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92章 左宗棠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92章 左宗棠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左公笑传:那个抬着棺材闯天下的“湖南倔老头”

第一章 科举考场的“落榜钉子户”:秀才的倔强与“卧龙梦”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的左家添了个男娃,老爷子左观澜抱着襁褓里的小家伙端详半天,给取了个名儿“宗棠”,字“季高”。谁也没料到,这娃将来能折腾出“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排场,更没料到他早年最愁的事儿,是科举考场那几张破卷子。

左家算不上大富大贵,却是书香门第,爷爷左人锦是秀才,爸爸左观澜也是秀才,按理说左宗棠该顺着“科举—功名—做官”的路子走。可这孩子打小就有点“不按常理出牌”:别的娃捧着《四书五经》死记硬背时,他偷偷翻起了爷爷藏的《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用现在的话说,别人在卷文化课,他偏去啃地理和军事百科。

15岁那年,左宗棠第一次试水长沙府试,没想到一把就中了秀才,可接下来的乡试、会试,却成了他这辈子的“魔咒”。道光十二年(1832年),20岁的左宗棠第三次考乡试,本来卷子又没入考官眼,多亏当年是“恩科”,主考官破例挑了些“遗卷”补录,这才捞了个举人。可谁能想到,这竟是他科举生涯的“天花板”。

之后的六年里,左宗棠三次冲击会试,次次名落孙山。第三次落榜时,他盯着榜单愣了半天,突然把笔墨纸砚一推,说了句惊世骇俗的话:“科举这玩意儿,糊弄人的!” 这话要是放别人嘴里,八成要被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左宗棠真就扭头不干了——他回家把《四书五经》塞到床底,扛起锄头下了地,一边种庄稼,一边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

那会儿的读书人都以中进士为荣,左宗棠却反向操作,给自己取了个外号“今亮”,意思是“当代诸葛亮”。乡邻们背地里笑他:“一个落榜举人,还敢自比卧龙?怕不是种地种糊涂了!” 左宗棠听见了也不恼,反而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那股子“我就是这么牛”的倔劲儿,隔着门板都能飘出来。

不过这“当代卧龙”也不是光说不练。他在乡下种地时,还帮着邻里乡亲看风水、定水渠,甚至给地方官出主意治理水灾。有次湘阴知县遇到河堤决口的难题,急得团团转,有人说“找左举人去”,左宗棠背着锄头就来了,围着河堤转了三圈,随手画了张图纸,说“从这儿挖沟引流,那儿筑坝挡水”,照着做居然真成了。一来二去,“左举人比县官还管用”的名声,在湖南地界传开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落榜秀才”还成了抢手的“上门女婿”。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刚中举,湘潭富户周系舆就找上门来,说要把女儿周诒端嫁给她。要知道那会儿的左宗棠一穷二白,连彩礼都拿不出,周家却倒贴嫁妆,就因为周老爷子说了句:“这小伙子别看没中进士,将来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周老爷子的眼光比科举考官准多了——后来左宗棠官至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周诒端也成了人人羡慕的“左夫人”,这桩“下嫁”成了晚清最成功的“天使投资”。

在乡下蛰伏的那些年,左宗棠一边陪老婆读书,一边接着“搞副业”:帮人整理古籍,给商户规划漕运路线,甚至还写了本《朴存阁农书》,把种地的经验都总结了一遍。有人问他:“你就甘心一辈子当农民?” 左宗棠捋着胡子笑:“诸葛亮不也在南阳卧了十年吗?我这叫‘待时而动’。” 他大概没想到,这“待”,就待到了四十岁——而叫醒这头“湖南倔驴”的,是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战火。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救火队员”:从幕僚到“左司令”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路过长沙,指名要见那个“今亮”左宗棠。两人在船上聊了一整夜,从新疆边防聊到东南海防,林则徐拍着左宗棠的肩膀说:“将来平定新疆,非你不可!” 这话当时没人当真,连左宗棠自己都觉得是老前辈客气——毕竟那会儿他还是个连正经官职都没有的“乡野村夫”。可谁能想到,十年后,这话竟成了他人生的“剧本大纲”。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打来了,一路势如破竹,转眼就围住了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人又提了一嘴:“找左宗棠啊!” 张亮基赶紧派人拿着聘书去请,可左宗棠摆起了“卧龙的架子”——不去。张亮基没办法,又派了个心腹带着厚礼再去,还传话:“你要是不来,长沙城破了,你家也跑不了!” 这话戳中了左宗棠的软肋,他这才背着包袱进了城,成了张亮基的幕僚。

所谓“幕僚”,说白了就是“无编制的参谋”,可左宗棠一上任就把自己当成了“代省长”。他白天跟着张亮基巡查城防,晚上趴在桌上画防御图,连士兵吃多少粮、弓箭备多少支都算得清清楚楚。太平军攻城最急的时候,左宗棠亲自登上城楼,拿着令旗指挥放炮,有个副将不听指挥,他抬手就给了人家一耳光:“再敢磨蹭,老子斩了你!” 要知道那会儿他连个九品芝麻官都不是,居然敢打朝廷命官,也就这湖南倔老头干得出来。

更神的是,左宗棠还出了个“阴招”:让人在城楼上架起大鼓,白天黑夜不停地敲,又让士兵们轮流喊“援军到了”。太平军本来打了半年没进城,心里就发虚,听见鼓声和喊声,还真以为清军援兵来了,连夜撤了围。长沙解围后,张亮基对着左宗棠作揖:“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左宗棠倒不客气:“早听我的,也不至于折腾这么久。”

张亮基调走后,新巡抚骆秉章又来了,照样把左宗棠请当幕僚,而且放权放得更彻底——“大小事都听左先生的”。有回湖北巡抚官文派人来湖南要粮,左宗棠觉得“湖北自己有粮,就是想占便宜”,直接把公文扔了,还回了封信把官文骂了一顿。官文气得跳脚,告到咸丰皇帝那儿,说“左宗棠一个幕僚,竟敢欺辱封疆大吏”。咸丰帝本来想治左宗棠的罪,多亏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求情,说“左宗棠是湖南的顶梁柱,杀了他,湖南就完了”,这才不了了之。

这事儿过后,左宗棠“湖南师爷第一凶”的名声传遍了官场,可也没人敢再惹他——毕竟他确实有本事。在他的打理下,湖南成了清军对抗太平天国的“后勤基地”,粮饷、兵源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好几次快撑不下去了,都是左宗棠从湖南调粮调兵救了他。曾国藩后来回忆:“没有左宗棠,湘军早垮了。”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终于给了左宗棠一个正经官职——四品京堂候补,让他跟着曾国藩办军务。这下左宗棠可算“鸟枪换炮”了,他跑到湖南招兵买马,拉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取名“楚军”。别人招兵都找老实巴交的农民,左宗棠偏要挑“山里的猎户、码头的搬运工”,说“这些人能打能扛,比书生管用”。楚军刚组建,就碰上太平军攻打杭州,左宗棠带着队伍往浙江赶,一路上边走边打,居然把太平军挡在了衢州城外。

有回打仗,左宗棠的大营被太平军偷袭,手下人劝他“赶紧撤”,他却坐在椅子上不动,指着帐外说:“谁要是敢退,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说着拿起一把刀冲了出去,士兵们见主帅这么拼命,也跟着往上冲,居然把太平军打跑了。事后有人问他:“你就不怕死?” 左宗棠咧嘴一笑:“我要是死了,谁来收拾这些乱臣贼子?” 这股子不要命的倔劲儿,成了楚军最狠的“战斗力”。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浙江巡抚,从“无编制幕僚”变成了“封疆大吏”。他在浙江搞起了“铁腕治理”:一边打仗,一边恢复生产,还办起了书局、学堂。有人说他“太急功近利”,左宗棠回了句:“都快亡国了,还慢悠悠地来?” 就是凭着这股子“急脾气”,他用了三年时间,硬是把浙江的太平军赶了出去,还顺便平定了福建的残余势力。清廷大喜,封他为“一等恪靖伯”——那个曾经的落榜秀才,终于靠自己的本事,挣来了比进士还风光的爵位。

第三章 洋务运动的“技术宅男”:造船、办厂样样行

平定太平天国后,左宗棠没闲着——他盯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心里犯了嘀咕:“人家用轮船打仗,我们还划着木船,这哪打得过?” 于是他给朝廷写了份奏折,说“要办造船厂,学西方技术,不然迟早要被欺负”。那会儿的清廷官员要么怕“学洋玩意儿丢祖宗的脸”,要么觉得“花钱太多不划算”,可左宗棠不管这些,软磨硬泡了半年,终于拿到了办厂的许可。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圈了块地,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可是中国近代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造船厂。办厂这事儿,左宗棠干得比打仗还较真:从国外请来工程师,买最先进的设备,还办了所“船政学堂”,专门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有人说“请洋人太花钱”,左宗棠算过一笔账:“买一艘外国轮船要几十万两银子,自己造只要一半,划算!”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洋工程师摆架子,动不动就罢工要涨工资;工人都是农民出身,连图纸都看不懂;朝廷的拨款还老是拖延。有回洋工程师说“这活儿没法干了”,收拾东西要走,左宗棠直接派人把船厂大门锁了,说:“要么把技术教给中国人,要么哪儿也别去!” 洋工程师没办法,只好乖乖留下教技术。对于工人,左宗棠请了学堂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从基础的算术教起,还规定“学会技术的涨工资”,没几个月,工人居然能跟着洋人一起造船了。

更有意思的是,左宗棠还亲自当“监工”。有回他去船厂视察,看见有个工人把铆钉钉歪了,上去就把锤子夺过来,自己蹲在那儿钉了起来,边钉边骂:“造军舰是要命的事儿,你敢糊弄?” 工人吓得脸都白了,从此再也没人敢偷懒。同治八年(1869年),福州船政局造出了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那天,左宗棠专程从西北赶回来,站在码头笑得合不拢嘴,对着轮船喊:“咱中国人也能造大船了!” 这艘船后来成了福建水师的主力舰,在海上巡逻了十几年。

除了造船,左宗棠还盯上了“机器制造”。同治七年(1868年),他在西安创办了“西安机器局”,专门造枪炮弹药。那会儿西北打仗缺军火,清军的鸟枪打不远,左宗棠就照着外国步枪的样子,让工匠仿制,居然造出了“射程比洋枪还远”的步枪。有回士兵拿着新枪打仗,太平军以为清军换了洋枪,吓得往后退,左宗棠在阵前笑得直拍大腿:“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

不过这“技术宅男”也有犯难的时候。办厂需要大量的煤和铁,可当时中国的煤矿都是手工开采,产量低得可怜。左宗棠就派人去湖南、湖北找煤矿,还请了外国工程师帮忙勘探。有回在湖南郴州找到了一个大煤矿,可工人不会用机器采煤,左宗棠就从福州船政局调来了技术工人,手把手教他们用蒸汽机抽水、挖煤。没过多久,煤矿就开始出煤了,不仅供船厂用,还卖给了其他工厂,居然赚了不少钱。

有人问左宗棠:“你一个打仗的将军,怎么对办厂这么上心?” 左宗棠叹了口气:“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天朝上国,什么都比别人强,可打了这么多败仗,才知道人家的技术比我们先进。要是再不学,将来还得受欺负。” 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后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比如严复、邓世昌,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近代化的“排头兵”。而左宗棠自己,也从“打仗能手”变成了“洋务干将”,和曾国藩、李鸿章一起,被后人称为“洋务派三巨头”——只不过比起曾国藩的“稳”和李鸿章的“滑”,左宗棠的洋务办得更“倔”,也更“实”。

第四章 新疆战场的“抬棺战神”:不收复失地不罢休

同治六年(1867年),新疆出大事了: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带兵入侵,占了南疆;沙俄也趁火打劫,抢了伊犁。清廷内部吵成一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说“新疆太远,丢了就丢了,不如把钱用来办海防”;左宗棠拍着桌子反驳:“新疆是中国的胳膊腿,丢了新疆,甘肃、陕西就保不住,京城也得受威胁!” 这场“海防塞防之争”,成了晚清最关键的一次战略抉择。

左宗棠越吵越激动,干脆给朝廷写了份万字奏折,把新疆的重要性一条条列出来,最后说:“臣愿带兵出征,不收复新疆,誓不还朝!” 慈禧太后被他的倔劲儿打动了,一拍桌子:“就听左宗棠的!” 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让他带兵去收复失地。

可出征的难题比山还多:首先是钱,打一场仗要几千万两银子,清廷只给了几百万,剩下的得自己想办法;其次是粮,新疆千里戈壁,运粮要走几千里路,损耗极大;最后是兵,楚军虽然能打,但长途跋涉到西北,战斗力会不会下降还是个问题。左宗棠倒不慌,他说了句:“钱不够就借,粮不够就运,兵不够就练,反正新疆必须收回来!”

为了凑钱,左宗棠找外国银行借了1375万两银子,有人骂他“卖国求荣”,左宗棠回怼:“借洋钱是为了救国,等收了新疆,再慢慢还!” 为了运粮,他修了一条从甘肃到新疆的“运粮大道”,还雇了几千头骆驼、骡子,组成了“沙漠运输队”,甚至让人在沿途种了几十万棵树——后来这条道被称为“左公柳”,至今新疆还有不少地方能看到这些树。为了练兵,他把楚军和当地清军合在一起,每天让士兵在沙漠里跑圈、练枪法,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炮兵部队”,装备了自己造的火炮。

光绪二年(1876年),64岁的左宗棠带着大军出发了。出发前,他做了件惊世骇俗的事: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跟着自己。手下人吓了一跳,问他:“大人,您这是干啥?” 左宗棠摸着棺材说:“我老了,这次去新疆,要么收复失地,要么死在那儿,这口棺材就是我的归宿!” 这“抬棺出征”的壮举,一下子点燃了全军的士气,士兵们个个喊着“跟着左大人,誓死收复新疆”。

打仗的时候,左宗棠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打北疆的乌鲁木齐,再打南疆的喀什噶尔。攻打乌鲁木齐时,叛军仗着城高墙厚负隅顽抗,左宗棠让人在城外架起火炮,轰了三天三夜,城墙塌了个大口子,清军一拥而入,只用了十天就拿下了乌鲁木齐。有个叛军头领想投降,左宗棠说:“早干啥去了?现在投降晚了!” 一刀把他斩了——这就是“左公的脾气”,要么不打,要打就往死里打。

拿下北疆后,左宗棠休整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就向南疆进军。南疆的阿古柏知道打不过,服毒自杀了,他的儿子们互相残杀,叛军乱成一团。左宗棠趁机下令进军,清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吐鲁番、库车、阿克苏,最后在喀什噶尔追上了叛军残余势力。有个叛军头领想逃到俄国,左宗棠早就派人生擒了他,押回京城问斩。到光绪三年(1877年)年底,新疆除了伊犁被沙俄占着,其他地方全被收复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左宗棠就把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收了回来,这在晚清对外战争中,简直是“奇迹”。

接下来就是要回伊犁了。沙俄仗着自己是强国,不肯还伊犁,还说“要伊犁可以,得给我们好处”。清廷派崇厚去谈判,这家伙胆子小,居然和沙俄签了个《里瓦几亚条约》,把伊犁周边的土地都割给了沙俄,只换回来一个空壳子。左宗棠气得差点吐血,说:“崇厚这小子是卖国贼!必须重新谈,不然我就带兵打过去!” 他一边给朝廷上书,一边把大军开到伊犁附近,摆出一副“打不赢就不撤兵”的架势。

沙俄没想到左宗棠这么硬气,赶紧重新派人谈判。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和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还是割了点地,但总算把伊犁收了回来。消息传到左宗棠耳朵里,他正在吃饭,放下筷子哭了:“伊犁回来了,新疆全回来了!”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70岁了,从抬棺出征到收复伊犁,他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把自己的晚年都献给了新疆。后来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么拼命?” 左宗棠说:“新疆是祖宗留下的土地,我不能让它在我手里丢了,不然死后没脸见祖宗!”

第五章 朝堂上的“硬骨头”:敢跟李鸿章叫板的倔老头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成了清廷的“顶梁柱”,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级别。可他这“宰相”当得一点都不“圆滑”,在朝堂上还是那股子“谁不服就怼谁”的倔劲儿,尤其是跟李鸿章,简直是“天生的对头”。

李鸿章比左宗棠小11岁,两人都是曾国藩的“门生”,早年还一起打过太平天国,可后来因为政见不同,成了“死对头”。李鸿章主张“海防优先”,觉得“新疆不重要,能省点钱就省点钱”;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觉得“新疆丢不得,海防也得搞”。每次朝堂上讨论这事,两人都能吵起来。有回李鸿章说“新疆是块飞地,花钱守着不值当”,左宗棠立马站起来反驳:“新疆有粮有矿,怎么是飞地?你要是敢丢新疆,将来祖宗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气得李鸿章脸都白了,转头就给慈禧太后递奏折,说“左宗棠太固执,不宜在军机处任职”。

可左宗棠才不怕李鸿章的打压。有回李鸿章想把福州船政局收归自己管,左宗棠直接上书朝廷:“船政局是我创办的,李鸿章懂造船吗?让他管就是瞎折腾!” 慈禧太后没办法,只好让左宗棠继续管船政局。还有一次,李鸿章推荐自己的亲信当福建巡抚,左宗棠说“这人只会拍马屁,没真本事”,硬是把这事搅黄了。有人劝左宗棠:“李鸿章势力大,别跟他对着干了。” 左宗棠哼了一声:“我不管他势力大不大,只要是为了国家好,我就敢说!”

除了跟李鸿章叫板,左宗棠还敢“怼”朝廷的权贵。有回户部尚书阎敬铭想削减新疆的军费,左宗棠直接跑到户部,把账本往桌上一拍:“新疆驻军一万多人,每人每天要吃一斤粮,你自己算,这钱能不能减?” 阎敬铭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不削减军费了。还有个亲王想让左宗棠给自己的亲信安排个官职,左宗棠说:“官职是给有本事的人的,不是给关系户的。” 亲王气得够呛,可也没办法——谁让左宗棠立了大功,连慈禧太后都让他三分呢?

不过这“硬骨头”也有“柔情”的时候。他在西北打仗时,见当地老百姓穷得没饭吃,就下令开仓放粮,还让人教老百姓种水稻、种棉花。有回他路过一个村子,看见一个老太太抱着孙子在哭,问了才知道老太太的儿子打仗死了,家里没吃的。左宗棠立马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银子给老太太,还让人给她送粮食。后来老太太逢人就说:“左大人是活菩萨啊!” 左宗棠听了却说:“我不是活菩萨,我只是不想让老百姓再受苦。”

他对自己的手下也特别好。有个叫刘锦棠的将领,在收复新疆时立了大功,左宗棠就上书朝廷,推荐他当新疆巡抚。刘锦棠怕自己干不好,左宗棠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打仗这么厉害,治理新疆肯定也行,放心去干,出了事我担着!” 刘锦棠果然没辜负左宗棠的期望,在新疆搞起了屯田、办学,把新疆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刘锦棠回忆:“没有左大人,就没有我的今天。”

可朝堂上的明枪暗箭还是躲不过。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主动请缨去前线打仗,慈禧太后却让他去福建督办军务,实际上是把他“架空”了。李鸿章趁机和法国议和,签了个《中法新约》,虽然没割地赔款,但也丢了不少利益。左宗棠气得吐血,说:“李鸿章这是卖国!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这么窝囊过!” 没过多久,他就病倒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73岁的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死前,他还拉着身边的人说:“新疆不能丢,海防不能松……” 消息传到京城,慈禧太后叹了口气:“左宗棠一死,朝廷少了个硬骨头啊!” 李鸿章听说后,沉默了半天,说了句:“左季高虽然倔,但他确实是个忠臣。”

第六章 左公身后事:倔老头的“遗产”有多值钱?

左宗棠死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影响了中国近百年。

首先是那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要是没有左宗棠抬棺出征,新疆可能早就从中国的地图上消失了。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在新疆设省,正式把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这其中离不开左宗棠的努力。直到今天,新疆依然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的“左公柳”还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倔老头的故事。

其次是他创办的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后来发展成了福建船政局,培养出了严复、邓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人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让中国人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成了民族英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这些人,都是左宗棠洋务运动播下的“种子”。

还有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左宗棠一辈子不爱读死书,只爱学有用的学问,这种“务实”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后来的维新派、革命派,都把左宗棠当成“榜样”,说他“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就连**都评价他:“左宗棠是近代中国最会打仗的人之一,他收复新疆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生前那么“倔”,死后却成了“网红”。民间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抬棺出征”“怒怼李鸿章”“左宗棠鸡”(其实是福建的一道菜,因为左宗棠爱吃而得名)。甚至还有人把他的名言编成了顺口溜:“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个曾经的落榜秀才,到最后居然成了比进士还出名的“人生赢家”。

有人说左宗棠是“愤青”,有人说他是“战神”,有人说他是“洋务先驱”,但归根结底,他就是个“湖南倔老头”——倔得认死理,倔得不怕死,倔得心里只装着国家和老百姓。在晚清那个“跪着求和”的年代,左宗棠用他的“倔”,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用他的“拼”,保住了中国的大片河山。

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的一生,只要做几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的事,就不算白活。” 左宗棠做到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更对得起“中国人”这三个字。这个倔老头,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他的故事,还会一直流传下去;他的精神,还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毕竟,能抬着棺材去收复国土的人,怎么可能被忘记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