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8章 傅友德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8章 傅友德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傅友德:大明“跳槽冠军”的逆袭之路——从打工仔到开国猛将的硬核人生

第一章 职场“跳跳虎”:在乱世中找个靠谱老板有多难

元末的职场圈,乱得像一锅沸腾的麻辣烫——各路“创业公司”遍地开花,今天你占个县城当“总经理”,明天他拉支队伍叫“董事长”,打工人想找个靠谱老板,比现在应届生考编还难。而傅友德,就是这个乱世里最显眼的“跳槽达人”。

这哥们是宿州人,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据说能拉开三石硬弓,跑起来比马还快,堪称“人形自走坦克”。但空有一身本事,架不住生错了时代。最早,他投奔了家乡的“起义军小老板”刘福通,本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结果发现这老板只会画饼,天天喊着“打到大都去”,却连隔壁县城都打不下来。傅友德一看:“这班没法上了!”卷铺盖走人,跳槽到了明玉珍的“西蜀集团”。

明玉珍这人倒是有点家底,在四川搞得有模有样,但他有个毛病:不重用外来户。傅友德在那儿待了半年,天天被本地派排挤,连个小组长都没混上。某次开会,他提了个“偷袭汉中”的方案,被明玉珍的小舅子怼了句:“你个外来的懂啥?”傅友德气得当场拍桌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又跳槽到了陈友谅的“汉国集团”。

陈友谅这公司倒是“规模大”,战船比城墙还高,员工几十万,但老板脾气太暴躁,一言不合就杀高管,堪称“职场pUA大师”。傅友德在他手下当“千户”,干了两年,眼看同事们今天被提拔明天被砍头,心里直发毛。尤其是陈友谅杀了老领导徐寿辉自己当老板后,傅友德彻底看透了:“这老板太危险,迟早倒闭!”

就在傅友德琢磨下家时,命运的转折点来了。1361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江州,陈友谅吓得连夜跑路,傅友德趁机带着部下投降。朱元璋早就听说过这哥们能打,亲自面试:“小傅啊,之前换了好几家公司,是不是不太稳定?”傅友德梗着脖子说:“不是我不稳定,是他们公司不行!您要是信我,我给您打十个城池看看!”朱元璋乐了:“有点意思,先给你个‘将领’岗位试试,绩效达标就转正!”

事实证明,选对老板比努力工作重要一万倍。在朱元璋的“大明创业公司”,傅友德就像开了挂——之前在别的公司只能当“边缘员工”,到这儿直接成了“核心骨干”。后来有人调侃他:“傅将军这哪是跳槽,分明是在给大明做‘人才考察’,把别人家的坑都踩了一遍,最后选了个最靠谱的!”

第二章 鄱阳湖“神操作”:把战船当滑板玩的猛人

刚入职朱元璋团队,傅友德就赶上了“大项目”——鄱阳湖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战,陈友谅的“汉国集团”带着几百艘“航空母舰级”战船,想把朱元璋的“小破船”一勺烩了。傅友德当时只是个中层将领,按理说轮不到他当主角,可他偏要搞个“职场逆袭”。

开战第一天,朱元璋的战船就被陈友谅的巨舰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将张志雄战死,士兵们吓得腿肚子转筋。傅友德一看机会来了,操起一把大刀跳上小船,对着身边人喊:“怕啥?他们船大转不动,咱们绕着打!”他驾驶小船像泥鳅似的在巨舰之间穿梭,一边躲避箭雨,一边指挥士兵往对方船上扔火药包。

最绝的是“跳帮战”——他瞅准一艘敌舰的船帮,让士兵用铁钩勾住对方船舷,自己像猴子似的荡过去,一刀劈开敌兵的脑袋,硬生生在对方船上撕开个口子。后面的士兵跟着他杀进去,把这艘巨舰抢了过来。朱元璋在帅船上看得直拍大腿:“这傅友德,比常遇春还猛!”

激战中,傅友德的胳膊中了一箭,他拔出箭随手一扔,继续砍人;没多久胸口又中一箭,他撕下战袍裹住伤口,照样冲锋。部下劝他撤退,他眼一瞪:“现在撤退,年终奖不想要了?”硬是带着人杀穿了陈友谅的三道防线。这一仗打完,傅友德从“中层将领”直接升为“万户侯”,成了朱元璋手下的“当红炸子鸡”。

后来有人问他:“傅将军,当时中了两箭还往前冲,不怕死吗?”傅友德嘿嘿一笑:“怕啊,但我知道,跟着朱老板干,冲上去才有活路,往后退死得更快!”这话糙理不糙——在乱世职场,要么拼命上位,要么卷铺盖滚蛋,傅友德显然选对了路。

第三章 蜀地“拆迁办主任”:用拳头给明玉珍上“后悔课”

搞定陈友谅和张士诚后,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四川。当时明玉珍的儿子明升继承了“西蜀集团”,仗着蜀道难,天天在四川当“土皇帝”,还时不时嘲讽朱元璋:“有本事你打进来啊!”朱元璋笑眯眯地拍了拍傅友德的肩膀:“小傅,当年明玉珍没重用你,现在给你个机会,去给老东家的儿子上上课?”

傅友德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1371年,他被任命为“征西将军”,率军伐蜀。出发前,朱元璋给他画了张地图:“从瞿塘峡打进去,直取重庆。”傅友德研究了三天地图,找到朱元璋:“老板,瞿塘峡是天险,明升肯定重兵把守,咱不如绕个路?”他指着地图上的阴平道:“从这儿走,虽然难走,但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这阴平道有多难走?据说当年邓艾伐蜀就从这儿走,士兵们得裹着毯子从悬崖上滚下去。傅友德的部队走了没几天,粮食就快吃完了,战马也累死了不少。有将领抱怨:“傅将军,这路根本不是人走的,要不还是回去吧?”傅友德掏出干粮袋,里面只剩半块饼:“想回去的现在就走,我傅友德不拦着!但我告诉你们,等拿下重庆,明升的粮仓里有的是好酒好肉!”

他让人把自己的战马杀了给士兵们充饥,又亲自带着先锋队凿山开路。有次遇到悬崖,他第一个抓着藤蔓往下爬,身后的士兵一看将军都这么拼,也跟着往下跳。等他们摸到绵州城下,明升的守军还在晒太阳打麻将,见傅友德的军队从天而降,吓得以为是“天兵天将”,当场投降了八个营。

拿下绵州后,傅友德玩了把“信息战”——他让士兵把写着“傅友德到此一游”的木牌扔进江里,顺流漂到瞿塘峡。守峡的蜀兵看到木牌,以为后路被抄,顿时乱了阵脚。朱元璋的另一路大军趁机强攻,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瞿塘峡。等傅友德率军抵达重庆,明升还在等着瞿塘峡的捷报,听说城门被攻破,吓得抱着玉玺就投降了。

进城那天,傅友德特意去了当年明玉珍的府邸,看着熟悉的院子,对身边人说:“当年我在这儿提的方案,要是被采纳了,哪有今天这出?”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老朱笑着说:“所以说啊,是金子总会发光,就怕老板没眼光!”

第四章 北伐“急先锋”:把蒙古骑兵打成“草原快递员”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被赶回了草原,但总像苍蝇似的嗡嗡叫——时不时南下抢点东西,抢完就跑,比现在的快递小哥还快。朱元璋忍无可忍,决定北伐,让傅友德跟着徐达、常遇春当“北伐三人组”。

1372年,傅友德率偏师出雁门关,目标是牵制蒙古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王保保是蒙古人中的“硬茬”,手下有十万精锐,号称“打遍草原无敌手”。傅友德手里只有五千人,有人说:“傅将军,这差事太危险,咱还是跟徐大帅靠拢吧?”傅友德却觉得这是“刷绩效”的好机会:“人少才好办事,动静小,打他个出其不意!”

他不按常理出牌,不从大路走,专挑蒙古人想不到的小路行军。有次部队在沙漠里迷路,水囊都空了,士兵们渴得嘴唇开裂。傅友德让人找来当地向导,向导说:“往前五十里有片盐湖,就是水太咸,不能喝。”傅友德眼睛一亮:“有盐湖就有水源!”他带着士兵挖盐湖底下的泥土,用布过滤出淡水,硬是解决了饮水问题。

摸到蒙古人的牧地时,王保保的主力正在跟徐达对峙,根本没防备身后。傅友德率军像砍瓜切菜似的,一口气端了蒙古人的七个营地,缴获了上万头牛羊和战马。等王保保回头救援,傅友德早就带着战利品跑了,气得王保保在草原上骂了三天三夜。

最精彩的是“突袭灰山”一战。傅友德听说蒙古的“后勤基地”在灰山,二话不说,带着三千骑兵连夜奔袭。蒙古人正在举办“那达慕大会”,喝酒吃肉不亦乐乎,见明军杀来,吓得连马鞍都来不及备。傅友德一马当先,一刀劈翻蒙古首领,其他士兵跟着冲杀,把灰山的粮草、牛羊全抢了,还俘虏了蒙古王子以下百余人。

回来路上,有士兵不解:“傅将军,咱们抢这么多牛羊,走得慢,万一被追上咋办?”傅友德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这些牛羊就是‘诱饵’,王保保肯定舍不得,追过来正好,咱在路上设个埋伏!”果然,王保保带着骑兵追来,被傅友德的伏兵打得大败,连自己的副将都被俘虏了。

北伐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傅友德的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老朱在庆功宴上说:“友德这小子,打仗像个‘泥鳅’,滑不溜丢,还专咬要害,蒙古人算是被他折腾惨了!”傅友德赶紧站起来敬酒:“都是老板指挥有方,我就是个跑腿的!”——这情商,难怪能在朱元璋手下混得风生水起。

第五章 云南“拆迁总指挥”:把梁王打成“山神”

如果说伐蜀、北伐是傅友德的“业绩亮点”,那征云南就是他的“封神之作”。当时云南被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占据着,这哥们仗着山高路远,天天喊着“云南独立”,朱元璋派使者劝降,他居然把使者杀了,简直是“职场挑衅”。

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征云南。出发前,老朱给了傅友德一本《云南地理图》:“照着图打,注意别迷路。”傅友德翻了两页就扔一边了:“老板,这图过时了,我自己找路!”

他兵分两路:一路让蓝玉、沐英率军直逼昆明,吸引梁王主力;自己则带着另一路从贵州出发,翻山越岭偷袭曲靖——这是云南的“门户”,拿下曲靖,昆明就成了“瓮中之鳖”。

曲靖守将达里麻是个“愣头青”,见明军来了,带着十万大军在白石江列阵,想跟傅友德“正面刚”。傅友德故意让士兵在江边架浮桥,假装要强攻,暗地里却派沐英带一支精锐从上游偷渡,绕到达里麻身后。等达里麻发现时,明军已经前后夹击,把他的部队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仗打得堪称“教科书级”:傅友德让人在江里扔了无数木头,顺流漂下,撞得元军的战船东倒西歪;沐英率军从背后冲杀,喊杀声震得山都在抖。达里麻想突围,被傅友德一矛挑落马下,十万大军当场崩溃。

拿下曲靖后,傅友德马不停蹄地赶往昆明。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听说曲靖失守,吓得带着家人跑到普宁州的一座山里,最后自缢身亡——算是被傅友德逼成了“山神”。但云南的少数民族部落还在抵抗,尤其是大理段氏,凭着苍山洱海的天险,硬扛了明军三个月。

傅友德一看硬攻不行,又想出个“骚操作”:他让人在苍山上堆满柴火,晚上点燃,假装要火攻;暗地里却派士兵从洱海的浅滩偷渡,摸到大理城下。段氏的士兵都盯着山上的火光,没防备身后,等明军爬上城墙,他们还以为是“天降神兵”,乖乖投降了。

平定云南后,傅友德没像别的将领那样拍屁股走人,而是搞起了“战后重建”:修 roads( roads)、办学校、移民屯田,还把中原的水稻种子带过去,教当地人种庄稼。朱元璋听说后,夸他:“友德不光会打仗,还是个‘建设型人才’,云南就交给你了!”后来沐英留守云南,很多政策都是傅友德制定的,算是给云南留下了“傅氏遗产”。

第六章 职场“生存大师”:在朱元璋手下混,得懂“藏锋芒”

明朝的开国功臣里,傅友德算是个“异类”——他功劳大得吓人,却没像徐达那样“谨小慎微”,也没像常遇春那样“猛冲猛打”,更没像蓝玉那样“嚣张跋扈”。他就像个“职场老油条”,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低调时就装怂,硬是在朱元璋的“猜忌雷达”下活了很久。

有次朱元璋赏赐给他一座豪宅,傅友德第二天就上书:“陛下,房子太大,我家人少住不惯,还是给更需要的人吧。”朱元璋说:“这是你应得的。”他又说:“那我把院子改成军营,让士兵们住,我回家跟老婆挤挤就行。”老朱心里乐了:这小子懂事,不贪财。

还有次,朱元璋故意在宴会上给他难堪,说:“友德啊,你儿子剑法不错,咋不叫他给朕表演一个?”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当时是禁军将领,可能有点紧张,失手把剑掉在了地上。朱元璋脸一沉:“你儿子这是对朕不敬啊!”傅友德二话不说,当场让人把儿子绑起来,请求朱元璋降罪。朱元璋反而笑了:“朕跟你开玩笑呢,看你紧张的!”——其实傅友德心里门儿清:老板这是在试探我,认怂就对了。

他跟同事的关系也处得好。徐达是“老大哥”,他每次见面都恭恭敬敬地喊“徐帅”;常遇春脾气急,他从不跟人家争功,还总说“常将军比我猛”;蓝玉是“后起之秀”,他也不摆老资格,蓝玉打了胜仗,他第一个上书祝贺。有人说他“老好人”,傅友德却说:“都是为老板打工,争啥?把活儿干好就行。”

但这“老好人”也有硬气的时候。有次朱元璋想杀一个功臣,理由是“谋反”,但证据不足。满朝文武没人敢说话,傅友德站出来了:“陛下,这人跟着您打了十年仗,胳膊上的伤疤比军功章还多,说他谋反,我不信!”朱元璋瞪了他一眼:“你想替他求情?”傅友德梗着脖子:“我不是求情,是怕陛下冤枉好人,寒了将士的心!”最后朱元璋虽然没杀那人,但也把傅友德骂了一顿。有人劝他:“傅将军,你这是何苦?”他说:“咱当兵的,不能看着兄弟被冤死。”

这种“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让傅友德在洪武初年的“功臣圈”里活得相当滋润——既没被朱元璋当成“眼中钉”,又没被同事排挤,堪称“职场生存大师”。但他没想到,朱元璋这老板的“更年期”来得这么猛,到了晚年,愣是把“职场”变成了“屠宰场”。

第七章 菜刀与宴席:功臣的结局,往往藏在细节里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冬天,南京城冷得像个冰窖,朱元璋在宫里摆了场宴席,邀请开国功臣们吃饭。傅友德当时已经65岁了,退休在家带孙子,本不想去,但皇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赴宴。

宴席上,朱元璋的脸色一直阴沉沉的,没说几句话。吃到一半,他突然指着傅友德说:“你儿子傅让今天没来?朕听说他对朕有点意见啊。”傅友德心里咯噔一下——傅让昨天生病请假了,这分明是找茬。他赶紧站起来请罪:“犬子无状,臣回去一定好好教训他!”

朱元璋冷笑一声:“教训?朕看你是舍不得吧。”傅友德知道,这顿饭怕是吃不消停了。他没说话,默默地喝了杯酒。宴席结束时,朱元璋又说:“桌上的菜还有剩的,你带回去给你儿子尝尝吧。”这话听着是赏赐,其实是羞辱——把剩菜带回家,跟“嗟来之食”没啥区别。

傅友德捧着剩菜回到家,越想越憋屈。他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你儿子对我不敬,你这当爹的也别想好过。与其被人慢慢收拾,不如来得痛快。他把儿子傅让叫到跟前,叹了口气:“儿啊,咱傅家跟着朱老板打了一辈子江山,现在老板不需要咱们了,留着也是祸害。”说完,亲手杀了傅让,提着儿子的首级回到皇宫。

朱元璋见他提着人头进来,假装惊讶:“你怎么这么残忍?”傅友德把人头往地上一扔,哈哈大笑:“陛下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命吗?给你!”说完,拔出墙上的宝剑自刎而死。

一代名将,就这么死在了自己效忠一生的皇帝面前。消息传出去,满朝文武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几个老战友偷偷抹眼泪——他们知道,傅友德这是用自己的命,给朱元璋的“屠杀名单”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关于傅友德的死,民间有个更戏剧性的传说:朱元璋在宴席上故意说“菜没吃完,是对朕不敬”,让傅友德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谢罪。傅友德照做后,朱元璋又说“你怎么真杀了?太残忍了”,逼得他自刎。不管细节如何,结局都是一样的——这位为大明打下半壁江山的猛将,终究没能逃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第八章 历史的“偏心眼”:为啥傅友德总被忽略?

论功劳,傅友德不比徐达、常遇春小——他平定四川、云南,北伐蒙古,为大明开拓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论能力,他能攻能守,既会正面硬刚,又会迂回偷袭,堪称“全能型战神”;论资历,他虽然跳槽多,但在朱元璋手下的战功实打实。可为啥后世说起明朝开国功臣,总先想到徐达、常遇春,很少有人提起傅友德?

首先是“人设不够突出”。徐达是“稳如泰山”的帅才,常遇春是“猛如烈火”的先锋,俩人一个“稳”一个“猛”,标签清晰,容易被记住。傅友德呢?他啥都会,但啥都不是最顶尖的,就像班里的“全能中等生”,各科都不错,却没一门拿第一,自然不容易被老师点名。

其次是“死得太窝囊”。徐达是病逝,常遇春是战死,都算“善终”,符合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傅友德是被皇帝逼死的,死得憋屈,后人提起来总觉得“太惨”,不愿意多谈。就像现在的影视剧,英雄战死沙场是“高光时刻”,被自己人害死就是“虐心剧情”,观众不爱看,自然传播度低。

最后是“没赶上好时候”。傅友德活跃的时期,前有徐达、常遇春“珠玉在前”,后有蓝玉“嚣张在后”,夹在中间,光芒被遮住了不少。加上他性格低调,不爱张扬,不像蓝玉那样“自带话题”,自然成了“历史背景板”。

但这恰恰是傅友德的可贵之处。他不像常遇春那样“猛得没脑子”,也不像蓝玉那样“飘得没边”,他知道自己是“打工仔”,老板让干啥就干啥,该冲锋时不含糊,该低调时不嘚瑟。这种“拎得清”的性格,让他在乱世中活了下来,也让他在功成名就后,成了朱元璋眼中“最安全的威胁”——因为太能干,又太懂规矩,反而让老板更忌惮。

尾声:一把菜刀,斩不断的功绩

如今,傅友德的墓在安徽宿州的一座小山坡上,没有徐达墓的气派,也没有常遇春墓的热闹,只有几棵老树陪着,安静得像他生前的性格。墓碑上的字早就模糊了,当地老乡只知道这儿埋着个“明朝的大英雄”,却叫不出名字。

但历史不会真的忘记他。在四川的瞿塘峡,还流传着他“凿山开路”的传说;在云南的大理古城,老人会指着城墙说“这是傅将军当年修的”;在蒙古草原,牧民们讲起“洪武北伐”,还会提到那个“像风一样的明朝将军”。

傅友德的一生,就像他手里的那把刀——锋利,却懂得藏锋;勇猛,却知道收敛。他从乱世中走来,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爬上巅峰,最后又被乱世的规则吞噬。有人说他“太傻”,不知道功成身退;有人说他“太冤”,没死于战场死于猜忌。

可换个角度想,他已经赢了。在那个“老板杀员工如砍瓜切菜”的时代,他凭本事挣到了功名,护住了家人大半辈子,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尊严——这对于一个从底层爬起来的“跳槽冠军”来说,已经足够硬核了。

夕阳下,宿州的山坡上,风吹过墓碑,仿佛能听到几百年前的呐喊:“傅友德在此,谁敢挡我!”那是他在鄱阳湖冲锋的声音,是他在蜀道开路的声音,也是一个武将用一生写就的传奇。

这就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