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7章 李文忠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7章 李文忠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李文忠:大明“皇侄”的逆袭之路——从流浪少年到开国战神

第一章 乱世中的“投亲者”:朱元璋的外甥有点猛

元末的濠州,乱得像一锅煮沸的粥。黄河决堤冲垮了庄稼,元军的马蹄踏碎了炊烟,老百姓要么跟着起义军扛锄头造反,要么就成了四处逃窜的“流民套餐”。在这群流民里,有个十四岁的少年,背着生病的母亲,从盱眙一路乞讨到滁州,脸晒得像块黑炭,裤脚还磨破了三个洞——这就是李文忠,未来的大明曹国公,此刻正琢磨着怎么找到那个传说中当了“起义军小头目”的舅舅朱元璋。

说起来,李文忠和朱元璋的亲戚关系还挺硬:他是朱元璋亲姐姐朱佛女的儿子。不过这层关系在乱世里可不值一文钱。李文忠他爹李贞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年朱元璋穷得没饭吃,还常去姐姐家蹭饭,李贞从没给过脸色。可后来兵荒马乱,朱佛女病死了,李贞带着李文忠逃难,一路上吃树皮啃草根,好几次差点被元军当成“反贼”砍了脑袋。

找到朱元璋那天,李文忠估计是饿狠了。据说他见到朱元璋,“扑通”一声跪下,没等舅舅问话,先哭着喊了句:“舅舅,有吃的吗?”朱元璋正和将领们开会,一听这话差点笑出声——这外甥,倒是实在。当时朱元璋已经娶了马氏(后来的马皇后),还没孩子,见李文忠虽然瘦得像根豆芽菜,但眼睛亮得像星星,心里顿时软了,当场拍板:“这孩子我养了!以后跟我姓朱!”

于是,李文忠就成了“朱文忠”,住进了朱元璋的帅帐。马皇后对他视如己出,每天给他煮鸡蛋吃,没几个月就把他养得白白胖胖。可这小子不喜欢读书,私塾先生教他写“之乎者也”,他却总盯着窗外士兵训练,手里的毛笔在纸上画的全是长枪短炮。有次朱元璋考他:“长大了想干啥?”李文忠把胸脯一挺:“杀鞑子!保舅舅!”朱元璋乐了,觉得这外甥比自己那几个后来的儿子有出息多了。

19岁那年,李文忠迎来了人生第一场仗。当时朱元璋派他去援助池州,跟着大将常遇春打杂。常遇春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打仗喜欢带头冲锋,见李文忠是个“皇亲国戚”,就想让他在后方待着:“小朱啊,你舅舅让我照顾你,你就看着就行。”结果两军刚交锋,李文忠拎着把长刀就冲了出去,比常遇春跑得还快,一刀劈翻了元军一个小头目,回来时脸上还沾着血,咧着嘴笑:“常将军,这鞑子的头盔挺硬啊!”常遇春看得直瞪眼,心里嘀咕:这哪是来打杂的,分明是来抢功的!

这一仗,李文忠凭着一股蛮劲立了功,朱元璋高兴坏了,立刻给他升职,还把“朱”姓改回“李”,意思是:咱李家也出了个能打的!李文忠摸着自己的新盔甲,心里琢磨:看来以后得更猛点,不能给舅舅丢人。

第二章 少年战神的“开挂时刻”:打陈友谅就像拆积木

如果说李文忠打元军是“初露锋芒”,那他跟陈友谅的对决,简直是“战神养成记”。陈友谅这货,船比朱元璋的大,人比朱元璋的多,脾气还比朱元璋暴躁,动不动就喊着要“吞并应天府”,是朱元璋统一江南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1360年,陈友谅带着巨舰直奔应天,半路上围攻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朱元璋派李文忠去守军事要地“严州”,防止陈友谅偷袭后路。这严州是块肥肉,陈友谅的部下邓克明带着几万兵就来了,想捡个便宜。李文忠当时手下才几千人,将领们都慌了:“李将军,要不咱们撤吧?”李文忠把桌子一拍:“撤?舅舅把这地方交给我,就是让我拼命的!”

他想出个“骚操作”:白天装作害怕,紧闭城门,让士兵们在城墙上插满稻草人,看起来人多势众;晚上派小分队偷偷摸出去,在邓克明的军营周围放冷箭、敲锣打鼓,搞得敌军整宿睡不着。邓克明被折腾得神经衰弱,以为李文忠有大军支援,正犹豫要不要撤退,李文忠突然打开城门,亲自带精锐冲杀,跟砍瓜切菜似的,把几万敌军冲得七零八落。邓克明最后坐着小船狼狈逃窜,临走前还回头骂:“李文忠这小子,太不按套路出牌了!”

这还不算完。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世纪大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双方加起来有八十多万人,船多到把湖面都铺满了。李文忠当时虽然没直接参战,但他干了件更关键的事:守住了洪都(今南昌)的粮道。

陈友谅本来想先拿下洪都,断朱元璋的后路,结果朱文正(朱元璋侄子)硬扛了八十五天。等朱元璋率军来救,陈友谅又想绕过去偷袭李文忠看守的粮船。李文忠早就料到了,把粮船藏在芦苇荡里,自己带几十艘小船当“诱饵”,假装慌慌张张地逃跑。陈友谅的部下一看,以为是“肥肉”,拼命追赶,结果钻进了李文忠设的“口袋阵”——芦苇荡里突然冲出无数火船,把陈友谅的战船烧得噼啪作响,连带着船上的粮草也成了“烤红薯”。

朱元璋在主战场听说这事,拍着大腿笑:“我这外甥,不光会打仗,还会玩‘火烧赤壁’呢!”鄱阳湖之战后,陈友谅战死,他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彻底除去心腹大患,李文忠的功劳簿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时候的他,才23岁,已经成了朱元璋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比同期的徐达、常遇春虽然资历浅,但“性价比”高得离谱——毕竟是自家人,放心!

第三章 扫平张士诚:专治各种“花里胡哨”

搞定陈友谅,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这人和陈友谅不一样,陈友谅是“莽夫”,他是“土豪”,占据着苏州、杭州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天天搂着美女听小曲,手下的士兵穿得比朱元璋的将领还好,打起仗来却像没睡醒。但他有个优点:城墙修得特别结实,尤其是平江(今苏州),简直是“古代钢筋混凝土工程”。

朱元璋派李文忠去打杭州,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那儿守着。张士信是个“吃货”,城里存了几百坛好酒、几千只烤鸭,每天不是喝酒就是吃鸭,根本不把李文忠放眼里。李文忠到了杭州城下,没急着攻城,先派了个使者去劝降,信里写得特客气:“张将军,你看你城里吃的快没了(其实还多着呢),不如降了吧,我舅舅保证给你官做。”张士信看了信,把烤鸭腿一扔:“滚!让李文忠来攻,我让他知道杭州城的墙有多硬!”

使者回来一说,李文忠乐了:这货果然上钩了。他白天让士兵们扛着云梯假装攻城,故意被箭射得“惨叫连连”,晚上却带着人偷偷挖地道,直通城里的粮仓。挖了半个月,地道挖通了,李文忠派了一百多个士兵,半夜钻进地道,摸进粮仓,一把火全烧了。

第二天,杭州城里火光冲天,张士信正搂着小妾喝酒,听说粮仓烧了,吓得酒杯都掉了。士兵们没了粮,顿时乱了套,有的开始抢老百姓的东西,有的偷偷爬城墙逃跑。李文忠趁机下令攻城,城楼上的守军根本没心思抵抗,有的甚至直接扔下兵器投降。张士信想坐船逃跑,刚到码头就被李文忠的部下抓住了,嘴里还嘟囔着:“我的烤鸭还没吃完呢……”

拿下杭州后,李文忠干了件让朱元璋都佩服的事:他下令士兵不许抢老百姓东西,还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杭州百姓本来以为打仗要遭殃,没想到李文忠的军队比张士诚的还规矩,都喊他“李菩萨”。朱元璋听说后,给李文忠写了封信:“外甥啊,你这招‘攻心’,比舅舅我当年厉害!”

后来围攻平江,李文忠虽然不是主帅(主帅是徐达),但他的任务也很关键:堵住张士诚的退路。张士诚这人临死前还想挣扎,派了一支精锐想突围,结果正好撞上李文忠。李文忠没跟他们硬碰硬,而是把队伍分成三队,像“剪刀石头布”一样:一队用弓箭射,一队用盾牌挡,一队绕后砍马腿。张士诚的精锐没见过这种打法,没多久就溃不成军,最后全被俘虏了。

1367年,平江被攻破,张士诚自杀,江南平定。李文忠论功行赏,被封为“荣禄大夫”,这时候他才27岁,成了明朝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庆功宴上,朱元璋端着酒对他说:“文忠啊,你娘要是还在,看到你现在这样,肯定比谁都高兴。”李文忠听了,眼圈一红,赶紧举杯:“都是舅舅教得好!”——这情商,难怪朱元璋喜欢他。

第四章 北伐蒙古:把“元顺帝”打成“草原流浪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没闲着,毕竟元顺帝还在北方当“北元皇帝”,时不时派骑兵南下“打秋风”,就像家里进了只讨厌的老鼠,不赶干净睡不着觉。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把元顺帝赶回了草原,但北元的势力还在,尤其是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人是元军里少有的硬茬,总想着“光复大都”。

1370年,朱元璋决定再派大军北伐,兵分三路:徐达打中路,李文忠打东路,冯胜打西路。给李文忠的任务是:直插北元腹地,端掉元顺帝的“老巢”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这活儿不好干,路程远,补给难,还要面对草原上的大风沙,简直是“地狱级副本”。

李文忠出发前,给士兵们开动员大会:“兄弟们,咱们这次去草原,不光是打仗,还得让那些蒙古人知道,咱大明的兵,能打到天边去!”他知道草原行军靠马匹,特意带了一万多匹好马,还让每个士兵都带足干粮和水囊,甚至备了些“急救包”——其实就是些草药和布条,但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

大军进入草原后,果然遇到了麻烦。先是沙尘暴,黄沙漫天,连方向都看不清,有的士兵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李文忠让人把旗帜插得高高的,规定“不见旗帜不许乱走”,还让懂天文的士兵夜里看星星辨方向,硬是没走错路。接着又遇到了元军的小股部队骚扰,李文忠根本不跟他们纠缠,派轻骑兵把他们赶走,主力继续前进,跟“快递小哥送急件”似的,目标明确,效率极高。

等他们摸到应昌附近,元顺帝刚病死没多久,他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刚继位,正忙着办丧事,没想到李文忠来得这么快。李文忠抓住机会,连夜攻城,元军根本没反应过来,城门就被攻破了。爱猷识理达腊吓得魂都没了,带着少数亲信骑着快马往更北的地方跑,连他爹的棺材都没顾上带。

李文忠率军冲进应昌,缴获了一大堆宝贝:元朝的玉玺、仪仗、金银财宝,还有元顺帝的后宫嫔妃(后来都送回南京了)。最绝的是,他还俘虏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这可是个“大礼包”,朱元璋收到消息后,高兴得在朝堂上跳起来:“文忠这小子,真是我的福将!”

不过李文忠没满足,他想趁热打铁,追着爱猷识理达腊打。部下劝他:“将军,草原太大了,万一迷路就麻烦了。”李文忠大手一挥:“怕啥?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结果追着追着,还真遇到了麻烦——粮草快没了,而且遇到了王保保的援军。

王保保这人确实能打,他知道李文忠孤军深入,故意设了个埋伏。李文忠的部队被包围了,眼看就要吃亏,他突然想起常遇春的打法:“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亲自带头冲锋,手里的长枪舞得像风车,杀得元军连连后退。士兵们见主帅这么猛,也跟着拼命,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李文忠身上中了两箭,还坚持指挥,最后虽然没能抓住爱猷识理达腊,但也把王保保打得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了。

北伐回来后,李文忠因功被封为“曹国公”,赐给铁券,还让他掌管大都督府(明朝最高军事机构),这时候的他,才31岁,权倾朝野,但他一点都不飘,每天该训练训练,该看书看书,朱元璋见了,心里更踏实了:这外甥,靠谱!

第五章 朝堂上的“耿直boy”:敢跟皇帝舅舅叫板

李文忠打仗猛,没想到在朝堂上更“猛”。他不像徐达那样“闷葫芦”,也不像常遇春那样“只懂打仗”,他关心朝政,尤其是看不惯朱元璋后期“杀功臣”的毛病,经常直言进谏,堪称明朝版的“魏征”——只不过,他谏言的对象是自己的亲舅舅。

有一次,朱元璋想杀一批官员,理由是“他们可能谋反”。其实这些官员大多是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了朱元璋,根本没谋反的心思。满朝文武没人敢说话,李文忠却站了出来:“陛下,杀了他们容易,但人心散了,谁还敢为朝廷做事?”朱元璋脸一沉:“你一个武将,管朝堂的事干啥?”李文忠梗着脖子说:“臣是武将,但也是陛下的外甥,看着朝廷出事,不能不管!”

朱元璋气得把茶杯都摔了,骂道:“你是不是觉得我不敢杀你?”李文忠毫不畏惧:“如果杀了臣能让陛下清醒,臣死而无憾!但这些官员是无辜的!”最后朱元璋虽然没杀那些官员,但也把李文忠骂了一顿,让他回家反省。马皇后知道后,特意派人给李文忠送了些点心,说:“你舅舅就是脾气急,心里还是疼你的。”

还有一次,朱元璋要修宫殿,动用了很多民工,李文忠觉得劳民伤财,又上书劝谏:“陛下,现在百姓刚过上好日子,应该让他们好好种地,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干活。”朱元璋这次没发火,反而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就你懂民生。”后来还真减少了民工的数量,把工期也延长了。

李文忠为啥敢这么“怼”朱元璋?一来是他功劳大,朱元璋确实疼他;二来是他出发点是为了朝廷好,没私心;三来是他背后有马皇后撑腰,马皇后一直把他当儿子,朱元璋再生气,看在马皇后的面子上也不会真动他。但这也说明,李文忠不是个“只会打仗的机器”,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担当,这在开国功臣里,其实挺少见的。

除了敢说话,李文忠还特别会做人。他知道自己是“皇亲国戚”,容易被人嫉妒,所以从不仗势欺人。有次他的一个家奴仗着他的名头欺负老百姓,李文忠知道后,亲自把家奴绑起来送官,还赔给老百姓钱,一点面子都不给。朱元璋听说后,对大臣们说:“你们看看李文忠,比有些皇子还懂事!”

第六章 战神的“落幕”:不是传说,是传奇

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文忠突然得了重病,高烧不退,吃啥吐啥。朱元璋吓坏了,亲自去他家里探望,还派了最好的太医诊治,甚至让人去祭祀山川神灵,祈求外甥平安。君臣俩见面时,都老了不少,朱元璋拉着李文忠的手,想起了当年那个讨饭的少年,眼圈都红了:“文忠啊,你可得好起来,舅舅还想跟你再打一次仗呢。”李文忠虚弱地笑了笑:“陛下……臣怕是……不行了……”

朱元璋不甘心,又找了个“神棍”来跳大神,结果没啥用。没过多久,李文忠就去世了,年仅46岁。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当场就哭了,跟个孩子似的,下令辍朝三日,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还亲自给他写了墓志铭。

关于李文忠的死,民间有传言说,是朱元璋毒死了他,因为他总“顶撞”皇帝。这纯属瞎扯。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小看着长大,感情深得很;而且李文忠去世时,朱元璋虽然已经开始猜忌功臣,但还没到“滥杀”的地步,徐达、常遇春都是正常死亡,没理由杀李文忠。再说了,李文忠生病时,朱元璋的表现根本装不出来,那是真着急。

李文忠的葬礼办得那叫一个风光。文武百官全到齐了,送葬的队伍从曹国公府一直排到钟山脚下,老百姓也自发地站在路边哭,毕竟这李将军当年救过不少人的命。朱元璋还特意给李文忠配了“冥器”——不是普通的纸人纸马,而是按照他生前的战阵模样,用木头扎了一支“军队”,有骑兵、有步兵,还有几艘小战船,浩浩荡荡跟着下葬,堪称“明朝版豪华陪葬套餐”。

第七章 李文忠的“隐藏技能”:不止会打仗,还是个“文化人”

很多人以为李文忠就是个“武将胚子”,只会舞刀弄枪,其实这哥们还有个隐藏身份——“半个文人”。他小时候虽然逃难没好好读书,但被朱元璋收养后,马皇后特意请了名师教他,加上他脑子灵光,没多久就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在开国武将里,算是“文武双全”的代表。

有一次,朱元璋让将领们写“作战心得”,徐达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今日攻某城,杀若干人,得粮草若干”;常遇春更绝,直接画了张地图,旁边写俩字“搞定”;轮到李文忠,人家写了篇《御虏策》,分析蒙古人的战术弱点,还提出“屯田守边”的建议,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朱元璋看了直点头:“我这外甥,比翰林院的那帮酸秀才还能写!”

李文忠还特别喜欢交朋友,尤其是文人。他在严州驻守时,听说当地有个叫苏伯衡的才子,因为战乱隐居在山里,特意派人把他请出来,好吃好喝招待,天天跟他讨论诗文。后来苏伯衡成了明朝着名的文学家,还总跟人说:“没有李将军,就没有我苏伯衡。”这种“武将爱文人”的操作,在当时也算个奇事。

更难得的是,李文忠懂经济。他在杭州当地方官时,发现张士诚留下的“税收制度”乱七八糟,老百姓怨声载道。他没像别的将领那样“一刀切”,而是亲自下乡调研,搞了个“分等纳税”:富户多交,穷户少交,实在困难的直接免交。结果不到一年,杭州的税粮就比以前多了,老百姓还不骂街,朱元璋听说后,把他的方法在全国推广,堪称“明朝版税务改革先锋”。

第八章 李家后代:虎父无犬子,还是“坑爹”专业户?

李文忠这辈子风光,但他的后代却有点“一言难尽”。他有三个儿子:李景隆、李增枝、李芳英。其中最出名的是老大李景隆,这哥们完美继承了父亲的“高起点”,却没继承半点军事才能,堪称“明朝版赵括”。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去打朱棣,结果这货连吃败仗,把朝廷的家底都快败光了。最后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居然打开城门投降了,被后人骂作“叛徒”。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我这大外甥孙,咋这么不争气!”

不过李家也不全是“坑爹货”。李文忠的孙子李璇就挺有出息,不爱打仗爱科学,据说发明过一种“测风仪”,能预测台风,在当时算是很先进了。还有个后代叫李性,是明朝中期的画家,擅长画山水,作品被收录进《明史·艺文志》,也算给李家挣回点面子。

总的来说,李文忠的家族虽然没能像徐达家族那样“长盛不衰”,但他本人的功绩和人品,却被牢牢地写进了史书里。不像有些功臣,活着的时候再风光,死后也难免被人骂,李文忠去世后,不管是官方史书还是民间传说,基本都是夸他的,这在明朝开国功臣里,算是相当难得的“零差评”待遇。

第九章 历史的“滤镜”:为啥李文忠总被忽略?

说起来也怪,李文忠功劳这么大,打仗这么猛,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可在后世的名气,却比徐达、常遇春小得多。这到底是为啥呢?

首先是“同行衬托”太厉害。徐达是“大明第一帅”,稳如泰山;常遇春是“万人敌”,猛如烈火;这俩人一个“稳”一个“猛”,刚好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让人记住。李文忠呢?他是“全能型选手”,啥都会,但啥都不是最突出的,就像班里的“中等偏上生”,不容易被老师单独点名。

其次是“皇亲国戚”的身份有点“减分”。有些人觉得,他能成功全靠舅舅朱元璋,不是真本事。其实这纯属偏见,李文忠第一次打仗就凭自己冲阵立功,后来北伐蒙古更是孤军深入,没点真本事,光靠“皇亲”身份早就死八百回了。就像现在有人说“某某明星是靠关系红的”,却看不到人家背后的努力,李文忠大概也遇到了类似的“舆论困境”。

最后是“故事性”不够强。徐达有“被赐蒸鹅”的传说(虽然是假的),常遇春有“杀降不详”的典故,这些带点“悲剧色彩”或“传奇色彩”的故事,更容易被老百姓记住和传播。李文忠呢?一生顺风顺水,从少年得志到善终,活得太“正常”了,反而少了点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性”。

但这恰恰是李文忠的厉害之处。他不像徐达那样需要“小心翼翼保命”,也不像常遇春那样“英年早逝留遗憾”,他在最复杂的环境里,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情商,活成了“人生赢家”——既有赫赫战功,又得皇帝信任,还能善始善终,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功臣里,简直是“稀有物种”。

尾声:一个少年的“终极逆袭”

回望李文忠的一生,其实就是个“终极逆袭”的故事。从十四岁的流浪少年,到四十六岁的岐阳王;从跟着舅舅讨口饭吃,到成为大明的开国战神;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并且有配得上机会的能力。

他打仗猛,但不莽撞;他是皇亲,但不骄横;他敢直言,但懂分寸。就像朱元璋评价他的:“文忠器量沉宏,人莫能测,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简单来说就是:这小子,靠谱!

如今,李文忠的墓就在南京钟山南麓,和徐达墓、常遇春墓离得不远,像是三位老战友,几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座他们亲手打下的城市。墓碑上刻着朱元璋亲笔写的“岐阳王神道碑”,字迹苍劲有力,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那个舅舅对大外甥的骄傲。

偶尔有游客路过,可能会对着墓碑嘀咕:“李文忠是谁?”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他的故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名字。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将星,但绝对是最让人安心的那一颗——就像他当年守护严州、守护杭州、守护大明的边疆一样,他的故事,也在守护着一种信念:乱世之中,除了武力,善良、忠诚和智慧,同样能让人走得很远。

夕阳下,李文忠墓前的石马静静伫立,风吹过树梢,仿佛能听到几百年前的呐喊声:“跟我冲啊!”那是少年李文忠拎着长刀冲向敌阵的声音,也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