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7章 吴研人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7章 吴研人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我佛山人”外传:吴研人先生的幽默人生与笔底风云

第一章 雅号横空出——“我佛山人”不是佛山人?

光绪年间的广州街头,要是有人扯着嗓子喊“吴趼人”,大概率只有几个熟稔幕僚圈子的人会回头;可要是慢悠悠吐出“我佛山人”四个字,不管是书坊里的掌柜、茶楼里的茶客,还是穿长衫的穷秀才,保准都能凑过来接话:“哦!是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那位先生?”

这就有意思了——吴研人这辈子,跟“佛山”的直接交集其实少得可怜。他祖籍广东佛山南海县,可打小在广州城里长大,后来又揣着半箱书稿闯了上海,临死前都没怎么正经回“老家”住过。偏生他把“我佛山人”这个雅号捂得比自家存折还紧,写文章落款用它,跟朋友写信署它,连给报社投稿都得在笔名后面缀上“即我佛山人”五个小字,生怕别人把他跟“吴趼人”拆成两个人。

有人好奇追问:“先生您既不在佛山长住,为何偏要认这‘佛山人’的身份?”吴研人呷了口功夫茶,慢悠悠答:“你当我是图佛山的陶瓷好?非也。我这是借佛山的‘火气’——你看那佛山铁匠铺,打铁要烧红了铁,写文章也得烧红了心。我若不做‘佛山人’,怎敢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扒得底朝天?”

这话半真半假。早年他跟着父亲在广东各地当幕僚,见多了官场上的弯弯绕——有官员把“孝敬钱”装在茶叶罐里送上门,转头就说“这是家乡特产”;有县太爷断案,看原告穿绸缎就判原告赢,看被告穿粗布就说“你定是刁民”。这些糟心事堵在他心里,像吃了没洗的葡萄,不吐不快。可他本名“吴沃尧”,字“趼人”,“趼”是脚底老茧的意思,暗指自己“跑遍江湖,磨破脚底”,听着就带着股苦哈哈的劲儿,哪有“我佛山人”来得响亮?来得有股子“你敢做,我就敢说”的硬气?

更妙的是,这雅号还帮他躲过不少麻烦。清末文字狱虽没清初那么凶,但“妄议朝政”的罪名也不是闹着玩的。有次他在报上写了篇《论官场贪污之弊》,把某总督的小舅子贪赃枉法的事儿暗戳戳写了进去,那总督气得拍桌子:“查!是谁写的?”手下人查来查去,只查到“我佛山人”这个笔名,问遍佛山的乡绅、文人,都说“没听过这人”。总督没辙,只能骂句“定是哪个穷酸秀才瞎编”,这事就不了了之。后来吴研人跟朋友聊起这事,拍着大腿笑:“你看,多亏了‘我佛山人’这招牌,我这颗脑袋才没搬家!”

久而久之,“我佛山人”成了他的“第二身份”。有人给他送稿费,信封上写“吴趼人先生收”,他能搁在桌上三天不拆;可要是写“我佛山人先生收”,他立马拆开来数钱,还念叨:“还是这名字亲!”连他儿子小时候都问:“爹,人家都叫你‘我佛山人’,那我是不是‘小佛山人’?”他抱着儿子笑:“你呀,先把‘佛山’的‘火’学明白再说——做人得有火气,不能像面团似的任人捏。”

第二章 从“趼人”到作家——磨破的脚底,都成了写作素材

吴研人这辈子,最不缺的就是“折腾”。他二十出头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里没了进项,他只能揣着几封推荐信,从广州跑到上海讨生活。那时候的上海,是“十里洋场”,有穿西装的洋人,有开洋行的买办,也有像他这样揣着才华找饭吃的穷文人。

他一开始找的活计,是在洋行里当“账房先生”,说白了就是帮洋人算算账、写写中文信件。可他这人天生不是坐办公室的料——洋人让他写“这批货物质量上乘”,他偏要在后面加句“就是价格比隔壁洋行贵三成”;洋人让他催客户付款,他倒好,跟客户说“您要是实在没钱,缓几天也没事”。没干三个月,洋行老板就把他叫到跟前,皮笑肉不笑地说:“吴先生,您这性格,适合去写文章,不适合做账。”

丢了工作的吴研人,倒也不慌。他想起自己早年跟着父亲当幕僚时,跑遍了广东的府县,见过的人和事能装满一马车——有农民因为交不起地租,把自家耕牛卖了,转头就去庙里哭;有秀才为了中举,给主考官送了两箱银子,结果还是落榜;还有商人把假药材当真药材卖,害得病号差点丢了命。这些事儿,他都记在小本子上,如今没了活计,倒不如把这些事儿写出来,说不定还能换碗饭吃。

他先给上海的《字林沪报》投稿,笔名就用“趼人”。编辑看他的稿子,写的全是市井里的真事儿,语言又鲜活,不像别的文人那样掉书袋,立马就登了出来。读者看了,都觉得“这写的不就是我身边的事儿吗?”,纷纷写信给报社,让“趼人先生”多写点。

可“趼人”这笔名,总让他觉得缺点啥。有次他在茶馆里听人聊起“我佛山人”的文章,有人说“这先生定是个老学究,不然写不出这么透彻的话”,还有人说“说不定是个退隐的官员,不然怎么知道这么多官场秘闻”。吴研人听着,心里暗笑:“你们都猜错了,我就是个刚丢了工作的穷书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下定决心,把“我佛山人”当成主要笔名——不是为了装腔作势,而是觉得这个名字能让他“放开了写”,不用顾忌别人说“你一个小年轻,懂什么”。

他写的稿子越来越多,题材也越来越广。有写官场的,比如《俏皮话》里,他写个官员“天天拜佛求升官,结果拜错了菩萨,拜成了财神爷”,最后“官没升成,倒贪了不少钱,最后被抓了,还说‘是财神爷让我这么干的’”;有写民间的,比如《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像风月小说,可里面写的全是妓女的悲惨遭遇——有妓女被鸨母逼着接客,偷偷攒钱想赎身,结果钱被偷走;有妓女遇到真心喜欢的人,却因为身份悬殊,最后只能跳河自尽。

那时候的上海,文人办报成风,李伯元办的《游戏报》火得不行,吴研人也想办一份自己的报。1901年,他凑了点钱,办了份《汉口日报》,自己当主编,还亲自写社论。可办报这事儿,看着风光,其实苦得很——他每天要写稿子、改稿子、跑印刷厂,有时候忙到后半夜,只能在报社的桌子上趴一会儿。有次他感冒了,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还是坚持写社论,用手写着“今日之中国,如病人膏肓,若不赶紧医治,恐无药可救”,字里行间全是着急。

可惜这报没办多久,就因为没钱倒闭了。吴研人倒也看得开,把报社的桌子椅子卖了,换了几两银子,又回到上海写小说。有人劝他:“你别折腾了,找个稳定的活计多好?”他却笑:“我这‘趼人’的名字,就是磨出来的。脚底磨破了,才能走更远的路;稿子写砸了,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构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他想把自己二十年来看到的、听到的“怪事儿”全写进去,主角就叫“九死一生”,跟他一样,从外地来上海,一路看尽官场的**、民间的疾苦、商人的奸诈。为了写这本书,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每天只吃两顿稀饭,有时候写到激动处,拍着桌子骂,邻居还以为他疯了。有次朋友来看他,见他眼睛红得像兔子,桌上堆着一摞稿子,心疼地说:“你这是拿命在写啊!”他却指着稿子笑:“你看,这些‘怪现状’,要是我不写下来,再过二十年,就没人记得了。我这是在给后人留个‘镜子’,让他们看看,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第三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末“吐槽大会”,笑出眼泪又心酸

1903年,《新小说》杂志开始连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署名“我佛山人”。谁也没想到,这连载一登,就像往热油里泼了瓢水,整个上海的文人圈、读书界都炸了——有人每天蹲在报馆门口等新刊,有人把连载的稿子剪下来装订成册,还有人拿着稿子跟朋友讨论“这里写的是不是某某官员”。

这本书为啥这么火?因为吴研人写的“怪现状”,全是清末社会的“真实写照”,而且他写得又幽默又尖锐,像把手术刀,把社会的“烂疮”一层层剖开,让你又笑又气,笑完了还得抹把眼泪。

比如书里写个“制台大人”,见了洋人就点头哈腰,跟洋人的翻译说“您要是有事儿,随时来找我,我一定办得妥妥帖帖”;可见了老百姓,立马就摆起架子,老百姓给他磕头,他连眼皮都不抬。有次一个洋人丢了只狗,制台大人立马派了几十个衙役去搜,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把狗找回来了,还亲自把狗送到洋人的公馆,说“让您受惊了,这狗我已经让人洗干净了”。可老百姓丢了孩子,去衙门报案,衙役却骂“你自己看不好孩子,还好意思来麻烦大人”。吴研人在书里写“九死一生”的感受:“我看着制台大人对狗那么亲热,再想想老百姓的遭遇,心里像堵了块石头,真是哭笑不得。”

还有个情节,写个秀才想中举,到处托关系找门路。有人告诉他,主考官喜欢字画,你送幅好字画过去,肯定能中。秀才听了,花了十两银子买了幅假字画,送给主考官。主考官看了,连连称赞“好画!好画!”,结果放榜的时候,秀才还是落榜了。秀才去找送字画的人算账,那人却说“你傻啊!主考官是喜欢字画,可他更喜欢银子!你只送字画,不送银子,怎么能中?”吴研人写这段的时候,加了句评论:“我活了二十年,才知道中举不是看才华,是看银子。这世道,真是怪得没边了!”

书里的“怪现状”,越写越多,越写越离谱——有商人把假酒当好酒卖,喝死了人,却说是“喝的人身体不好”;有官员把公款当私款用,花天酒地,却说是“为了应酬,没办法”;有地主把农民的土地抢走,却说是“农民自愿卖给我的”。这些事儿,在当时的社会里,不是虚构的,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吴研人把它们写进书里,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叫醒”世人——他在书的序言里写:“我写这些事儿,不是为了让大家笑,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我们的国家变成了什么样。要是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完!”

可他的幽默,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藏在讽刺里的。比如写个贪官被抓了,从他家里搜出几十万两银子,贪官却哭着说“这些银子不是我的,是别人放在我这儿的”。狱卒问他“别人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银子放在你这儿?”贪官说“因为我是清官,别人信任我”。吴研人写“九死一生”听了这话,差点笑出声:“这贪官的脸皮,比城墙还厚。我算是开眼界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连载了四年,一共写了一百零八回。这本书火了之后,“我佛山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是“清末第一讽刺小说家”,有人说他是“社会的镜子”,还有人说他是“不怕死的文人”。可吴研人自己却说:“我就是个写小说的,没那么大本事。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希望大家能醒醒,别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

有次他去茶馆喝茶,有个老头认出他,凑过来说:“先生,您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每回都看。看的时候,我又笑又哭——笑那些人的荒唐,哭我们的国家怎么变成这样了。”吴研人听了,眼眶一红,说:“老人家,只要还有人能看懂我的书,还有人能为国家着急,我们的国家就还有救。”

第四章 办报与交友——“我佛山人”的文人江湖,有笑有泪有热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火了之后,吴研人成了上海文人圈的“香饽饽”——有人请他写稿子,有人请他办报纸,还有人专门来跟他交朋友。其中,跟他关系最好的,要数李伯元。

李伯元比吴研人年长几岁,也是清末着名的小说家,写过《官场现形记》,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的一家茶馆里。李伯元先开口:“久闻‘我佛山人’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吴研人笑着答:“李先生的《官场现形记》,我也拜读过,写得比我好,我还得向您学习。”

两人一见如故,聊起小说创作,聊起社会现状,越聊越投机。李伯元说:“现在的文人,要么躲在书斋里不闻世事,要么为了钱写些阿谀奉承的文章。像我们这样,敢写真话的,没几个了。”吴研人点头:“是啊,可我们不能停。我们的笔,就是我们的武器。哪怕只能叫醒一个人,也是好的。”

后来,李伯元办《游戏报》,邀请吴研人写专栏。吴研人欣然同意,专栏名字叫《我佛山人笔记》,写的全是上海街头的趣事、怪事。比如有次他写“上海的洋车夫,拉着洋人跑,跑得飞快;拉着中国人跑,却磨磨蹭蹭。问他为什么,他说‘洋人给的钱多’”;还有次他写“上海的戏班子,演的戏全是才子佳人,没一出是讲老百姓的苦。戏子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唱着好听的曲子,可台下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两人还经常一起“逛江湖”——不是逛妓院、赌场,而是逛上海的街头巷尾,听老百姓聊天,收集写作素材。有次他们在码头看到个搬运工,扛着几百斤的货物,走一步喘一口气,可老板还在催“快点!再快点!”。搬运工累得倒下了,老板不仅不心疼,还骂“没用的东西,这点活都干不了”。吴研人看了,气得发抖,李伯元拉着他说:“别冲动,我们把这事儿写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后来,吴研人把这事儿写进了《我佛山人笔记》,读者看了,纷纷骂老板“没良心”,还有人发起募捐,给那个搬运工送了点钱。

可文人之间,也不是只有“志同道合”,偶尔也会有“小摩擦”。有次,吴研人在专栏里写“有些小说,光写风月之事,不写社会疾苦,纯属浪费笔墨”。有人说他是在影射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因为那本书里有不少风月情节。李伯元看到后,心里有点不舒服,就给吴研人写了封信,说“写风月之事,也未必是浪费笔墨,有时候也能反映社会现状”。吴研人看了信,立马给李伯元回信,说“我不是在说您,是在说那些只写风月、不写真话的人。是我没说清楚,让您误会了,对不起”。两人把话说开了,关系反而更好了。

除了李伯元,吴研人还有个好朋友,叫周桂笙,是个翻译家,翻译过不少外国小说。周桂笙告诉吴研人,外国有很多好小说,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写得又惊险又有趣,还能开阔眼界。吴研人听了,很感兴趣,让周桂笙给他翻译几本。看了外国小说后,吴研人深受启发,他说:“外国小说里的侦探,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凶手;我们中国的小说,也应该多写点‘办实事’的人,少写点‘只会说空话’的文人。”后来,他写了本《中国侦探案》,虽然写得不如外国侦探小说成熟,但也是中国最早的侦探小说之一。

1906年,吴研人自己办了份杂志,叫《月月小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小说杂志之一。他在杂志的发刊词里写:“我办这份杂志,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说真话’的地方。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随笔,只要是真话,只要能反映社会现状,我都欢迎。”

《月月小说》创刊后,反响热烈,不少文人都给杂志投稿,比如苏曼殊、包天笑等。吴研人自己也在杂志上连载新小说,比如《恨海》《劫余灰》。《恨海》写的是一对恋人,因为战乱分开,最后阴阳两隔的故事,里面穿插了很多社会现状的描写——有官员趁战乱搜刮民财,有商人趁战乱哄抬物价,有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这本书虽然是爱情小说,可字里行间全是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办杂志的日子,虽然辛苦,可吴研人却很开心。他说:“每天能看到这么多好稿子,能跟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社会发声’,比赚多少钱都强。”可好景不长,1910年,吴研人因为长期劳累,得了重病,只能停办《月月小说》。临死前,他还惦记着杂志,跟朋友说:“等我病好了,我们再把《月月小说》办起来,好不好?”可他最终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同年10月,吴研人在上海去世,年仅四十四岁。

第五章 雅号背后的真性情——“我佛山人”不是“圣人”,只是个有血有肉的文人

提起“我佛山人”,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个“严肃的文人”,是个“敢于说真话的斗士”。可实际上,吴研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自己的小缺点,有自己的小爱好,也有自己的“小烦恼”。

他最大的爱好,是喝功夫茶。不管是在广州还是上海,他走到哪儿,都带着一套茶具。早上起来,先泡一壶茶,慢慢喝,边喝边构思稿子;晚上写累了,也泡一壶茶,边喝边跟朋友聊天。他喝茶叶很讲究,只喝广东的凤凰单丛,说“这茶有股子‘火气’,喝了能让人精神振奋”。有次朋友给他送了罐西湖龙井,他泡了喝,皱着眉头说“这茶太淡了,没味道,还是凤凰单丛好喝”。朋友笑他“太固执”,他却说“我这不是固执,是念旧。就像我用‘我佛山人’这个笔名,用习惯了,就不想换了”。

他还有个“小缺点”,就是爱较真。有次他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就是吴研人自己”。他立马写了篇文章反驳:“‘九死一生’是我虚构的人物,虽然里面有我的影子,但不全是我。要是把小说人物当成作者本人,那岂不是笑话?”还有次,有人说他写小说“太偏激”,“把社会写得太黑暗了”。他又写文章反驳:“我不是偏激,是我看到的社会就是这样。要是我把黑暗写成光明,那才是骗人。我宁愿被人说‘偏激’,也不愿说假话。”

他也有自己的“小烦恼”——缺钱。虽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火了,可他赚的稿费并不多。那时候的文人,稿费很低,有时候写一篇稿子,只能换几顿稀饭钱。他在上海租的房子,又小又暗,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有次他跟朋友写信,说“最近稿子写得少,稿费也少,家里快没米了。还好我还有套茶具,能喝口茶,不然真要活不下去了”。可就算再缺钱,他也不愿写“阿谀奉承”的文章。有次一个商人找他,说“你给我写篇文章,夸夸我的商品,我给你五十两银子”。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只写真话,不写假话。你的商品好不好,我不知道,就算知道好,我也不会为了钱写文章夸你。”

他对家人也很有感情。他妻子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读过多少书,可两人感情很好。吴研人在外奔波,妻子就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有次他在上海生病了,妻子连夜从广州赶到上海,照顾他。他醒来看见妻子,眼泪都流下来了,说“让你担心了,对不起”。妻子笑着说“你别跟我说对不起,你好好写文章,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他还有个儿子,叫吴念慈,从小就喜欢读书。吴研人经常教儿子写文章,告诉他“写文章要写真话,不能说假话。做人也是一样,要做个正直的人”。

他也有“害怕”的时候。有次他写了篇文章,骂某个大官贪污**,那大官派人来找他,说“你要是再写这样的文章,小心你的小命”。吴研人心里也害怕,毕竟他上有老下有小。可他想了想,还是继续写文章,只是把骂人的话写得更隐晦了。他跟朋友说“我不是不怕死,可我要是因为害怕就不写了,那我对不起‘我佛山人’这个笔名,对不起那些相信我的读者”。

他去世后,朋友们给他办了个简单的葬礼。来送葬的人很多,有文人,有读者,还有些不认识他的老百姓。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我佛山人吴研人之墓”几个字,还有人在墓碑前放了一壶凤凰单丛茶,说“先生,您生前爱喝这茶,我们给您送来了”。

后来,有人问周桂笙:“你觉得‘我佛山人’这辈子,值吗?”周桂笙想了想,说:“他这辈子,没赚多少钱,没当过大官,甚至没活过五十岁。可他用‘我佛山人’这个笔名,写下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下了那么多反映社会现状的文章,叫醒了那么多人。他这辈子,值了。”

第六章 “我佛山人”的遗产——百年后的我们,还在看他写的“怪现状”

吴研人去世后,“我佛山人”这个雅号,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开而被遗忘。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他的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他的故事。

民国时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被多次再版,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专门提到了吴研人,说他的小说“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称赞他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茅盾也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的良心。”

新中国成立后,吴研人的小说被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系列,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很多人在课堂上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次了解到清末的社会现状,第一次知道原来百年前的文人,也像现在的人一样,关心国家,关心老百姓。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吴研人的小说被搬到了网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他的书。有人在网上留言:“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感觉就像在看现在的社会新闻,有些‘怪现状’,居然跟现在一模一样。”还有人说:“‘我佛山人’真是个‘预言家’,他写的那些事儿,现在还在发生。”

其实,吴研人不是“预言家”,他只是个“认真观察生活的人”。他写的“怪现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而是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端在不同时代的体现。比如贪污**、贫富差距、道德滑坡,这些问题,不仅清末有,现在也有。吴研人的小说,之所以能流传百年,就是因为他写出了“人性的共通之处”,写出了“社会的普遍问题”。

除了小说,吴研人留下的,还有他的“精神”——那就是“敢于说真话,敢于为老百姓发声”的精神。在那个“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时代,吴研人敢于用自己的笔,揭露社会的黑暗,批评官场的**,同情老百姓的疾苦。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

现在,我们提起“我佛山人”,不再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清末小说家”,而是把他当成一个“精神符号”——一个提醒我们“要敢于说真话,要关心社会,要同情弱者”的符号。就像他当年用“我佛山人”这个雅号,借佛山的“火气”来“唤醒世人”一样,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借他的“精神”,来“唤醒自己”——在面对不公的时候,敢于站出来说话;在看到弱者的时候,敢于伸出援手;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别忘了关心这个社会。

有次我去上海,特意去了吴研人当年住过的地方——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我站在街头,想象着一百多年前,吴研人就是在这里,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一笔一笔地写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着“我佛山人”的故事。

突然,我好像听到有人在喊“我佛山人”,转头一看,是个年轻人,手里拿着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在跟朋友说“这本书真好看,‘我佛山人’写得太透彻了”。我笑了——原来,“我佛山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书,他的精神,他的雅号,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像他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尾写的那样:“我这二十年的经历,就像一场梦。可我希望,这场梦能早点醒,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点好起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们的国家,不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了。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个叫吴研人的文人,有一个叫“我佛山人”的雅号,曾经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呐喊过,奋斗过。

这,就是“我佛山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