎。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眼部动作”,阮籍把“社交筛选”做到了极致。放在现在,相当于有人加你微信,你看他朋友圈是“岁月静好装x党”,就直接“仅聊天”;看他是“能聊得来的同好”,就“朋友圈全开”——只不过阮籍用的是“眼神”,比微信功能更直接,也更有“杀伤力”。

2.2 用“白眼”怼人,比骂街还解气

阮籍的“白眼”,专怼那些“假正经”的礼法之士。当时有个叫何曾的大臣,是司马家的“忠实走狗”,还特别喜欢拿“礼法”当幌子教训人。有一次司马昭请吃饭,何曾也来了,阮籍在酒桌上喝得酩酊大醉,还时不时说几句“疯话”。何曾看不顺眼,就跟司马昭告状:“阮籍这小子不遵礼法,在您面前这么放肆,应该把他流放!”

阮籍听见了,连头都没抬,直接给何曾甩了个“标准白眼”——那意思就是“你算老几,也配管我?”司马昭倒是挺“懂”阮籍,笑着说:“阮籍这人就是喝多了胡来,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其实司马昭心里门儿清:阮籍虽然狂,但他不站队、不惹事,比那些表面听话、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安全多了。

还有一次,一个叫刘昶的人,想跟阮籍套近乎,就带着礼物上门拜访。阮籍知道刘昶是个“趋炎附势”的主儿,就故意躺在椅子上,脸朝着天花板,全程“白眼模式”开启,一句话都不说。刘昶坐了半天,尴尬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你看,阮籍的“白眼”,不是没礼貌,是“精准打击”——他不跟你吵,不跟你辩,就用一个眼神告诉你“我不喜欢你”,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又没跟人撕破脸,比那些“骂街式反抗”高明多了。这招要是放在现在的职场,遇到“职场pUA大师”或者“抢功同事”,不用跟他们废话,一个“白眼”甩过去,对方立马就懂了,还没法说你“没素质”——毕竟“眼神是自由的”嘛。

2.3 “青白眼”背后:不是任性,是“生存智慧”

有人说阮籍的“青白眼”是“任性妄为”,可实际上,这是他在“权力高压”下的“生存智慧”。当时司马家虽然没明着篡位,但早就把朝堂控制得死死的,谁要是敢公开反对,分分钟就被“收拾”。阮籍既不想跟司马家同流合污,又不想像嵇康那样硬刚送命,就用“青白眼”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态度:我不跟你们玩,但我也不惹你们,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而且“青白眼”还有个好处:就算有人想找阮籍的麻烦,也抓不到把柄。你总不能因为人家“翻了个白眼”就治罪吧?这就像现在有人在网上“阴阳怪气”,你知道他在吐槽你,但你没法说他“造谣”——阮籍早就把“语言艺术”玩明白了。

后来,“青白眼”成了阮籍的“专属标签”,连后世的诗人都经常提。比如李白就写过“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还模仿阮籍“白眼望青云,青天高且远”;杜甫也说“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可见阮籍这“眼部肌肉管理”,不仅在当时圈粉,还成了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

第三章:“为酒折腰”的“阮步兵”——一个官职的“酒肉真相”

阮籍的另一个雅号**“阮步兵”** ,比“青白眼”更有意思——他当这个“步兵校尉”,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俸禄,纯粹是因为“步兵营的厨房里有好酒”。这事儿说出来,估计能让现在的“职场人”笑出眼泪:原来古代也有“为了一口吃的,屈尊当公务员”的主儿。

3.1 求职动机:“听说你们这儿有好酒?”

阮籍这辈子,最爱的就是酒。《晋书》里说他“嗜酒能啸,善弹琴”,喝酒、吹口哨、弹琴,是他的“三大爱好”。尤其是喝酒,简直是他的“续命药”——开心了喝,不开心了更喝;想躲人了喝,想避祸了还喝。

有一天,阮籍听说朝廷要设“步兵校尉”这个官,负责统领皇宫的步兵,官不算大,但有个“隐藏福利”:步兵营的厨房里,存着几百斛(古代计量单位,一斛相当于现在几十斤)陈年好酒,是当年曹操留下的“存货”。阮籍一听,眼睛都亮了:“还有这好事?当官还能免费喝好酒?”

于是,阮籍主动找司马昭,说自己“想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当这个“步兵校尉”。司马昭一听乐了:阮籍这人平时连官都懒得当,今天居然主动求官,看来是“开窍了”,立马就答应了。可司马昭不知道,阮籍心里想的根本不是“为朝廷效力”,而是“那几百斛酒什么时候能喝上”。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相当于有人听说某公司招“行政岗”,不是因为薪资高、福利好,而是因为公司茶水间有“无限续杯的进口咖啡”,于是主动投简历——够离谱吧?但阮籍就是这么个人,在他眼里,好酒比权力重要多了。

3.2 职场日常:“上班摸鱼,下班喝酒”

阮籍当上“步兵校尉”后,每天的工作日常堪称“职场摸鱼天花板”。按说步兵校尉得管士兵训练、军营纪律,可阮籍倒好,每天到了军营,先去厨房看一眼酒还在不在,然后就找个地方喝酒,要么就跟士兵聊天吹牛皮,至于训练、纪律,他一概不管。

有一次,司马昭派了个亲信去“视察”阮籍的工作,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好好当官”。结果亲信到了军营,看见阮籍正坐在地上,跟几个士兵围着酒坛喝酒,衣服敞开,头发散乱,嘴里还哼着小曲,活像个“街头混混”,哪有一点“校尉”的样子。亲信回去跟司马昭汇报,司马昭听了哭笑不得:“我就知道这小子不是真心当官,算了,他开心就好。”

阮籍不管这些,反正他当这个官,就是为了喝酒。每天喝到酩酊大醉,就躺在军营里睡觉,有时候睡在士兵的帐篷里,有时候直接睡在厨房旁边,生怕别人把他的酒偷喝了。就这么过了几个月,步兵营的好酒被他喝得差不多了,阮籍一看:“酒没了?那这官还有啥意思?”于是,他直接跟司马昭递了“辞职信”,说自己“身体不好,没法继续当官”,拍拍屁股就走了。

从“主动求官”到“主动辞官”,阮籍全看“酒够不够”,把“职场”当成了“酒吧”,把“官职”当成了“喝酒许可证”。这种“任性”,在当时没被砍头,还被司马昭默许,也是没谁了——毕竟司马昭知道,阮籍就是个“醉鬼”,对权力没兴趣,不会威胁到自己,留着他还能显得自己“宽容大度”,何乐而不为呢?

3.3 “阮步兵”的含金量:不是官,是“护身符”

其实阮籍当“步兵校尉”,除了喝酒,还有个“隐藏目的”:避祸。当时司马家正在疯狂“拉拢名士”,要是名士不跟司马家合作,很容易被当成“异己”。阮籍虽然不想合作,但也不想被“清算”,所以他故意当这个“无关紧要的小官”,告诉司马昭:“我跟你合作,但我只当小官,不掌权,你别防着我。”

而且“步兵校尉”这个官,虽然不大,但也是“朝廷命官”,相当于有了个“官方身份”。有了这个身份,那些想找阮籍麻烦的人,就不敢轻易动他——毕竟他是“朝廷官员”,动他得先跟司马昭打招呼。

比如有一次,一个叫钟会的大臣(就是后来灭了蜀国的那个),想找阮籍的茬。钟会是司马昭的“大红人”,平时就看阮籍不顺眼,总想问出点阮籍“反对司马家”的话,好去司马昭面前告状。于是钟会经常找阮籍聊天,问他对“时事”的看法,比如“你觉得司马家当政怎么样”“你觉得曹魏还有希望吗”。

可阮籍每次都故意喝得酩酊大醉,钟会问什么,他要么含糊其辞,要么说些“醉话”,要么直接睡着,根本不正面回答。钟会问了好几次,都没抓到把柄,最后只好放弃了。你看,阮籍用“喝酒 当小官”的组合,既躲了钟会的“刁难”,又没跟司马家撕破脸,这“生存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后来,“阮步兵”这个雅号,就跟“阮籍”绑定在了一起。别人一提“阮步兵”,就知道是那个“为了喝酒当校尉”的阮籍。甚至到了唐朝,诗人还在写“阮步兵祠下,当时月又明”,把他当“奇人”来怀念。

第四章:阮籍的“奇葩操作”图鉴——幽默背后的无奈

阮籍这辈子,除了“青白眼”和“阮步兵”,还有很多“奇葩操作”:醉卧邻家妇侧、哭途穷、作《咏怀诗》……这些操作看起来很“疯癫”,很“幽默”,但背后全是他的无奈和悲愤——在那个“不能说真话”的时代,他只能用这些“奇怪的方式”,偷偷表达自己的内心。

4.1 醉卧邻家妇侧:“礼法算什么,我只要坦荡”

阮籍家附近有个酒馆,老板娘长得很漂亮,酒馆老板也很豪爽,阮籍经常去喝酒。有时候喝多了,阮籍就直接躺在老板娘身边睡觉,不管老板在不在场。

有人就嚼舌根,说阮籍“不检点”,跟别人家的媳妇不清不楚。酒馆老板却笑着说:“阮籍这人坦荡得很,他躺在我媳妇身边,心里没一点坏心思,就是喝多了想睡觉。”

阮籍为啥这么做?不是他“耍流氓”,是他故意跟“礼法”对着干。当时的“礼法”规定,男女授受不亲,小叔子不能跟嫂子说话,男人不能跟别人家的媳妇独处。可阮籍偏不,他觉得“礼法”是用来约束“虚伪的人”的,不是用来约束“坦荡的人”的。他躺在老板娘身边睡觉,就是想告诉世人:“我心里没鬼,就算跟女人独处,也不会做坏事,你们别用那些破规矩来污蔑我。”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相当于有人在公司里,不按“职场潜规则”来,比如不跟领导搞“小团体”,不跟同事玩“勾心斗角”,反而跟大家坦诚相待——虽然会被人说“不合群”,但心里踏实。阮籍就是这样,宁愿被人说“不检点”,也不愿装“假正经”。

4.2 哭途穷:“找不到路的古代打工人,崩溃了”

阮籍还有个“怪癖”:喜欢一个人驾着马车,漫无目的地乱走,不按路线,也不跟人打招呼,走到哪里算哪里。要是走到路的尽头,前面没路了,阮籍就会跳下车,对着天空大哭一场,哭完再驾着马车往回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阮籍哭途穷”。

有人说他“疯了”,好好的哭什么?可只有阮籍自己知道,他哭的不是“路没了”,是“自己的人生没路了”。他生在曹魏末年,看着国家一步步被司马家篡夺,自己有才华却没处使,想反抗却不敢,想妥协又不甘心,就像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打工人”,每天忙碌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走到路的尽头,终于忍不住崩溃了。

有一次,阮籍驾着马车走到一片荒野,前面是一条河,没桥也没船,根本过不去。阮籍看着河水,突然蹲在地上大哭起来,哭得撕心裂肺,连路过的农夫都被吓着了。哭了半天,阮籍站起来,对着河水喊:“这天下之大,怎么就没有我的一条路呢?”喊完,他驾着马车,慢慢往回走。

这“哭途穷”,是阮籍最真实的“情绪爆发”。平时他用酒、用白眼、用疯话掩盖自己的悲愤,可到了没人的地方,到了路的尽头,他再也忍不住了——原来再“洒脱”的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4.3 作《咏怀诗》:“古代朋友圈的隐晦吐槽”

阮籍这辈子,写了82首《咏怀诗》,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可这些诗有个特点:写得特别“隐晦”,全是“比喻”和“象征”,没人能完全看懂他到底在说什么。比如他写“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看起来是写“晚上睡不着觉,起来弹琴”,可实际上是写自己“内心焦虑,睡不着觉”;他写“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看起来是写“大雁和小鸟在飞”,可实际上是写自己“孤独无依,像个漂泊的鸟儿”。

阮籍为啥把诗写得这么“隐晦”?还不是因为怕被人抓把柄。当时司马家对“言论管控”特别严,谁要是敢写诗文批评司马家,分分钟就被“清算”。阮籍不敢明着骂,只好用“隐晦的方式”吐槽,把自己的悲愤、孤独、无奈,全藏在诗里。

这些《咏怀诗》,就像阮籍的“古代朋友圈”——别人发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他发朋友圈“晒焦虑”“晒孤独”,但又不敢说得太直白,只好用“暗号”来表达。比如现在有人在朋友圈发“今天天气不好,心情也不好”,实际上是“今天被老板骂了,心情差”,阮籍的《咏怀诗》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很多学者都想“破解”阮籍的《咏怀诗》,想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可直到现在,也没人能完全搞懂。有人说这是阮籍的“高明之处”——他用隐晦的诗,既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又躲过了“言论管控”,让自己的作品流传了下来。就像现在有人在网上发“阴阳怪气”的帖子,既吐槽了想吐槽的事,又没被“封号”,阮籍早就玩过这一套了。

第五章:竹林七贤里的“氛围担当”——阮籍与他的“顶流天团”

阮籍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竹林七贤”——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阮籍的侄子),七个志同道合的名士,经常在河南修武的竹林里聚会,喝酒、弹琴、聊天、吐槽,被后人称为“魏晋顶流男子天团”。而阮籍,就是这个天团里的“氛围担当”——有他在,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守住大家的“底线”。

5.1 与嵇康:“硬刚”与“软抵抗”的神仙友情

竹林七贤里,阮籍最要好的朋友是嵇康。嵇康比阮籍小几岁,长得帅、有才华,还会打铁,是个“全能型人才”。但嵇康的性格比阮籍“刚”得多——阮籍用“白眼”和“酒”避祸,嵇康则直接“硬刚”司马家,拒绝当官,还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跟司马家划清界限。

阮籍和嵇康,一个“软抵抗”,一个“硬刚”,性格不同,但三观一致。他们经常在竹林里喝酒弹琴,嵇康弹琴,阮籍吹口哨,配合得天衣无缝。有一次,嵇康要去外地,阮籍送了他一首《咏怀诗》,诗里写“双鸾游兰渚,二飞高且翔”,把自己和嵇康比作“两只飞翔的鸾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杀了,阮籍听到消息后,没有哭,也没有说话,只是一个人喝了一整天的酒,喝到酩酊大醉,然后对着天空吹了一曲口哨,哨声悲凉,连周围的鸟儿都被惊动了。有人说阮籍“冷血”,其实他是“不敢哭”——嵇康就是因为“太刚”才被杀,他要是敢为嵇康哭,说不定也会被“清算”。他只能用“喝酒”和“吹口哨”,偷偷表达自己的悲痛。

嵇康死后,阮籍再也没跟人一起在竹林里聚会过——那个能跟他一起“放飞自我”的朋友没了,竹林也失去了意义。这就像现在的“闺蜜团”,少了最核心的那个人,再聚会也没了当初的感觉。

5.2 与刘伶:“酒友”之间的“灵魂共鸣”

竹林七贤里,跟阮籍最“臭味相投”的是刘伶——因为他们俩都是“酒鬼”。刘伶比阮籍还能喝,还写了《酒德颂》,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堪称“古代第一酒鬼”。

阮籍和刘伶在一起,别的不说,先喝再说。有时候两人在竹林里,围着一坛酒,你一口我一口,喝到天昏地暗,嘴里还说着“疯话”。刘伶喝多了,就躺在地上,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裤子),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意思是“我把天地当房子,把屋子当裤子,你们怎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阮籍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话我爱听”。

有一次,刘伶家里来了客人,刘伶光着身子喝酒,客人说他“不礼貌”,刘伶怼回去:“我光着身子,是为了把天地当衣服,你们闯进我家里,是你们没礼貌,跟我有啥关系?”阮籍听说了这事,专门跑去找刘伶,说“你这话怼得好,下次有人说我,我也这么怼”。

阮籍和刘伶的友情,全在“酒里”——他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是为了用酒“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痛苦。在那个“说句实话能掉脑袋”的时代,只有喝多了,才能敢说真话,敢做真事。他们的友情,是“酒鬼”之间的“灵魂共鸣”,也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取暖。

5.3 竹林聚会:不是团建,是“精神避难所”

竹林七贤的“竹林聚会”,不是现在的“公司团建”,不是为了“增进感情”,而是为了“躲清净”。当时司马家正在疯狂“拉拢名士”,很多名士要么被“逼”着当官,要么被“逼”着站队,竹林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避难所”——在这里,没有权力斗争,没有礼法约束,只有酒、琴、诗和友情。

每次聚会,阮籍都特别活跃。他要么喝酒,要么吹口哨,要么弹琴,要么跟大家聊《老子》《庄子》,聊“怎么活得不憋屈”。有时候大家聊到司马家的“恶行”,气氛变得沉重,阮籍就会喝一口酒,说几句“疯话”,把气氛缓和下来——他知道,有些话不能说太透,点到为止就好。

有一次,司马昭想让阮籍“推荐人才”,阮籍推荐了竹林七贤里的山涛。山涛想答应,阮籍却偷偷跟他说:“司马家的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要是去了,以后想回头都难。”山涛听了,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拒绝了司马昭的邀请。

竹林七贤的聚会,虽然只持续了几年,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聚会”。因为在这里,七个名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虚伪的礼法”和“残酷的权力”,他们的故事,成了后世文人向往的“理想生活”。而阮籍,作为这个“天团”里的“氛围担当”,既守住了大家的“底线”,又让聚会充满了“烟火气”,功不可没。

第六章:阮籍的“遗产”——千年来的“反卷模板”

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54岁。他这辈子,没当过大官,没立过大功,甚至没说过几句“正经话”,却凭着“青白眼”和“阮步兵”这两个雅号,凭着82首《咏怀诗》,凭着一堆“奇葩操作”,在史书里活成了“魏晋风骨”的代表。直到今天,他的故事还在被人提起,他的“反卷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

6.1 “青白眼”:当代人的“社交启示录”

阮籍的“青白眼”,放在今天,就是“社交筛选”的“鼻祖”。现在的人,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交:微信好友几百个,真正能聊得来的没几个;同事一大堆,真正能交心的没几个;饭局一场接一场,真正想参加的没几场。很多人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把自己搞得很累,却忘了“社交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不是为了委屈自己”。

阮籍的“青白眼”告诉我们:社交不用“面面俱到”,不用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遇到合得来的人,就真心相待;遇到合不来的人,就礼貌疏远,甚至直接“翻白眼”——只要你问心无愧,就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像现在有人在微信里,对“不重要的人”设置“消息免打扰”,对“讨厌的人”直接“拉黑”,这其实就是“现代版的青白眼”。

6.2 “阮步兵”:“为爱好工作”的古代范例

阮籍的“阮步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工作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掌权”,也可以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现在的人,很多都在做“不喜欢的工作”,每天“996”“007”,只为了“房贷”“车贷”,活得特别累。可阮籍却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工作能让你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薪水不高、职位不高,也值得去做。

当然,阮籍的“为了好酒当校尉”有点极端,但他的“初心”是对的——工作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开心”,而不是“让别人满意”。就像现在有人放弃“高薪的大厂工作”,去开一家“小书店”“小咖啡馆”,只为了“每天能跟喜欢的书、喜欢的咖啡在一起”,这其实就是“现代版的阮步兵”。

6.3 阮籍精神:在压抑中保持个性的“生存哲学”

阮籍这辈子,活在“权力高压”下,却始终没丢了自己的“个性”——他不跟司马家同流合污,不装“假正经”,不用“虚伪的礼法”约束自己,用酒、用白眼、用诗,守护着自己的“内心净土”。这种“在压抑中保持个性”的精神,就是“阮籍精神”。

现在的人,也活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下:职场pUA、社会内卷、家庭期待……很多人在压力下,慢慢丢了自己的“个性”,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可阮籍告诉我们:就算压力再大,也不要丢了自己的“初心”,不要忘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阮籍用酒“麻痹自己”,却没忘了自己的“悲愤”;用“白眼”怼人,却没忘了自己的“坦荡”;用“隐晦的诗”吐槽,却没忘了自己的“才华”。

结语:那个甩着白眼喝酒的男人,从未走远

阮籍去世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可每当我们读到他的“青白眼”,读到他“为了好酒当校尉”,读到他的《咏怀诗》,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然后又有点心酸——这个男人,用幽默的方式,对抗着残酷的世界;用洒脱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悲愤。他就像一个“古代的反卷达人”,在满世界都在“卷”权力、“卷”礼法的时候,他却在“卷”喝酒、“卷”翻白眼、“卷”怎么活得不憋屈。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用再面对“权力高压”,不用再“为了避祸喝大酒”,但我们依然会遇到“社交烦恼”“工作压力”“生活迷茫”。这时候,不妨想想阮籍——想想他甩着白眼怼人的样子,想想他为了好酒当校尉的样子,想想他在竹林里喝酒弹琴的样子。或许,我们能从他身上,找到一点“对抗烦恼”的勇气,找到一点“保持个性”的底气。

那个甩着白眼喝酒的男人,从未走远。他就活在我们身边,活在每一个“不想卷、不想装、想做自己”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