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章 学诚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章 学诚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章学诚:清代史学界的“反卷达人”与方志破壁者

第一章 童年“学渣”逆袭:从“笨小孩”到“晚熟学霸天花板”

乾隆三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的章家,迎来了一个“让全家发愁”的男娃——章学诚。这孩子打小就跟“神童”二字不沾边,别家小孩三岁背唐诗、五岁写对联,他到了六岁还认不全字,读书读得结结巴巴,被先生吐槽“开窍比绍兴黄酒的沉淀还慢”。用章学诚自己的话说:“吾少愚钝,读书不过二三行,即复遗忘,同辈皆笑之。”

章家是书香门第,老爹章镳是个小官,满心希望儿子能考科举光宗耀祖。可章学诚偏偏是个“偏科大王”:对八股文提不起半点兴趣,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之乎者也”,看得他头昏脑胀;却对书架上落灰的《左传》《史记》情有独钟,抱着啃得津津有味,连吃饭都忘了。有一次,先生抽查八股文背诵,他支支吾吾背不出来,却能把《史记》里“鸿门宴”的细节讲得头头是道,气得先生拍着桌子骂:“你这孩子,放着正经学问不学,净捡些‘野史杂说’瞎琢磨!”

更让家人头疼的是,章学诚不仅笨,还“轴”。十岁那年,他读《左传》,发现不同注家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解读不一样,就缠着老爹问个不停。老爹被问得烦了,说:“古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记,哪来那么多问题?”章学诚却梗着脖子反驳:“史书是给后人看的,要是不弄清楚对错,岂不是误导别人?”气得老爹差点把他的《左传》扔进火里。

就这样,章学诚顶着“学渣”的标签,在嘲笑中慢慢长大。别人忙着刷题备考,他忙着泡藏书楼;别人钻研八股技巧,他忙着抄写古籍、记录自己的史学想法。十七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不出意外地落榜了。同村的学霸嘲讽他:“就你这脑子,还想考功名?不如回家种地!”章学诚却嘿嘿一笑:“科举算啥?我要写一部能流传后世的史学着作!”

没人想到,这个被所有人看不起的“笨小孩”,日后会成为清代史学界的“晚熟学霸天花板”——三十岁后突然开窍,不仅学问突飞猛进,还硬生生开创了一套全新的史学理论,把当时的学术圈搅得“天翻地覆”。

第二章 职场碰壁记:从“官场边缘人”到“方志破壁者”

乾隆二十七年,二十三岁的章学诚终于考上了秀才,可接下来的科举之路依旧坎坷。他先后五次参加乡试,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才中举;又三次参加会试,次次名落孙山。眼瞅着同龄人要么当官要么当名师,他还是个“穷秀才”,只能靠给人当幕僚、校勘书籍糊口。

章学诚的职场生涯,堪称“清代版社恐闯官场”。他不懂溜须拍马,不会拉关系,说话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他在河南巡抚幕府工作,负责修撰地方志。按当时的规矩,方志里得把巡抚的政绩吹得天花乱坠,可章学诚偏要实事求是,把当地的民生问题、官场弊端也写了进去。巡抚一看,脸都黑了,当场把稿子扔给他:“你这是修方志还是写告状信?赶紧改!”章学诚硬气地说:“方志是地方史书,要记录真实情况,不能弄虚作假!”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巡抚“请”出了幕府。

虽然官场失意,但章学诚在修方志这件事上,却找到了自己的“主场”。当时的方志,要么写成流水账,要么全是歌功颂德的废话,毫无史学价值。章学诚一看:“这哪行?方志得有章法,得有史料价值!”于是,他开始“折腾”方志改革,解锁了自己的第二个雅号——方志破壁者。

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在安徽和州修《和州志》,第一次实践自己的方志理论。他打破了传统方志的结构,把志书分成“纪、表、图、书、传”五部分,还专门增加了“艺文志”,收录当地的诗文、碑刻,让方志不仅有历史记录,还有文化价值。更牛的是,他提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要求方志必须真实、系统,不能遗漏重要信息。比如,他在《和州志》里详细记录了当地的水利工程、土地制度,甚至还有民间的风俗习惯,连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

可这套创新玩法,在当时却不被认可。有人嘲笑他:“修方志就是走个过场,你这么较真,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还有人说他“标新立异,不懂规矩”。章学诚不管这些,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他又修了《永清县志》《亳州志》,每一部都坚持自己的理论,把方志从“官样文章”变成了“史学瑰宝”。

这段职场碰壁的经历,虽然让章学诚吃尽了苦头,却也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一边修方志,一边思考史学问题,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这为他后来写出《文史通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学术互怼王:从“小众理论家”到“史学义理派掌门”

乾隆中期的清代学术圈,流行“汉学”——大家一门心思扑在考据上,整天对着古籍咬文嚼字,研究哪个字的写法对不对、哪个典故的出处在哪里,号称“无一字无来历”。汉学家们个个觉得自己牛气哄哄,看不起其他学派,尤其是那些谈“义理”(也就是史学思想)的人。

可章学诚偏偏是个“反卷达人”——别人都在考据的赛道上卷得头破血流,他偏要另辟蹊径,大喊:“考据不是史学的全部!写史书得有思想,得明辨是非,得告诉后人历史的意义!”这话一出口,瞬间把汉学家们得罪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互怼”就此拉开序幕。

章学诚的第一个“怼友”,是汉学大师戴震。戴震是当时的学术明星,粉丝无数,主张“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先把字词搞清楚,才能明白思想。章学诚却写文章反驳:“要是只懂考据,不懂义理,那跟只会认字的书呆子有啥区别?史书是用来明道的,不是用来堆考据的!”戴震一看,这小子居然敢挑战自己,立马回怼:“连字词都搞不懂,还谈什么义理?纯属空谈!”

两人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学术圈的人都看热闹,有人说章学诚“自不量力”,有人说他“标新立异”。可章学诚越吵越有劲,干脆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写成了《文史通义》的雏形。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六经皆史”——儒家的六部经典,本质上都是史书,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这个观点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汉学家们骂他“亵渎经典”,理学家们骂他“离经叛道”。有一次,章学诚在学术会议上提出“六经皆史”,当场就有人拍桌子站起来:“章学诚,你敢诋毁圣人典籍,不怕遭天谴吗?”章学诚淡定地说:“我只是实话实说,六经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制度、文化,本来就是史书。难道说真话也有错?”

除了跟汉学家互怼,章学诚还跟当时的史学界“对着干”。比如,大家都觉得《史记》是“纪传体第一书”,没人敢批评。章学诚却直言不讳:“《史记》虽然好,但也有缺点!比如列传分类太乱,有些人物放在一起根本不合适!”他甚至还提出,应该创造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弥补纪传体、编年体的不足。

虽然章学诚的观点在当时很“小众”,但他却凭着一股“怼天怼地”的劲儿,硬生生闯出了一片天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的理论,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慢慢地,章学诚成了“史学义理派”的掌门,身边聚集了一群追随者,他的“反卷达人”雅号也在学术圈传开了——毕竟,在人人都卷考据的时代,敢坚持自己的思想,确实够“反卷”的。

第四章 潦倒中的坚守:从“穷酸学者”到“着作等身”

章学诚这辈子,除了学术上的争议,最大的难题就是“没钱”。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靠幕僚、修书赚的钱,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有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靠朋友接济;冬天买不起炭火,就裹着破棉袄在灯下写书,手冻得通红,笔都握不住。

乾隆五十二年,章学诚五十岁,身体越来越差,眼睛也花了,可他还是坚持修改《文史通义》。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家人劝他:“别写了,先把身体养好再说。”章学诚却摇着头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文史通义》还没写完,我不能放弃。”他让儿子把纸笔放在床头,稍微好一点就挣扎着起来写,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晕过去,醒来后接着写。

为了赚钱支撑写作,章学诚还干过不少“副业”。他给人校勘书籍,按字数收费;给人写墓志铭、传记,赚点微薄的稿费;甚至还开过书铺,卖自己校勘的古籍。可他太实在,校勘书籍的时候,发现错误就一定要改,不管雇主愿不愿意;写墓志铭的时候,遇到贪官污吏,给再多钱也不写。有一次,一个富商请他给父亲写墓志铭,答应给一百两银子,可章学诚了解到富商的父亲是个贪官,当场拒绝:“我虽然穷,但不能为贪官立传,玷污我的笔墨!”

就这样,章学诚在潦倒中坚守了一辈子。他的《文史通义》,从三十岁开始写,一直写到晚年,改了无数遍,直到去世都没完全定稿。除了《文史通义》,他还写了《校雠通义》《方志略例》等十几部着作,涉及史学、方志学、目录学等多个领域,真正做到了“着作等身”。

更让人佩服的是,章学诚不仅自己坚守,还鼓励年轻人追求真理。有一个叫邵晋涵的年轻学者,很崇拜章学诚,经常来请教问题。章学诚把自己的学术观点毫无保留地教给他,还鼓励他:“做学问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不被人理解也没关系。”后来,邵晋涵成了着名的史学家,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还经常跟人说:“章先生是我的恩师,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虽然章学诚一辈子潦倒,但他从来没抱怨过。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吾虽贫,然有书为伴,有学术为乐,足矣。”在他看来,学术研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只要能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传给后人,就算吃再多苦也值得。

第五章 历史逆袭:从“生前无名”到“史学宗师”

章学诚的一生,过得很“憋屈”——学术上不被认可,生活上穷困潦倒,直到嘉庆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名字在当时的学术圈依然没什么名气。他去世后,家人连丧葬费都凑不齐,还是朋友们帮忙,才把他安葬在绍兴的老家。

可谁也没想到,章学诚死后,他的着作却“火了”。他的儿子把《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手稿整理出版,没想到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章学诚的理论太牛了——他的“六经皆史”打破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方志理论,让方志从“官样文章”变成了系统的史学着作;他的目录学思想,对后世的图书馆学、文献学影响深远。

道光年间,章学诚的着作被广泛传播,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史学家们纷纷称赞他:“章学诚是清代史学界的第一人,他的理论超越了时代!”甚至有人说:“如果说戴震是清代考据学的大师,那章学诚就是清代史学思想的宗师!”

到了近代,章学诚的影响力更大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专门用一节介绍章学诚,说他“实为清代史学之枢纽人物”;胡适也对章学诚推崇备至,称他的《文史通义》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现在,章学诚的着作成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他的“方志理论”依然是方志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的“六经皆史”观点,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

绍兴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他的老家建了“章学诚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的手稿、墨宝和生平事迹。每年都有很多学者、游客来这里参观,缅怀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成名”的史学宗师。

章学诚的一生,就像一部“逆袭爽剧”——小时候是“学渣”,长大后职场碰壁,学术上被排挤,一辈子穷困潦倒,可他凭着一股执着和坚守,写下了不朽的着作,最终被历史记住。他的三个雅号——“晚熟学霸天花板”“方志破壁者”“反卷达人”,不仅概括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的榜样。

第六章 精神传承:“反卷达人”的当代启示

章学诚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百年前,却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多启示。尤其是他的“反卷精神”,在这个人人都卷的时代,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章学诚的“反卷”,不是逃避,而是“另辟蹊径”。在人人都卷考据的学术圈,他没有跟着凑热闹,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史学义理,最终开创了新的学派。这告诉我们,与其在拥挤的赛道上内耗,不如找准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章学诚的“坚守”,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一辈子穷困潦倒,学术上不被认可,却从来没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用四十年的时间修改《文史通义》,就算身体不好、没钱没势,也依然坚持到底。这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成功。

此外,章学诚的“求真精神”也很重要。他不管是修方志还是写史书,都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就算得罪人也不怕。这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保持一颗求真的心,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很多人都在焦虑中卷来卷去。或许,我们可以学学章学诚——放慢脚步,找准方向,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算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也依然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毕竟,就像章学诚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终有一天会被世界看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