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0章 杨荣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0章 杨荣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杨荣:明朝“职场老狐狸”的逆袭史——从福建学霸到五朝元老的快乐打工路

第一章 洪武年间的“卷王”:福建小子的“考编”之路

要是把明朝洪武年间的科举比作“全国第一考”,那杨荣绝对是最早的“卷王”之一——毕竟在“考编难,难于上青天”的大明朝,他硬是从福建建安(今建瓯)的小胡同里,卷成了全国顶尖的“公务员”。

杨荣原名杨子荣,听着像后来林海雪原里的“剿匪英雄”,但他这名字没叫几年就被“大老板”朱棣给改了——这是后话,咱们先从他的“备考岁月”唠起。洪武四年(1371年),杨荣出生在一个普通读书人家,那会儿明朝刚开国没几年,朱元璋正忙着“整顿职场”(杀贪官、定规矩),全国上下都透着股“一切从零开始”的劲儿。杨家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架不住家长重视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补习班”。

杨荣从小就没让人失望,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背《论语》了;别的少年在琢磨怎么抓鱼摸虾,他在研究“八股文的破题技巧”。用他老师的话说:“这孩子不是‘死读书’,是‘活学活用’——给个题目,他能从三个角度切入,还能引经据典不跑偏,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没说错,杨荣的“机灵”从小时候就藏不住,比如有次先生让写《论治国》,别的学生都在写“要仁政、要爱民”,套话一堆,他却加了句“仁政需有‘急智’,遇乱不慌方能定局”——这话后来成了他职场生涯的“座右铭”,也成了他的“保命符”。

洪武末年,杨荣到了“考编”的年纪。那会儿科举有多难?全国每年录取的进士也就几十人,比现在考清北还卷——清北每年好歹招几千人,明朝进士是“全国top50”的稀缺资源,考上了就相当于拿到“朝廷终身饭票”,还是带“上升通道”的那种。杨荣揣着家里凑的盘缠,从福建一路往北走,先考乡试(省考),拿了“举人”;再考会试(全国统考),又中了;最后闯殿试(皇帝亲自面试),虽然没拿到状元、榜眼、探花的“三甲荣誉”,但也考了二甲,顺利成了“进士”。

建文二年(1400年),29岁的杨荣穿着新科进士的官服,站在南京城的宫门前,心里估计在想:“总算熬出头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当小官,慢慢熬资历。”可他没想到,老天爷给他安排的“职场剧本”,比他写的八股文精彩多了——刚入职没两年,“靖难之役”就爆发了,他的“躺平计划”直接泡汤,反而成了他“职场逆袭”的起点。

第二章 靖难之役的“黑马”:敢给燕王提“终极方案”的狠人

建文年间的南京城,就像个“职场修罗场”——建文帝朱允炆刚登基,就忙着“削藩”,把叔叔们逼得要么自杀要么被抓,结果把四叔朱棣逼急了,在北平举旗造反,号称“靖难”,要“清君侧、诛奸臣”。

那会儿杨荣刚当上官没多久,在翰林院当编修,说白了就是“朝廷文案”,平时写写文书、整理史料,本来跟“打仗”八竿子打不着。可随着朱棣的军队一路往南打,南京城里的官员们开始慌了:有的打包行李准备跑路,有的天天哭着求菩萨,有的则在琢磨“万一朱棣赢了,我该怎么站队”。杨荣不一样,他既不慌也不跑,反而天天盯着地图看,嘴里还念叨“燕王这打法不对啊”。

终于,机会来了。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军队打到了济南附近,打了好几次都没打下来,士气有点低落。朱棣自己也犯了愁:再这么耗下去,粮草不够;退回去吧,又不甘心。就在他骑着马在营地里转圈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冲了过来,拦住了他的马——这人就是杨荣。

当时朱棣身边的侍卫都吓傻了,以为是刺客,立马拔刀要砍,结果杨荣大喊:“殿下莫慌!我是翰林院编修杨子荣,有要事跟您说!”朱棣也愣了,心想“这小官胆子不小”,就让他说。杨荣没绕弯子,直接问:“殿下,您举兵是为了‘靖难’,还是为了跟济南死磕?”朱棣没反应过来,说“当然是靖难”。杨荣又问:“那靖难的终极目标是啥?是拿下济南,还是进入南京,帮陛下清除奸臣?”

这话一下点醒了朱棣——对啊!我打济南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往南京走吗?现在卡在济南,反而忘了初心!朱棣立马问:“那你说该怎么办?”杨荣说:“济南城防坚固,硬打耗时耗力,不如绕过去,直奔南京!南京是朝廷中枢,只要拿下南京,济南不攻自破,殿下的‘靖难’大业也就成了!”

朱棣听完,一拍大腿:“好!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当即下令,军队绕开济南,一路往南,没用多久就打到了南京城下。后来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成了永乐帝。

这事儿过后,杨荣彻底火了——在别人都忙着“明哲保身”的时候,他敢冲上去给“造反的燕王”提关键建议,而且还提对了,这不仅是“胆子大”,更是“眼光毒”。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杨荣,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名字‘子荣’不够大气,朕赐你名‘荣’,以后就叫杨荣!”——老板亲自给改名字,这在明朝职场里,相当于给你发了“御用员工证”,地位直接拉满。

更重要的是,朱棣直接把杨荣拉进了“内阁”——那会儿内阁还不是后来的“权力核心”,更像“皇帝的私人秘书团”,但能进这个圈子的,都是朱棣最信任的人。杨荣从一个“小文案”直接跳进“核心决策圈”,这波“职场逆袭”,比现在从“实习生”升“总监”还夸张,堪称“靖难版职场神话”。

第三章 永乐朝的“旋转陀螺”:朱棣的“随身秘书 应急公关”

朱棣登基后,成了明朝最“折腾”的皇帝——要么搞迁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要么派郑和下西洋,要么亲自带兵去北方打蒙古,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而杨荣,就成了他最离不开的“随身秘书”,跟着他一起“折腾”,忙得像个“旋转陀螺”。

朱棣喜欢亲征蒙古,史称“五征漠北”,每次出征都要带上杨荣。别人跟着去是打仗,杨荣跟着去是“全能打杂”:既要记录皇帝的言行(写《起居注》),又要管粮草调配(后勤部长),还要当“参谋”,帮朱棣分析战局,偶尔还要当“应急公关”,帮朱棣处理突发状况。

有一次北征,军队走到半路,粮草突然不够了,士兵们开始有怨言。朱棣急了,把户部的官员叫过来骂了一顿,骂完还是没辙,又把杨荣叫过来问:“怎么办?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吧?”杨荣没慌,先给朱棣递了杯热茶,然后说:“陛下别急,我刚才问过了,附近的卫所(明朝军事单位)还有储备粮,咱们先调过来应急,再让人快马加鞭回北京催运粮草,最多五天,新的粮草就能到。”

朱棣问:“卫所的粮能随便调吗?”杨荣说:“能!您是天子,亲征是为了保家卫国,卫所的粮本来就是为了应急,现在调过来,既解了燃眉之急,也不算违规。等北京的粮到了,再还给卫所就是了。”朱棣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照办,果然没几天粮草就续上了,士兵的怨气也消了。

还有一次,朱棣北征回来,路过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附近),突然病重去世了。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军队肯定会乱——一是群龙无首,二是怕蒙古人趁机偷袭,三是北京的太子朱高炽还不知道消息,万一有人趁机夺权,后果不堪设想。

杨荣当时和另一个大臣金幼孜在一起,两人对视一眼,立马做了个决定:“秘不发丧!”他们让人把朱棣的尸体装进锡制的棺材里,每天还像往常一样给“皇帝”送膳、请安,假装朱棣还活着;同时,杨荣亲自快马加鞭回北京,把消息告诉太子朱高炽,让他赶紧准备继位。

路上,杨荣怕遇到蒙古骑兵,特意换了普通士兵的衣服,白天躲着走,晚上赶路,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河水,硬生生把原本要走十几天的路,用七天就赶到了北京。朱高炽接到消息后,赶紧做好准备,等朱棣的灵柩回到北京时,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顺利继位,成了洪熙帝。

这波操作,堪称“明朝职场应急处理天花板”——既稳住了军心,又避免了权力真空,还帮新老板顺利接班。要是换个没经验的大臣,可能早就慌了神,要么把消息走漏,要么耽误了时间,搞不好就引发内乱。杨荣这“随机应变”的本事,可不是天生的,是他常年跟着朱棣“打杂”练出来的——毕竟在“折腾皇帝”身边当秘书,没点应急能力,早就被“职场淘汰”了。

除了跟着北征,杨荣还管着“迁都”的事儿。朱棣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很多大臣反对,说“北京离南方太远,粮食运输不方便”“北方冬天冷,住不惯”。杨荣没直接反驳,而是给朱棣提了个建议:“迁都可以,但得先修‘漕运’(运河),把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北京,解决吃饭问题;再在北京修宫殿,让大臣们有地方住。另外,咱们可以分步骤迁,先把六部(朝廷部门)的一部分迁过去,等大家适应了,再全迁,这样反对的人就少了。”

朱棣觉得这建议靠谱,就照着办,果然迁都的阻力小了很多。后来北京成了明朝的都城,一直到清朝,杨荣这“迁都规划”功不可没。说他是朱棣的“全能助手”,一点都不夸张——既能写文案,又能管后勤,还能搞规划、处理应急,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爱?

第四章 “三杨共治”:明朝“职场铁三角”的快乐合作

朱棣去世后,洪熙帝朱高炽继位,可这位皇帝命不好,只当了十个月就去世了,接着是宣德帝朱瞻基继位。这时候,明朝的内阁里出了个“黄金组合”——杨荣、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

这三个人性格互补,堪称“职场铁三角”:杨士奇稳重,擅长“搞行政”,管国家日常事务,就像“公司的coo(首席运营官)”;杨溥温和,擅长“搞协调”,调解大臣之间的矛盾,就像“公司的hRd(人力资源总监)”;杨荣机敏,擅长“搞应急”和“出主意”,遇到突发状况或难办的事,他总能第一个想出办法,就像“公司的cmo(首席营销官) 应急总监”。

宣德帝是个“聪明老板”,知道这三个人各有本事,就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只抓“大方向”。于是,“三杨”开始了“快乐共治”的日子,把明朝的行政搞得顺顺当当,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三杨”合作的日常,特别像现在的“优秀团队”:遇到事不推诿,互相补台。比如有一次,宣德帝想派人去江南采买“奢侈品”(比如丝绸、瓷器),杨士奇觉得“这会加重百姓负担”,想反对,但又怕宣德帝不高兴,不敢说。杨荣看出来了,就找机会跟宣德帝说:“陛下,江南最近刚遭了水灾,百姓们都在忙着救灾,要是这时候派人去采买,不仅会让百姓更苦,还会让他们觉得陛下不关心民生。不如等明年江南丰收了,再少量采买,既不耽误陛下用,也能让百姓安心。”

宣德帝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取消了采买计划。事后,杨士奇跟杨荣说:“还是你会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杨荣笑着说:“咱们是搭档,你不方便说的,我来说;我考虑不周全的,你再补,这样才能帮陛下把事做好。”

还有一次,有个大臣弹劾杨士奇“办事不力”,把小事办大了。杨溥想帮杨士奇辩解,但又怕说不清楚,反而越描越黑。杨荣就站出来说:“陛下,杨士奇办事稳重,这次的事之所以‘办大’,是因为他想把后续的问题都解决了,免得以后再出麻烦。比如他处理江南的赋税,虽然花的时间长,但他把往年的欠税都理清了,还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以后江南的赋税就不会再出问题了。这不是‘办事不力’,是‘考虑长远’。”

宣德帝派人去查,发现果然像杨荣说的那样,就没追究杨士奇的责任。这件事之后,“三杨”的关系更铁了——他们知道,只有互相支持,才能在“职场”里站稳脚跟,才能帮朝廷把事办好。

杨荣在“三杨”里,还特别擅长“搞气氛”。宣德帝有时候会跟“三杨”一起吃饭、聊天,聊到高兴的时候,宣德帝会开玩笑说:“你们三个都是‘老狐狸’,跟朕玩心眼,朕都快斗不过你们了。”杨荣立马接话:“陛下是‘真龙’,我们是‘老狐狸’,真龙怎么会斗不过老狐狸?我们只是想帮陛下把‘狐狸’(坏人)都抓起来,让陛下的江山更稳。”

一句话把宣德帝逗乐了,气氛也更轻松了。不像有的大臣,跟皇帝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个字,杨荣却能跟宣德帝“开玩笑”,还不越界,这就是他的“职场情商”——知道老板的底线,也知道怎么跟老板“拉近距离”,既不显得谄媚,又能让老板觉得“亲切”。

“仁宣之治”的五年里,明朝没发生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吏治清明,这背后离不开“三杨”的努力,而杨荣的“机敏”和“会来事”,更是让“三杨共治”的效率提高了不少。要是没有杨荣,“三杨”可能就少了“润滑剂”,合作不会这么顺畅;要是没有“三杨”,“仁宣之治”可能也不会这么成功。

第五章 正统朝的“老臣余晖”:从“职场神话”到“功成身退”

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帝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了正统帝。这时候,“三杨”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了,但他们还是承担起了“辅政”的责任,帮小皇帝管理国家。

杨荣这时候已经64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但还是坚持每天上朝,帮小皇帝处理政务。不过,随着小皇帝长大,身边开始出现一些“小人”,比如大太监王振——王振想夺权,就开始排挤“三杨”,觉得“三杨”碍事,挡了他的路。

王振的“职场手段”很阴:比如故意在小皇帝面前说“三杨老了,办事不如以前利索了”“三杨有时候会‘倚老卖老’,不把陛下放在眼里”;又比如在处理政务时,故意跟“三杨”唱反调,让“三杨”的工作不好开展。

杨荣知道王振的心思,但他没跟王振硬刚——一是他年纪大了,没精力争;二是他不想因为“内斗”耽误国家大事。他跟杨士奇、杨溥说:“王振是太监,咱们跟他争,赢了也不光彩;输了,反而会让陛下为难。不如咱们尽量把该做的事做好,等陛下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于是,“三杨”还是像以前一样,认真处理政务,尽量不让王振插手关键事务。比如有一次,王振想让小皇帝“御驾亲征”,去打蒙古的瓦剌部,杨荣坚决反对:“陛下还小,不懂军事,亲征太危险;而且瓦剌部兵力强盛,咱们得先做好准备,不能贸然出兵。”

王振想反驳,但杨士奇和杨溥也跟着反对,小皇帝也觉得“亲征太可怕”,就没同意。这件事之后,王振更恨“三杨”了,但因为“三杨”资历深、威望高,他也不敢轻易下手。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跟着小皇帝去天寿山(明朝皇陵所在地)祭拜先祖,回来的路上,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小皇帝让太医赶紧给杨荣治病,但还是没留住——同年七月,杨荣去世,享年70岁。

小皇帝很伤心,追赠杨荣为“太师”,赐谥号“文敏”,还让他陪葬在朱棣的长陵旁边——这是明朝大臣的最高荣誉之一,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能“陪葬皇陵”。

杨荣去世后,“三杨”的“铁三角”就破了。没过几年,杨溥也去世了,只剩下杨士奇一个人,再也挡不住王振了。后来,王振还是劝小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小皇帝被瓦剌俘虏,明朝差点亡国。这时候,大臣们才想起杨荣的好,要是杨荣还在,肯定不会让“土木堡之变”发生。

杨荣的一生,堪称“明朝职场的完美剧本”:从“考编上岸”的小官,到“靖难逆袭”的黑马,再到“五朝元老”的重臣;他既懂“专业能力”(写文案、管后勤、搞规划),又懂“职场情商”(会说话、会合作、会应急);他没贪赃枉法,没结党营私,一辈子都在帮皇帝“打工”,帮国家“做事”,最后还得到了“陪葬皇陵”的荣誉,这在明朝的大臣里,没几个人能做到。

第六章 历史打分机:杨荣为啥能成“明朝名臣天花板”?

要是给明朝的大臣“打分”,杨荣绝对能进“top10”——不是因为他比杨士奇、张居正这些人“权力大”,而是因为他的“职场智慧”和“贡献”,特别符合“好大臣”的标准。

首先,杨荣的“应急能力”是“天花板级”的。从靖难之役时给朱棣提“绕开济南”的建议,到朱棣去世后“秘不发丧”稳定军心,再到帮宣德帝“取消采买”、反对王振“亲征”,每次遇到“突发状况”或“难办的事”,他都能第一个想出办法,而且办法还管用。这不是“运气好”,是他“脑子快、眼光毒”,能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办法。

其次,杨荣的“合作精神”很可贵。在“三杨共治”的时候,他没因为自己“机敏”就抢功,也没因为自己“资历深”就摆架子,而是跟杨士奇、杨溥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他知道,“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如一个团队厉害”,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事做好。这种“团队精神”,在现在的职场里也很重要——毕竟没人喜欢“单打独斗的刺头”,大家都喜欢“能合作、会补台的队友”。

再者,杨荣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他跟皇帝关系好,但没“恃宠而骄”——朱棣赐他名字,他更谦虚;宣德帝跟他开玩笑,他也不越界;小皇帝依赖他,他也没“专权”。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跟老板走得近是好事,但不能“没规矩”,否则早晚要出事。这种“分寸感”,是很多大臣都没有的——有的大臣因为跟皇帝关系好,就开始贪赃枉法,最后被抄家;有的大臣因为怕皇帝,就不敢说话,最后成了“庸官”。

最后,杨荣的“贡献”很实在。他帮朱棣顺利登基,帮明朝迁都北京,帮“三杨”开创“仁宣之治”,还在关键时刻阻止了一些“蠢事”(比如采买奢侈品、贸然亲征)。他的贡献不是“虚的”(比如写了多少文章、发表了多少言论),而是“实的”(解决了多少问题、避免了多少麻烦、推动了多少好事)。这种“实在贡献”,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当然,杨荣也不是“完美圣人”——他有时候会“迎合皇帝”,比如朱棣想北征,他虽然知道北征耗钱耗力,但还是支持,因为他知道朱棣“心意已决”,与其反对,不如帮着把北征的准备做好,尽量减少损失。但这不是“谄媚”,是“有原则的迎合”——他迎合的是皇帝的“正当目标”(保家卫国),而不是皇帝的“私欲”(比如享乐、暴政)。

总的来说,杨荣是个“聪明的好人”——他聪明,所以能在“职场”里逆袭、站稳脚跟;他是好人,所以能一辈子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最后得到好名声。要是明朝的大臣都像杨荣这样,明朝可能会更长久;要是现在的“职场人”能学杨荣的“应急能力”“合作精神”和“分寸感”,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杨荣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不是“战场”,不需要你死我活;也不是“游乐场”,不能随心所欲。真正的“职场高手”,是能在“规则里做事,在变化中应变,在合作中成事”——就像杨荣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从“福建小子”变成“五朝元老”,活成了“职场神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