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8章 刘伯温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8章 刘伯温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刘伯温:元末明初“最强打工人”的逆袭与躺平失败史

第一章 童年:学神的“摆烂”基因,从小就藏不住

要聊刘伯温,得先从他的童年说起——这可不是那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的刻板神童故事,毕竟太正经的历史,听着容易让人犯困。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年出生在浙**田(现在归温州管),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标准的“浙南小伙”。

他爹刘爚是个老秀才,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就盼着儿子能“光宗耀祖”。可刘伯温小时候,偏偏是个“表面摆烂、私下开挂”的主儿。别的小孩在私塾里背《论语》背得愁眉苦脸,他倒好,上课坐着发呆,先生点名让他背书,他站起来张口就来,连注释都背得一字不差,气得同桌偷偷掐他大腿:“你是不是晚上偷摸补课了?”

刘伯温还特“不按常理出牌”。有次先生出了道题,让大家写“如何治家”,别的孩子都写“勤洗手、多读书、孝敬父母”,他倒好,写了篇《治家如治小国论》,把家里的鸡飞狗跳比作朝堂纷争,说“爹是君主,娘是辅臣,弟弟是刁民,得用‘恩威并施’的法子管”。先生看完又气又笑,拍着桌子说:“这孩子,将来要么成大器,要么挨大揍!”

更绝的是他的“记忆力挂”。据说他看书能“七行俱下”,就是一眼扫过去,能同时看七行字,还能记住内容。有回他去县里的书铺看书,老板嫌他只看不买,想赶他走,结果刘伯温说:“我都看完了,不用买了。”老板不信,随便抽了本书让他背,他真就从头背到尾,连标点符号(那会儿是句读)都没差。老板惊得直拍大腿:“这孩子,是个‘人形复印机’啊!”

不过刘伯温也不是完美的“学神”,他有个小毛病——怕黑。有次晚上跟小伙伴去山上捉萤火虫,半路遇到个黑影,他吓得抱着树大喊“有鬼”,结果那黑影是个砍柴的老头,老头笑他:“你连书里的‘鬼故事’都不怕,还怕我这个老头?”刘伯温红着脸说:“书里的鬼是假的,你这黑影是真的啊!”

就这么个“聪明又有点怂”的小孩,慢慢长成了少年。14岁那年,他去府城上学,学的是《春秋》——这书特别难,满篇都是古奥的文字,连老师都得边讲边查资料。可刘伯温看了没几天,就跟老师说:“这书我懂了,无非就是讲‘谁打赢了谁、谁做错了谁’,不用逐字逐句抠。”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让他写篇读后感,结果他写的《春秋大义解》,把复杂的历史道理讲得明明白白,老师看完后叹口气:“我教了一辈子书,还不如个14岁的孩子啊!”

这就是刘伯温的童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藏着“学神”的天赋和普通人的小毛病。谁也没想到,这个浙南小伙,将来会搅动元末的风云,成为朱元璋身边最牛的“谋士”——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第二章 职场初体验:元朝公务员的“崩溃日常”

公元1333年,22岁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放在现在,相当于考上了公务员,还是“全国top级”的那种。按理说,这时候的他应该春风得意,可没想到,元朝的职场,比他小时候背的《春秋》还难搞。

首先是“入职即失业”。元朝那会儿特别奇葩,考上进士后不马上分配工作,得在家等着“候补”。刘伯温等了三年,才等到一个职位——江西高安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官阶正八品,芝麻大的官。他揣着任命书去上任,一路上还美滋滋地想:“终于能施展才华了,我要当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可到了高安,他才发现现实有多“骨感”。当时的元朝官场,早就烂透了——上司贪赃枉法,下属摸鱼摆烂,老百姓有冤无处诉。刘伯温刚上任,就遇到个棘手的案子:当地一个地主抢了农民的地,还把农民打进了医院(那会儿叫医馆),农民告到县衙,前几任县丞都因为收了地主的钱,把案子压了下去。

刘伯温一看这情况,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决定“翻案”。他把地主传到县衙,地主仗着有上司撑腰,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嚣张地说:“你一个八品官,敢管我的事?我给你十两银子,这事就算了。”刘伯温把银子扔在地上,说:“我虽然官小,但也知道‘为官要清’,你要是不还地道歉,我就把你告到知府那里!”

地主没想到这新来的县丞这么“轴”,只好认怂,还了地,赔了医药费。老百姓听说后,都夸刘伯温是“青天大老爷”,可他的上司却不乐意了——因为地主早就给上司送过礼,刘伯温这么做,相当于断了上司的财路。上司找他谈话,阴阳怪气地说:“小刘啊,做官要‘灵活点’,别太死心眼,不然以后不好混啊。”

刘伯温没听劝,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办了好几件“得罪人”的事:严查贪官污吏,平反冤假错案,甚至还弹劾了一个贪污的知府。可结果呢?他不仅没被提拔,还被调到了更偏僻的地方——浙江儒学副提举(相当于教育局副局长),官阶还是八品,等于“平调”,还没了实权。

更憋屈的是,他在儒学副提举任上,又因为弹劾一个贪赃枉法的学官,被上司穿小鞋。上司说他“小题大做”“不懂官场规矩”,还暗示他“要么闭嘴,要么滚蛋”。刘伯温这时候才明白:元朝的官场,根本不是他这种“理想主义者”能待的地方。

公元1340年,29岁的刘伯温心灰意冷,写了封辞职信,回老家青田了。临走前,他看着高安的老百姓送他的锦旗,叹口气说:“我想做个好官,可这官场不让我做啊!”回老家的路上,他还写了首诗,里面有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揣着两袖清风走,省得老百姓背后说我坏话”,既无奈又有点倔强。

这就是刘伯温的第一次职场经历:充满理想,却被现实狠狠打脸。他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结果连“保住工作”都难。不过,这次“失业”也不是坏事——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元朝的腐朽,为他后来辅佐朱元璋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隐居:宅家的“战略观察员”,躺平但没完全躺平

回到青田老家的刘伯温,一开始是想“躺平”的——毕竟在元朝官场受了那么多气,不如在家种种田、读读书,过几天清闲日子。他在老家盖了间小院子,院子里种了点菜,还养了几只鸡,每天早上起来浇浇菜、喂喂鸡,下午坐在院子里看书,晚上跟邻居唠唠嗑,日子过得挺滋润,像个“退休老大爷”。

可邻居们不知道,这个“退休老大爷”,每天看的不是闲书,而是《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聊的也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天下大势。那会儿的元朝,已经乱得不行了:黄河决堤,老百姓没饭吃;贪官污吏还在搜刮民脂民膏;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像芝麻开花一样,越开越多。

有次邻居大爷跟刘伯温唠嗑,说:“最近听说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有个叫朱元璋的,拉起了一支队伍,听说还挺仁义,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刘伯温听了,眼睛一亮,赶紧问:“你从哪儿听来的?这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邻居大爷被他问得一愣:“你一个读书人,关心这个干啥?”刘伯温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早就开始盘算:这天下,怕是要变天了。

从那以后,刘伯温就成了“宅家战略观察员”。他托朋友从外面带消息回来,比如“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了”“陈友谅占了武昌”“朱元璋打下了南京”,然后他就在院子里的地图上(自己画的)标记出来,分析谁能笑到最后。

有次他的朋友叶琛(后来也是朱元璋的谋士)来看他,问他:“现在天下这么乱,你觉得谁能统一?”刘伯温指着地图上的南京,说:“这个朱元璋,不一般。他不像张士诚那样只顾着享乐,也不像陈友谅那样刚愎自用,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还会重用读书人,将来肯定有大作为。”叶琛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又有点担心:“朱元璋现在势力还不大,能打得过陈友谅和张士诚吗?”刘伯温笑了笑:“慢慢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不过,刘伯温也不是一直“宅”着。有次青田附近闹土匪,土匪抢了老百姓的粮食,还烧了房子,县衙的官兵根本不敢管。老百姓没办法,只好来找刘伯温,说:“刘先生,您是读书人,又懂兵法,您就帮帮我们吧!”刘伯温本来不想管,可看着老百姓可怜的样子,还是答应了。

他找了些年轻力壮的村民,教他们简单的阵法,还做了些简易的武器(比如把镰刀绑在竹竿上)。土匪再来的时候,刘伯温让村民们埋伏在山上,等土匪进了包围圈,他一声令下,村民们冲出来,喊杀声震天。土匪以为是正规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连抢来的粮食都扔了。老百姓都夸刘伯温“文武双全”,可他却谦虚地说:“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我只是出了个小主意。”

这段隐居生活,让刘伯温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元朝肯定要完了,新的朝代迟早会来;第二,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光靠“躺平”不行,得找个靠谱的“老板”,一起干一番大事。而这个“老板”,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朱元璋。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打下了处州(现在的浙江丽水),离青田不远了。这时候,朱元璋的谋士李善长给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青田有个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兵法会谋略,您要是能把他请过来,相当于多了个‘诸葛亮’。”朱元璋一听,眼睛都亮了:“诸葛亮?那我得赶紧去请!”

于是,一场“老板挖人才”的戏码,就要上演了。

第四章 相遇:朱老板的“挖人计划”,比刘备三顾茅庐还拼

朱元璋要请刘伯温,可没那么容易——毕竟刘伯温已经被元朝伤透了心,不想再随便“入职”了。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请,刘伯温直接拒绝了,说:“我老了,身体不好,想在家养老,就不麻烦朱将军了。”

派去的人回来跟朱元璋汇报,朱元璋有点纳闷:“我听说刘伯温是个有才华的人,怎么不想出山呢?”李善长说:“老板,您别急,刘伯温这是在‘考验’您呢。当年刘备请诸葛亮,还三顾茅庐呢,您得多去几次,让他看到您的诚意。”

朱元璋觉得有道理,第二次亲自去了青田。可到了刘伯温家门口,刘伯温说自己“感冒了”,不能见客。朱元璋也不生气,就在门口站着,从早上站到中午,太阳晒得他满头大汗,手下人劝他:“老板,要不咱们先回去吧,等刘先生病好了再来。”朱元璋说:“不行,我要是就这么走了,刘先生会觉得我没诚意。”

刘伯温在屋里听到外面的动静,心里有点感动——他没想到朱元璋这么有耐心。可他还是没开门,因为他想再看看朱元璋是不是真的“值得辅佐”。

第三次,朱元璋又去了,还带了礼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自己写的一封信,信里说:“现在天下大乱,老百姓受苦,我想平定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我没什么文化,不懂谋略,恳请先生出山,帮我一起完成这件大事。”

这次,刘伯温开门了。他看着朱元璋,只见朱元璋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带着疲惫,却眼神坚定。刘伯温请他进屋,泡了杯茶,问他:“朱将军,我要是出山帮你,你能答应我三件事吗?”

朱元璋赶紧说:“先生请讲,别说三件,三十件我都答应。”

刘伯温说:“第一,你得善待老百姓,不能像元朝那样搜刮民脂民膏;第二,你得重用读书人,不能轻视知识;第三,将来要是平定了天下,你得赏罚分明,不能学那些暴君。”

朱元璋听完,站起来,对着刘伯温作了个揖,说:“先生说的这三件事,也是我心里想的。我向您保证,要是我做不到,您随时可以走。”

刘伯温这才笑了,说:“好,我跟你走。”

就这样,48岁的刘伯温,终于“二次就业”,成了朱元璋的谋士。不过,他刚入职,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朱元璋的队伍里,大多是武将,比如徐达、常遇春,这些人觉得刘伯温是个“读书人”,只会耍嘴皮子,根本看不起他。

有次开会,常遇春说:“刘先生,你整天说这说那,有本事你上战场打一仗啊?”刘伯温笑了笑,说:“常将军,打仗靠的是谋略,不是蛮干。要是下次遇到战事,我给你出个主意,要是不管用,我任凭你处置。”

没过多久,陈友谅派大军攻打南京,朱元璋的手下都慌了,有人说“赶紧跑吧”,有人说“跟他拼了”,朱元璋也拿不定主意,问刘伯温:“先生,你怎么看?”

刘伯温说:“陈友谅虽然人多,但他刚愎自用,手下的人都怕他,不敢提意见。咱们只要诱敌深入,再派一支队伍偷袭他的后路,肯定能打赢。”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按照刘伯温的计策办。结果真的打赢了,还俘虏了陈友谅的不少士兵。常遇春这下服了,拉着刘伯温的手说:“刘先生,您可真厉害,我以前小看您了!”

刘伯温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咱们都是为了朱将军,为了老百姓,不用分你我。”

从那以后,刘伯温在朱元璋的队伍里站稳了脚跟,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而朱元璋也经常说:“要是没有刘伯温,我可能早就输了。”

第五章 战场:元末“三国杀”的幕后玩家,计谋比剧本还精彩

如果把元末的纷争比作“三国杀”,那陈友谅就是“曹操”(势力最大,性格霸道),张士诚就是“孙权”(守着自己的地盘,只想享乐),朱元璋就是“刘备”(势力最弱,但最得人心)。而刘伯温,就是朱元璋手里的“王牌谋士”,每次出牌都能打到对手的要害。

咱们先说说“鄱阳湖之战”——这是元末最关键的一场战役,相当于“三国杀”里的“决战局”。公元1363年,陈友谅带着60万大军,几百艘大船,攻打朱元璋的地盘洪都(现在的江西南昌)。朱元璋亲自带兵去救,双方在鄱阳湖相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刚开始,朱元璋的队伍根本不是对手——陈友谅的船又大又稳,朱元璋的船又小又灵活,可在湖里,灵活没用,人家大船一撞,小船就翻了。朱元璋的手下都慌了,连徐达、常遇春都有点没信心,说:“老板,要不咱们先撤吧,等以后再找机会。”

朱元璋也有点犹豫,就问刘伯温:“先生,咱们该怎么办?”

刘伯温看了看天,说:“别急,今晚有东北风,咱们可以用火攻。”

朱元璋眼睛一亮:“火攻?可咱们没有像周瑜那样的‘东风’啊!”

刘伯温笑了笑:“今晚的东北风,比东风还管用。陈友谅的船都是连在一起的(为了稳),只要咱们把火船开过去,肯定能烧起来。”

于是,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计策,找了几十艘小船,船上装满了干草、硫磺、火药,还在船尾绑了木板,让船能快速前进。晚上,东北风一吹,朱元璋的士兵把火船点燃,朝着陈友谅的大船冲过去。

陈友谅的士兵看到火船,吓得赶紧想把船分开,可船都连在一起,根本分不开。不一会儿,陈友谅的大船就烧了起来,火光冲天,喊杀声、惨叫声此起彼伏。陈友谅想坐船逃跑,结果被朱元璋的士兵一箭射死了。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大获全胜,从此成了元末势力最大的诸侯。战后,朱元璋拉着刘伯温的手,说:“先生,你真是我的‘诸葛亮’啊!要是没有你,我肯定赢不了这场仗。”

刘伯温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算了算天气,出了个小主意。”

不过,刘伯温的计谋,也不是每次都“光明正大”——有时候也会用点“小套路”。比如对付张士诚的时候,张士诚守着苏州,城防坚固,朱元璋打了好几次都没打下来。刘伯温就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张士诚这个人,特别爱面子,还多疑。咱们可以派人去劝降,同时在城外挖地道,等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咱们从地道里冲进去,肯定能拿下苏州。”

朱元璋按照他的计策办,派人去劝降张士诚,张士诚果然犹豫不决,一会儿想投降,一会儿又想抵抗。就在他纠结的时候,朱元璋的士兵从地道里冲进了苏州城,张士诚没办法,只好投降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想攻打元朝的都城大都(现在的北京),问刘伯温:“先生,咱们什么时候去打最合适?”

刘伯温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元朝虽然腐朽,但还有不少兵力,而且大都的城防很坚固。咱们不如先打山东、河南,把元朝的后路断了,然后再打大都,这样就容易多了。”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先打山东、河南,果然很顺利。等打到大都的时候,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吓得跑回蒙古草原了,朱元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大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刘伯温因为功劳大,被封为“诚意伯”,官阶正三品。这时候的刘伯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辅佐一个贤明的君主,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没想到,称帝后的朱元璋,慢慢变了——以前那个“虚心纳谏”的朱老板,开始变得多疑、猜忌,甚至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刘伯温的“职场危机”,又要来了。

第六章 建国:功成名就后的“离职危机”,想裸辞却没那么容易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本来想“功成身退”——毕竟他已经48岁出山,现在已经57岁了,想回老家养老。可朱元璋不让他走,说:“先生,现在明朝刚建立,还有很多事情要办,你怎么能走呢?你得留下来帮我。”

刘伯温没办法,只好留下来。可留下来之后,他才发现,现在的朱元璋,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朱元璋遇到事,会跟他商量,听他的意见;现在朱元璋遇到事,虽然也会问他,但更多的是“试探”,而不是“请教”。

更麻烦的是,明朝的官场,又出现了“拉帮结派”的情况——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比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都是浙江一带的读书人,比如刘伯温、叶琛、宋濂),开始明争暗斗。

李善长这个人,虽然有才华,但心眼小,还特别护短。有次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为贪污被刘伯温抓了起来,李善长来找刘伯温说情,说:“李彬是我的人,也是为明朝立过功的,你就放了他吧,下次我让他注意点。”

刘伯温说:“不行,贪污是大罪,要是放了他,以后别人都学他,明朝的法纪就没了。”

李善长没办法,就去找朱元璋,说刘伯温“小题大做”“不把淮西集团放在眼里”。朱元璋听了,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对刘伯温有点不满——毕竟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时间比刘伯温长。

后来,李彬还是被处死了,李善长跟刘伯温的矛盾,也就彻底公开了。李善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比如“刘伯温这个人太骄傲,看不起陛下”“刘伯温想拉帮结派,架空陛下”。朱元璋本来就多疑,听了这些话,对刘伯温就更不信任了。

有次朱元璋问刘伯温:“先生,你觉得谁能当丞相?”(当时李善长因为生病,想辞掉丞相的职位)

刘伯温说:“丞相是个重要的职位,得选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比如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可以考虑,但他们各有缺点——杨宪太急躁,汪广洋太懦弱,胡惟庸太专权。”

朱元璋又问:“那先生觉得自己能当丞相吗?”

刘伯温赶紧说:“不行,我这个人太直,容易得罪人,当不了丞相。”

可朱元璋听了,心里却想:“刘伯温说别人有缺点,又说自己当不了,是不是想让我请他当丞相,故意谦虚?”

后来,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人,跟刘伯温的矛盾也很深。胡惟庸当上丞相后,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还故意找刘伯温的麻烦。

有次刘伯温老家青田的一座山,被人说成“有王气”(就是说这里会出皇帝),胡惟庸就跟朱元璋说:“刘伯温老家有王气,他肯定是想谋反,不然怎么会住在那里?”

朱元璋听了,虽然没真的相信刘伯温会谋反,但心里对刘伯温的猜忌更深了。他把刘伯温召到南京,说:“先生,你老家的山有王气,这可不是小事,你看怎么办?”

刘伯温吓得赶紧说:“陛下,我可以把那座山的‘王气’破了,比如在山上盖座庙,或者挖条沟,这样就没事了。”

朱元璋说:“好,那你就去办吧。”

刘伯温办完这件事,心里更害怕了——他知道,朱元璋已经不信任他了,再待下去,迟早会出事。于是,他又一次提出了“辞职”,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再为陛下效力了”。

这次,朱元璋终于同意了——可能是觉得刘伯温年纪大了,没什么威胁了,也可能是觉得留着他只会跟胡惟庸斗,给自己添麻烦。公元1371年,60岁的刘伯温,终于回到了青田老家。

可他没想到,就算他回了老家,胡惟庸还是没放过他。公元1375年,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看他。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刘伯温吃了之后,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更严重了。

刘伯温知道,这药肯定有问题,可他已经无力回天了。他把儿子叫到身边,说:“我这辈子,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也算实现了理想。只是没想到,功成名就后,会落得这个下场。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当官,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

同年四月,刘伯温去世,享年64岁。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并没有放过他的家人——后来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还把胡惟庸满门抄斩,顺便把跟胡惟庸有关的人都杀了,包括李善长。可很多人都觉得,刘伯温的死,朱元璋其实是“默许”的——毕竟刘伯温太聪明,知道太多朱元璋的秘密,朱元璋早就想除掉他了。

第七章 结局:传说的诞生与职场启示,历史网红的“逆袭人生”

刘伯温死后,并没有被人忘记——反而因为他的才华和传奇经历,成了“历史网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

有人说,刘伯温会“算命”,能预知未来,还写了本《烧饼歌》,里面预言了明朝的兴衰,甚至还预言了清朝、民国的事。其实《烧饼歌》是后人伪造的,刘伯温根本没写过——不过这也说明,老百姓对他的“聪明”有多认可。

还有人说,刘伯温会“斩龙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怕别的地方出“皇帝”,就派刘伯温去全国各地“斩龙脉”,比如把昆仑山的龙脉斩断,把黄河的龙脉斩断。当然,这也是传说,不过也能看出,老百姓觉得他“无所不能”。

甚至还有人把他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诸葛亮只能帮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能帮朱元璋一统江山,比诸葛亮还厉害。

这些传说,虽然大多是假的,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刘伯温的喜爱——他是个有才华、有理想、为民做主的好官,虽然最后结局有点惨,但他的精神,一直被老百姓记住。

回过头来看刘伯温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逆袭又遭遇职场危机”的故事:他小时候是个“学神”,长大后想当“好官”,却被元朝官场打脸;中年时遇到“好老板”朱元璋,辅佐他一统天下,实现了理想;晚年时却因为“功高震主”,遭遇猜忌,想退休都难,最后还可能被“职场对手”害死。

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几个“职场启示”:

1. 选对“老板”很重要——如果刘伯温没有遇到朱元璋,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隐居的读书人”,成不了“开国功臣”;

2. 不要“功高震主”——就算你再有才华,也要懂得“低调”,不然很容易引起老板的猜忌;

3. 遇到“职场斗争”,要么早点退出,要么学会自保——刘伯温就是因为跟李善长、胡惟庸斗得太厉害,最后才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4. 该“躺平”的时候就“躺平”——刘伯温早就想退休,可朱元璋不让他走,要是他早点坚决离开,可能结局会不一样。

当然,刘伯温的一生,也不全是“悲剧”——他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让老百姓摆脱了元朝的压迫,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的才华和谋略,被后人记住,成了“智慧”的象征。就算有很多传说都是假的,但他的“理想主义”和“为民做主”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现在,如果你去浙**田,还能看到刘伯温的故居,看到老百姓为他建的祠堂;如果你去南京,还能听到关于他的传说,看到他当年辅佐朱元璋的地方。这个元末明初的“最强打工人”,虽然已经去世六百多年了,但他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就是刘伯温的一生:有理想,有才华,有逆袭,有遗憾,最后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你再聪明,再厉害,也逃不过“职场规则”和“人性弱点”,但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民做事,就会被人们记住,成为永恒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