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7章 李善长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7章 李善长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李善长:朱元璋的“超级管家”与明初“职场老油条”——一个从创业功臣到全家抄斩的悲剧大佬

第一章 定远“乡野cEo”:没考功名的读书人,专管“家长里短的大事”

公元1314年,安徽定远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迎来了个男娃。这家人姓李,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读过书,却执意要给儿子取个“有文化”的名字——李善长,字百室。按他爹的想法,“善长”就是“擅长做事”,“百室”就是“能管百家事”,没想到这名字跟开了光似的,把李善长一辈子的活计都给定了性:专管“别人管不了的杂事”。

李善长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娃在田埂上追蝴蝶、摸鱼虾的时候,他蹲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看村里的老秀才读《史记》;别的娃吵着要糖葫芦的时候,他缠着秀才问“刘邦为啥能打赢项羽”。秀才被问烦了,就跟他说“刘邦有萧何,管后勤、定规矩,你要是生在汉朝,说不定能当第二个萧何”。这话李善长记了一辈子,后来真就成了朱元璋的“萧何”——只不过结局比萧何惨多了。

不过年轻时的李善长,可没想着当“萧何”,他连科举都没考。不是没本事,是觉得元朝的科举太“扯”——考官看你是不是蒙古人,比看你文章写得好不好重要多了。汉人想考中,比登天还难。李善长索性放弃了“考公”这条路,在村里当起了“民间调解员”兼“家族大管家”。

他干的第一件“大事”,是调解村里张老三和李老四的宅基地纠纷。张老三说“这地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李老四说“我爹当年买的时候有文书”,两人吵得要动手,村长都管不了。李善长来了,没说谁对谁错,先去地里量了尺寸,又去县里查了土地档案,最后拿出证据:“这地一半是张老三爷爷的,一半是李老四爹买的,当年你俩爷爷是好兄弟,口头约定一人一半,没写文书。”然后又劝两人:“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如把中间的墙拆了,共用一个院子,还能省点材料。”张老三和李老四听了,觉得有道理,这事就这么解决了。从此,李善长成了定远出了名的“说理人”,谁家有矛盾都找他,他也来者不拒,每次都能把“死结”解开。

除了管村里的事,李善长还管自家的“产业”。他们家有几十亩地,还有个小作坊,雇了几个帮工。李善长把家里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春天该种啥庄稼,按“轮作制”来——今年种稻子,明年种豆子,既不浪费地力,又能保证收成;作坊里做豆腐,他定了“规矩”:每天磨多少豆子,做多少豆腐,卖多少钱,都记在账本上,连帮工的工钱都按“计件算”,多做多得。结果几年下来,李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村里的“富裕户”,有人问他“你咋这么会管事儿”,李善长笑了:“没啥,就是把‘该干的事’和‘该得的钱’算清楚,别让人吃亏,也别让人占便宜。”

这时候的李善长,就像个“乡野cEo”——没读过mbA,却懂“管理”;没当过官,却懂“规则”。他不知道,自己这套“管杂事”的本事,很快就会被一个正在崛起的“创业大佬”看中,从此走上一条“从乡野到朝堂”的路,只不过这条路的尽头,是万丈深渊。

第二章 投奔“创业公司”:朱元璋的“面试”,他用“萧何故事”拿了offer

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成了“红巾军”里的一个小头领。这时候的朱元璋,就像个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老板”——手下有一群兄弟,能打仗,却没个“管后勤的人”:打下来的城池,不知道怎么管;抢来的粮食,不知道怎么分;招进来的士兵,不知道怎么安排。朱元璋自己也愁,跟手下说“我缺个‘能管家里事’的人,就像刘邦缺萧何一样”。

这话传到了定远,李善长听说了,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没像别的读书人那样,写篇文章去“毛遂自荐”,而是直接跑到朱元璋的军营门口,说“我叫李善长,想跟你干大事”。朱元璋当时正忙得焦头烂额,见来了个读书人,也没当回事,就想随便应付一下,没想到这一“应付”,就成了两人一辈子的羁绊。

朱元璋的“面试”很简单,就问了三个问题:“我现在地盘小、人马少,怎么才能壮大?”“手下的兄弟都是糙人,打了胜仗就抢东西,怎么管?”“将来要是打了天下,怎么让老百姓服我?”

换作别的读书人,可能会说“要仁政”“要礼贤下士”,说一堆空道理。可李善长不一样,他没讲大道理,只讲了个“刘邦和萧何”的故事:“当年刘邦在沛县起兵,比您现在还惨,可他有萧何——萧何管后勤,让士兵有饭吃、有衣穿;萧何定规矩,让士兵不抢老百姓;萧何招人才,让有本事的人都来投奔。刘邦后来能打赢项羽,不是因为他能打,是因为萧何把‘后方’稳住了。”

然后他话锋一转,指着朱元璋的军营说:“您现在缺的,就是一个‘萧何’。我不敢说自己比萧何厉害,但我能帮您管后勤、定规矩、招人才——您打胜仗,我帮您守地盘;您缺粮食,我帮您征粮;您手下的兄弟没人管,我帮您定规矩。”

朱元璋一听,眼睛都亮了——这不是自己要找的人吗!他立马站起来,拉着李善长的手说:“先生要是肯帮我,我就把‘家里事’全交给您了!”就这样,李善长拿着“后勤总管”的offer,正式加入了朱元璋的“创业公司”,这一年,李善长39岁,朱元璋26岁,两人差了13岁,却成了“老板和大管家”的最佳拍档。

李善长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给朱元璋露了一手。当时朱元璋要去打滁州,让李善长留守濠州。临走前,朱元璋叮嘱他“别让兄弟们抢老百姓的东西,也别让粮食断了”。李善长满口答应,等朱元璋一走,他就干了三件事:

1. 定规矩:贴出告示,凡是抢老百姓东西的,不管是谁,一律打五十军棍,再罚去挑水;凡是按时站岗、不偷懒的,每天多给一碗饭。

2. 征粮食:去附近的地主家“借粮”,跟地主说“现在是打仗,等将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加倍还你”,地主们怕朱元璋,也怕李善长的“理”,都乖乖交了粮。

3. 招人才:贴出“招贤榜”,只要是会读书、会算账、会种地的,都能来军营做事,管吃管住,还发工钱。

等朱元璋打滁州回来,发现濠州不仅没乱,还多了几百个新招的士兵和工匠,粮食也堆得像小山一样。朱元璋高兴得拍着李善长的肩膀说:“先生真是我的‘萧何’!有你在,我打仗就没后顾之忧了!”

从那以后,朱元璋走到哪,都带着李善长——打和州,李善长管后勤;打南京,李善长管安抚百姓;打陈友谅,李善长守南京;打张士诚,李善长管粮草运输。李善长就像朱元璋的“影子”,不管朱元璋在前线打得多凶,后方永远稳稳的。有人跟朱元璋说“李善长权力太大了,得防着点”,朱元璋却笑着说“我跟李善长,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能防右手吗?”

第三章 明初“后勤总cEo”:定规矩、搞生产,把明朝的“家”管得明明白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当了皇帝的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给了他一块免死铁券(据说能免两次死),还让他当“中书省丞相,,百官之首。当时跟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里,只有李善长一个文人封了公爵,其他的像徐达、常遇春这些武将,也才封了侯爵(后来徐达才升公爵),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有多信任。

当了“丞相”的李善长,干的还是老本行——管“家”,只不过这次管的是“明朝这个大家”。他知道,明朝刚建立,就像个“刚上市的公司”,表面风光,内里问题一大堆:官员没规矩、百姓没饭吃、国库没银子、法律没章法。李善长没急着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立马推出了一整套“明朝管家方案”,从制度到民生,从官员到百姓,全给管了起来。

先说说“定规矩”:让官员不再“瞎折腾”

元朝末年,官员没规矩,上朝的时候要么勾肩搭背,要么迟到早退,有的甚至还在朝堂上吵架。李善长一看,这哪像个朝廷的样子?他立马组织人制定了《大明集礼》,把“上朝怎么站、怎么说话、怎么磕头”都写得明明白白:

- 上朝的时候,文官站左边,武官站右边,按官阶大小排顺序,不能乱站;

- 见到皇帝,要先跪三次,磕九个头,嘴里要说“臣某某,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奏事的时候,要先把奏折递上去,等皇帝看完了,再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能打断皇帝说话;

- 退朝的时候,要按顺序走,不能抢着出门。

这规矩一出来,官员们都老实了。有一次,一个武将上朝迟到,还没按规矩磕头,李善长当场就把他叫住,说“你违反了《大明集礼》,按规矩该罚俸三个月”。那武将不服,说“我跟着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你还没入朝呢”,李善长一点不慌,说“打天下是功劳,守规矩是本分,功劳不能抵本分”。朱元璋在龙椅上看着,没说话,心里却暗爽:“还是李善长能镇住这些老油条。”

除了上朝规矩,李善长还制定了“官员考核制度”。以前元朝考核官员,看的是“关系”,现在李善长改了,看“业绩”:

- 地方官考核“粮食产量”,今年比去年多收了多少粮,多收的有奖,少收的要罚;

- 京官考核“办事效率”,比如一个月要处理多少公文,处理得又快又好的升官,拖拖拉拉的降职;

- 不管是地方官还是京官,只要贪钱超过六十两银子,一律斩首。

这制度一实施,官员们都不敢再“摸鱼”了。有个地方官贪了五十两银子,以为“没到六十两,没事”,结果李善长说“你虽然没到六十两,但你逼死了一个老百姓,按规矩还是要斩”。最后那官员真被斩了,其他官员吓得再也不敢贪钱了。

再说说“搞生产”: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到处都是战乱后的废墟,老百姓没饭吃,没房子住,有的甚至还在逃荒。李善长知道,老百姓要是没饭吃,迟早会造反,所以他把“搞生产”当成了头等大事,推出了两个“民生政策”:

1. “屯田制”:让荒地变成良田

李善长下令,凡是战乱后没人种的荒地,老百姓只要愿意种,就归自己所有,而且前三年不用交赋税。他还组织士兵“屯田”——平时士兵种地,战时士兵打仗,这样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不用花国库的钱养士兵。

有个河南的农民,本来在逃荒,听说了“屯田制”,就回到家乡,种了十亩荒地。第一年收了五百斤粮食,不仅够自己吃,还卖了一百斤,赚了钱盖了房子。他特地跑到南京,给李善长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李丞相,救我命”。李善长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高兴地说“老百姓有饭吃,我的江山才能稳”。

2. “手工业扶持”:让老百姓有活干

除了种地,李善长还鼓励老百姓搞手工业——织布、做瓷器、打铁,只要能赚钱的活,都支持。他下令,凡是搞手工业的老百姓,官府给“启动资金”,还帮忙找销路。比如江南的织户,以前织了布没人买,现在官府统一收购,再运到北方去卖,织户们的收入翻了一倍多。

有个苏州的织户,以前每天织一匹布,只能卖一百文钱,还不够吃饭。后来官府帮忙找销路,他每天织两匹布,能卖三百文钱,不仅能养活全家,还雇了两个帮工。他跟别人说“要不是李丞相,我现在还在饿肚子呢”。

就这样,在李善长的“管理”下,明朝的经济慢慢恢复了——第一年,粮食产量比元朝末年翻了一倍;第三年,国库有了余钱;第五年,逃荒的老百姓基本都回了家乡,明朝的“家”,终于被李善长管得明明白白。

第四章 “职场老油条”的隐患:护短、专权,慢慢把朱元璋的“信任”作没了

李善长当了几年“丞相”,权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像个“职场老油条”——开始护短、专权,甚至有点“目中无人”了。他忘了,朱元璋是皇帝,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他帮忙管后勤的“创业老板”;他也忘了,“免死铁券”不是“免罪铁券”,朱元璋要是想杀他,再厚的铁券也没用。

先说说“护短”:把亲信当“自己人”,犯错也包庇

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是他的老乡,被他提拔当了“中书省都事”(相当于国务院秘书)。李彬仗着李善长的关系,偷偷贪了两万两银子,还把朝廷的粮食卖给了私人,这事被御史查了出来,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本来想把李彬处死,可李善长却跑过来求情,说“李彬跟着我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这次就饶了他吧,让他把钱还回来就行”。朱元璋有点不高兴,说“我定的规矩,贪钱超过六十两就斩首,李彬贪了两万两,怎么饶?”李善长却不依不饶,说“陛下当年跟我说,‘家里事’我能做主,李彬是我的人,我就能保他”。

朱元璋当时没发作,可心里已经有点不舒服了——他觉得李善长“太护短”,把“自己人”看得比“朝廷规矩”还重。最后,朱元璋还是把李彬处死了,但他对李善长的信任,已经打了个折扣。

还有一次,李善长推荐自己的侄子李存义当“太仆寺卿”(相当于管马的官)。李存义没什么本事,只会拍马屁,上任没多久,就把朝廷的马弄丢了几十匹。有人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问李善长“你侄子怎么回事”,李善长却说“马丢了是因为天灾,不是存义的错”。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撒谎,却没戳破,只是把李存义贬到了外地,从此对李善长的“推荐”,再也不那么相信了。

再说说“专权”:把中书省当成“自己家”,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李善长当了左丞相后,把中书省的权力都抓在了自己手里——朝廷的公文,他先看,觉得没问题再递给朱元璋;官员的任免,他先定,觉得行再报给朱元璋;甚至连朱元璋想提拔个人,都得先问李善长“这个人怎么样”。

有一次,朱元璋想提拔一个叫杨宪的官员当“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副院长),跟李善长商量。李善长跟杨宪有矛盾,就说“杨宪这个人太急躁,不适合当御史中丞”,朱元璋听了,就没提拔杨宪。后来朱元璋才知道,李善长是因为跟杨宪有仇,才故意不让杨宪升官的。

还有一次,朝廷要修一座宫殿,朱元璋让李善长负责。李善长找了个施工队,花了一百万两银子,比预算多了三十万两。朱元璋问他“怎么花了这么多钱”,李善长却说“陛下的宫殿,就得修得气派点,多花点钱算什么”。朱元璋心里不高兴,却没说什么——他觉得李善长是“老兄弟”,可能只是想把宫殿修得好一点,可他不知道,李善长其实从施工队那里拿了五万两“回扣”。

这时候的朱元璋,对李善长已经从“信任”变成了“猜忌”——他觉得李善长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了。有个大臣看出来了,就跟朱元璋说“李善长现在就像当年的萧何,可萧何知道收敛,李善长却不知道”,朱元璋点了点头,没说话,心里却已经有了“削李善长权力”的想法。

公元1371年,李善长因为“生病”,向朱元璋请辞。其实李善长没什么大病,他只是觉得朱元璋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想“以退为进”,让朱元璋挽留自己。可他没想到,朱元璋一口就答应了,还说“先生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该好好休息了”。就这样,李善长离开了中书省,回了家乡定远,虽然还是“韩国公”,但没了实权,成了个“闲散贵族”。

李善长以为自己“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可他不知道,自己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第五章 胡惟庸案的“背锅侠”:从“免死铁券”到“全家抄斩”,创业功臣的悲惨结局

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提拔了胡惟庸当左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当年胡惟庸只是个小官,李善长觉得他“听话、会来事”,就一步步把他提拔起来,没想到胡惟庸比李善长还“专权”,甚至还想“造反”。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查出胡惟庸不仅贪赃枉法,还跟倭寇、元朝残余势力勾结,想推翻明朝,自己当皇帝。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处死胡惟庸,还株连了几千人。

一开始,李善长没被牵连——朱元璋觉得李善长虽然推荐了胡惟庸,但可能不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可没过多久,有人揭发了两件事,把李善长推到了“火坑”里:

第一件事: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没报告

揭发的人是李善长的下人,他说“胡惟庸当年找过李善长,说要造反,想让李善长当‘内应’,李善长虽然没答应,但也没报告给陛下”。朱元璋听了,心里很生气——他觉得李善长“知情不报”,就是“背叛”。

第二件事:李善长的侄子李存义,跟胡惟庸是“同党”

李存义被贬到外地后,一直跟胡惟庸有联系,还帮胡惟庸招兵买马。朱元璋查出这件事后,把李存义抓了起来,李存义为了活命,就供出了李善长,说“我叔叔知道我跟胡惟庸有联系,却没阻止我”。

这两件事加起来,朱元璋彻底对李善长失望了——他觉得李善长不仅“护短”“专权”,还“知情不报”,甚至可能跟胡惟庸是一伙的。虽然李善长有“免死铁券”,但朱元璋说“免死铁券免的是‘无心之过’,你这是‘有心之罪’,不能免”。

公元1390年,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处死,只有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和两个孙子,因为是“皇亲国戚”,才免于一死,被流放到了云南。

李善长临死前,拿着“免死铁券”,哭着对天说“我跟着陛下打天下,管后勤、定规矩,没功劳也有苦劳,陛下怎么能这么对我?”可没人回答他——他忘了,在皇权面前,“功劳”“苦劳”都没用,只要皇帝觉得你“威胁”到他,再大的功臣也得死。

李善长死了,明朝的“创业功臣”也慢慢被朱元璋杀光了——徐达、常遇春(早死)、蓝玉、傅友德……最后,只剩下几个没什么权力的文臣。有人说,朱元璋杀李善长,是为了“巩固皇权”,怕自己死后,李善长这些老功臣会欺负他的儿子朱允炆;也有人说,李善长是“自作自受”,要是他不护短、不专权,不推荐胡惟庸,就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的一生,都是一场“悲剧”——他从一个“乡野cEo”,变成了朱元璋的“超级管家”,再变成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却成了“全家抄斩”的罪犯。他一辈子都在“管别人的事”,却没管好“自己的事”;他一辈子都在“帮朱元璋管家”,却没搞懂“朱元璋这个老板,到底想要什么”。

不过,历史终究是公平的。虽然李善长死得惨,但他为明朝做的贡献,还是被记了下来——他制定的《大明集礼》,成了明朝的“礼仪范本”;他推行的“屯田制”,让老百姓有了饭吃;他管的后勤,帮朱元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后来,有人在《明史》里写李善长,说他“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意思是他的学问能当皇帝的老师,他的才能能当王爷的助手——这大概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吧。

李善长的故事,也给所有“职场人”提了个醒:不管你多有本事,多受老板信任,都别忘了“收敛”——老板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能威胁到他的人”;职场需要的是“规矩”,不是“自己的规矩”。否则,就算你是“超级管家”,也可能落得个“背锅侠”的下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