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5章 刘秉忠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5章 刘秉忠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刘秉忠:从佛系和尚到元朝“总设计师”,一个把忽必烈“带飞”的全能文臣

第一章 邢州少年不考科举,偏要当“跨界和尚”

公元1216年,邢州(今河北邢台)的刘家添了个男娃,老爹刘润看着襁褓里皱巴巴的小家伙,心里直犯嘀咕:“咱刘家世代当小官,这娃将来要是能考个功名,混个知府当当,就算光宗耀祖了。”他没料到,这孩子后来不仅没走科举路,还剃了光头当和尚,最后竟成了蒙古帝国“建国天团”的核心成员——这娃就是刘秉忠。

刘秉忠小时候确实长了张“学霸脸”。别家孩子在巷子里追鸡赶狗时,他抱着《论语》能坐一下午;私塾先生教《诗经》,别的学生还在背“关关雎鸠”,他已经能跟先生掰扯“这首诗为啥写爱情不写治国”。十五岁那年,老爹托关系给他人了个“邢台节度使府令史”的差事,说白了就是个文书小吏,天天抄抄写写。刘秉忠干了没俩月就撂挑子了,跟老爹说:“这活儿没意思,天天抄公文,不如去山里念经。”

刘润差点没气背过去:“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去当和尚?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刘秉忠却铁了心,收拾了几件衣服就跑去找邢州天宁寺的虚照禅师。虚照禅师见这少年眉清目秀,还能背《金刚经》,就收他当了徒弟,赐法号“子聪”。刘秉忠摸着刚剃光的脑袋,心里美滋滋:“以后不用抄公文了,还能研究天文地理,这波不亏。”

可他当和尚也没按“常理出牌”。别的和尚天天打坐念经,他却把寺里的旧书翻了个遍,从《孙子兵法》到《授时历》,从《考工记》到《禹贡》,连算卦的《周易》都没放过。有次虚照禅师撞见他在院子里画地图,还标着“山川走向”“城池位置”,就问他:“子聪,你一个和尚,研究这个干啥?”刘秉忠挠挠头:“师父,我觉得念经能渡人,懂这些说不定能渡天下人。”虚照禅师叹了口气:“这孩子,怕是留不住了。”

后来刘秉忠嫌天宁寺太吵,跑到云中山隐居去了。说是隐居,其实就是找了个山洞,白天研究学问,晚上看星星算历法,偶尔还跟山下的老农唠唠种地的事。有个樵夫问他:“大师,你天天看星星干啥?能当饭吃吗?”刘秉忠笑着说:“看星星能知道节气,农夫种地不就靠节气嘛。”樵夫摇摇头:“这和尚跟别的不一样,净琢磨些没用的。”他哪里知道,这些“没用的”,后来竟成了元朝开国的“金钥匙”。

第二章 忽必烈“招聘看走眼”,捡了个“**型谋士”

公元1247年,蒙古宗王忽必烈突然想起要“求贤”。那时候忽必烈还没当大汗,天天琢磨着“怎么比别的蒙古王爷强”,听说邢州有个海云禅师很有学问,就派人去请。海云禅师年纪大了,不想长途奔波,又听说忽必烈是个“能听进去话”的王爷,就拉上自己的徒弟——也就是刘秉忠,说:“子聪,你跟我去一趟,正好让你见见世面。”

刘秉忠一听能去见蒙古王爷,当场就答应了,还特意换了件干净的僧袍,把自己研究的天文图卷卷好揣在怀里。等见到忽必烈,海云禅师刚开口讲“因果报应”,忽必烈就打了个哈欠——不是禅师讲得不好,是忽必烈那时候更关心“怎么管汉人地盘”“怎么打胜仗”,对佛法兴趣不大。

就在海云禅师尴尬得满脸通红时,刘秉忠突然插话:“王爷,贫僧以为,治国如治田,先得知道田的肥瘦,才能种出好庄稼;先得知道百姓的需求,才能治好天下。”忽必烈眼睛一下子亮了:“哦?你一个和尚,还懂治国?”刘秉忠赶紧把怀里的图卷拿出来,指着上面的山川河流说:“王爷您看,这是邢州的地形,这里适合种麦,这里适合养蚕,要是按这个来征税,百姓不造反,王爷的钱也多。”

忽必烈越听越入迷,等海云禅师讲完佛法,他直接拉住刘秉忠:“你别跟海云禅师回去了,就留在我这儿,给我当谋士。”海云禅师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王爷有眼光,子聪这孩子,确实比老衲有用。”刘秉忠也没推辞,当场就应了——毕竟,跟在王爷身边,比在山洞里看星星有意思多了。

不过刘秉忠当谋士的方式,跟别的文臣完全不一样。别的谋士见王爷,要么穿官服,要么穿儒衫,显得恭恭敬敬;刘秉忠天天穿件僧袍,有时候甚至趿拉着布鞋就进忽必烈的帐篷,跟忽必烈盘腿坐在一起唠嗑。有次蒙古贵族塔察儿见了,就跟忽必烈说:“王爷,这和尚也太没规矩了,得让他穿官服。”忽必烈摆摆手:“子聪穿僧袍舒服,我看着也顺眼,规矩哪有办事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刘秉忠还总跟忽必烈“抬杠”。有次忽必烈想在邢州搞“圈地放牧”,把汉人农民赶去别的地方,刘秉忠当场就反对:“王爷,邢州的地都是好地,放马太可惜了。您想,农民种地每年能交粮食,放马只能吃草,要是哪天打仗缺粮,马能当饭吃吗?”忽必烈琢磨了半天,觉得有道理,就取消了圈地的主意。后来邢州的官员来报,说当年粮食收成翻了倍,忽必烈拍着刘秉忠的肩膀说:“还是你靠谱,比那些只会喊‘打仗’的武将强多了。”

第三章 金莲川“猎头总监”:挖来一群“元朝顶流”

忽必烈见刘秉忠这么有本事,就跟他说:“子聪,我想建个‘人才库’,你帮我找些有本事的人来。”刘秉忠一听,当场拍胸脯:“王爷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保证找的都是‘顶流’。”

没过多久,刘秉忠就给忽必烈推荐了第一个人——张文谦。张文谦是刘秉忠的老同学,俩人小时候一起在邢州读书,张文谦精通律法,还懂民政。刘秉忠把他带到忽必烈面前,说:“王爷,张文谦能帮您管百姓,他要是当民政官,保证没人敢欺负老百姓。”忽必烈当场就给张文谦封了个“王府书记”,后来张文谦果然成了元朝的“民政专家”,还帮着制定了不少减轻赋税的政策。

接着,刘秉忠又推荐了郭守敬。郭守敬是个“理工男”,精通天文、水利,还会造仪器。刘秉忠把郭守敬带到忽必烈面前时,郭守敬直接扛了个自己做的“浑天仪”模型,给忽必烈演示怎么看星星算节气。忽必烈看得眼睛都直了,说:“这东西比蒙古的占卜准多了!”当场就让郭守敬负责“天文历法”,后来郭守敬编的《授时历》,比西方的公历还准,用了三百多年。

除了张文谦、郭守敬,刘秉忠还帮忽必烈挖了不少“人才”:比如懂兵法的董文炳,懂财政的马亨,懂教育的许衡。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元朝的“开国功臣”,而刘秉忠,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莲川幕府hR总监”。

不过挖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次刘秉忠想请许衡来当“老师”,教忽必烈的儿子读书,许衡却推辞说:“我是汉人,蒙古王爷的儿子,我教不了。”刘秉忠就亲自跑到许衡家里,跟他唠了三天三夜:“许先生,您教的不是蒙古王爷的儿子,是将来可能管天下的人。要是他懂汉人的道理,将来天下百姓就能少受点苦。”许衡被说动了,跟着刘秉忠去了忽必烈的王府。

还有一次,忽必烈想让刘秉忠推荐个“武将”,刘秉忠却推荐了个“书生”——董文炳。忽必烈纳闷:“董文炳是个书生,能打仗吗?”刘秉忠说:“王爷,董文炳虽然是书生,但他懂兵法,还能跟士兵同甘共苦。您让他带兵,比那些只会冲锋的武将靠谱。”忽必烈半信半疑,让董文炳带了一支兵去打南宋,结果董文炳不仅打赢了,还没抢百姓的东西。忽必烈高兴坏了,跟刘秉忠说:“你这‘猎头’,眼光也太准了!”

那时候金莲川幕府里,汉人、蒙古人、色目人都有,大家一开始还互相不服气:蒙古人觉得汉人“只会读书不会打仗”,汉人觉得蒙古人“只会打仗不会治国”。刘秉忠就想了个办法,搞了个“每月聚餐”,让大家一起吃饭喝酒唠嗑。有次蒙古武将阿里海牙跟汉人谋士张易吵了起来,阿里海牙说:“你们汉人打仗不行!”张易说:“你们蒙古人治国不行!”刘秉忠赶紧端着酒过来:“阿里将军,您上次打襄阳,要是没有张易帮您筹粮,您能打赢吗?张易先生,您要是没有阿里将军保护,您能安安稳稳筹粮吗?”俩人一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当场喝了杯酒和解。

刘秉忠这“hR总监”,不仅会挖人,还会“团建”,把金莲川幕府打造成了忽必烈最靠谱的“智囊团”。后来忽必烈能当上大汗,能建立元朝,跟这个“智囊团”的帮忙,分不开关系。

第四章 汗位之争:和尚当“军事参谋”,还会“看星星算日子”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突然去世。消息传到忽必烈耳朵里,忽必烈正在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手下的武将都劝他:“王爷,赶紧打下鄂州,再回去争汗位!”忽必烈也有点心动,毕竟汗位这东西,谁不想要?

就在这时候,刘秉忠急匆匆地跑来找忽必烈,说:“王爷,不能打鄂州了,得赶紧回北方!”忽必烈皱着眉:“为啥?我都快打下鄂州了。”刘秉忠拿出自己画的星图,指着上面的星星说:“王爷您看,这颗‘镇星’移位了,说明北方要出事。您弟弟阿里不哥在和林(蒙古都城),说不定已经开始准备当大汗了。您要是不回去,等阿里不哥站稳了脚跟,您再回去就晚了!”

忽必烈还是有点犹豫:“可我要是撤兵,南宋会不会追着打?”刘秉忠早就想好了对策:“王爷,您可以跟南宋议和,让他们给点粮食和钱,就说‘我们大汗去世了,要回去奔丧’。南宋那边也怕您,肯定愿意议和。”忽必烈觉得有道理,当场就派人和南宋议和,然后下令撤兵。

果不其然,忽必烈刚回到北方,就听说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召开了“忽里台大会”,自称大汗。忽必烈气得直拍桌子,刘秉忠却劝他:“王爷别生气,阿里不哥虽然当了大汗,但很多蒙古王爷都不服他。您只要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称帝,再派兵去打和林,肯定能赢。”

忽必烈问:“那我啥时候称帝好?”刘秉忠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又看了看星图:“王爷,下个月初三是个好日子,那天‘紫微垣’明亮,适合登基。”忽必烈点点头:“行,就听你的。”

公元1260年三月初三,忽必烈在开平称帝,改元“中统”。阿里不哥听说后,气得不行,亲自带兵来打忽必烈。双方在漠北打了好几仗,忽必烈一开始没占到便宜,有点泄气。刘秉忠又来劝他:“王爷,阿里不哥的兵虽然多,但他没粮食。您只要派军队把他的粮道断了,他肯定会退兵。”忽必烈按刘秉忠的主意办,果然,阿里不哥的军队没了粮食,很快就溃败了。

后来阿里不哥走投无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看着跪在地上的弟弟,心里挺得意,跟刘秉忠说:“子聪,还是你厉害,又会看星星,又会出主意,要是没有你,我这汗位怕是坐不稳。”刘秉忠笑着说:“王爷您是天命所归,我只是帮您顺顺天意而已。”

其实刘秉忠哪会“顺天意”,他所谓的“看星星”,不过是把天文知识和军事战略结合起来了。比如他说“镇星移位”,其实是他早就听说阿里不哥在和林活动,故意用星象来提醒忽必烈;他选“初三登基”,也是因为那天天气好,适合举行仪式。可忽必烈就信这个,觉得刘秉忠“通天命”,对他更信任了。

不过刘秉忠也有“翻车”的时候。有次忽必烈想派军队去打日本,刘秉忠劝他:“王爷,日本离咱们太远,海上风浪大,不好打。”忽必烈不听,非要派军队去,结果军队刚到日本海边,就遇到了台风,几乎全军覆没。忽必烈回来后,不好意思地跟刘秉忠说:“还是你说得对,下次我听你的。”刘秉忠也没说啥,只是给忽必烈端了杯茶:“王爷,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咱们先算好天气再出兵。”

第五章 建国号“大元”:从和尚到“品牌策划总监”,给蒙古帝国换“新LoGo”

忽必烈当上大汗后,总觉得“蒙古”这个国号不太够用。那时候他已经占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手下有很多汉人官员,汉人官员都劝他:“陛下,您现在管的是天下,不能再用‘蒙古’当国号了,得用个汉人的国号,显得正统。”忽必烈觉得有道理,就找刘秉忠来商量:“子聪,你说我该用啥国号好?”

刘秉忠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当场就说:“陛下,《易经》里有句话叫‘大哉乾元’,‘元’有‘开始’‘广大’的意思,咱们就用‘元’当国号吧。”忽必烈琢磨了一下:“大元?听起来挺大气的,就这么定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这一下,蒙古帝国就变成了“元朝”,从一个草原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中原王朝——而刘秉忠,也从一个“军事参谋”,变成了元朝的“品牌策划总监”,给这个帝国换了个“新LoGo”。

不过建国号只是第一步,刘秉忠还得帮忽必烈“搭班子”——也就是建立元朝的官制。以前蒙古帝国的官制很简单,就“万户”“千户”“百户”,管打仗还行,管治国就不行了。刘秉忠就参考汉人的官制,给忽必烈设计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御史台管监察。忽必烈一看,觉得挺清楚,当场就批准了。

有个蒙古贵族不服气,跟忽必烈说:“陛下,咱们蒙古人不用汉人的官制,以前那样挺好的。”刘秉忠当场就反驳:“王爷,以前咱们蒙古人只有几十万,现在咱们管着几千万人,要是还用老办法,肯定管不过来。就像您以前只放一百只羊,用鞭子就行;现在您放一万只羊,不得找几个牧人帮忙吗?中书省、枢密院就是您的‘牧人’。”那个贵族被说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反对了。

除了官制,刘秉忠还帮忽必烈制定了“俸禄制”。以前蒙古官员没有固定工资,全靠打仗抢东西,或者向百姓要“好处费”,百姓苦不堪言。刘秉忠就跟忽必烈说:“陛下,得给官员发工资,不然他们总抢百姓的东西,百姓会造反的。”忽必烈问:“那钱从哪儿来?”刘秉忠说:“可以按土地收税,商人收商税,只要收得合理,钱就够了。”忽必烈点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

俸禄制推行后,元朝的官员再也不敢随便抢百姓的东西了,百姓的日子好了不少。有次忽必烈微服私访,见百姓在街上摆摊做生意,笑得很开心,就跟刘秉忠说:“子聪,你这俸禄制不错,百姓不骂我了。”刘秉忠笑着说:“陛下,百姓要的不多,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会拥护您。”

这时候的刘秉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穿僧袍的和尚了。忽必烈觉得刘秉忠功劳太大,就劝他还俗:“子聪,你别当和尚了,我给你封官,让你娶媳妇,过正常人的日子。”刘秉忠一开始还推辞:“陛下,我当和尚习惯了,不用当官。”忽必烈不答应:“你不当官,怎么帮我管朝政?我已经给你起了个俗名,叫‘刘秉忠’,以后你就用这个名字。”

刘秉忠没办法,只能还俗。忽必烈还给他找了个媳妇——张家的姑娘,温柔贤惠。刘秉忠结婚那天,忽必烈还亲自去祝贺,跟他说:“子聪,以后你就是我元朝的大官了,可得好好干。”刘秉忠点点头:“陛下放心,我肯定好好干。”

还俗后的刘秉忠,还是保持着和尚的习惯:生活简朴,不贪财不好色。忽必烈想给他赏钱赏地,他都推辞:“陛下,我有房子住,有饭吃,够用了。”有次忽必烈硬塞给他一万两银子,刘秉忠转头就把银子分给了家乡的穷人。忽必烈知道后,更佩服他了:“刘秉忠真是个清官,别的官员都抢着要赏赐,就他不要。”

第六章 设计元大都:“首席建筑设计师”,画出北京的“第一版蓝图”

忽必烈定都大都,可大都该怎么建?没人知道。蒙古贵族们都觉得“随便建几座帐篷,再建个皇宫就行”,忽必烈却不答应:“大都要是建得不好,人家会说我元朝没本事。”这时候,他又想到了刘秉忠:“秉忠,大都的建设,就交给你了。”

刘秉忠早就研究过中原王朝的都城设计,当场就答应了。他还拉上了郭守敬,说:“守敬,你懂水利,帮我解决大都的供水问题;我来设计都城的布局,咱们俩合作,肯定能建出最好的都城。”郭守敬点点头:“行,秉忠兄,我听你的。”

刘秉忠设计元大都,有个核心原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简单来说,就是皇宫在南边(前朝),市场在北边(后市),祖庙在东边(左祖),社稷坛在西边(右社)。这种布局,是中原王朝都城的“标准配置”,刘秉忠用这个布局,就是想告诉天下人:元朝是中原王朝的延续,不是外来的“蛮夷”。

可蒙古工匠不理解,跟刘秉忠说:“刘大人,皇宫为啥要建在南边?咱们蒙古人都喜欢把帐篷建在北边,晒太阳方便。”刘秉忠耐心解释:“咱们现在建的是都城,不是帐篷。皇宫建在南边,大臣上朝的时候,面朝北对着皇宫,显得尊敬;要是建在北边,大臣上朝面朝南,就成了‘背对着皇宫’,不礼貌。”工匠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按刘秉忠的设计来建。

还有个难题:大都的水源不够。那时候大都附近只有一条永定河,水又浑又少,不够百姓和皇宫用。郭守敬就跟刘秉忠说:“秉忠兄,我觉得可以把昌平的白浮泉引到大都来,白浮泉的水干净,水量也大。”刘秉忠点点头:“好主意,你赶紧去办。”

郭守敬带着工匠,修了一条“白浮堰”,把白浮泉的水引到大都,还在大都城里修了“通惠河”,连接大运河。这样一来,大都的百姓有了干净的水,南方的粮食也能通过大运河运到大都,再也不用怕缺粮了。忽必烈看到通惠河的水哗哗地流进大都,高兴坏了,跟刘秉忠、郭守敬说:“你们俩真是我的‘左右手’,大都有了水,就活了!”

刘秉忠设计元大都,还特别注重“细节”。比如都城的街道,他设计成“棋盘状”,横平竖直,方便百姓出行;街道两旁还种了柳树,夏天能遮阴,冬天能挡风。有次忽必烈在大都的街道上散步,见百姓在柳树下乘凉聊天,就跟刘秉忠说:“秉忠,你这街道设计得不错,比和林的土路强多了。”刘秉忠笑着说:“陛下,都城不仅要能住,还得舒服,这样百姓才愿意来。”

元大都建了整整八年,公元1279年,终于建成了。这座都城,周长三十多公里,有十一座城门,皇宫、官署、寺庙、市场、民居一应俱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城之一。后来明朝、清朝都以元大都为基础,改建了北京城——也就是说,咱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最早的蓝图,就是刘秉忠画的。

忽必烈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脚下的元大都,跟刘秉忠说:“秉忠,要是没有你,就没有这座大都。我该怎么赏你?”刘秉忠摇摇头:“陛下,能看到大都这么繁华,能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对我最好的赏赐了。”忽必烈叹了口气:“你啊,总是这么不求回报。”

第七章 佛系官员的日常:不贪财、不好色,却爱“管闲事”

刘秉忠官至“太保”,封“赵国公”,是元朝的“一品大员”,可他的生活,却比普通官员还简朴。他在大都的房子,就几间普通的瓦房,没有花园,没有假山,跟别的大官的豪宅比起来,寒酸得很。有次张文谦来他家做客,见他家的桌子还是旧的,就跟他说:“秉忠兄,你好歹是赵国公,换张新桌子吧。”刘秉忠笑着说:“桌子能用就行,换新的浪费钱。”

忽必烈知道后,想给他盖座豪宅,刘秉忠却推辞:“陛下,我一个人住几间瓦房就够了,盖豪宅没用,还得雇人打扫,麻烦。”忽必烈没办法,只能作罢。

刘秉忠不仅不贪财,还特别“爱管闲事”。有次他在街上散步,见一个蒙古士兵欺负老百姓,抢老百姓的菜篮子,刘秉忠当场就上前制止:“士兵,你是保护百姓的,怎么能抢百姓的东西?”那个士兵见刘秉忠穿着官服,不敢顶嘴,赶紧把菜篮子还给老百姓,灰溜溜地走了。老百姓感激地说:“谢谢刘大人。”刘秉忠摆摆手:“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还有一次,元朝的财政大臣阿合马想增加赋税,跟忽必烈说:“陛下,现在国库有点紧,咱们可以多收点税。”忽必烈有点心动,就找刘秉忠来商量。刘秉忠当场就反对:“陛下,现在百姓刚过上好日子,要是增加赋税,百姓又会受苦。国库紧,可以减少官员的开支,比如把那些没用的官署撤了,不用养那么多闲人。”忽必烈觉得有道理,就没同意阿合马的主意。阿合马气得不行,却不敢跟刘秉忠作对——毕竟刘秉忠是忽必烈的“红人”。

刘秉忠还特别关心“教育”。他跟忽必烈说:“陛下,要想治好天下,得先让百姓有文化。咱们可以在大都建所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忽必烈点点头:“行,你去办吧。”刘秉忠就建了“国子学”,请许衡当老师,教蒙古贵族和汉人子弟读书。有次忽必烈去国子学视察,见学生们在朗诵《论语》,高兴地说:“秉忠,你这主意好,以后咱们元朝的人,都能读书识字了。”

不过刘秉忠也有“头疼”的时候——他的儿子刘兰。刘兰小时候很调皮,不爱读书,总喜欢跟别的小孩打架。刘秉忠就亲自教他读书,还跟他说:“兰儿,你爹以前是和尚,没读过多少书,你得好好读书,将来帮陛下治国。”刘兰听了,就开始认真读书,后来还成了元朝的“礼部尚书”,跟刘秉忠一样,成了个清官。

刘秉忠的妻子张氏,也是个贤惠的人。她知道刘秉忠不爱花钱,就自己织布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次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想给张氏送些珠宝,张氏却推辞:“皇后娘娘,我家里有衣服穿,有饭吃,珠宝对我没用,您还是送给需要的人吧。”察必皇后叹了口气:“刘大人和夫人,真是一对清官夫妻。”

第八章 一生落幕:忽必烈哭了,大都百姓罢市送行

公元1274年,刘秉忠陪忽必烈去上都(也就是以前的开平)避暑。那时候刘秉忠已经五十八岁了,身体不太好,路上受了风寒,到了上都就病倒了。忽必烈很着急,派了最好的太医去给刘秉忠看病,还天天去看望他。

有天刘秉忠清醒过来,跟忽必烈说:“陛下,我可能不行了。我死后,您要好好待百姓,别轻易打仗,别增加赋税。大都的建设,您要让郭守敬接着办;国子学,您要让许衡接着管。”忽必烈握着刘秉忠的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秉忠,你别说话,好好养病,你还得帮我管朝政呢。”

可刘秉忠的身体越来越差,没过几天,就去世了。忽必烈听到消息后,当场就哭了,跟身边的大臣说:“秉忠跟着我三十多年,没要过一点赏赐,没犯过一点错,现在他走了,我少了个能跟我唠知心话的人。”

忽必烈下令,把刘秉忠的灵柩运回大都,按照“一品大员”的规格下葬,还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贞”(后来元仁宗又改谥号为“文正”,这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荣誉)。

刘秉忠的灵柩运回大都那天,大都的百姓都出来送行,有的甚至罢市,站在街道两旁,哭着喊“刘大人”。有个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灵柩前,说:“刘大人,您帮我们建了大都,帮我们减了赋税,我们还没来得及感谢您,您怎么就走了?”

刘秉忠被葬在了大都的西南郊(今北京卢沟桥附近)。后来忽必烈每次路过刘秉忠的墓地,都会停下来祭拜,跟他说:“秉忠,我听你的话,没轻易打仗,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你可以放心了。”

刘秉忠的一生,堪称“传奇”:从邢州的少年书生,到云中山的佛系和尚;从忽必烈的“**型谋士”,到元朝的“总设计师”;他没打过仗,却帮忽必烈坐稳了汗位;他没学过建筑,却设计了元大都;他没当过“品牌策划”,却给蒙古帝国换了“大元”这个国号。

有人说,刘秉忠是“元朝第一文臣”;也有人说,他是“把草原帝国拉进文明时代的人”。但对刘秉忠自己来说,他可能只是想“渡天下人”——就像他当年在云中山当和尚时说的那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本事、有担当,能为百姓做事,就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就像刘秉忠,一个和尚出身的文臣,却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一个帝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