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章 谈迁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章 谈迁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谈迁:明清史学界的“卷王活化石”与手稿守护战神

第一章 明末“科举逃兵”:从“八股弃子”到“码字狂魔”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江南嘉兴海宁的谈家添了个男娃,取名“迁”——爹妈大概是希望他将来能“迁官发财”,可没想到这孩子后来把“迁”字活成了“迁怒于史书”的执念。谈迁的家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普通家庭”:没高官亲戚,没万贯家财,只有一屋子爷爷传下来的旧书,堆得比八仙桌还高。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穷得只剩书,就像江南水乡的船,只剩一船月光”。

年轻时的谈迁,也曾是个“科举追梦人”。毕竟在明末,考科举就像现在考公——是文人唯一的“正经出路”。他背着八股文稿子,三进考场,每次都抱着“这次必中”的心态,结果每次都被考官的红笔批得“体无完肤”。第三次落榜时,他看着自己写的“之乎者也”,突然一拍桌子:“这破八股,比我家隔壁王阿婆的裹脚布还臭!老子不考了!”

当场就把八股文稿撕成了碎片,纸屑飘得像漫天飞雪。围观的邻居都吓傻了:“小谈啊,你疯了?不考科举你靠啥吃饭?”谈迁抹了把脸,指着一屋子旧书嘿嘿笑:“靠这个!我要写本大书,把明朝的事儿从头到尾记下来,让后人都知道咱大明朝的那些事儿!”

从此,谈迁彻底告别了科举赛道,成了文人圈的“非主流”。别人忙着应酬赴宴、结交权贵,他忙着跑藏书楼、抄书;别人对着八股文摇头晃脑,他对着残缺的史料皱眉苦思;别人花银子买字画、养小妾,他花银子买笔墨纸砚、雇人抄稀有史料。很快,嘉兴府的文人都知道,谈家有个“傻书生”,放着好好的科举路不走,偏要干“吃力不讨好的史学活”,还得了个外号——明清版码字狂魔。

这个外号可不是白来的。谈迁写起书来,简直是“不要命”的节奏。他没有官修史书的便利,只能靠“拾荒”——哪里有旧档案、哪里有私人笔记、哪里有老兵的口述,他就往哪里跑。当时交通不便,从海宁到杭州、苏州,全靠步行或坐船,动辄几天几夜。有一次,为了抄一份《明实录》的残卷,他冒着大雨赶路,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干脆光着脚走,到了藏书楼时,脚底板全是水泡,可他顾不上疼,拿起毛笔就开始抄,抄到天黑看不清了,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就湿透了,冻得瑟瑟发抖。

家里人劝他:“你天天这么干,既不赚钱又不升官,图啥呀?”谈迁一边磨墨一边说:“图个心安!你看咱大明朝,这么多事儿,要是没人好好记下来,将来就没人知道真相了。我就算饿肚子,也要把这本书写出来!”

为了写书,谈迁把日子过成了“苦行僧”。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写到深夜,中间只吃两顿粗茶淡饭——早上一碗稀粥,晚上一块糙米饼。笔墨纸砚都是省着用,纸正面写完写反面,毛笔秃了就剪一剪继续用,墨水不够了就加多点水,淡得几乎看不清了还在写。有一次,他的儿子问他:“爹,你写的这书,将来能卖钱吗?”谈迁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卖不卖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咱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不能断了!”

就这么着,谈迁从二十几岁写到了五十几岁,整整三十年,手写的文稿堆起来比他还高。他给这本书取名《国榷》,意思是“商榷明朝的历史”。这时候的他,已经成了嘉兴府小有名气的“史学达人”,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他的手稿,他一口回绝:“这书不是用来卖钱的,是用来留给后人的!”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等着他。

第二章 手稿被盗:从“崩溃老爹”到“绝地反击战神”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了。一时间,江南地区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谈迁看着自己写了三十年的《国榷》手稿,心里犯了嘀咕:“这兵荒马乱的,我的书可不能出事啊!”

为了保护手稿,他把文稿分成了好几部分,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藏在床底下的箱子里,有的藏在房梁上的瓦罐里,有的甚至藏在院子里的老树下。可他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小偷。

那天晚上,谈迁写完最后一页,累得倒头就睡。半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他家——小偷以为谈迁是个书生,家里肯定有值钱的东西,翻来翻去没找到银子,就看到了床底下的箱子。小偷心想:“这箱子这么沉,里面肯定是宝贝!”于是,趁着夜色,把装满手稿的箱子扛走了。

第二天早上,谈迁醒来,发现箱子不见了,当时就懵了。他疯了一样在家里找,床底下、房梁上、老树下,翻遍了每个角落,都没找到手稿。当他意识到手稿被偷时,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像个孩子。三十年啊!整整三十年的心血,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写到五十几岁的老头,每天起早贪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这样被小偷一锅端了!

邻居们听到哭声赶来,看到谈迁失魂落魄的样子,都劝他:“谈先生,别太伤心了,没了就没了,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别再折腾了。”谈迁哭着说:“你们不懂!那不是普通的稿子,那是我的命啊!”

那段时间,谈迁像变了一个人——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眼睛布满血丝,整天坐在院子里发呆,连饭都吃不下。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这辈子完了”。可谁也没想到,几天后,谈迁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小偷能偷走我的手稿,偷不走我脑子里的东西!我重新写!”

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惊呆了——五十几岁的人了,身体早就不如从前,再重新写一遍,谈何容易?可谈迁说到做到,当天就拿起了毛笔,重新开始编写《国榷》。这一次,他给自己取了个新雅号——手稿守护战神,意思是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守护好自己的史学成果。

重新写书,比第一次更难。因为很多史料已经因为战乱遗失了,他不得不重新跑遍江南的藏书楼,重新采访那些经历过明朝旧事的老人。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他冒着严寒,步行几十里路,去拜访一位退休的老官员。老官员见他年纪这么大还这么执着,感动得不行,把自己珍藏的笔记全拿了出来,还亲自给他讲解。

为了防止手稿再次被盗,谈迁想出了很多“奇葩”办法:他把写好的稿子分成一小卷一小卷,随身带着,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稿子放在枕头底下,一有动静就醒;他还故意在房间里放了几个空箱子,里面装着一些没用的废纸,用来迷惑小偷。

更让人佩服的是,谈迁在重新编写《国榷》时,还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他发现第一次写的时候,有些地方因为史料不足,写得不够准确,这一次,他特意请教了很多史学专家,查阅了更多的稀有史料,把那些错误的地方一一纠正,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他详细记录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补充了很多官员的私人日记,让《国榷》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准确。

就这样,谈迁又开始了“码字狂魔”的生活,只不过这一次,他比以前更拼了。他每天写的字数比以前多了一倍,有时候甚至写到深夜两三点,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写。他的儿子心疼他,劝他:“爹,你慢点写,别累坏了身体。”谈迁笑着说:“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得抓紧啊!”

第三章 卷王进阶:从“江南史学达人”到“历史细节抠王”

重新编写《国榷》的日子里,谈迁不仅恢复了“码字狂魔”的本色,还解锁了新技能——历史细节抠王。他对历史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连一个小官的名字、一个事件的具体时间、甚至一份诏书里的错别字,都要刨根问底,不弄清楚绝不罢休。

有一次,他在编写明朝中期的历史时,发现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不一样——有的说某个官员是“正德三年升职”,有的说“正德四年升职”。为了核实这个时间,谈迁翻遍了自己能找到的所有史料,包括《明实录》《明史稿》《江南通志》,还有十几位私人笔记,可还是没找到准确的答案。

这时候,有人劝他:“不就是一个小官的升职时间吗?差不多就行了,没人会在意的。”谈迁却严肃地说:“历史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一个细节错了,整个历史的真实性就会受影响。我不能糊弄后人!”

于是,他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苏州的老学者,这位老学者家里藏有一份罕见的《正德朝官员档案》。当时,谈迁已经五十八岁了,从海宁到苏州,坐船要走三天三夜。一路上,风浪很大,船摇摇晃晃,谈迁晕船晕得厉害,吐得翻天覆地,可他还是紧紧抱着自己随身带的史料,生怕被海水打湿。

到了苏州,老学者见他这么大年纪还为了一个细节奔波,深受感动,立刻把《正德朝官员档案》拿了出来。谈迁迫不及待地翻开档案,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在第三十二页找到了那个官员的升职记录——“正德三年十月,升任兵部主事”。确认了时间后,谈迁高兴得像个孩子,当场就拿出毛笔,把这个细节记在了自己的文稿上。

还有一次,谈迁在抄写一份明朝皇帝的诏书时,发现诏书中有一个字不对劲——“以”字写成了“已”字。有人说:“可能是抄写的人笔误,没必要改,反正意思差不多。”谈迁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诏书是皇帝的命令,一字之差,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必须弄清楚,这到底是笔误,还是原来就是这样。”

于是,他特意去了一趟南京,拜访了一位曾经在翰林院工作过的老翰林。老翰林告诉他,明朝的诏书都是由翰林院的学士抄写的,非常严谨,一般不会出现笔误。谈迁听了之后,又仔细研究了那份诏书的上下文,发现这个“已”字用在这里确实更合适,可能是后人抄写时误写成了“以”字。于是,他在自己的《国榷》中,特意注明了这个字的差异,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谈迁对细节的执着,不仅让《国榷》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也让他在江南史学界名声大噪。很多学者都慕名而来,向他请教问题,甚至有人把自己写的史学着作拿给他看,请他帮忙修改。谈迁来者不拒,只要是关于历史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只要是史学着作,他都会认真阅读,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学者写了一篇关于明朝倭寇的文章,拿给谈迁看。谈迁仔细阅读后,指出了文章中的三个错误:一个是倭寇入侵的时间,一个是倭寇的首领名字,还有一个是明朝军队的兵力。年轻学者听了之后,非常佩服,说:“谈先生,您真是太厉害了!这些细节我都没注意到,您却一眼就看出来了。”谈迁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历史不能马虎。我们写历史的人,就是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

在重新编写《国榷》的过程中,谈迁还遇到了一个难题——资金短缺。因为战乱,家里的积蓄早就花光了,而买笔墨纸砚、雇人抄史料都需要钱。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谈迁不得不一边写书,一边想办法赚钱。他会给别人写墓志铭、写传记,有时候还会帮人校勘书籍,赚一点微薄的稿费。

有一次,一位富商请谈迁给他的父亲写一篇墓志铭,答应给一笔丰厚的报酬。可谈迁了解到,这位富商的父亲是个贪官,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他当场拒绝了富商的请求,说:“我虽然穷,但我不能为贪官写墓志铭,玷污了我的笔墨!”富商见他不为钱所动,只好悻悻地走了。

后来,一位正直的官员请谈迁给他写传记,谈迁了解到这位官员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而且分文不取。他说:“能为清官写传记,是我的荣幸,我怎么能收钱呢?”

就这样,谈迁一边靠着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一边执着地编写着《国榷》。他的生活虽然清苦,却过得非常充实。他常说:“只要能把《国榷》写好,就算让我再苦再累,我也愿意!”

第四章 终成正果:从“白发老者”到“史学传奇”

顺治十二年,谈迁已经六十四岁了。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重新编写《国榷》的任务。这部新的《国榷》,一共有一百零四卷,五百多万字,比原来的版本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当谈迁写下最后一个字时,他放下毛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里含着泪水,笑着说:“终于写完了!终于写完了!”

这部凝结了谈迁四十年心血的史学巨着,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到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殉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很多史料都是独家的,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明朝末年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奇案的来龙去脉,补充了很多官方史书没有记载的细节;还记录了明朝与后金(清朝前身)的战争,以及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榷》成书后,谈迁并没有把它藏起来,而是主动拿给江南的史学专家看,请他们提意见。专家们看了之后,都对这部书赞不绝口,说:“谈先生的《国榷》,真是一部史学奇书!它弥补了很多官修史书的不足,是研究明朝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很快,《国榷》的名声就传遍了江南,甚至传到了京城。当时的清政府听说了这部书,想邀请谈迁到京城做官,负责修撰《明史》,还答应给他丰厚的待遇。可谈迁拒绝了,他说:“我写《国榷》,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记录历史。我年纪大了,只想留在老家,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拒绝了清政府的邀请后,谈迁开始着手整理《国榷》的手稿,准备把它刻印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可就在这时,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因为常年劳累,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咳嗽不止,有时候甚至咳出血来。家人劝他好好休息,别再折腾了,可谈迁说:“《国榷》还没出版,我不能休息。我要亲眼看到它印出来,才能放心。”

为了出版《国榷》,谈迁拖着病体,四处奔波,联系刻印作坊,筹集刻印费用。很多人听说了他的事迹,都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学者捐出了自己的稿费,有的商人捐出了银子,有的刻印作坊主动降低了刻印费用。在大家的帮助下,《国榷》的刻印工作终于开始了。

顺治十四年,《国榷》的第一版终于刻印完成。当谈迁拿到第一本刻印好的《国榷》时,他颤抖着双手,抚摸着书的封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一刻,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磨难,都烟消云散了。

可遗憾的是,因为身体过于虚弱,谈迁在《国榷》出版后不久,就病倒了。顺治十四年冬,谈迁在海宁老家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就写了一本《国榷》。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它,让它流传下去,让后人都知道明朝的历史。”

谈迁去世后,《国榷》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被遗忘。相反,它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了研究明朝历史的经典着作。后来的历史学家在编写《明史》时,很多地方都参考了《国榷》的内容。直到今天,《国榷》依然是史学界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谈迁虽然没有考中科举,没有做过大官,没有积累万贯家财,但他用四十年的执着和坚守,写下了一部史学巨着,成为了明清史学界的传奇。他的两个雅号——“明清版码字狂魔”和“手稿守护战神”,不仅概括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了后世学者学习的榜样。

第五章 历史回响:“卷王活化石”的精神传承

谈迁去世后,江南的文人纷纷写文章纪念他,称赞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人说:“谈迁的一生,是执着的一生,是坚守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精神。”也有人说:“谈迁的《国榷》,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励志书。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不懈的努力,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谈迁的影响下,很多江南的年轻人都爱上了史学研究,他们以谈迁为榜样,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一位叫万斯同的学者,深受谈迁的影响,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着名的历史学家,参与了《明史》的修撰工作。他常说:“谈迁先生是我的偶像,他的执着和坚守,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谈迁的事迹,不仅在史学界流传,也在民间广泛传播。海宁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他的老家建了一座“谈迁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的手稿、墨宝和生平事迹。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纪念馆参观,学习他的精神。

如今,当我们翻开《国榷》,读到那些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犀利的评论时,依然能感受到谈迁的执着和坚守。他就像一位“卷王活化石”,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只要有足够的执着和坚持,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成功;就算平凡如尘埃,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谈迁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急于求成,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可谈迁用四十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懈的努力,就算平凡,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用谈迁自己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传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不随者,更殆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但是,如果不去追求,那就更危险了。谈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远的榜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