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章 罗贯中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章 罗贯中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元末“三国宇宙总编剧”罗贯中传:把历史写成“顶流Ip”的男人

第一章 元末“问题少年”:放着科举不考,偏当“三国迷”

元顺帝至正初年,山西太原府的罗家出了个“异类”——刚满十岁的罗贯中,放着父亲请的“科举名师”不待见,天天往街口的“老王茶馆”钻。那会儿的元朝,科举刚恢复没几年,读书人都在死磕“四书五经”,盼着能考个功名混个官做,可罗贯中倒好,书包里装的不是《论语》,是偷偷抄的三国话本,耳朵里听的不是“之乎者也”,是说书人拍着醒木讲的“桃园三结义”。

罗家是当地的小富商,父亲罗锦想着“子承父业”要么“读书做官”,哪料儿子天天跟“市井故事”打交道。有次父亲抓着他在茶馆听书,气得把他的话本扔在地上:“你这孩子,天天听这些‘打打杀杀’的闲书,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罗贯中捡起话本,拍了拍灰,梗着脖子说:“爹,这不是闲书!刘关张讲义气,诸葛亮会打仗,比那些‘君君臣臣’的文章有意思多了——再说了,这些故事里也有历史啊!”

这话倒是没说错。元朝的三国故事早就火了,从茶馆说书到戏台表演,到处都是“三国热”。罗贯中听书还不满足,还总爱“挑刺”。有次说书人讲“三英战吕布”,说“张飞拿着丈八蛇矛,一下就把吕布的方天画戟打飞了”,罗贯中立马举手:“先生,不对!上次我听另一个先生说,张飞和吕布打了五十回合都没分胜负,怎么这次一下就赢了?”

满茶馆的人都笑了,说书人也不恼,指着他说:“这小郎君倒是个懂行的!其实啊,故事就是这样,你爱听热闹,就多写点‘赢’的戏份;你爱听写实,就多写点‘打平’的细节。要是你将来有本事,也能自己编一段!”

这话像颗种子,落在了罗贯中心里。从那以后,他不光听书,还开始“写故事”。放学回家,别人在背“学而时习之”,他就在纸上画“三国人物像”,还在旁边写“张飞:性烈,善使丈八蛇矛”“诸葛亮:聪明,会借东风”。有次先生检查作业,看到他的“三国人物小传”,气得罚他抄《论语》十遍,可他抄完了,转头又接着写“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新片段——只不过这次更“严谨”了,还加了句“酒尚温,华雄头已落地”,比说书人讲的还传神。

罗贯中十五岁那年,家里出了变故,父亲的生意赔了本,没闲钱请名师了。有人劝罗家送罗贯中去学经商,可罗贯中却跟父亲说:“爹,我不想经商,也不想考科举,我想去江南找个人。”父亲问他找谁,他说:“我听人说,钱塘有个叫施耐庵的先生,不光会写故事,还懂三国历史,我想去跟他学本事。”

那会儿的施耐庵,还没写完《水浒传》,正在江南一带游学。罗贯中揣着攒下的几两银子,背着一书包的三国话本,就独自上路了。路上遇到劫匪,他没慌,反而跟劫匪说:“我身上没多少钱,但我能给你们讲段三国故事,讲完你们放我走,怎么样?”劫匪也是个“三国迷”,真让他讲了段“赵云长坂坡救主”,听完还真放他走了,临走前还说:“小郎君,下次要是再遇到你,还听你讲赵云的故事!”

你看,这就是罗贯中——别人遇到劫匪怕得要死,他倒好,靠讲三国故事“化险为夷”。这也难怪,后来他能把《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精彩,早从少年时就开始“练手”了,连劫匪都成了他的“第一批听众”。

第二章 行走的“素材库”:从茶馆到古战场的“采风之旅”

见到施耐庵的时候,罗贯中刚满十六岁,手里还攥着一本写满批注的《三国志平话》。施耐庵见他年纪小,却对三国故事如数家珍,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三国?”罗贯中说:“三国里的人,要么忠义,要么聪明,要么勇猛,不像现在的人,要么为了钱,要么为了官,没意思。”施耐庵听完笑了:“你这孩子,倒有几分通透。要写好三国,光听书可不够,得去看看‘三国的地’,见见‘懂三国的人’。”

这话成了罗贯中的“采风指南”。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跟着施耐庵走遍了江南、中原的不少地方,活脱脱一个“行走的三国素材库”。他的采风方式,说起来也有意思,不是正经八百地查史料,而是“混”在各种人里听故事——跟茶馆老板聊三国戏,跟老兵聊古代战场,跟史官聊《三国志》的细节,甚至跟农夫聊“三国古战场”的传说。

有次他们去湖北赤壁,那会儿的赤壁还不是现在的“旅游景点”,就只是江边的一片荒滩。罗贯中跟着一个当地的老渔民去江边,老渔民指着一块石头说:“小郎君,这块石头就是当年周瑜烧曹操战船时,被火烧黑的,你看,上面还有焦痕呢!”罗贯中赶紧蹲下来摸,还掏出纸笔记:“赤壁江边有黑石,传为火烧战船所留,可作‘火烧赤壁’细节。”

后来他写《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赤壁”,就加了这段细节:“赤壁之下,江水奔腾,岸有黑石,皆呈焦色,乃周郎火攻之余迹也。”读者看了都觉得“真实”,其实这细节就是从老渔民嘴里“淘”来的。

还有一次,他们去河南许昌,也就是当年曹操的“许都”。罗贯中听说当地有个老兵,祖上是三国时的士兵,就专门找去了。老兵见他是个“三国迷”,就跟他讲了个“曹操吃鸡肋”的民间传说:“当年曹操打汉中,打不下来又不想撤,晚上厨子给他端了碗鸡肋汤,他就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第二天就下令撤兵了。”

罗贯中一听,眼睛都亮了——这段传说在《三国志》里只有一句“太祖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可老兵讲的有场景、有细节,比正史生动多了。他赶紧记下来,后来写“杨修之死”,就把这段传说加了进去,还让杨修解读“鸡肋”的意思,既突出了杨修的聪明,又暗示了曹操的多疑,成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片段。

不过采风也不是总顺利。有次他们去四川成都,想找“武侯祠”的遗迹(那会儿的武侯祠还没现在这么有名),结果走岔了路,在山里迷了路。眼看天快黑了,罗贯中却一点不慌,还跟施耐庵说:“先生,咱们不如找个山洞住一晚,说不定还能听到‘诸葛亮显灵’的传说呢!”

施耐庵又气又笑:“都快迷路饿死了,你还想着听故事!”结果还真让他们遇到了一个樵夫,樵夫把他们带出山,还跟他们讲了“诸葛亮在成都种桑树”的故事:“武侯当年在成都,说‘吾家有桑八百株,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现在成都还有‘桑里’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武侯种桑的地方。”

罗贯中赶紧记下来,后来写《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晚年,就加了这段:“孔明在成都,宅旁植桑八百株,常对左右曰:‘吾身后,子弟衣食无忧矣。’”这段细节让诸葛亮的形象更“接地气”——原来这么厉害的丞相,也会为家里的“桑树种多少”操心,跟普通人一样。

十几年的采风下来,罗贯中的“素材本”攒了十几本,里面记满了民间传说、古战场细节、三国人物的逸闻趣事。有人问他:“你记这么多细节,写的时候用得完吗?”罗贯中笑着说:“素材就像米,多备点总没错,煮粥、做饭、做糕点,都能用——写故事也一样,多一个细节,故事就多一分真实。”

这时候的他,还没开始写《三国演义》,但已经成了“最懂三国的人”——既有正史的底子,又有民间的趣味,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三国宇宙总编剧”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 “三国宇宙总编剧”:《三国演义》的“创作秘辛”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忙着打仗,罗贯中却躲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小茶馆里,开始了他的“大项目”——写《三国演义》。那会儿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跟着施耐庵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也攒够了三国素材,终于要“动手”了。

茶馆老板跟他熟,特意给了他一个靠窗的位置,还说:“罗郎君,你尽管写,茶水我管够,要是写好了,我第一个听你讲!”罗贯中倒也不客气,每天早上抱着素材本就来,一写就是一天,饿了就吃碗茶馆的阳春面,渴了就喝杯热茶,活像个“网文作者”。

不过他写《三国演义》,可不像现在的作者“自由发挥”,他有个“创作原则”:“七分实,三分虚”——七分是正史里有的,三分是自己编的,但编的部分得“合理”,不能瞎编。比如“草船借箭”,正史里是孙权的事,可罗贯中却把它安在了诸葛亮身上。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诸葛亮是‘三国宇宙’的‘主角’之一,得给他加戏啊!要是把‘草船借箭’给了孙权,诸葛亮的‘聪明’就少了个例子,读者不爱看。”

你看,这就是“总编剧”的思路——不光要尊重历史,还得考虑“观众喜好”。他写“桃园三结义”也是这样,正史里只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没说“结义”的事,可罗贯中却编了段“桃园里拜天地、喝血酒”的戏,还加了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果这段戏成了《三国演义》里最火的片段,直到现在,还有人模仿“桃园结义”。

罗贯中写故事还特别会“制造悬念”。比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他先写华雄连杀俞涉、潘凤两个大将,吓得诸侯们“面如土色”,然后关羽才站出来说“我去斩华雄”,曹操给关羽倒了杯热酒,关羽说“等我斩了华雄再喝”,结果没一会儿,关羽就提着华雄的头回来了,酒还热着。

这段戏,短短几百字,有紧张的氛围,有英雄的出场,还有“温酒”这个细节,看得人热血沸腾。后来茶馆老板看了这段,拍着桌子说:“罗郎君,你这写得比说书人讲的还精彩!我要是说书,就按你这个写的讲!”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特别“宠读者”。有次他写“赵云长坂坡救主”,本来想写赵云杀了五十个曹将,结果茶馆里的老茶客跟他说:“罗郎君,赵云这么厉害,杀五十个太少了,得杀一百个,才够威风!”罗贯中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改成了“赵云在长坂坡杀了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士兵无数”——还加了段赵云抱着阿斗,在曹营里“七进七出”的戏,让赵云的“勇猛”更突出。

不过“总编剧”也有“头疼”的时候。比如写“诸葛亮骂死王朗”,他想了三天三夜,才想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这段台词。写完后,他自己念了一遍,觉得“够狠”,才满意地记下来。后来这段台词成了“名场面”,甚至现在还有人模仿“诸葛亮骂王朗”的语气说话。

《三国演义》写了整整十年,期间罗贯中搬了三次家,换了四个茶馆,但不管走到哪,他都带着那十几本素材本。有次他生病发烧,还惦记着写“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躺在床上跟茶馆老板说:“我要是走了,你就把我的素材本交给懂三国的人,让他们把《三国演义》写完。”好在他后来病好了,终于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初稿。

初稿完成那天,罗贯中请茶馆老板和几个老茶客吃饭,还把《三国演义》念给他们听。老茶客们听得入了迷,有人说:“罗郎君,你这书要是印出来,肯定比《水浒传》还火!”罗贯中笑着说:“我不求它火,只求后人读三国的时候,能记住刘关张的忠义,诸葛亮的聪明,曹操的雄才——这就够了。”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三国宇宙总编剧”这个雅号,开始在杭州的茶馆里传开了。有人说:“罗贯中就是把三国写成‘大戏’的人,他不是在写历史,是在‘编三国宇宙’。”这个雅号,既幽默,又精准,一下子就把罗贯中的特点说透了——他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创作了一个三国世界”。

第四章 细节控的“职业操守”:为一把刀较真三年

成为“三国宇宙总编剧”后,罗贯中没闲着,反而更“较真”了——他要给《三国演义》“打磨细节”,小到人物的衣服,大到战场的地形,都要“符合三国的样子”。有人说他“太较真”,可他却说:“细节是故事的‘骨头’,骨头不硬,故事就立不起来。”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为“青龙偃月刀”较真了三年。一开始,他在《三国演义》里写“关羽造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可后来他跟一个铁匠铺老板聊天,老板说:“罗郎君,不对啊!三国时候的刀,都是短刀,没有这么长的偃月刀,偃月刀是宋朝才有的!”

罗贯中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他之前写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是参考了民间传说和戏台表演,没查过正史里的兵器。他赶紧回去查《三国志》,发现《三国志》里只说“关羽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没说用的是刀,更别说青龙偃月刀了。

这下罗贯中犯难了:改吧,读者已经习惯了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改了会失望;不改吧,又不符合历史事实。他琢磨了三年,期间还去了河南、陕西的几个博物馆,看了三国时期的兵器,又跟史官、铁匠聊了很多,最后想出了个“折中办法”——在《三国演义》里加了句“关羽所使大刀,形似偃月,时人谓之‘青龙刀’”,既保留了“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又加了个“时人谓之”,暗示这是当时人的称呼,不是正史里的名字。

后来有学者说,罗贯中这个处理太聪明了——既满足了读者的“英雄想象”,又没完全违背历史。而那个铁匠铺老板,后来也成了《三国演义》的“粉丝”,每次有人来买刀,他都会说:“你知道吗?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还是罗贯中先生‘设计’的呢!”

罗贯中对“地理细节”也很较真。他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搞清楚祁山的地形,专门去了甘肃祁山,还跟着当地的向导走了一遍“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向导跟他说:“祁山有个‘木门道’,两边都是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当年诸葛亮就是在这儿射死张合的。”

罗贯中赶紧记下来,还画了张简易的地图,后来写“木门道张合中计”,就根据这张地图,写了“张合追至木门道,忽闻山上鼓声大作,矢石如雨,张合中箭而亡”,连“矢石如雨”这个细节,都是根据向导说的“两边山上能往下扔石头”来的。

还有一次,他写“刘备三顾茅庐”,为了确定茅庐的位置和样子,专门去了湖北襄阳的隆中(传说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他看到隆中里有个小茅屋,周围有竹林、菜园,还有一条小溪,就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三国演义》:“玄德来到隆中,见一茅庐,前有竹林,后有小溪,院内有菜园,乃孔明所居也。”读者看了,就像真的去过隆中一样。

罗贯中对“人物对话”也很较真。他写曹操的话,总是带着“霸气”,比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写诸葛亮的话,总是带着“智慧”,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张飞的话,总是带着“豪爽”,比如“俺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一战?”

有次他写“曹操煮酒论英雄”,本来想写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他觉得不够“霸气”,就改了好几遍,最后改成“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加了句“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既突出了曹操的自信,又贬低了袁绍,更符合曹操的性格。

有人问罗贯中:“你这么较真,不累吗?”他笑着说:“累啊,但看到读者说‘这段写得像真的一样’,就觉得值了。我是‘三国宇宙总编剧’,要是细节出了错,那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

这种“较真”,也让《三国演义》成了“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后来的读者,不管是看故事,还是学历史,都爱读《三国演义》——因为里面的细节太真实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而罗贯中这个“细节控”,也成了后世作家的“榜样”——写故事,不光要会编,还得会“较真”。

第五章 三国Ip“祖师爷”:从说书棚火到千年后

《三国演义》定稿后,罗贯中找了个书坊(古代的印刷厂)印书。书坊老板一开始不愿意,说:“罗郎君,现在天下大乱,谁还有心思读三国啊?印出来怕是卖不出去。”罗贯中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只要印出来,肯定有人买——要是卖不出去,我自己包了!”

结果书一印出来,就被抢疯了。茶馆的说书人最先买,因为里面的故事比他们自己编的还精彩,细节还多;读书人也买,因为里面有历史,还比正史有趣;甚至连当兵的都买,说要“学诸葛亮的计谋”。书坊老板又惊又喜,赶紧加印了好几次,还跟罗贯中说:“罗郎君,你这书比《论语》还卖得好,你可真是个‘写书天才’!”

罗贯中却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他说:“我只是把大家爱听的三国故事,整理成了一本书而已。”可他没想到,《三国演义》不仅在当时火了,还成了“千年顶流Ip”——从元朝到现在,不管是说书、唱戏、写小说,还是拍电影、电视剧、做游戏,都离不开“三国”,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他写的《三国演义》。

先说“戏曲”。明朝的时候,“三国戏”就成了最火的戏种,不管是京剧、昆曲,还是地方戏,都有“三国戏”。比如京剧里的《长坂坡》《借东风》《华容道》,全是从《三国演义》里来的。戏班里的演员,要是不会演“三国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角”。有次罗贯中去看戏,看到演员演“诸葛亮借东风”,还特意加了段“披发仗剑”的动作,觉得比自己写的还精彩,忍不住鼓掌叫好。

到了清朝,“三国戏”更火了。乾隆皇帝都爱听“三国戏”,还让宫里的戏班专门演《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有个戏班为了讨好乾隆,还把《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改成了“大团圆结局”,结果乾隆说:“不对!罗贯中写的‘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吓退司马懿,改了就不好看了——还是按原着演!”你看,连皇帝都成了《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还得按罗贯中的“剧本”来。

再说“小说”。明清的时候,很多作家都模仿罗贯中,写“历史演义小说”,比如《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全是跟着《三国演义》的“套路”来的——既有历史,又有虚构,还有英雄人物。有个作家写《隋唐演义》的时候,还专门去找罗贯中的后人,想“借鉴”《三国演义》的写作技巧。罗贯中的后人笑着说:“我爷爷说了,写历史演义,关键是‘七分实,三分虚’,还得有‘英雄气’——你要是能做到这两点,就能写好。”

到了近代,《三国演义》又成了“影视Ip”。1994年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几乎是按《三国演义》原着拍的,播出后火遍全国,连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聪明,曹操多疑”。后来拍的《赤壁》《三国》等电影、电视剧,也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有次导演拍《赤壁》,还专门研究《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赤壁”细节,说:“罗贯中写的‘火烧赤壁’太精彩了,我们得尽量还原,不能让观众失望。”

现在更不用说了,“三国Ip”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里的《王者荣耀》《三国志》游戏,里面的英雄人物全是从《三国演义》里来的;街上的“三国主题餐厅”,菜单上都写着“草船借箭(蔬菜船)”“火烧赤壁(辣子鸡)”;甚至连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都有《三国演义》的改编版。有人说:“现在的人,就算没读过《三国演义》,也肯定知道‘桃园三结义’‘空城计’——这就是罗贯中的‘魔力’。”

罗贯中要是知道自己写的《三国演义》这么火,肯定会笑着说:“我只是个‘三国宇宙总编剧’,没想到这个‘宇宙’能火一千年。”而他这个“三国Ip祖师爷”的雅号,也越来越多人知道——因为大家都明白,没有罗贯中,就没有现在这么精彩的“三国世界”。

第六章 幕后“总编剧”的晚年:改稿到最后一刻

罗贯中晚年的时候,住在江苏淮安,跟施耐庵做了邻居。那会儿施耐庵已经去世了,罗贯中一边帮施耐庵整理《水浒传》的遗稿,一边修改《三国演义》——他总觉得《三国演义》还有“改进空间”,比如某个细节不够好,某段对话不够精彩,都要改一改。

他改稿的时候,还是老习惯,喜欢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素材本和笔,旁边放一杯热茶。有次邻居家的小孩问他:“罗爷爷,你都写好了,为什么还要改啊?”罗贯中笑着说:“就像你写作业,写完了要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错字,有没有漏题——我写《三国演义》也一样,改一遍,就好一点,读者看了也更开心。”

他晚年改得最多的,是“诸葛亮的晚年”。一开始,他写“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只是简单地写“孔明不省人事,溘然长逝”,后来他觉得不够“感人”,就加了段诸葛亮临终前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取纸笔,写了遗表,又唤杨仪入帐,授以密计,吩咐曰:‘吾死之后,可缓缓退兵,不可发丧……’言讫,昏绝。少顷,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曰:‘吾今死矣,平生所学,已着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汝等可传与后人,勿使湮没。’言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溘然长逝。”

这段细节一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就更突出了——即使快死了,还在惦记着“退兵”“传书”,让读者看了都忍不住流泪。邻居看了这段,说:“罗郎君,你这段写得太感人了,我读一次哭一次。”罗贯中说:“诸葛亮是个好人,也是个英雄,我得把他的‘好’写出来,让后人记住他。”

罗贯中晚年还做了件“大事”——他把《三国演义》的“版本”定了下来。之前《三国演义》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加了“民间传说”,有的删了“历史细节”,乱得很。罗贯中花了两年时间,把这些版本整理了一遍,去粗取精,最后定了个“最全版本”,还写了篇《序》,说:“吾作《三国演义》,非为功名,非为钱财,实为传三国之忠义,播华夏之文化——愿后人读之,知三国之英雄,懂华夏之精神。”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罗贯中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他去世前,还把《三国演义》的手稿交给了儿子,说:“我死之后,你要把这本书好好传下去,别让它丢了——要是有人想改,就让他们改,但别改‘忠义’二字,这是《三国演义》的‘根’。”

罗贯中的儿子没辜负他的期望,把《三国演义》的手稿好好保存了下来,还传给了后人。后来《三国演义》越来越火,成了“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跟《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齐名。有人说:“《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里最‘接地气’的,因为它写的是英雄,讲的是忠义,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看懂,都能喜欢。”

现在,如果你去江苏淮安,还能看到“罗贯中故居”,里面有他当年写作用的桌子、笔砚,还有他整理的《三国演义》手稿复制品。故居的院子里,还有一棵老槐树,据说就是罗贯中当年改稿时坐的那棵——虽然树已经老了,但每年春天还是会开花,就像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一样,虽然过了几百年,还是会“开花结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说,罗贯中是“最被低估的作家”,因为他写的《三国演义》太火了,反而没人记住他这个“作者”;也有人说,罗贯中是“最成功的‘总编剧’”,因为他写的“三国宇宙”,比任何“Ip”都火,都持久。不管怎么说,罗贯中用自己的笔,把三国故事写成了“传世经典”,把“忠义”二字刻进了中国人的心里。

他的雅号“三国宇宙总编剧”,不仅是对他的幽默调侃,更是对他的最高评价——因为他不仅写了一本《三国演义》,还创造了一个“三国世界”,而这个世界,还会继续火下去,继续影响更多的人。毕竟,能把历史写成“千年顶流Ip”的人,不多,罗贯中算一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