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9章 嵇康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9章 嵇康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嵇中散:魏晋“反内卷顶流”的硬核人生——从竹林打铁到《广陵散》绝唱

第一章 出道即巅峰:“嵇中散”的雅号是怎么来的?

要是把魏晋时期的名士圈比作现在的“文化娱乐圈”,嵇康绝对是自带“顶流基因”的存在——出身沛国嵇氏,是曹魏皇室的“远房亲戚”(娶了沛王曹林的孙女),长得“龙章凤姿”,往那一站,比当时的“流量小生”还吸睛;更绝的是,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玄学辩论能把对手说哑,写诗能让文坛大佬点赞,连“嵇中散”这个雅号,都不是随便叫的,是朝廷“盖章认证”的“官方头衔”,却被他活成了“不想上班”的挡箭牌。

一、“官二代”的叛逆:别人求仕途,他只想“躺平”

嵇康的祖上是官宦世家,父亲嵇昭做过治书侍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法官”,哥哥嵇喜更是一路做到了扬州刺史,妥妥的“地方高官”。按说在这种家庭长大,嵇康本该走“科举(察举)入仕”的常规路线,可他偏不——从小就不爱读“应试教材”(儒家经典),反而沉迷于《老子》《庄子》,天天琢磨“怎么才能活得更自由”。

有人劝他“你家世好、颜值高,随便考个官都比别人容易”,嵇康却笑着说“当官多累啊,每天要打卡上班,还要看上司脸色,不如在家弹弹琴、读读书舒服”。话是这么说,可架不住朝廷“主动递橄榄枝”——魏明帝曹叡时期,有人举荐嵇康为“秀才”(当时的察举科目,不是现在的“秀才”),嵇康直接“装病拒绝”,连面试都不去。

后来,司马昭掌权,想拉拢曹魏宗室和名士,听说嵇康是“皇室亲戚”又有才名,就给了他一个“中散大夫”的官职。这个官品不算低(七品),俸禄够花,还不用干实事,相当于“朝廷特聘文化顾问”,专门给名士们“挂头衔”用的。别人要是得了这个官,早就敲锣打鼓去上任了,嵇康却琢磨了半天:“这个官不用上班,还能领工资,好像也不错,那就先接着吧。”

就这么着,嵇康成了“嵇中散”,可他从来没去过吏部报到,更没上过一天班——把官印往家里抽屉一锁,继续在洛阳城外的竹林里“躺平”。有人问他“你这中散大夫当得也太敷衍了吧”,嵇康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朝廷也没指望我干活,我挂个名,他们面子上好看,我也落个清净,多好”。

二、“竹林男团”c位:“嵇中散”凭啥当大哥?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绝对是当时的“顶流文化男团”——成员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个个都是“才华横溢 性格叛逆”的主儿。而嵇康,就是这个“男团”的c位,不是因为他官职高(山涛后来官更大),也不是因为他年纪大(阮籍比他大十几岁),而是因为他“够硬核”——不仅才华最全面,性格还最“刚”,连阮籍都得让他三分。

阮籍有个“青白眼”的毛病——见了喜欢的人就用“青眼”(正眼瞧),见了讨厌的人就用“白眼”(翻白眼)。可他见了嵇康,每次都是“青眼”,还主动拉着嵇康说“我跟别人聊天都觉得没劲,只有跟你聊《庄子》才有意思”。有一次,阮籍家里来了个权贵,阮籍翻了半天白眼,气得对方扭头就走;嵇康来了,阮籍立马让人备酒,两人喝着酒聊玄学,聊到半夜都不想散。

“竹林七贤”的“团建基地”,就在嵇康在洛阳城外的竹林别墅。每次聚会,嵇康都是“组织者兼气氛组”——他会弹琴(《广陵散》就是他的拿手曲),会打铁(后面细说),还会做“竹林特调”(用竹沥泡的酒)。刘伶喝醉了耍酒疯,抱着酒坛躺在地上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别人都觉得尴尬,嵇康却笑着说“刘伶这话说得好,够洒脱”,还陪他再喝一杯。

山涛后来官越做越大,想拉嵇康“一起搞事业”,嵇康却写了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山涛怼了一顿,说“我喜欢睡懒觉,喜欢弹琴,喜欢打铁,当官要早起,要应酬,这些我都做不到,你别来烦我了”。换作别人,早就跟嵇康翻脸了,可山涛知道嵇康的脾气,不仅不生气,还说“嵇中散就是这样,心里想啥就说啥,没坏心眼”。

就这么着,“嵇中散”这个名号,在“竹林男团”里越来越响——别人都叫他“嵇中散”,不是因为他那个没上过班的官职,而是因为他是大家公认的“精神领袖”。后来有人想加入“竹林七贤”,第一件事就是问“嵇中散同意吗?”,可见他的“大哥地位”有多稳。

三、颜值即正义:“嵇中散”的“颜值暴击”有多狠?

魏晋时期的人特别“看脸”,名士们都喜欢“傅粉施朱”(涂粉抹口红),比如何晏就天天“面如冠玉”,走到哪儿都自带“反光板”。可嵇康偏不——他不化妆,不讲究穿着,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头发随便一扎,可就算这样,还是能“颜值碾压”众人,堪称“魏晋素颜天花板”。

《世说新语》里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1.88米),“风姿特秀”,有人形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还有人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站着像挺拔的松树,喝醉了像要倒塌的玉石山,这颜值,放在现在能直接出道当模特。

有一次,嵇康去洛阳城里的集市买东西,刚一露面,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有人还以为是“神仙下凡”,吓得赶紧磕头。嵇康无奈地说“我就是来买酱油的,你们别围着我了”,可围观的人还是不肯走,直到嵇康的哥哥嵇喜赶来“解围”,才把他从“粉丝包围圈”里拉出来。

还有个叫赵至的少年,第一次见嵇康的时候才十五岁,一看到嵇康就“惊为天人”,跟着嵇康走了好几里地。嵇康问他“你跟着我干嘛?”,赵至说“我觉得你长得太好看了,想跟你做朋友”。后来赵至长大后,还专门去找嵇康,跟他一起打铁、聊玄学,成了嵇康的“小迷弟”。

连司马昭的宠臣钟会,也是嵇康的“颜粉”——钟会年轻时写了篇《四本论》,想让嵇康点评,可又怕嵇康看不上,就把文章从嵇康家的窗户里扔进去,然后赶紧跑了。后来钟会当了大官,带着一群随从去拜访嵇康,也是因为“早就想亲眼见见嵇中散的风采”。

不过嵇康对自己的颜值一点都不在乎,他说“长得好看有啥用?能当饭吃吗?还不如弹一曲《广陵散》来得痛快”。可架不住别人在乎——当时的名士们都以“长得像嵇中散”为荣,有人甚至故意模仿嵇康的穿着和神态,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被人笑话“东施效颦”。

第二章 不想当官的“中散大夫”:把日子过成“反内卷模板”

嵇康当了“嵇中散”之后,不仅没按常理“走仕途”,反而把日子过成了“反内卷天花板”——别人忙着钻营官职,他忙着在竹林里打铁;别人忙着应酬权贵,他忙着和向秀“搞发明”(改良打铁工具);别人忙着写“应制文章”(给朝廷拍马屁的文章),他忙着写《声无哀乐论》(古代版“音乐心理学论文”)。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嵇康却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一、竹林里的“打铁直播”:嵇中散的“副业”比主业火

嵇康最大的爱好不是弹琴,也不是写诗,而是打铁。他在竹林别墅的院子里搭了个铁匠铺,买了铁砧、铁锤,每天吃完早饭就开始打铁,一打就是一下午,比现在的“打工人”还敬业。向秀是他的“最佳搭档”——负责烧火、递工具,嵇康负责抡锤子,两人配合默契,还经常一边打铁一边聊玄学,堪称“古代版跨界直播”。

嵇康打铁不是为了赚钱——他家里不缺钱,中散大夫的俸禄也够花,他打铁纯粹是“喜欢”。他说“打铁的时候,听着锤子敲在铁上的声音,看着铁块慢慢变成想要的样子,比当官有意思多了”。而且他打铁还“不收费”——有人想要他打的铁器,只要带点酒来,跟他聊几句玄学,嵇康就免费给人打,有时候还会多送一个铁勺子、铁铲子。

洛阳城里的公子哥们,都以能拿到“嵇中散亲手打的铁器”为荣。有个叫王烈的名士,专门从千里之外赶来,带了一坛好酒,跟嵇康聊了一天《庄子》,嵇康就给他打了一把铁剑。王烈高兴得不行,到处跟人说“这把剑是嵇中散打的,比我家里的宝剑还珍贵”。

有一次,司马昭的弟弟司马望路过竹林,看到嵇康在打铁,就想让嵇康给他打一把匕首。司马望让随从带了黄金百两,还有一匹千里马,可嵇康连理都不理,继续抡锤子。随从说“这是司马望大人想要的匕首”,嵇康头也不抬地说“我只给懂玄学的人打铁,不懂的人,给再多钱也不打”。司马望知道后,气得不行,可又不敢得罪嵇康(怕被名士们骂“不尊重文化”),只能不了了之。

向秀后来在《思旧赋》里写过嵇康打铁的场景:“嵇中散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虽然是回忆,但也能看出,打铁在嵇康的生活里有多重要——那不仅是爱好,更是他“对抗世俗”的方式。

二、玄学辩论“天花板”:谁跟嵇中散抬杠谁“社死”

嵇康不仅打铁厉害,玄学辩论更是“一绝”——他思路清晰,口才好,还特别会抓对手的漏洞,不管对方是文坛大佬还是朝廷官员,只要跟他辩论,最后都会被说得“哑口无言”,堪称“魏晋辩神”。

当时有个叫孙登的隐士,住在苏门山上,据说“懂修仙之道”,很多名士都去拜访他,想跟他聊玄学,可孙登要么不说话,要么就说“你说得不对”。嵇康听说后,专门跑到苏门山,跟孙登聊了三天三夜,从“有无之辩”聊到“养生之道”。孙登一开始还能跟嵇康掰扯几句,到后来就只能听嵇康说,最后叹了口气说“你这口才,天下没人能比得过,可惜你太刚了,以后会吃亏的”。

还有个叫钟会的,年轻时喜欢“装文化人”,写了篇《四本论》,里面讲的是“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四种观点,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就想让嵇康点评。可他又怕嵇康反驳他,就把文章从嵇康家的窗户里扔进去,然后赶紧跑了。嵇康看了文章后,笑着说“这孩子写得还行,就是逻辑有点乱”,可钟会一直没敢再来找嵇康,怕被嵇康“怼”。

后来钟会当了大官,想在名士圈“刷存在感”,就带着一群随从去拜访嵇康。当时嵇康正在跟向秀打铁,看到钟会来了,连招呼都不打,继续抡锤子。钟会站在旁边,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想走又觉得没面子,只能硬着头皮站着。过了半天,嵇康才停下锤子,问钟会“你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言外之意“你没事就赶紧走”)。钟会脸都红了,说“我从哪儿来,就回哪儿去”,然后带着随从狼狈地走了。

有人问嵇康“你为啥对钟会这么不客气?”,嵇康说“钟会这种人,满脑子都是当官发财,跟他没什么好聊的”。可他没想到,这次“冷遇”,后来成了钟会陷害他的“导火索”——钟会记仇,觉得嵇康让他“社死”,一直在找机会报复。

三、《声无哀乐论》:嵇中散的“音乐理论”有多超前?

嵇康不仅会弹琴,还懂音乐理论,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堪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山之作”,里面的观点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放到现在都不过时。

当时的人都觉得“音乐是有喜怒哀乐的”——听欢快的曲子就高兴,听悲伤的曲子就难过。可嵇康偏说“不对,音乐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的,喜怒哀乐是听音乐的人自己的心情,跟音乐没关系”。他举了个例子:“同样一首《诗经》里的《关雎》,开心的人听了觉得欢快,难过的人听了觉得悲伤,难道这首诗本身又欢快又悲伤吗?显然不是,是听的人心情不一样。”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嵇康还专门做了个“实验”——他找了一群人,有的刚考上官(开心),有的刚丢了官(难过),有的刚失去亲人(悲伤),然后给他们弹同一首曲子。结果开心的人说“这曲子真欢快”,难过的人说“这曲子真悲伤”,悲伤的人说“这曲子真凄凉”。嵇康说“你们看,曲子还是那首曲子,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这不就说明音乐本身没有喜怒哀乐吗?”

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文人都反对,说嵇康“离经叛道”。有个叫秦客的文人,专门写了篇文章反驳嵇康,说“如果音乐没有喜怒哀乐,那孔子为什么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都不想吃肉?”嵇康回复说“孔子不想吃肉,是因为《韶乐》的旋律太优美了,让他沉浸其中,忘了吃肉,不是因为《韶乐》有‘快乐’的情绪”。秦客看了回复后,再也没敢反驳——他知道自己辩不过嵇康。

《声无哀乐论》写成后,很快就传遍了洛阳,连司马昭都让人抄了一份,放在案头当“睡前读物”。有人问司马昭“您觉得嵇中散说得对吗?”,司马昭说“我听不懂,但觉得很有道理”。后来这首论文被收录到《嵇中散集》里,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直到现在,还有音乐学家在研究它。

第三章 钟会的“复仇计划”与嵇中散的“绝交风波”

嵇康的“反内卷”生活过了十几年,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才华和名气太大,成了司马昭拉拢的对象;他的“刚直”性格,又得罪了钟会这样的小人;再加上曹魏皇室和司马氏的矛盾越来越深,嵇康作为“皇室亲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政治漩涡。而“嵇中散”这个雅号,也从“文化符号”变成了“政治敏感词”,最终引发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山涛的“好心办坏事”:推荐工作引发的“绝交信”

山涛是“竹林七贤”里最“务实”的人——他不像嵇康那样“拒绝当官”,也不像阮籍那样“装疯卖傻避世”,而是踏踏实实地走仕途,从地方官做到了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山涛知道嵇康有才,也知道嵇康家里虽然不缺钱,但没个正式工作总不是办法,就想推荐嵇康当“吏部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干部”),帮嵇康“稳定下来”。

山涛觉得自己是“好心”,可他忘了嵇康最讨厌的就是当官。当嵇康听说山涛要推荐他当吏部郎时,气得不行,马上写了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山涛怼了一顿,还公开“宣布绝交”。这篇“绝交书”写得特别狠,里面列举了自己“不能当官”的七个理由(“七不堪”),比如“喜欢睡懒觉,当官要早起,受不了”“喜欢弹琴打铁,当官要应酬,没时间”“讨厌俗人,当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恶心”,最后还说“我就像野鹿,习惯了在山林里跑,要是把我关在笼子里,我肯定会饿死”。

这篇“绝交书”一出来,整个名士圈都炸了——有人说嵇康“不识好歹”,山涛好心推荐工作,他还这么怼人;有人说山涛“多管闲事”,明明知道嵇康不想当官,还非要推荐;还有人说“竹林七贤要散了”。可只有山涛知道,嵇康不是真的想跟他绝交——嵇康是怕自己的“反司马氏”立场连累山涛,所以故意写“绝交书”,跟山涛划清界限,保护山涛。

后来嵇康被陷害入狱,山涛第一时间就想办法救他,还在嵇康死后,把嵇康的儿子嵇绍抚养成人,推荐嵇绍当了官。嵇绍长大后,问山涛“我父亲当年为什么要跟您绝交?”,山涛说“你父亲是为了保护我,他知道自己的脾气会惹麻烦,不想连累我”。嵇绍这才明白,父亲和山涛的“绝交”,其实是“反向深情”。

而《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成了嵇康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后来被收录到《昭明文选》里,成了“魏晋散文的代表作”。有人说这篇文章是“古代版的辞职信”,写得又解气又有文采,现在还有人在“不想上班”的时候,把它拿出来读,给自己“打气”。

二、钟会的“报复计划”:从“社死”到“政治陷害”

钟会自从被嵇康“冷遇”后,就一直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可嵇康是名士圈的“顶流”,直接动手会被人骂“小人”,钟会只能耐心等机会。终于,在景元三年(262年),机会来了——嵇康的朋友吕安,被哥哥吕巽诬告“不孝”,抓进了监狱。

吕安和嵇康是“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聊玄学、弹琴。吕巽是个“伪君子”,偷偷霸占了吕安的妻子,还反咬一口,诬告吕安“打骂母亲”(当时“不孝”是重罪)。嵇康听说后,气得不行,马上跑到官府,为吕安作证,说吕巽是“诬告”,吕安是“冤枉的”。

钟会知道后,觉得这是“报复嵇康的好机会”,就跑到司马昭面前,说“嵇康是曹魏皇室的亲戚,一直反对您,现在又为吕安作证,其实是想拉拢人心,谋反作乱”。钟会还添油加醋地说“嵇康名气太大,要是不杀他,以后肯定会成为您的后患”。

司马昭本来就想拉拢嵇康,可嵇康一直“不给面子”,拒绝当官,还写《与山巨源绝交书》“讽刺朝廷”,心里早就有点不满了。现在听钟会这么一说,又怕嵇康真的“谋反”,就下令把嵇康也抓进了监狱,跟吕安关在一起。

嵇康入狱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洛阳城的名士都炸了——三千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集体请愿,要求司马昭释放嵇康,还说“愿意让嵇康当太学的老师,教我们玄学和弹琴”。可司马昭铁了心要杀嵇康,觉得“这么多人为嵇康请愿,说明他的影响力太大,更不能留了”,不仅没释放嵇康,反而加快了“审判进度”。

嵇康在监狱里,一点都不害怕,还写了篇《幽愤诗》,里面说“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既表达了自己的冤屈,又讽刺了司马昭的“暴政”。有人问他“你现在后悔吗?”,嵇康说“我后悔没早点跟向秀去打铁,后悔没多弹几遍《广陵散》,但我不后悔为吕安作证——做人要讲良心,不能见死不救”。

三、名士圈的“声援潮”:谁在为嵇中散说话?

嵇康入狱后,很多名士都站出来为他说话,除了三千太学生,还有不少朝廷官员和文坛大佬。

阮籍当时已经当了“步兵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虽然平时“装疯卖傻”,可听说嵇康入狱后,马上跑到司马昭面前,一边喝酒一边哭,说“嵇康是个好人,他不会谋反的,您要是杀了他,会被天下人骂的”。司马昭知道阮籍的脾气,怕他“哭晕在朝堂上”,只能敷衍说“我再考虑考虑”,可心里还是没改变主意。

向秀更是“急得团团转”——他一边找山涛帮忙,让山涛在司马昭面前求情;一边到处找人写“声援信”,联合洛阳城里的名士,一起为嵇康请愿。有一次,向秀在大街上碰到钟会,还跟钟会吵了起来,说“你为什么要陷害嵇中散?你良心过得去吗?”,钟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个叫王戎的,是“竹林七贤”里最年轻的,当时已经当了“散骑常侍”(相当于现在的“皇帝秘书”)。王戎虽然平时有点“小气”,可在嵇康的事情上,一点都不含糊——他找了很多司马氏的宗室,跟他们说“嵇康是名士,杀了他会影响司马氏的名声,不利于稳定人心”。可这些宗室要么怕司马昭,要么不想得罪钟会,都不敢帮嵇康说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个叫袁准的文人,专门写了篇《嵇中散传》,里面详细写了嵇康的才华和人品,说“嵇中散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是魏晋名士的典范,杀了他是天下的损失”。这篇传记后来流传下来,成了研究嵇康的重要资料。

可就算有这么多人声援,司马昭还是没改变主意——他觉得嵇康的“影响力太大”,不杀他,自己的“篡魏计划”就会受到阻碍。就这样,嵇康的命运,在司马昭的“权力**”和钟会的“个人恩怨”中,被注定了。

第四章 刑场上的“绝唱”:《广陵散》为何成千古遗憾?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被判处死刑,行刑地点在洛阳东市。这一天,洛阳城的百姓都来围观,三千太学生还带着琴,想在刑场上听嵇康最后弹一次《广陵散》。嵇康看着台下的百姓和太学生,一点都不害怕,反而笑着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广陵散》要失传了”。说完,他要来一把琴,从容地弹起了《广陵散》,琴声悲壮激昂,听得台下的人都哭了,连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

一、最后的“请求”:让我再弹一次《广陵散》

嵇康被押到刑场的时候,离行刑时间还有一个时辰。他看着太阳的影子,对监斩官说“现在离行刑还有点时间,能不能给我一把琴,让我再弹一次《广陵散》?”监斩官知道嵇康是名士,也敬佩他的才华,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人去嵇康家里取琴。

很快,琴就取来了——这是嵇康平时弹的“焦尾琴”(相传是蔡邕所制,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焦尾琴”)。嵇康接过琴,轻轻拨了一下琴弦,说“这把琴陪了我十几年,今天就让它陪我走完最后一程吧”。说完,他调整了一下坐姿,闭上眼睛,开始弹奏《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相传是战国时期的“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改编而成,旋律悲壮激昂,充满了“反抗精神”。嵇康是当时唯一会弹《广陵散》的人——他年轻时在洛水边上遇到一个隐士,隐士教他弹《广陵散》,还跟他约定“不能传给别人”。嵇康一直遵守约定,没把《广陵散》传给任何人,连向秀和阮籍都没听过完整版。

这次在刑场上,嵇康弹的《广陵散》,是最完整、最悲壮的版本——琴声一开始低沉缓慢,像在诉说聂政的“冤屈”;中间越来越激昂,像在描写聂政“刺韩王”的壮举;最后又慢慢低沉,像在感叹“英雄末路”。台下的百姓和太学生,一开始还在小声议论,听到后来,都安静下来,有的甚至哭出了声。

弹完最后一个音符,嵇康把琴放下,笑着说“从前袁孝尼想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教他,现在《广陵散》要失传了,真是可惜啊”。说完,他从容地站起来,对监斩官说“时间到了,动手吧”。

二、刽子手的“犹豫”:谁能下得去手?

监斩官看着嵇康从容的样子,又看着台下哭成一片的百姓和太学生,心里也有点不忍,可“君命难违”,只能下令“行刑”。刽子手拿着刀,走到嵇康面前,却迟迟下不了手——他也是嵇康的“粉丝”,平时经常听人说嵇康的才华和人品,现在要亲手杀了他,心里实在不忍心。

台下的太学生见状,都大声喊“不要杀嵇中散!我们愿意替他死!”百姓也跟着喊“放了嵇中散!”,声音越来越大,连监斩官都有点害怕了,赶紧让人“维持秩序”。可刽子手还是没下手,他对嵇康说“嵇中散,我敬佩你的才华和人品,可我也是奉命行事,你别怪我”。嵇康笑着说“我不怪你,这是我的命,你动手吧”。

就这样,在嵇康的“催促”下,刽子手终于举起了刀。随着一声“咔嚓”,嵇康倒在了刑场上,年仅三十九岁。这一天,洛阳城的百姓都在哭,太学生们还在刑场上为嵇康守了三天三夜,用琴弹奏《广陵散》的片段,纪念嵇康。

嵇康死后,他的“焦尾琴”被一个太学生收藏起来,后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可这个太学生的儿子不会弹《广陵散》,只能把琴当“传家宝”。再后来,这把琴传到了唐代,被着名诗人李白得到,李白还专门写了首诗《焦尾琴赞》,里面说“焦尾玉徽妙,风流嵇中散。一弹《广陵散》,千载谁能继?”

三、《广陵散》的“失传之谜”:真的没人会弹了吗?

嵇康死后,《广陵散》就成了“千古谜案”——有人说“嵇康是唯一会弹《广陵散》的人,他死了,《广陵散》就失传了”;有人说“嵇康在刑场上弹《广陵散》的时候,有个太学生偷偷记了下来,后来传给了别人”;还有人说“《广陵散》其实没失传,只是后来的人弹得不好,不像嵇康弹的那样悲壮”。

关于《广陵散》的“失传之谜”,历史上有很多记载。《世说新语》里说“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这说明嵇康自己也觉得《广陵散》要失传了。

可到了唐代,有个叫李良辅的琴师,自称会弹《广陵散》,还把《广陵散》的乐谱传给了别人。这个乐谱后来被收录到《琴操》里,流传了下来。到了宋代,《广陵散》的乐谱又被收录到《琴苑要录》里,现在我们看到的《广陵散》,就是根据这些乐谱整理出来的。

可很多琴师都说,现在流传的《广陵散》,不是嵇康弹的“原版”——原版的《广陵散》更悲壮、更激昂,有很多“高难度技巧”,现在的乐谱里没有。有人说“嵇康故意没把《广陵散》的完整版传给别人,是想让它成为自己的‘专属绝唱’”;也有人说“嵇康在刑场上太匆忙,没把《广陵散》的技巧完全展现出来,导致后来的人记不全”。

不管《广陵散》是不是真的“失传”,它都成了“千古遗憾”——人们提到《广陵散》,就会想到嵇康;提到嵇康,就会想到《广陵散》。《广陵散》已经不再是一首简单的古琴曲,而是成了“魏晋名士精神”的象征——反抗强权、追求自由、坚守初心。

第五章 嵇中散的“死后圈粉”:为什么他能火千年?

嵇康死后,“嵇中散”这个雅号不仅没被遗忘,反而成了“魏晋名士”的代名词。从唐代到清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写他、画他,比如李白写了“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杜甫写了“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苏轼还专门模仿嵇康的风格写了《哨遍·为米折腰》。到了现代,嵇康还成了“文化Ip”,出现在小说、电视剧、游戏里,比如游戏《王者荣耀》里的“嵇康”,是个能“弹古琴控场”的英雄,深受玩家喜欢。

一、唐代文人的“追星现场”:李白、杜甫都是“嵇中散粉”

唐代的文人,几乎都是嵇康的“粉丝”——他们敬佩嵇康的才华,更敬佩他“反抗强权、追求自由”的精神。李白就是嵇康的“头号粉丝”,他不仅模仿嵇康的穿着和神态,还经常在诗里提到嵇康,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首诗里的“楚狂人”,其实就是在模仿嵇康的“狂放”。

李白还专门去洛阳东市(嵇康行刑的地方)凭吊嵇康,写了首《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里面说“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表达了对嵇康的敬佩和惋惜。有人说李白的“狂放”,其实是在“模仿嵇康”——嵇康不迎合权贵,李白也不迎合权贵;嵇康喜欢弹琴,李白也喜欢弹琴;嵇康喜欢喝酒,李白也喜欢喝酒。

杜甫也是嵇康的“粉丝”,他在《遣兴五首》里写了“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说嵇康是“英雄”,可惜没遇到“知音”(指司马昭)。杜甫还在《赠卫八处士》里写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里面的“热中肠”,其实是在学习嵇康的“重情义”——嵇康为了朋友吕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杜甫也为了朋友,不惜得罪权贵。

除了李白和杜甫,唐代还有很多文人喜欢嵇康,比如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王维在《竹里馆》里写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里面的“弹琴长啸”,就是在模仿嵇康在竹林里的生活;孟浩然在《夜归襄阳》里写了“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里面的“幽人”,其实就是指嵇康这样的“隐士”。

二、宋代的“嵇康热”:苏轼、黄庭坚的“模仿秀”

宋代的文人,也特别喜欢嵇康,尤其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经常模仿嵇康“打铁”——他在黄州的院子里搭了个铁匠铺,没事就打铁,还写了篇《东坡志林》,里面说“余在黄州,无事辄出,尝与客游武昌,过西山,饮武昌酒,醉,甚乐。归,遂作此诗。”里面的“无事辄出”,其实是在模仿嵇康的“随性”。

苏轼还专门写了篇《书嵇中散诗后》,里面说“嵇中散作《幽愤诗》,颜延之以为‘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信然。”表达了对嵇康诗歌的敬佩。苏轼被贬惠州的时候,还带着嵇康的《嵇中散集》,经常读里面的文章,说“读嵇中散诗,使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所以然也。”

黄庭坚也是嵇康的“粉丝”,他在《书嵇中散养生论后》里写了“嵇中散《养生论》,论神仙之事,以为‘导养得理,可以延年’,此乃常理,非异端也。”肯定了嵇康的“养生观点”。黄庭坚还模仿嵇康的书法,写了很多《嵇中散诗》的字帖,现在这些字帖还保存在博物馆里,成了“宋代书法的珍品”。

宋代的画家也喜欢画嵇康,比如李公麟就画了《竹林七贤图》,里面的嵇康“手持铁锤,正在打铁”,神态从容,栩栩如生。这幅画后来流传下来,成了“宋代绘画的代表作”,现在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三、现代的“嵇康Ip”:从小说到游戏,他为什么这么火?

进入现代,嵇康不仅成了“文化名人”,还成了“热门Ip”——在文学领域,有很多作家写嵇康的传记,比如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里面详细写了嵇康的一生,说“嵇康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爱的人物之一,他的可爱,在于他的真实、他的刚直、他的自由”;在影视领域,有不少电视剧、电影都以嵇康为主角,比如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就专门拍了“嵇康打铁”“嵇康临刑弹《广陵散》”的片段,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故事。

最有意思的是,在游戏领域,嵇康成了“热门英雄”。比如手游《王者荣耀》里的“嵇康”,定位是“法师英雄”,技能是“弹古琴控场”,台词里还有“《广陵散》,一曲终了,天下无人”“打铁是门手艺,更是种态度”,既还原了嵇康的“才华”,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很多玩家因为这个英雄,开始去了解真实的嵇康,还去读《嵇中散集》,听《广陵散》,成了“文化传播的意外收获”。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嵇康,是因为他活成了大家‘想活却不敢活’的样子——不想上班就不上班,想打铁就打铁,想怼人就怼人,不用迎合任何人,不用委屈自己”。这话很有道理——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嵇康的“反内卷”精神,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他的“自由、独立、刚直”,成了很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四、“嵇中散”的精神遗产:千年不褪色的秘密

嵇康之所以能火千年,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最高,也不是因为他的颜值最高,而是因为他的“精神”——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人格”“什么是真正的名士”。

嵇康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不迎合权贵,不委屈自己”——他拒绝当官,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不想失去自由”;他打铁,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喜欢”;他为吕安作证,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讲良心”。

嵇康的“人格”,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刚直不阿,坚守初心”——他不傅粉施朱,不讲究穿着,是因为“觉得没必要”;他怼钟会,是因为“看不惯钟会的小人嘴脸”;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因为“不想连累朋友”。

嵇康的“名士”,不是“装腔作势”,而是“才华横溢,人品高尚”——他的玄学辩论能“怼遍天下”,他的诗歌能“流传千古”,他的《广陵散》能“成为绝唱”;他对朋友重情义,对百姓有爱心,对权贵不低头。

这就是“嵇中散”这个雅号千年不褪色的秘密——它不仅是一个“官职”,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它代表着“自由、独立、刚直、善良”,代表着“不向强权低头,不向世俗妥协”,代表着“做自己,不委屈”。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用像嵇康那样“在刑场上弹《广陵散》”,不用像他那样“对抗强权”,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在工作中,不盲目内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生活中,不委屈自己,活出自己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讲良心,重情义,不迎合、不讨好。

这,就是嵇康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也是“嵇中散”这个雅号能火千年的真正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