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6章 常遇春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6章 常遇春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常遇春:大明“拼命三郎”的狂飙人生——从绿林好汉到开国猛将

第一章 开局一个“山贼窝”:这位好汉跳槽有点猛

元末的濠州城外,有座叫“怀远”的小地方,堪称当时的“人才孵化基地”——后来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就从这儿的山沟沟里蹦了出来。这哥们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别家孩子还在玩泥巴过家家,他已经扛着根木棍跟人“约架”,据说十岁就能把村里的放牛娃揍得哭着喊娘,人送外号“常老虎”。

不过“老虎”也有饿肚子的时候。元末乱世,庄稼歉收,常遇春没辙,只好去给地主家当长工,结果地主嫌他“吃饭太多干活太横”,把他辞退了。走投无路的常遇春眼睛一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转头就投奔了附近的山贼头子刘聚。

这刘聚是个典型的“小富即安”型山贼,每天就知道抢抢过路客商,晚上搂着抢来的酒肉酣睡,一点“远大理想”都没有。常遇春跟着他混了半年,越混越觉得没劲:“这哪是干大事?分明是过家家!”有次抢了个绸缎商,刘聚乐呵呵地分了他两匹布,常遇春拿着布却犯了愁:“我要这破布干啥?能当饭吃还是能当盔甲?”

就在他琢磨“跳槽”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1355年,朱元璋率军路过和州,常遇春早就听说这哥们“杀鞑子、救百姓”,是个干大事的主,于是揣着把刀就去投奔。朱元璋见他身材魁梧,眼神像刀子似的,故意逗他:“你是不是来混饭吃的?我这儿可不养闲人。”常遇春把胸脯一拍:“我常遇春别的没有,就是能打仗!给我一队人马,我给你拿下采石矶!”

朱元璋乐了:这小子口气不小,有点意思。于是让他跟着大军走,没给一兵一卒,相当于“试用期实习生”。结果到了采石矶,元军列阵江边,朱元璋的部队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将领们急得直跳脚。常遇春一看机会来了,拽过一艘小船,操起长矛就冲了过去,元军弓箭手射得箭跟雨点似的,他跟没事人似的,踩着同伴的肩膀愣是爬上了岸,大吼一声“常遇春在此”,一矛挑翻元军主将,后面的士兵一看“实习生”都这么猛,顿时士气大振,跟着他杀了过去,没多久就拿下了采石矶。

朱元璋在帅船上看得直拍大腿:“这哪是实习生?这是顶级战力啊!”当场给常遇春升职,从“无编制临时工”直接提拔为“先锋官”,相当于从“试用期”跳级成了“部门主管”。常遇春拿着任命书,心里美得冒泡:看来这次跳槽,跳对了!

第二章 “常十万”的由来:吹牛?不,是实力不允许低调

自从成了朱元璋的“先锋官”,常遇春就像开了挂,在哪儿打仗都冲在最前面,人送外号“常先锋”。但他觉得这外号不够霸气,某次酒后跟战友吹牛:“给我十万兵马,我能横扫天下!”从此“常十万”的名号就传开了,有人觉得他吹牛,常遇春却梗着脖子说:“这不是吹牛,是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这话还真不是吹的。1356年攻打集庆(南京),元军守将福寿率十万大军死守,朱元璋的部队打了三天没打下来。常遇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半夜带着三百精锐摸到城墙下,让士兵搭人梯,自己第一个爬上去,手里的大刀舞得像风车,一口气砍翻了十几个守军,愣是在城墙上撕开个口子。等朱元璋率军冲进来时,只见常遇春浑身是血,正踩着敌军尸体指挥士兵扩大战果,嘴里还喊着:“都快点!别耽误我吃饭!”

打下集庆后,朱元璋让他跟着徐达去打镇江。徐达是出了名的“稳”,打仗前先勘察地形、制定计划;常遇春是出了名的“猛”,拿到命令就想冲。有次两人商量战术,徐达说:“咱们先围三缺一,逼他们投降。”常遇春不耐烦地说:“费那劲干啥?直接冲进去砍翻他们不就完了?”徐达没辙,只好分给他一半人马:“行,你去冲,我在后面接应。”结果常遇春还真就凭着一股猛劲,半天就攻破了城门,徐达在后面看得直摇头:“这小子,打仗跟拼命似的。”

不过“常十万”也有吃瘪的时候。有次攻打宁国,元军守将朱亮祖是员猛将,常遇春一上来就猛冲,结果被一箭射中肩膀,疼得他嗷嗷叫。手下士兵想扶他下来,他把眼一瞪:“扶我干啥?拿箭来!”拔出肩膀上的箭,咬着牙回射过去,正好射中朱亮祖的马,趁对方落马的功夫,率军冲上去活捉了朱亮祖。后来朱元璋见他肩膀上的伤疤,笑着说:“常十万也有吃箭的时候?”常遇春梗着脖子:“那是我没注意,下次他肯定射不着!”

这时候的常遇春,已经成了朱元璋手下的“王牌先锋”,只要有硬仗、恶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别人打仗是“运筹帷幄”,他打仗是“一往无前”;别人考虑“伤亡比”,他只考虑“多久能打赢”。就像徐达评价的:“遇春这兄弟,打仗就像饿狼扑食,不管对方是谁,先冲上去咬一口再说。”

第三章 鄱阳湖“火攻套餐”:陈友谅,你的船太大了!

如果说常遇春之前的战绩是“小试牛刀”,那鄱阳湖之战就是他的“封神之战”。1363年,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几百艘巨舰,号称“投鞭断江”,要跟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这陈友谅的船是真夸张,最大的“楼船”高十几丈,分三层,能跑马,简直是“古代航空母舰”,朱元璋的船在旁边,就像玩具似的。

开战第一天,朱元璋的部队就吃了大亏,好几艘战船被陈友谅的巨舰撞碎。将领们都慌了,有人说:“要不咱们跑吧,这船根本没法打。”常遇春把大刀往船上一剁:“跑啥?船大咋了?转弯慢!咱们绕着他打!”

他还真想出个损招:派敢死队驾驶小船,装满火药和芦苇,趁着刮东北风的时候,假装投降靠近陈友谅的巨舰,然后点火。这招跟“赤壁之战”的火攻差不多,但常遇春加了个“升级版”——让士兵在小船上绑上铁钩,钩住巨舰就不撒手,确保大火烧得更旺。

火攻那天,常遇春亲自驾驶第一艘火船,眼看就要撞上陈友谅的旗舰,对方的弓箭手射得箭跟下雨似的,他身边的士兵倒下好几个,常遇春却跟没事人似的,一边掌舵一边大喊:“兄弟们,烧了这大家伙,回去我请喝酒!”火船一靠上巨舰,他“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游回自己的战船,回头一看,陈友谅的几十艘巨舰已经成了“火烤航母”,浓烟滚滚,把天都熏黑了。

陈友谅气得眼睛都红了,亲自率军反扑,朱元璋的座船却在这时候搁浅了,眼看就要被陈友谅的部队包围。常遇春正在追杀敌军,回头一看舅舅(朱元璋)遇险,二话不说,驾驶战船就冲了过去,一边冲一边射箭,一箭射中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逼退了敌军,然后又让士兵硬生生把朱元璋的船推离浅滩。朱元璋喘着气说:“遇春,今天多亏了你!”常遇春抹了把脸上的水:“没事,下次他再敢来,我还射他!”

这场仗打了三十六天,常遇春就像个“战场永动机”,白天冲锋陷阵,晚上研究战术,有时候累得直接趴在船板上睡觉,被士兵叫醒了就啃两口干粮继续打。最后陈友谅中箭身亡,他的大军崩溃,朱元璋握着常遇春的手说:“这仗能赢,你功劳最大!”常遇春嘿嘿一笑:“主要是陈友谅的船太大,不好转弯。”

经此一役,“常十万”的名号彻底打响,连元朝的将领听说要跟他打仗,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小命。有人说他是“战神”,有人说他是“疯子”,常遇春自己却不在乎:“管他叫啥,能打赢就行!”

第四章 扫平张士诚:对付“富家翁”,就得用“快刀斩乱麻”

搞定陈友谅,朱元璋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这张士诚跟陈友谅完全是两个路子:陈友谅是“亡命徒”,张士诚是“富家翁”,占据着苏州、杭州这些富庶地方,天天搂着美女喝酒,手下的士兵穿得比朱元璋的将领还好,就是战斗力不咋地,堪称“纸糊的老虎”。

但这“纸老虎”的城墙可不纸糊的。尤其是平江(苏州),城墙又高又厚,张士诚还在城里囤了足够吃十年的粮食,打算跟朱元璋打“持久战”。朱元璋派徐达当主帅,常遇春当副帅,率军二十万围攻平江。徐达的计划是“围而不攻”,慢慢耗死对方;常遇春却觉得“太慢”,天天跟徐达吵:“达哥,咱直接冲进去得了,跟他耗着干啥?”

徐达没辙,只好让他去打杭州,试试他的“快刀”。杭州守将潘元明是张士诚的老部下,也是个“酒囊饭袋”,听说常遇春来打,吓得天天烧香拜佛。常遇春到了杭州城下,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白天派少量士兵佯攻,晚上让士兵在城下挖地道,挖了七天七夜,直接挖到了城门楼子底下,然后填上炸药,“轰隆”一声,城门被炸出个大洞。

常遇春率军冲进去的时候,潘元明还在府里喝酒,听说城门破了,吓得钻桌子底,被士兵拖出来的时候,嘴里还嘟囔着:“别杀我,我投降……”常遇春看着他那怂样,没好气地说:“早投降不就完了?耽误我喝酒!”

拿下杭州,常遇春又回师平江,跟徐达汇合。徐达还是坚持“围困”,常遇春却偷偷搞了个“小动作”:他让人在城墙外堆土山,堆得跟城墙一样高,然后站在土山上往城里射箭,把张士诚的士兵吓得不敢露头。张士诚急了,派弟弟张士信出城迎战,结果被常遇春一矛挑落马下,当场嗝屁。张士诚在城里听说弟弟死了,哭得昏天黑地,再也不敢派人出战。

1367年九月,平江城里粮尽,士兵们饿得拿石头当武器。徐达下令总攻,常遇春一马当先,第一个爬上城墙,大喊:“张士诚,出来受死!”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想上吊自杀,被常遇春的士兵救了下来,后来押到应天府,还是自缢了。

打扫战场的时候,常遇春看着满地的粮草,对徐达说:“你看,早听我的,早完事了吧?”徐达笑着摇摇头:“你啊,就是性子太急。”常遇春却不在乎:“对付这种‘富家翁’,就得快刀斩乱麻,不然他天天喝酒享乐,咱们在城外喝西北风啊?”

第五章 北伐路上的“闪电战”:元顺帝,你的逃跑速度还挺快!

1367年十月,朱元璋决定北伐,把元顺帝赶回草原。徐达任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任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浩浩荡荡向北进发。出发前,朱元璋给他们定了规矩:“不杀百姓,不抢粮食,不毁城池。”徐达点头说好,常遇春却在旁边嘀咕:“那要是元军不投降咋办?”朱元璋瞪了他一眼:“不投降就打,但不许滥杀!”

北伐第一站是山东。元军守将王宣是个“老油条”,见明军来了,先假装投降,等常遇春的部队进城,突然下令埋伏的士兵杀出。常遇春正在城里张贴“安民告示”,一听有埋伏,操起身边士兵的刀就冲了上去,嘴里骂着:“老小子敢骗我!”他跟砍瓜切菜似的,转眼就砍翻了几十个元军,王宣吓得掉头就跑,被常遇春追上一矛捅死。

拿下山东,大军直指河南。元军大将脱因帖木儿率五万大军在洛水列阵,想跟明军决战。常遇春一看对方人多,没等徐达下令,带着五千骑兵就冲了过去。元军没见过这么猛的打法,阵脚一下就乱了,脱因帖木儿想指挥士兵抵抗,结果被常遇春的骑兵冲得人仰马翻,最后带着残兵狼狈逃窜,连帅旗都丢了。

徐达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常遇春正坐在元军的帅帐里,啃着对方没吃完的烤羊腿。徐达无奈地说:“遇春,你能不能等我一下?”常遇春嘴里塞满肉,含糊不清地说:“等你来了,肉都凉了……”

1368年八月,明军抵达元大都(北京)城下。元顺帝早就听说常遇春的威名,知道这哥们打仗不按常理出牌,根本不敢抵抗,连夜带着后宫嫔妃和文武百官,开北门跑回了草原,临走前还不忘把国库的金银珠宝打包带走。常遇春率军进城的时候,发现皇宫里还冒着热气,桌上的酒菜都没凉,笑着说:“元顺帝这逃跑速度,比我冲锋还快!”

攻占大都后,常遇春又马不停蹄地率军追击元军残余势力。在太原,他遇到了元军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王保保是个硬茬,手下有十万精锐,常遇春打了好几仗都没占到便宜,于是跟徐达商量:“达哥,要不咱们夜袭?”徐达点头同意。

当天半夜,常遇春带着一万精锐,穿着元军的衣服,假装是王保保的援军,混进了元军大营。等靠近中军大帐,他大喊一声:“常遇春来了!”元军顿时大乱,王保保正在睡觉,听说明军来了,光着脚就骑上马跑了,连盔甲都没顾上穿。常遇春率军追杀了几十里,缴获了无数粮草和战马,回来的时候,手里还拎着王保保没带走的靴子,笑得前仰后合:“这王保保,跑起来连鞋都不要了!”

第六章 “杀降”争议:常遇春的“业绩污点”

常遇春打仗猛是猛,但有个毛病让朱元璋头疼——爱杀降。古代打仗有个规矩:“降者不杀”,这样能减少抵抗,还能收编敌军。可常遇春偏不,有时候敌军投降了,他高兴了就收编,不高兴了就一刀砍了,美其名曰“不留后患”。

最出名的一次是1359年攻打衢州。元军守将宋伯颜不花抵抗了一个多月,最后弹尽粮绝,开城投降。常遇春本来答应不杀他,结果进城后一看,自己的士兵伤亡不少,顿时火了,下令把宋伯颜不花和投降的元军全砍了。朱元璋听说后,气得把他叫到应天府,骂了三天三夜:“你杀降,以后谁还敢投降?你这是给我树敌!”

常遇春被骂得耷拉着脑袋,嘴上说“下次不敢了”,可下次该杀还杀。有次徐达劝他:“遇春,杀降不祥啊,你看历史上那些爱杀降的,大多没好下场。”常遇春梗着脖子:“我才不信那套!这些降兵今天降了,明天可能就反了,不如杀了干净!”

这事甚至传到了元顺帝耳朵里,他在给将领的诏书中说:“千万别向常遇春投降,那小子不按规矩来!”结果导致后来很多元军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给明军增加了不少麻烦。朱元璋没少因为这事敲打他,甚至吓唬他:“再杀降,我就撤你的职!”常遇春这才收敛了点,但骨子里那股狠劲,还是改不了。

其实常遇春杀降,也跟他的性格有关。他这人直肠子,眼里容不得沙子,觉得“投降就是怂包”,打心底里看不起;加上他带兵狠,见不得自己人吃亏,一旦士兵伤亡多了,就想拿降兵撒气。就像徐达说的:“遇春这兄弟,啥都好,就是太较真,把打仗当成了‘复仇’。”

第七章 骤逝柳河川:“常十万”的人生,停在了四十岁

1369年,常遇春率军北伐,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大败元军,俘获了元军的宗王、嫔妃、大臣等一万多人,还缴获了无数辎重。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胜,班师回朝的时候,他还跟士兵们开玩笑:“等回去了,我请大家喝最好的酒!”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胜仗成了他的“绝唱”。大军走到柳河川(今河北龙关)时,突然天降大雨,气温骤降。常遇春本来就因为常年打仗,身上伤痕累累,加上一路操劳,受了风寒,突然病倒了,高烧不退,说胡话都在喊“杀啊”。

徐达赶紧派人回南京报信,朱元璋听说后,急得派了最好的太医赶去,可还是晚了。1369年八月九日,常遇春在军营中去世,年仅四十岁。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正在朝堂上议事,一听常遇春没了,当场就哭了,哭得像个孩子,还下令辍朝三日,让文武百官都去悼念。他亲自给常遇春写了悼词,里面说:“遇春虽未学,然善战能知兵,为人沉鸷果敢,朕之长城也。”简单来说就是:这兄弟没读过多少书,但打仗是真厉害,是我的“万里长城”啊!

常遇春的灵柩运回南京那天,朱元璋亲自到城外迎接,扶着棺材又哭了一场,追封他为“开平王”,还把他的画像挂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二(第一是徐达)。葬礼上,徐达哭得最伤心,他跟常遇春搭档了十几年,知道这哥们虽然性子急,但心眼实在,是真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兄弟。

关于常遇春的死,民间有个传说:说他杀降太多,遭到了“天谴”。这纯属瞎扯,古代医疗条件差,常年征战的将领大多短命,常遇春四十岁去世,在当时不算特别意外。但这传说也从侧面说明,他“杀降”的名声确实太大,连老百姓都记住了。

第八章 常遇春的“遗产”:猛人精神,影响了整个大明

常遇春虽然只活了四十岁,但他的影响可不小。

首先是他的“猛人精神”。明朝后来的将领,很多都把常遇春当偶像,学着他冲锋陷阵的狠劲。比如朱棣靖难时的张玉、朱能,打起仗来都有股“不要命”的劲头,朱棣就常说:“你们要是有常遇春一半猛,何愁打不赢?”

其次是他的战术。常遇春虽然看着莽撞,但其实很懂“闪电战”:集中精锐,快速突击,打对方个措手不及。这种战术在明朝对蒙古的战争中经常被用到,后来的蓝玉北伐,就颇有常遇春的风格,直插蒙古腹地,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家庭遗产”。常遇春的老婆蓝氏是明朝开国大将蓝玉的姐姐,夫妻俩脾气挺像,都挺火爆。据说蓝氏也是个“女中豪杰”,常遇春在家还挺怕她,有次朱元璋赐给他几个美女,他都不敢带回家,怕蓝氏吃醋。这事儿后来成了军中的笑谈,说“常十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婆蓝氏骂”。

他们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太子朱标,成了太子妃,要是朱标没早逝,常遇春就是“国丈”了。不过他的儿子常茂却没继承他的勇猛,反而有点“纨绔子弟”的意思,后来因为犯错被朱元璋贬到龙州,也算给常家的“猛人基因”降了降温。

第九章 历史的“滤镜”:为啥常遇春让人又爱又怕?

在中国历史上,常遇春算是个“争议性网红”。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勇猛无敌,是“战神”;讨厌他的人,觉得他残忍好杀,是“屠夫”。这两种评价,其实都没说错,他就是这么个“矛盾体”。

说他是“战神”,一点不夸张。从采石矶跳帮作战,到鄱阳湖火攻,再到北伐横扫元军,他一生经历大小战役百余场,几乎没打过败仗,这种胜率在历史上都排得上号。朱元璋说他“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他的军事才能确实顶尖。

说他“残忍”,也没冤枉他。杀降的污点洗不掉,虽然有时代背景(乱世生存法则),但确实违背了“人道主义”。不过换个角度看,他的“狠”也震慑了敌人,很多时候敌军一听对手是常遇春,没打就先怂了,反而减少了一些战斗。

最有意思的是民间对他的“神化”。明朝后期,常遇春成了“武曲星下凡”的代表,甚至有人把他跟关羽、岳飞相提并论,建庙供奉。尤其是在军营里,士兵们出征前都要拜拜“常王爷”,祈求自己像他一样勇猛,打胜仗。

其实常遇春就是个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勇猛但急躁,忠诚但残忍,坦诚但固执。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却比完美的英雄更真实——就像我们身边那些“能力强但脾气大”的同事,让人又爱又怕,却又忍不住佩服。

尾声:柳河川的风,还在吹

如今,常遇春的墓就在南京紫金山下,跟徐达、李文忠的墓离得不远,像是三位老战友,几百年了还在一块唠嗑。墓碑上刻着“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字体刚劲有力,仿佛还能看到他当年冲锋陷阵的身影。

偶尔有游客路过,看到墓前的石马石人,可能会问:“这是谁啊?”旁边的老人会说:“这是常遇春,当年可猛了,打仗总冲在最前面!”

是啊,他总冲在最前面。从怀远的山沟沟,到采石矶的战船,从鄱阳湖的火海,到元大都的城墙,他的一生就像一场狂飙,来得猛烈,去得突然,却在历史的画布上,留下了最浓烈的一笔。

柳河川的风,几百年前吹过他的军营,带走了他的生命;几百年后,这风又吹过他的墓碑,仿佛在诉说:有个叫常遇春的猛人,曾经来过,打过,赢过,活过。

这就够了。对于一个把“冲锋”当成生命本能的人来说,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死在冲锋的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