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5章 徐达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5章 徐达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徐达:大明第一“打工人”的逆袭之路

第一章 濠州穷小子的“职场初体验”

元至正年间的濠州,用现代话讲就是个“内卷重灾区”。天灾**轮番上演,黄河改道冲了庄稼,朝廷苛税比地里的杂草还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黄连泡水还苦。就在这片“绝望洼地”里,徐达同志呱呱坠地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位未来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小时候的主要职业是“放牛娃”,合作对象正是后来的顶头上司朱元璋。有野史说,这俩货当年还合伙偷过地主家的牛,架起篝火烤得油光锃亮。朱元璋负责望风,徐达负责动手,烤好后朱元璋先啃牛腿,徐达蹲在旁边啃牛蹄——从这时起,两人的“上下级关系”就埋下了伏笔。

徐达小时候没读过几天书,但天生是块打仗的料。别的放牛娃凑在一起玩泥巴,他总能把小伙伴们分成两拨,用树枝当长矛,用草帽当盾牌,指挥得有模有样。有次邻村的孩子来抢地盘,徐达让“主力部队”正面佯攻,自己带三个“特种兵”绕后偷袭,把对方的“指挥部”(一堆土疙瘩)都给掀了,这战术意识,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1353年,朱元璋收到发小汤和的信,说自己在郭子兴的起义军里混得不错,让他也来投奔。朱元璋犹豫再三,最后被官府逼得没辙,揣着信就上了路。路过徐达家时,他站在门口喊了一嗓子:“徐达,跟我去闯天下不?”正在地里干活的徐达扔下锄头就跑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走!反正这破地也种不出啥好东西。”就这一句话,徐达的人生轨迹彻底拐了弯——从“农业从业者”变成了“革命战士”。

刚进起义军时,徐达的起点并不高。朱元璋当时在郭子兴手下当“十夫长”,徐达就成了他手下的一个小兵。但徐达有个优点:别人冲锋时想着保命,他冲锋时想着怎么赢;别人撤退时只顾着跑,他撤退时还不忘回头看看追兵的阵型。有次朱元璋被敌军围困,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亲信,眼看就要“领盒饭”,徐达愣是带着三个人从敌军侧翼杀了个回马枪,把朱元璋救了出来,自己胳膊上挨了一刀,至今留着疤。郭子兴听说这事后,拍着徐达的肩膀说:“这小子,是个狠人!”

第二章 从“基层军官”到“军区司令”的逆袭

在郭子兴的队伍里,朱元璋和徐达成了“黄金搭档”。但郭子兴这人格局不大,总觉得朱元璋功高盖主,时不时给穿小鞋。有次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禁闭,还不给饭吃,徐达知道后,拿着自己的口粮偷偷塞给朱元璋,自己饿了两天肚子。后来朱元璋决定离开濠州,独自开辟根据地,第一个带走的就是徐达。1355年,两人带着二十四个人南渡长江,这二十四人里,后来出了好几个开国功臣,但当时最被朱元璋倚重的,还是徐达。

过江后,第一仗就是攻打采石矶。这地方是长江天险,元军守得固若金汤。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打了好几次都没打下来,急得团团转。徐达站在江边观察了两天,发现元军的战船虽然多,但排列得乱七八糟,于是向朱元璋建议:“咱们晚上搞突袭,我带一队人坐船从侧面插进去,把他们的船凿沉,主力再从正面进攻。”朱元璋一拍大腿:“就这么办!”

当天半夜,徐达带着三十个水性好的士兵,坐着小渔船摸到元军战船旁边。他让士兵们用凿子偷偷凿船底,自己则爬上一艘大船,手起刀落砍翻了两个哨兵,然后举着火把大喊:“着火啦!快跑啊!”元军本来就睡眼惺忪,一听着火了顿时慌了神,你推我挤地往岸上跑。朱元璋趁机率领主力冲锋,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采石矶。这一仗,让徐达从“百夫长”直接升成了“千户”,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层干部”。

打下采石矶后,朱元璋的队伍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占领了集庆(后来的南京)。朱元璋把集庆改名叫应天府,打算以此为根据地大干一场。但周围的邻居们可不太友好: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陈友谅,北边有元军,南边还有些小割据势力,就像一群饿狼围着一块肥肉。朱元璋开会时说:“咱们现在四面受敌,得找个突破口。”徐达站起来说:“张士诚有钱但怕死,陈友谅能打但急躁,要不先捏软柿子,把南边的小势力收拾了?”朱元璋点头同意,派徐达去执行这个任务。

徐达率军南下,简直是“砍瓜切菜”。他打仗有个特点: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攻城前,他都要派探子把对方的兵力、粮草、城墙厚度摸得一清二楚,然后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有次攻打镇江,他发现城墙太高,云梯够不着,就让人连夜造了几十辆“吕公车”——这玩意儿底下有轮子,上面是可以升降的平台,士兵站在平台上就能直接爬上城墙。守城的敌军见了,吓得直呼“妖怪”,没打几天就投降了。

短短三年时间,徐达就帮朱元璋扫清了应天府周围的障碍,把地盘扩大了好几倍。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徐达为“奉国上将军”,让他镇守镇江,成了手握兵权的“军区司令”。有次朱元璋去镇江视察,看到徐达的军营里井井有条,士兵们训练时喊声震天,笑着说:“徐达啊,你这军营比我家里还干净。”徐达挠了挠头:“末将觉得,士兵们住得舒服,打仗才有力气。”

第三章 与陈友谅的“生死pK”

如果说张士诚是“富家翁”,那陈友谅就是“亡命徒”。这家伙原本是徐寿辉的手下,后来干掉老板自己当老大,建立了“汉”政权,势力比朱元璋还大。1360年,陈友谅带着几十万大军,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杀向应天府,想把朱元璋一勺烩了。

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的手下们炸开了锅。有人说:“陈友谅太猛了,咱们还是投降吧。”有人说:“要不咱们先跑,去躲躲风头?”朱元璋看向徐达,徐达一拍桌子:“投降?跑路?那咱们这些年的仗不白打了?陈友谅虽然人多,但他的战船太大,在浅水区转不开身,咱们可以在龙湾设埋伏,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让他和常遇春领兵在龙湾布防。徐达把部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在岸边假装修建防御工事,吸引陈友谅的注意力;一部分藏在芦苇荡里,准备偷袭;自己则带着精锐部队守在关键路口,等着“关门打狗”。

陈友谅果然上当了。他看到岸边的“防御工事”修得乱七八糟,笑着说:“朱元璋手下都是些草包。”下令战船全速前进,结果刚到龙湾就搁浅了——原来徐达早就让人把河道挖浅了。就在陈友谅的士兵们忙着推船的时候,芦苇荡里突然冲出无数明军,岸边的“草包”也变成了猛虎,徐达更是一马当先,拿着长矛就冲进了敌阵。

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陈友谅的大船在浅水里动弹不得,成了明军的活靶子;小船被徐达的部队冲得七零八落。陈友谅见势不妙,换乘一艘小船就跑了,连自己的帅旗都扔了。徐达率军追了几十里,缴获了一百多艘战船,还俘虏了两万多敌军。经此一役,陈友谅元气大伤,徐达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定海神针”。

但陈友谅这人不服输。1363年,他又凑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围攻洪都(今南昌)。洪都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硬是凭着几万兵力守了八十五天,把陈友谅耗得没脾气。朱元璋亲率大军来救,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

战斗打响后,陈友谅的战船又高又大,像一座座移动的城堡,明军的小船在旁边就像玩具。徐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想出个主意:火攻!他让士兵们把小船装满火药和柴草,趁着刮东北风的时候,点燃小船往陈友谅的战船堆里冲。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一下子烧起来几十艘,连他的弟弟陈友仁都被烧死了。

陈友谅气得眼睛都红了,下令全军反扑。徐达的战船被敌军包围,身上中了一箭,鲜血直流。他咬着牙把箭拔出来,大吼一声:“兄弟们,跟我杀出去!”硬是带着士兵们杀出了一条血路。这场仗打了三十六天,最后陈友谅在突围时被一箭射死,他的大军彻底崩溃。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激动得抱着徐达哭了:“没有你,我赢不了啊!”

第四章 扫平张士诚,一统江南

搞定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占据着江南最富庶的地区,苏州、杭州、常州这些“Gdp重镇”都在他手里。这人没什么大志向,就想守着自己的地盘当“土皇帝”,但他手下的士兵不少,城墙也修得结实,想啃下这块硬骨头,还得靠徐达。

1366年,徐达被任命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出征前,朱元璋给徐达定了个规矩:“打下来的城池,不许烧杀抢掠,老百姓的东西一分都不能动。”徐达点头答应,还把这规矩写在布告上,让每个士兵都背下来。

徐达的战术很明确:先扫清外围,再攻打核心。他先是率军包围了湖州,张士诚派了五万人来救,结果被徐达分兵拦住,打得落花流水。湖州守将见援兵被灭,只好开城投降。接着,徐达又拿下了杭州、嘉兴,把张士诚的地盘一点点蚕食掉,最后只剩下苏州一座孤城。

苏州的城墙又高又厚,张士诚还把家里的金银拿出来赏给士兵,让他们拼命抵抗。徐达打了一个多月,硬是没打下来。有将领建议:“咱们用大炮轰吧,不信轰不开。”徐达摇摇头:“大炮一响,老百姓就要遭殃。再等等,他们的粮草快没了。”

果然,没过多久,苏州城里就开始缺粮了。据说有人把老鼠都当成了“山珍海味”,一只老鼠能卖好几百钱。张士诚想突围,结果被徐达早就布好的“口袋阵”给堵了回去。1367年九月,苏州城的守军实在撑不住了,徐达趁机下令攻城,没费多大劲就攻了进去。张士诚带着家人想自杀,被徐达的士兵救了下来,最后被押到应天府,没过多久就自缢身亡了。

打下苏州后,徐达严格执行朱元璋的命令,士兵们秋毫无犯。有个小兵偷偷拿了老百姓一个馒头,被徐达发现后,当场打了二十军棍,还让他把馒头还给老百姓,赔礼道歉。苏州的老百姓见徐达的军队这么守规矩,都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啊!”

扫平张士诚后,江南地区基本上就平定了。朱元璋看着地图上连成一片的地盘,心里乐开了花。他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对徐达说:“徐达啊,你这功劳,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赏你了。”徐达站起来,双手抱拳:“臣不敢居功,都是陛下指挥有方,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结果。”朱元璋听了,笑得更开心了——这徐达,不光会打仗,还会说话。

第五章 北伐中原,把元顺帝赶回草原

江南平定后,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出发前,朱元璋给徐达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徐达拿着朱元璋的“作战计划书”,率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第一站是山东。元朝在山东的守军战斗力不怎么样,徐达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拿下了济南、青州等重镇。有个叫“朵儿只”的元军将领,听说徐达来了,吓得连夜带着老婆孩子跑了,连官印都忘在了府衙里,成了当时的笑柄。

拿下山东后,徐达率军西进,直指河南。在洛阳,元军大将脱因帖木儿率五万大军迎战。徐达派常遇春正面冲击,自己带一队人马绕到元军后面,前后夹击。脱因帖木儿没想到徐达来得这么快,一下子就慌了神,手下的士兵也跟着溃逃。徐达率军一路追杀,缴获了无数粮草和战马。洛阳守将见大势已去,打开城门投降,河南就这样被平定了。

接下来,徐达按照计划,率军攻占了潼关,把元朝关中地区的援军挡在了外面。然后,他马不停蹄地挥师北上,直逼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这时候才慌了神,召集大臣们开会,有人说要抵抗,有人说要逃跑。元顺帝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跑!

1368年八月,徐达的大军抵达元大都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城里的官员早就跑光了。原来元顺帝带着后宫嫔妃和文武百官,连夜往北逃回了草原老家。徐达率军进入元大都,登上了城楼,看着这座曾经的王朝都城,感慨万千。他下令封闭府库,保护百姓,还派人守住宫门,不许士兵乱闯。

攻占元大都后,徐达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率军继续北伐,追击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太原,他遇到了元军名将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王保保是个硬茬,手下有十万精锐,徐达和他打了好几仗,互有胜负。有次徐达被王保保包围,眼看就要吃亏,他突然想出个“诈降”的计策,让使者告诉王保保:“徐将军想投降,但手下的将领不同意,他正在和他们吵架呢。”王保保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结果徐达连夜率军突围,还反过来偷袭了王保保的大营,把王保保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几年的征战,徐达基本上肃清了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把明朝的边界推进到了长城一线。朱元璋在南京听到消息后,高兴得下旨嘉奖徐达,还把他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第六章 功高震主?徐达的“保命哲学”

徐达功劳这么大,手里又有兵权,按说很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历史上多少开国功臣,都是因为“功高震主”而被皇帝干掉的。但徐达却能善始善终,这得益于他的“保命哲学”。

第一,徐达从不居功。每次打了胜仗,他在奏折里都把功劳归给朱元璋和手下的将士,绝口不提自己的贡献。朱元璋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他要么分给手下的士兵,要么就上交国库。有次朱元璋把自己曾经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徐达,徐达说什么都不肯要,跪在地上磕了好几个头:“陛下的故居,臣不敢住。”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在吴王府旁边给徐达建了座新宅子。

第二,徐达做人低调。他虽然是“魏国公”,但平时穿的衣服和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出门也不搞前呼后拥那一套。有次他去苏州视察,当地官员想给他安排豪华住处,他摆摆手说:“就住军营里吧,舒服。”晚上没事的时候,他就和老部下们聊天,从不谈论朝堂上的事。

第三,徐达对朱元璋绝对忠诚。有一次,朱元璋故意试探他,把他灌醉后抬到自己的龙床上。徐达醒来后,发现自己睡在龙床上,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滚下来跪在地上磕头,磕得头都肿了。朱元璋在旁边看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徐达,确实没什么野心。

还有一次,朱元璋和徐达一起下棋。徐达棋艺比朱元璋高,但他知道不能赢皇帝,可又不想故意输得太明显,于是就下了一盘平局。朱元璋看出了门道,让他拿出真本事。徐达没办法,只好认真下起来,最后赢了朱元璋,但他的棋子在棋盘上摆出了“万岁”两个字。朱元璋看了哈哈大笑:“你这小子,太会下棋了!”

正是因为这些,朱元璋虽然对其他功臣猜忌重重,但对徐达一直很信任。有次徐达在北平打仗时得了背疽,朱元璋听说后,专门派太医去给他看病,还让人把自己吃的补品送去。徐达病好后,朱元璋亲自到徐达家里看望,两人像小时候一样,坐在院子里吃着简单的饭菜,聊起当年放牛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濠州的田野上。

第七章 最后的征战与传奇落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食禄五千石,还获得了一枚“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铁券——这玩意儿相当于“免死金牌”,但徐达深知,真正的免死金牌,是自己那颗不贪不恋的心。

不过,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蠢蠢欲动,时不时南下骚扰。1372年,朱元璋决定再次北伐,还是让徐达担任主帅。这时候的徐达已经快五十岁了,头发都白了不少,但一穿上盔甲,照样威风凛凛。

这次北伐比上次更难。王保保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变得狡猾多了。徐达率军深入草原,王保保就躲着不打,等明军粮草快用完的时候,突然从暗处杀出来。徐达一时不慎,吃了个小败仗,损失了几千士兵。这是他军事生涯中少有的失利,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虽然没责怪他,但徐达自己却愧疚得不行,连夜写了份请罪奏折,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

后来,徐达调整战术,不再追求速胜,而是稳扎稳打,一步步蚕食元军的地盘。他让士兵们一边打仗,一边屯田,解决了粮草问题。王保保没了空子可钻,只好率军撤退。徐达虽然没能彻底消灭元军残余,但也把他们赶到了漠北深处,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从那以后,徐达就成了明朝的“北方守护神”,常年镇守北平。他在北平搞了不少建设,修城墙、挖运河、办学校,把北平治理得井井有条。有次朱元璋去北平视察,看到北平城防坚固,百姓安居乐业,笑着对徐达说:“你不光会打仗,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啊。”徐达连忙说:“都是陛下的政策好,臣只是照做而已。”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病倒了,得的是背疽。这病在古代是绝症,朱元璋听说后,急得不行,派了最好的太医去给徐达治病,还亲自写了封信,让徐达回南京养病。徐达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想再劳民伤财,就回信说:“臣在北平挺好的,等病好点就回去陪陛下下棋。”

可他的病越来越重,到了第二年春天,已经卧床不起了。朱元璋派儿子燕王朱棣去北平探望,徐达拉着朱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北方的边防……一定不能放松……要好好辅佐陛下……”说完,就咽了气,享年五十四岁。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哭得像个孩子。他下令辍朝三日,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还亲自为徐达写了碑文。下葬那天,朱元璋亲自到灵前祭奠,看着徐达的灵柩,想起了两人一起放牛、一起打仗的日子,忍不住又哭了:“徐达啊徐达,你怎么就先走了呢……”

第八章 徐达的“遗产”:不止是战功

徐达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可不少。

首先是他的军事思想。徐达打仗讲究“稳、准、狠”:战前准备要稳,情报收集要准,发起进攻要狠。他还特别重视军纪,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的军队走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后来明朝的很多将领,都把徐达的战术当成教科书来学。

其次是他的家风。徐达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个个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徐辉祖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坚决反对朱棣,堪称忠烈;小女儿嫁给了朱棣,就是后来的仁孝皇后。徐达生前经常教育子女:“咱们家能有今天,都是朝廷给的,一定要忠心报国,不能仗着我的功劳胡作非为。”所以徐家后代虽然富贵,但很少有仗势欺人的,这在明朝的功臣家族里,算是相当难得的。

最后,是他留给后人的“职场启示”。徐达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靠的不仅仅是运气和武功,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低调、忠诚、不贪功、懂分寸。哪怕是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也照样适用。难怪有人说,徐达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混”的开国功臣——他混到了权力的顶峰,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尾声:历史的玩笑与真实的英雄

关于徐达的死,民间有个传说:朱元璋听说徐达得了背疽,不能吃鹅,就故意派人给徐达送了一只蒸鹅。徐达一看就明白了,流着泪把鹅吃了,没多久就死了。这个传说流传很广,甚至被写进了一些野史里。

但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事儿不靠谱。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功臣,朱元璋要是想杀他,有的是理由,没必要用这么拐弯抹角的方式。而且,背疽不能吃鹅,本身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这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人们见多了“鸟尽弓藏”的悲剧,就想当然地给徐达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结局。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徐达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人们不愿意相信这样一位英雄会默默无闻地病逝,总觉得他的结局应该更“戏剧化”一些。但历史往往比戏剧更真实,也更温暖——徐达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功高震主并非不可解,忠诚和智慧,才是乱世中最硬的“护身符”。

如今,南京还有徐达的墓,墓碑上刻着朱元璋亲自写的碑文。几百年来,无数人来到这里,凭吊这位大明第一功臣。或许,当风吹过墓碑的时候,还能听到徐达和朱元璋的笑声,就像当年在濠州的田野上,两个放牛娃分享着烤牛肉,畅想着遥不可及的未来——只是他们没想到,未来的自己,会把一个王朝的命运,扛在肩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