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6章 脱脱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6章 脱脱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脱脱:大元王朝的“金牌打工人”与“倒霉蛋丞相”——一个差点把元朝从悬崖边拽回来的狠人

第一章 出身:蒙古贵族里的“非主流”,不爱遛鹰爱读书

公元1314年,元朝大都(今北京)的蔑儿乞氏府邸里,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把全家都乐坏了。这孩子的爷爷是跟着元世祖忽必烈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爹是当朝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最高监察官),用当时的话说,那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裹着绸缎长大”的顶级贵胄。家里人翻遍了蒙古语的吉祥话,最后给这孩子取名“脱脱”——在蒙古语里是“有力气、能干事”的意思,现在看来,这名字简直是给脱脱的一生写了个“剧透”,就是这“干事”的过程,实在太曲折了。

按说在元朝,贵族子弟的日常应该是“上午遛鹰逗狗,下午喝酒赛马,晚上搂着美人唠嗑”,毕竟朝廷里的官大多是“世袭”的,就算啥也不会,也能混个闲职吃俸禄。可脱脱偏不,打小就跟别的贵族小孩“画风不符”。别的孩子在草原上追着马跑的时候,他蹲在书房里跟汉人老师读《论语》;别的孩子拿着弓箭射麻雀的时候,他在练毛笔字;甚至有一次,几个纨绔子弟喊他去“斗蛐蛐赌钱”,他直接翻了个白眼:“斗蛐蛐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吗?能让朝廷不缺钱吗?”把人家怼得哑口无言,从此得了个“脱脱老古板”的外号。

不过这“老古板”的名声没白得,脱脱的学问和见识长得飞快。十三岁那年,他跟父亲去见元仁宗,仁宗问他“治国先治啥”,一般小孩可能会说“治兵”“治钱”,脱脱却脆生生地答:“先治心——当官的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心里才装着朝廷,朝廷才能稳。”仁宗听了眼睛一亮,拍着他爹的肩膀说:“你这儿子,将来比你有出息!”

后来脱脱长大了点,被送到宫里当“怯薛”(蒙古语里的侍卫,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保镖兼秘书)。别的怯薛要么盯着皇帝的赏赐,要么忙着跟嫔妃的太监套近乎,脱脱倒好,每天除了站岗,就是跟在老臣后面“偷师”——看他们怎么写奏折,怎么跟皇帝议事,甚至连怎么处理地方送来的冤案卷宗,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元英宗处理一个江南水灾的案子,大臣们要么说“没钱赈灾”,要么说“先派官去查”,脱脱突然插了句嘴:“查可以,但得先让地方开粮仓,老百姓等不起!等查完了,再追责也不迟。”英宗愣了一下,觉得这小伙子说得在理,真就按他的办法办了,后来还特意夸他:“脱脱这孩子,有急智,不像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官僚。”

这会儿的脱脱,就像职场里的“潜力股新人”——出身好、肯干活、脑子还灵光,所有人都觉得他将来肯定能当大官,可谁也没想到,他后来的官路,会跟“救火”绑在一起,而且还越救越“火”。

第二章 职场升级:从“侍卫小哥”到“抗颜宰相”,手撕“霸权同事”伯颜

脱脱的职场转折点,绕不开一个人——伯颜。这伯颜不是别人,是脱脱的亲伯父(也有说法是叔父,史书记载略有争议,但总之是亲戚),早年也是个能征善战的狠人,帮元朝平定过叛乱,后来权位越来越高,到了元顺帝即位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说一不二,比皇帝还威风。

刚开始,伯颜挺疼这个侄子,觉得脱脱能干,处处提拔他,从侍卫升到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副院长),再到御史大夫,脱脱只用了五年,简直是“火箭般的晋升速度”。可慢慢的,脱脱发现不对劲了——这伯颜越来越飘,飘到没边了。

伯颜干的离谱事,说出来能让人大跌眼镜:他觉得汉人“碍事”,就跟元顺帝说“要把南方的汉人杀光,把土地腾出来给蒙古人放牧”;他看科举不顺眼,就上书废除科举,说“读书人都是只会耍嘴皮子的废物”;甚至连皇帝的诏书,他都敢当着大臣的面改,还说“顺帝年轻,不懂事,我替他把关”。有一次,伯颜过生日,大臣们都去送礼,脱脱送了他一本《资治通鉴》,还劝他“伯父,您看古人怎么当忠臣的,别再这么折腾了”,结果伯颜把书扔在地上,骂他“小屁孩懂什么!我这是为了大元好!”

脱脱这下慌了——再让伯颜这么折腾下去,元朝非得散架不可!更要命的是,伯颜已经开始怀疑脱脱“不跟自己一条心”,好几次想把他调去外地,断了他跟皇帝的联系。脱脱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再忍了,他找了个机会跟元顺帝私聊,一开口就哭了:“陛下,伯颜现在比您还像皇帝,再这么下去,您这个皇位就没了!”

元顺帝其实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只是怕伯颜手里有兵权,不敢吭声。听脱脱这么一说,两人算是“同病相怜”了,偷偷结成了“反伯颜联盟”。不过脱脱没敢硬来——伯颜手里有“环卫军”(元朝的京城卫戍部队),硬拼肯定打不过。他想了个“阴招”:趁伯颜要去外地“祭祀祖庙”的时候,先把京城的兵权抓过来,再下圣旨把伯颜贬到地方。

公元1340年二月,伯颜带着一队人马出了大都,刚走到通州,脱脱就动手了——他先让元顺帝下了一道圣旨,说“伯颜专权乱政,免去左丞相之职,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然后派人去接管环卫军,跟士兵们说“伯颜要造反,皇帝让我们保卫京城”。士兵们本来就怕伯颜,但更怕皇帝,一听是皇帝的命令,立马就倒戈了。

伯颜在通州接到圣旨,当场就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侄子,居然敢“背后捅刀子”。他想回大都闹事,可手下的人早就跑光了,只能乖乖地往河南走,走到半路又被改贬到广东,最后病死在半路上。这场“反伯颜政变”,没流血没死人,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成了,脱脱一下子成了元顺帝眼里的“救命恩人”,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相当于元朝的“国务院总理”,这一年,脱脱才26岁,妥妥的“职场天花板”。

不过脱脱刚当丞相就明白,自己接的不是“香饽饽”,而是一个“烂摊子”——伯颜折腾了这么多年,元朝的国库空了,吏治烂了,老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已经开始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了。脱脱看着满朝文武要么“摸鱼划水”,要么“互相甩锅”,只能叹口气:“行吧,这‘救火队长’,我当定了!”

第三章 脱脱更化:大元版“改革套餐”,差点把元朝“盘活”了

脱脱当丞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改革,史称“脱脱更化”——简单说,就是给元朝“治病”,而且是“全方位体检 对症下药”。他知道,元朝的病不是一天得的,得慢慢来,于是推出了一整套“改革套餐”,从文化到经济,从吏治到民生,几乎全改了个遍。

先说说文化方面,脱脱干了一件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大事——修“三史”,也就是《辽史》《金史》《宋史》。之前元朝一直纠结一个问题:辽、金、宋这三个朝代,到底谁是“正统”?有人说“宋是正统,辽金是蛮夷”,有人说“辽金先建国,应该算正统”,吵了几十年都没个结果,修史的事也就一直搁置着。脱脱一上任就拍板:“别吵了!三个都算正统!辽史、金史、宋史一起修,各写各的,都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这话一出来,大臣们都惊呆了——要知道,在当时,“正统之争”可是天大的事,脱脱这么一说,相当于化解了一个“历史遗留矛盾”。而且脱脱还特别舍得花钱,不仅请了当时最有名的学者(比如汉人学者欧阳玄)当主编,还给修史的人发“双倍工资”,让他们不用为了生计分心。结果短短两年多,《辽史》《金史》《宋史》就全修完了,尤其是《宋史》,篇幅比《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起来还多,成了二十四史里篇幅最长的一部。后来有人说,脱脱修三史,是“给中国历史续了关键的一笔”,这话真没夸张。

再说说吏治改革,这可是个“硬骨头”。伯颜当政的时候,官员任命全靠“关系”和“钱”,比如一个地方官的职位,能卖到几万两银子,至于官员的能力?没人在乎。脱脱一上台就下了死命令:“所有官员,不管是世袭的还是花钱买的,都得考试!考不过的,一律免职!”这一下就炸了锅,好多贵族子弟哭着找脱脱求情,说“我们家世代当官,哪用得着考试”,脱脱直接怼回去:“世代当官不代表你有本事!老百姓要的是能办事的官,不是只会吃俸禄的废物!”

除了考试,脱脱还搞了个“官员考核制度”——每年年底,上级要给下级打分,内容包括“有没有贪钱”“有没有办冤案”“老百姓满不满意”,考得好的升官,考得差的降职,甚至流放。有一次,一个蒙古贵族子弟当了县令,上任半年就贪了几万两银子,还逼死了两个老百姓,脱脱知道后,直接把他抓起来,当众斩首,还把他的家产全分给了老百姓。这下子,满朝官员都吓得不敢再贪了,吏治一下子清明了不少。

民生方面,脱脱最头疼的是“钱荒”和“饥荒”。元朝的国库早就空了,伯颜还滥发纸币,导致纸币贬值,老百姓拿着一麻袋钱都买不到一斤米。脱脱想了个办法:“停发新纸币,回收旧纸币,同时把国库的银子拿出来,跟纸币挂钩,让老百姓相信纸币能换银子。”这招还真管用,没过多久,纸币就稳定下来了。

至于饥荒,脱脱搞了个“常平仓制度”——在每个州府都建粮仓,丰收的时候低价收粮食,饥荒的时候低价卖出去,还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比如疏通黄河支流,灌溉农田。有一年江南闹旱灾,老百姓快饿死了,脱脱马上让人从“常平仓”调粮,还派官去监督,确保粮食能分到老百姓手里,没被官员贪污。后来有人统计,脱脱当丞相的头三年,元朝的灾民减少了一半多,老百姓甚至编了民谣夸他:“脱脱相,脱脱相,救我命,给我粮!”

这时候的元朝,就像一辆快散架的马车,被脱脱硬生生拉回了正轨——国库有了余钱,官员不敢贪了,老百姓能吃饱饭了,连之前闹得凶的农民起义,也慢慢平息了。元顺帝看着这一切,高兴得合不拢嘴,好几次在朝堂上夸脱脱:“要是没有脱脱,我这皇帝就当不下去了!”可脱脱自己却没那么乐观,他知道,元朝还有一个最大的“定时炸弹”没解决——黄河。

第四章 治河与平乱:当“救火队长”遇上“超级大火”

元朝的黄河,就像个“脾气暴躁的老头”,动不动就决堤。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因为常年没人治理,黄河下游堵得一塌糊涂,每年都要淹掉大片农田,淹死好多老百姓。更要命的是,黄河一决堤,运粮的漕运就断了,京城的粮食供应也会出问题。所以脱脱当丞相的时候,大臣们都劝他:“黄河这烂摊子,别碰!一碰就出事!”

可脱脱偏不,他说:“黄河不治,老百姓没活路,漕运断了,朝廷也没活路!就算是火坑,我也得跳!”公元1351年,脱脱力排众议,任命水利专家贾鲁为“治河总指挥”,调集了十五万民工、两万士兵,开始治理黄河。

治河这活,难就难在“堵不如疏”。贾鲁的办法是“先疏通下游河道,再加固上游堤坝”,可十五万民工要吃饭、要干活,得花不少钱。脱脱二话不说,从国库拨了几百万两银子,还下令“民工每天的工钱不能少于五文钱,管饱饭”。可就算这样,还是出问题了——有些地方官偷偷克扣民工的工钱和粮食,民工们怨声载道,有人甚至说“还不如让黄河淹死我们,至少死得痛快”。

脱脱知道后,立马派了十几个钦差去工地巡查,凡是克扣钱粮的官员,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一律就地正法。有一次,一个蒙古千户(相当于营长)克扣了民工一个月的粮食,脱脱直接让人把他绑在工地的柱子上,当着所有民工的面砍了头,还把他克扣的粮食全分给了民工。民工们一看脱脱动真格的,都安心干活了,只用了四个月,黄河就治理好了——下游的河道疏通了,上游的堤坝也加固了,再也没决堤。老百姓又编了民谣:“贾鲁治黄河,功多怨亦多;脱脱丞相在,百姓不用愁!”

可谁也没想到,治河虽然成功了,却意外点燃了另一场“大火”——红巾军起义。原来,在治河的民工里,有一批人是白莲教的信徒,他们早就对元朝不满,趁着重兵都去治河的机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了起义,因为他们都头裹红巾,所以叫“红巾军”。红巾军一造反,各地的老百姓纷纷响应,短短几个月,就占领了十几个州县,声势越来越大。

元顺帝吓得不行,赶紧让脱脱亲自挂帅,去镇压红巾军。脱脱虽然是文臣,但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他先是调兵遣将,把红巾军的主力围在徐州,然后亲自率军冲锋,只用了半个月就打下了徐州,还活捉了红巾军的首领芝麻李。接着,他又分兵去攻打其他地方的红巾军,不到半年,红巾军的起义就被镇压下去了一大半,元朝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可就在脱脱准备乘胜追击,彻底消灭红巾军的时候,朝廷里有人开始“搞事情”了——这个人就是哈麻。哈麻是元顺帝的宠臣,一直嫉妒脱脱的功劳,想取而代之。他趁着脱脱在外打仗,在元顺帝面前说坏话:“脱脱手握重兵,要是他造反,陛下怎么办?而且他打仗花了那么多钱,国库都快空了!”元顺帝本来就多疑,听哈麻这么一说,居然信了,下了一道圣旨,把脱脱的兵权给夺了,还把他贬到淮安(今江苏淮安)。

脱脱接到圣旨的时候,正在军营里跟将领们商量怎么消灭红巾军,他看完圣旨,当场就哭了——不是因为自己被贬,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走,没人能镇住局面,红巾军肯定会卷土重来,元朝的好日子,到头了。果然,脱脱被贬后,红巾军很快就复起,而且比之前更厉害,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崛起的。

第五章 悲剧结局:大元的“最后一根稻草”,终究没撑住

脱脱被贬到淮安后,本来以为最多就是丢了官,好歹能保住一条命。可哈麻没打算放过他——他怕脱脱有一天会回来,就继续在元顺帝面前造谣,说“脱脱在淮安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元顺帝被吓得魂不守舍,又下了一道圣旨,把脱脱贬到云南腾冲,而且是“终身流放,不得回京”。

脱脱带着家人去云南的路上,一路都有人护送——其实是监视。走到大理的时候,当地的官员知道脱脱是个好官,偷偷给了他一些粮食和银子,还劝他“大人,您不如逃去南方,那里红巾军闹得厉害,元朝管不着”。脱脱却摇了摇头,说“我是元朝的丞相,就算皇帝误会我,我也不能背叛朝廷”。

可哈麻还是不放心,他偷偷派了一个叫哈扎尔的人去云南,给脱脱送了一杯“毒酒”。公元1355年十二月,脱脱在腾冲的贬所里,接到了哈扎尔送来的酒,他知道这是毒酒,却还是喝了——他不想再被人折磨,也不想连累家人。喝完毒酒没多久,脱脱就死了,年仅42岁。

脱脱死的消息传到大都,老百姓都哭了——尤其是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有的甚至披麻戴孝,去街上哭丧。而元顺帝呢?他后来知道自己错怪了脱脱,后悔得不行,可已经晚了——没有脱脱,元朝的官员又开始贪腐,军队也没了战斗力,红巾军越来越强,朱元璋已经占领了南京,开始北伐。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打进大都,元顺帝带着家人逃到了草原,元朝灭亡了。

有人说,脱脱是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的时候,这根稻草还能撑住元朝的大厦,他一死,大厦就塌了。这话一点都不假——脱脱这一生,从贵族子弟到丞相,从“救火队长”到“背锅侠”,他明明有能力、有忠心,想把元朝从悬崖边拽回来,可最后却落得个“被冤杀”的下场,实在是太倒霉了。

不过,历史终究是公平的。虽然元朝灭亡了,但脱脱修的《辽史》《金史》《宋史》流传了下来,成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他推行的“脱脱更化”,也成了元朝历史上最清明的一段时期;甚至连朱元璋,后来都评价脱脱“是个忠臣,要是元朝多几个这样的人,我也当不了皇帝”。

脱脱的一生,就像一场“高开低走的悲剧”——他有能力改变命运,却没能改变元朝的命运;他救了无数老百姓,却没能救自己。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元朝历史上最值得记住的文臣之一,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在一个王朝快灭亡的时候,站出来当“救火队长”,哪怕最后被火烧到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