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1章 杨溥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1章 杨溥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杨溥:明朝“佛系硬核”文臣传——从诏狱“读书卷王”到三朝辅政的“职场老好人”

第一章 洪武末年的“慢热学霸”:福建书生的“考编慢车道”

要是把明朝初年的科举考场比作“快节奏选秀现场”,杨荣是一上来就炸场的“实力黑马”,那杨溥绝对是“厚积薄发”的慢热选手——别人29岁就中进士当京官,他硬是等到32岁才敲开“朝廷编制”的大门,走的就是“稳扎稳打”的“考编慢车道”。

洪武五年(1372年),杨溥出生在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的一个读书家庭,比杨荣小一岁,算是“同期生”,但两人的“成长剧本”完全不一样。杨荣是“从小卷到大”,三岁背唐诗、十岁写策论,活脱脱“别人家的孩子”;杨溥则是“慢慢来”,小时候不爱跟人比,别的小孩抢着背书显能耐,他总躲在角落里“细嚼慢咽”,连先生都忍不住说:“这孩子不是笨,是太‘沉得住气’——一篇《孟子》别人三天背完,他要五天,但他能说出每句话的三层意思,比那些‘背完就忘’的强多了。”

杨溥的“慢”还体现在“考编节奏”上。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23岁的他第一次考乡试,没中,换别人可能会急得哭鼻子,他倒好,回家跟老爹说:“今年题太偏,我准备得不够细,明年再考。”第二年再考,还是没中,他又说:“这次是作文没写好,得再练半年。”就这么“考一次总结一次”,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32岁的他才终于考上举人,接着又在建文二年(1400年)的会试、殿试里“过关斩将”,中了二甲进士——跟杨荣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算是“职场同班同学”,但这时候杨荣已经在翰林院混了两年脸熟,杨溥才刚“入职报到”。

不过“慢”也有慢的好处,杨溥的“稳”从入职第一天就藏不住。他被分到翰林院当编修,跟杨荣做一样的“文案工作”,别人写文书都是“赶工期”,写完交差就完事,他却要“三查三改”:先查有没有错别字,再查有没有引用错典故,最后还要想“这句话皇帝看了会不会觉得别扭”。有一次,建文帝让翰林院写一篇《劝农诏》,杨荣写得又快又华丽,杨溥却磨磨蹭蹭写了三天,交上去的时候,建文帝翻了翻杨荣的稿子,又翻了翻杨溥的,最后说:“杨荣的稿子像‘花架子’,好看但不接地气;杨溥的稿子全是实在话,老百姓能看懂,就用杨溥的。”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份“稳”后来会成为他的“保命符”。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进南京,建文帝失踪,明朝换了“老板”。新老板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建文帝的旧臣——凡是写过骂他檄文的、反对过他的,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杨溥因为写过几篇给建文帝的“劝农文书”,没骂过朱棣,也没明确反对过“靖难”,本来能躲过一劫,可偏偏他有个“职场猪队友”——东宫官属里有人跟朱棣告状,说杨溥“私下跟建文帝的旧臣来往密切”,朱棣一听就火了:“刚换老板就搞小团体?先关起来再说!”

就这么着,刚入职两年的杨溥,还没来得及在翰林院站稳脚跟,就被扔进了“诏狱”(明朝专门关官员的监狱)——别人的职场是“步步高升”,他的职场开局是“直接坐牢”,堪称“明朝最惨新员工”。

第二章 诏狱十年的“读书卷王”:把监狱当“考研自习室”的狠人

要是说“坐牢”是职场的“终极噩梦”,那杨溥绝对是“把噩梦过成励志剧”的狠人——别人在诏狱里要么哭天抢地,要么愁得头发发白,他却在监狱里搞起了“读书计划”,硬生生把诏狱变成了“考研自习室”,一学就是十年,活脱脱“明朝监狱版卷王”。

诏狱的条件有多差?据史料记载,牢房里又黑又潮,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每天只有一顿“掺沙子的糙米饭”,还经常断水。跟杨溥同牢房的囚犯,有个官员刚关进来三天就崩溃了,天天喊“我要出去”,结果没半年就病死了;还有个武将受不了折磨,直接“装疯卖傻”,想混出去,最后被狱卒打得半死。只有杨溥不一样,刚进来的时候,他也慌过,但很快就冷静下来:“反正急也没用,不如趁这时间多看书,总比闲着发霉强。”

可监狱里哪来的书?杨溥想到了儿子杨旦。他托狱卒给家里带了张纸条,上面写着“给我送点书来,越多越好,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杂记,只要能看就行”。杨旦也是个孝顺孩子,收到纸条后,立马把家里的藏书打包,又去书店买了一堆,托人偷偷送进诏狱。从那以后,杨溥的牢房里就堆满了书,别人睡觉他看书,别人抱怨他背书,连狱卒都觉得奇怪:“这杨大人是不是疯了?都坐牢了还看书!”

杨溥不仅看书,还“沉浸式学习”。比如读《左传》,他会把里面的战争案例抄下来,分析“这个仗为什么赢”“那个决策错在哪”;读《论语》,他会写“读书笔记”,琢磨“这句话在朝堂上怎么用”“跟皇帝说话怎么引用”。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杨溥,就派太监去诏狱“看看他在干嘛”,太监回来报告:“杨溥正坐在一堆书里背书,怀里还揣着本《资治通鉴》,说‘趁现在有空,多学点治国的本事,将来万一能出去,还能给陛下干活’。”

朱棣听完,心里咯噔一下——他本来以为杨溥会恨他,没想到这人不仅不抱怨,还想着“将来给陛下干活”,顿时对杨溥有了好感。从那以后,朱棣就没再为难杨溥,还特意跟狱卒说:“给杨溥的饭好点,别让他冻着饿着,他的书要是看完了,再让他儿子送新的来。”就这么着,杨溥在诏狱里不仅没遭罪,还成了“特殊囚犯”,天天有书看、有饱饭吃,活脱脱“监狱里的学霸VIp”。

诏狱十年,杨溥读了多少书?据他后来回忆,“经史子集读了不下百部,笔记写了几十本”,相当于在监狱里“读完了一个古代版硕士学位”。更重要的是,这十年的“沉浸式学习”,让他从一个“只会写文书的小官”,变成了“懂历史、懂治国、懂人心”的“全能型人才”。后来有人问他:“诏狱十年苦不苦?”杨溥笑着说:“苦是苦,但要是没这十年,我可能一辈子都是个‘小文案’,成不了后来的杨溥。”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终于下令释放杨溥——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太子朱高炽需要帮手。当时朱高炽跟二儿子朱高煦争储,朱棣想给太子找个“稳重、有学问、还忠诚”的人,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诏狱里的杨溥:“这人心性稳,又懂治国,还没参与过党争,正好帮太子打理东宫事务。”就这么着,坐牢十年的杨溥,不仅没被“职场淘汰”,反而“因祸得福”,直接被调到东宫,成了太子朱高炽的“贴身谋士”,职场生涯迎来“惊天逆转”。

第三章 东宫的“佛系军师”:朱高炽的“定心丸”和“灭火器”

杨溥调到东宫后,很快就成了朱高炽的“定心丸”——朱高炽性格软,遇到事容易慌,杨溥则是“稳如老狗”,不管出多大事,他都能“慢悠悠”地想出办法;同时,他还是东宫的“灭火器”,不管是大臣之间闹矛盾,还是朱高炽跟朱棣闹别扭,他都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解,活脱脱“东宫第一佛系军师”。

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日子过得很“憋屈”——朱棣喜欢二儿子朱高煦,觉得朱高煦像他,能打仗,而朱高炽又胖又瘸,连走路都需要人扶,朱棣经常当着大臣的面骂朱高炽“没出息”。有一次,朱棣北征回来,听说朱高炽在东宫“处理政务太慢”,就把朱高炽叫过来骂了一顿,还说“你要是再这么没用,就别当太子了”。

朱高炽被骂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回到东宫就躲在书房里叹气,大臣们都不敢进去劝,只有杨溥端着一杯茶走进去,说:“殿下,陛下骂您,不是真觉得您没用,是怕您‘慢’出问题。您想啊,陛下常年在外打仗,东宫是国家的‘根本’,您要是慌了,东宫就乱了,国家也会慌。您得让陛下知道,您的‘慢’不是‘没用’,是‘稳’——每一件事都考虑周全,才不会出岔子。”

朱高炽一听,觉得有道理,就问:“那我该怎么跟陛下说?”杨溥说:“不用特意说,您把最近处理的政务整理出来,每一件事都写清楚‘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让陛下看看,您的‘慢’是有道理的。”朱高炽照着做了,朱棣看了东宫的政务记录,发现每一件事都处理得妥妥当当,没出一点错,果然不骂朱高炽了,还跟身边的人说:“太子虽然慢,但做事靠谱,有杨溥帮他,我放心。”

杨溥不仅能帮朱高炽“稳住老板”,还能帮东宫“调解矛盾”。东宫的官员里,有个叫黄淮的,性格急躁,跟另一个叫杨士奇的(没错,就是后来的“三杨”之一)经常因为“处理事务的速度”吵架——黄淮觉得“做事要快,不能拖”,杨士奇觉得“做事要稳,不能急”,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连朱高炽都劝不住。

杨溥知道后,没去批评谁,而是请两人吃饭。饭桌上,杨溥先给黄淮倒了杯酒,说:“黄大人,您的‘快’是好事,能抢时间,比如遇到灾情,您能第一时间安排救灾,这是大功;但有时候‘快’也会出问题,比如判案子,要是没查清楚就下结论,可能会冤枉好人。”然后又给杨士奇倒了杯酒:“杨大人,您的‘稳’也是好事,能少出错,比如制定政策,您能考虑到方方面面,这是大智;但有时候‘稳’也会误事,比如军情紧急,要是还慢悠悠地开会,可能会错过战机。”

最后,杨溥笑着说:“其实您俩的‘快’和‘稳’,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少了哪个都不行。以后遇到事,您俩先别急着吵,黄大人先说说‘快’的好处,杨大人再说说‘稳’的必要,咱们取个‘快稳平衡’,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黄淮和杨士奇一听,都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再也没吵过架,还成了“好搭档”。

杨溥在东宫的五年里,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帮朱高炽稳心态、帮大臣调解矛盾、帮东宫处理日常事务,让东宫成了“最稳定的部门”,也让朱高炽越来越依赖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成了洪熙帝,第一件事就是提拔杨溥,让他进了内阁,还说:“没有杨溥,我这太子可能都当不下去,更别说当皇帝了。”

从“诏狱囚犯”到“内阁大臣”,杨溥用了十五年,走的是“最慢的职场路”,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别人靠“急智”逆袭,他靠“稳扎稳打”上位,堪称“明朝职场的‘龟兔赛跑’冠军”。

第四章 “三杨共治”的“润滑剂”:能调解的架,咱绝不吵

洪熙帝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宣德帝朱瞻基继位,“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终于凑齐,开启了“三杨共治”的时代。要是把“三杨”比作“职场铁三角”,杨荣是“急先锋”,擅长应急和出主意;杨士奇是“掌舵人”,擅长管行政和定方向;杨溥则是“润滑剂”,擅长调解矛盾和补漏洞,三人配合得严丝合缝,把明朝打理得井井有条。

杨溥刚进内阁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三个老臣会抢权”,毕竟杨荣和杨士奇已经在阁里待了好几年,杨溥是“新人”。可没想到,杨溥一进阁就摆出“佛系姿态”:开会的时候,他很少先发言,总是先听杨荣和杨士奇说,等两人说完了,再补充一句“刚才杨荣大人说的应急方案,我觉得可以加个‘备用计划’,万一出岔子能兜底”“杨士奇大人说的行政安排,我觉得可以跟地方官先通个气,免得他们不配合”;遇到两人有分歧,他也不站队,而是说“咱们先别急着争,先看看这件事对百姓有没有好处,对国家有没有利,要是有好处,怎么安排都行”。

有一次,宣德帝想在江南设“织造局”,专门给皇宫织丝绸,杨荣觉得“这是好事,能彰显朝廷的气派”,杨士奇觉得“不行,江南刚遭了灾,百姓没钱,再设织造局会加重负担”,两人在朝堂上吵了起来,宣德帝也没主意,就问杨溥:“杨爱卿,你怎么看?”

杨溥没直接说“行”或“不行”,而是说:“陛下,设织造局是为了皇宫用度,这没错;但江南百姓刚受灾,也是事实。不如咱们先派个人去江南看看,要是百姓日子还过得去,就少设几个织造局,少织点丝绸;要是百姓日子实在难,就先不设,等明年丰收了再说。这样既不耽误陛下用度,也不让百姓受苦,您觉得怎么样?”

宣德帝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派大臣去江南考察,结果发现江南百姓确实困难,就取消了设织造局的计划。事后,杨荣跟杨士奇说:“还是杨溥会说话,要是换我,肯定还跟你吵,最后也没结果。”杨士奇也说:“杨溥这‘和稀泥’的本事,咱们都比不上,有他在,咱们阁里就不会闹矛盾。”

杨溥的“润滑剂”作用,还体现在“处理大臣过错”上。有个叫李时勉的大臣,性格耿直,经常当众批评宣德帝“沉迷打猎”,宣德帝气得想把他贬到外地,杨荣觉得“李时勉太狂,该罚”,杨士奇觉得“李时勉是为了陛下好,不该罚”,两人又吵了起来。

杨溥知道后,找宣德帝聊了聊:“陛下,李时勉说话直,确实让您没面子,但他说的‘沉迷打猎’,也是事实——您最近一个月去了三次猎场,朝政都耽误了。不如您先跟李时勉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少去打猎’,再把他调到国子监当老师,既没罚他,也让他别再当众批评您,这样两全其美。”

宣德帝照做了,李时勉不仅没被贬,还成了国子监的“名师”,后来培养出不少人才;宣德帝也减少了打猎次数,专心处理朝政。这件事过后,大臣们都觉得杨溥“会办事”——既没得罪皇帝,也没委屈大臣,还解决了问题,比“非黑即白”的争执强多了。

“三杨”在一起共事五年,从没闹过一次红脸,不是因为他们“没脾气”,而是因为杨溥的“调解艺术”——他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杨荣急但聪明,杨士奇稳但固执,只要把这些优点结合起来,缺点就不是问题。就像他常说的:“职场不是‘比谁更厉害’,是‘比谁能一起把事做好’,能调解的架,咱绝不吵;能补的漏洞,咱绝不漏。”

宣德年间,明朝没发生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被称为“仁宣之治”,这背后离不开“三杨”的合作,而杨溥的“润滑剂”作用,更是让“三杨共治”成了“明朝最成功的团队合作案例”——要是没有他,“三杨”可能会因为分歧闹分裂,“仁宣之治”也不会这么顺利。

第五章 正统朝的“老臣风骨”:跟王振“软刚”的温和狠人

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帝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了正统帝。这时候,“三杨”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杨荣64岁,杨士奇67岁,杨溥63岁,本该“退休养老”的他们,却因为小皇帝年幼,不得不继续“辅政”,而这时候,职场里出现了一个“搅局者”——大太监王振。

王振是正统帝的“伴读太监”,从小陪着朱祁镇长大,朱祁镇对他言听计从。王振想夺权,就开始排挤“三杨”,觉得“这三个老头碍事,挡了他的路”。他的手段很阴:在小皇帝面前说“三杨老了,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办事不如以前利索了”;在处理政务时,故意把简单的事搞复杂,让“三杨”忙不过来;还私下拉拢一些年轻官员,形成“王振党羽”,跟“三杨”对着干。

杨荣性格急,一看王振这么嚣张,就想跟他“硬刚”,说“咱们联名弹劾王振,把他赶出宫去”;杨士奇觉得“小皇帝信任王振,硬刚会让小皇帝不高兴,反而会害了咱们”,两人又开始争执。这时候,杨溥站出来说:“王振是太监,咱们跟他硬刚,赢了也不光彩,输了还会被他报复。不如咱们‘软刚’——他想插手政务,咱们就把该做的事做得滴水不漏,让他没机会插手;他想拉拢官员,咱们就跟年轻官员讲道理,让他们别跟王振学坏;他在小皇帝面前说咱们坏话,咱们就用事实说话,让小皇帝知道咱们没老,还能办事。”

于是,“三杨”开始了跟王振的“软刚”之路。有一次,王振想让小皇帝“御驾亲征”,去打蒙古的瓦剌部,说“陛下亲征,肯定能打赢,彰显大明朝的威风”。杨荣一听就急了:“小皇帝才十几岁,不懂军事,亲征太危险!”王振却在小皇帝面前说:“杨荣大人是怕了瓦剌人,不敢让陛下亲征,这是‘怯战’!”

小皇帝被王振说动了,就问“三杨”:“朕想亲征,你们觉得行吗?”杨荣刚想反对,杨溥拉了拉他的袖子,然后慢悠悠地说:“陛下想亲征,是想保家卫国,这是好事,但亲征不是‘闹着玩’,得先做好准备——比如粮草够不够,军队训练好了没,瓦剌的兵力有多少,这些都得查清楚。不如咱们先派探子去瓦剌查探情况,再让兵部准备粮草和军队,等一切准备就绪了,再亲征也不迟。”

小皇帝觉得有道理,就同意先“准备”,王振想催,但“准备工作”需要时间,他也没辙。就这么着,杨溥用“拖延法”,暂时阻止了王振的“亲征计划”。

还有一次,王振想把自己的侄子提拔成“锦衣卫指挥”,让吏部办手续。吏部尚书不敢得罪王振,就来找“三杨”商量。杨士奇说:“王振的侄子没立过功,不能提拔,这不符合规矩。”王振知道后,就去跟小皇帝说:“我的侄子很能干,吏部不提拔他,是因为杨士奇大人故意刁难我。”

小皇帝就问杨溥:“王振的侄子能不能提拔?”杨溥说:“陛下,提拔官员得按规矩来——立过功的、有本事的才能提拔。王振的侄子有没有立功,有没有本事,咱们可以让兵部和吏部一起考察,要是考察合格,就提拔;要是不合格,就不能提拔。这样既不委屈王振的侄子,也不破坏规矩,您觉得怎么样?”

小皇帝同意了,派兵部和吏部去考察,结果发现王振的侄子是个“纨绔子弟”,连骑马都不会,更别说立功了,提拔的事自然就黄了。王振气得牙痒痒,但因为“考察合格才能提拔”是杨溥提的,符合规矩,他也没理由反驳。

杨溥跟王振“软刚”了五年,虽然没把王振彻底赶出宫,但也没让他得逞,保住了朝廷的“清明”。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三杨”少了一个,王振更嚣张了,开始变本加厉地排挤杨溥和杨士奇。杨溥这时候已经68岁了,身体越来越差,但还是坚持每天上朝,帮小皇帝处理政务,直到正统十一年(1446年),74岁的杨溥在任上去世,结束了他“稳扎稳打”的一生。

杨溥去世后,“三杨”彻底散了,王振没了制衡,很快就权倾朝野,最后劝正统帝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小皇帝被瓦剌俘虏,明朝差点亡国。这时候,大臣们才想起杨溥的好:“要是杨溥还在,肯定不会让王振这么嚣张,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

第六章 历史打分机:杨溥为啥是“慢热型人才”的天花板?

要是给明朝的“慢热型官员”排个名,杨溥绝对是“天花板级”的存在——他没杨荣的“急智”,没杨士奇的“威望”,但他用“稳”和“韧”,从“诏狱囚犯”做到“内阁首辅”,从“职场新人”做到“三朝元老”,活成了“慢热型人才”的励志典范。

首先,杨溥的“心态稳”是别人比不了的。诏狱十年,换别人早就崩溃了,他却能“把监狱当自习室”,安心读书;面对朱棣的猜忌,他不抱怨、不辩解,默默等待机会;面对王振的排挤,他不硬刚、不退缩,用“软刚”的方式保护朝政。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态,不是天生的,是他在逆境中“练出来”的——就像他说的“越是急的时候,越要慢下来,慢下来才能想清楚”。

其次,杨溥的“团队协作能力”堪称“职场教科书”。在“三杨”里,他不抢功、不站队,总是“补位不越位”——杨荣出主意,他加“备用计划”;杨士奇定方向,他做“协调工作”;遇到矛盾,他当“润滑剂”。他知道“团队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与其争“谁是老大”,不如一起把事做好。这种“佛系协作”的态度,在现在的职场里也很稀缺——很多人总想着“表现自己”,却忘了“团队合作”才是最重要的。

再者,杨溥的“以柔克刚”是他的“职场杀手锏”。面对朱棣的猜忌,他用“读书表忠心”化解;面对朱高炽的焦虑,他用“讲道理稳心态”化解;面对王振的嚣张,他用“讲规矩软刚”化解。他不跟人“硬碰硬”,而是用“温和的方式”达到目的,既不得罪人,又能解决问题。这种“软智慧”,比“硬刚”更有效——就像水一样,看似温和,却能“水滴石穿”。

最后,杨溥的“厚积薄发”告诉我们:“职场不是短跑,是马拉松。”他32岁才中进士,比杨荣晚三年;42岁才出诏狱,比别人少十年职场经验;63岁才进内阁,比杨士奇晚二十年。但他从不着急,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步都走稳,最后还是成了“三朝辅政大臣”,实现了“职场逆袭”。这告诉我们:“不用羡慕别人走得快,只要走得稳、走得对,早晚能到达目的地。”

当然,杨溥也不是“完美圣人”——他有时候太“慢”,比如处理政务时,偶尔会因为“考虑太周全”耽误时间;他有时候太“佛系”,比如面对王振的排挤,没有更早地“阻止”,导致后来王振掌权。但这些“小缺点”,丝毫不影响他的“历史地位”——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慢热型人才”也能成大器,“温和的人”也能有风骨。

杨溥的故事,就像一杯“慢煮的茶”——刚开始喝的时候,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越品越有味道。他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成功都需要‘一鸣惊人’,有时候‘稳扎稳打’更靠谱;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硬刚’,有时候‘以柔克刚’更有效。”要是现在的“职场人”能学杨溥的“稳”和“韧”,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厚积薄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活得更从容、更成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