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4章 扩廓帖木儿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4章 扩廓帖木儿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扩廓帖木儿:被朱元璋追着喊“奇男子”的蒙古职场逆袭王

第一章 草原学霸的职场初体验:从“关系户”到“潜力股”

元末的职场就像个大型修罗场——元顺帝坐在大都(北京)的办公室里摸鱼,红巾军在南方搞“创业公司”,而蒙古贵族们忙着“内部内卷”。就在这乱糟糟的氛围里,1315年左右,一个名叫扩廓帖木儿的蒙古男孩出生了。谁也想不到,这个后来被朱元璋追着喊“天下奇男子”的狠人,早年其实是靠“拼舅舅”出道的。

扩廓帖木儿的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但他有个更响亮的汉名——王保保。这名字听起来像隔壁村的老实人,实际上他是蒙古伯也台部的“官N代”,亲爹是元朝翰林学士,妥妥的“书香门第”。不过真正让他走上人生快车道的,是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儿——元末最能打的“救火队长”。

王保保的职场起点堪称“空降兵”。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时,他才十几岁,正跟着舅舅察罕帖木儿“实习”。察罕帖木儿是个狠角色,靠着招募“义兵”(相当于元朝版的“保安队”),硬生生把河南、山东的红巾军揍得鼻青脸肿。王保保跟着舅舅南征北战,没少干“给叛军送快递(刀)”的活,很快从“职场新人”混成了“业务骨干”。

1361年,发生了件改变王保保命运的大事——察罕帖木儿被降将田丰刺杀。这就好比公司cEo突然猝死,整个团队瞬间陷入混乱。关键时刻,26岁的王保保站了出来,提着刀就去给舅舅报仇,把田丰的脑袋砍下来当“祭品”。这波操作直接震惊了元朝职场:“这小子不仅能打,还够狠!”元顺帝当场给他升职,让他继承舅舅的“兵马大元帅”职位,成了元末职场最年轻的“部门总监”。

不过王保保的“空降”也引来了非议。察罕帖木儿的老部下李思齐就很不服:“我跟着老察打天下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凭啥你当老大?”这就为后来的“同事内卷”埋下了伏笔——毕竟在元朝职场,“论资排辈”比“能力说话”更重要。

第二章 办公室政治风云:和“老油条”的互坑日常

王保保当上“总监”后,发现元朝职场比战场还复杂。当时朝堂上有两派势力:一派是以元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首的“太子党”,想逼皇帝“提前退休”;另一派是以孛罗帖木儿为首的“元老派”,觉得太子“太嫩”。两派天天吵架,就差动手了。

王保保本来想专心打红巾军,结果被强行拉入“办公室政治”。太子觉得他年轻好拿捏,就拉拢他加入“太子党”。王保保心想:“太子毕竟是未来老板,先抱个大腿再说。”结果这一举动彻底得罪了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当即放出狠话:“王保保这小子就是个‘关系户’,我要让他知道职场的险恶!”

1364年,孛罗帖木儿直接带兵冲进大都,把太子党的亲信砍了一堆,还逼着元顺帝给他升职。王保保在山西听说后,气得拍桌子:“这老东西敢抢我的戏份!”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大都,上演了一出“元朝版职场互殴”。

这场“办公室大战”堪称闹剧:王保保的军队快到大都时,孛罗帖木儿居然被元顺帝派人刺杀了——原来皇帝早就看他不顺眼,正好借王保保的手除掉他。王保保高高兴兴进城“述职”,结果刚进门就被太子坑了:太子想让他逼元顺帝退位,王保保觉得“这不符合职场规矩”,俩人吵了一架,最后王保保气得连夜带兵回了山西。

更糟的是,以前不服他的李思齐等人趁机搞事情。李思齐联合了张良弼等四个“老油条”,组成“反王保保联盟”,在陕西、甘肃一带自立门户,还发朋友圈嘲讽:“王保保乳臭未干,懂个屁的打仗!”王保保气得脸都绿了,扔下红巾军不管,先和这几个“同事”打了起来。朱元璋在南京听说后,笑得差点从龙椅上摔下来:“元朝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啊!”

第三章 抗明保元:从“救火队长”到“最后的牌面”

就在王保保和同事们“内卷”时,朱元璋的“明朝创业公司”已经悄然崛起。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相当于直接给元朝发了“破产通知书”。元顺帝这才慌了,赶紧给王保保升职加薪,封他为“河南王”,让他赶紧去“灭火”。

王保保这时候才明白:“职场斗争再狠,也不如公司倒闭可怕。”他立刻停止内斗,带着大军去阻击徐达。但这时候的元朝军队早就被内耗得差不多了,就像一群饿了三天的乞丐,哪打得过朱元璋的“虎狼之师”?

1368年,徐达大军攻破大都,元顺帝带着后宫嫔妃连夜跑路,回蒙古草原“老家”了。这时候王保保正在山西打李思齐,听说老板跑了,当场懵了:“这班还怎么上?”但他毕竟是个“职场狠人”,硬是在山西稳住阵脚,成了元朝留在中原的“最后牌面”。

朱元璋对王保保那是又恨又爱。恨的是这家伙太能打,好几次差点让徐达阴沟翻船;爱的是他的忠诚和能力,总想把他挖到自己公司来。朱元璋特意派使者去招降,结果王保保直接把使者的胳膊砍了——这波操作够狠,朱元璋反而更欣赏他了,对儿子们说:“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你们得学学人家!”

1369年,王保保和徐达在兰州展开“巅峰对决”。王保保玩了把“诈败诱敌”,把徐达的先锋蓝玉引到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然后伏兵四起。明军被打得丢盔弃甲,连徐达的副将都被俘虏了。这是朱元璋北伐以来输得最惨的一仗,朱元璋气得把蓝玉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你别冲动,你偏不听!现在知道王保保的厉害了吧?”

第四章 草原创业记:北元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大都失守后,元朝变成了“北元分公司”,元顺帝成了“名誉董事长”,实际业务全靠王保保打理。王保保也确实给力,在草原上重新招兵买马,把散兵游勇整合成了一支能打的队伍,堪称“北元的cEo”。

朱元璋可没打算放过他。1370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兵分两路北伐,目标直指王保保和元顺帝。结果元顺帝这时候不争气,居然病死了,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也就是元昭宗。王保保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边要辅佐新老板,一边要对抗明军。

沈儿峪之战成了王保保的“高光时刻”。他利用地形优势,把徐达的大军堵在峡谷里,白天坚守不出,晚上就派敢死队去劫营。明军被折腾得神经衰弱,最后被王保保打得大败,损失了数万人马。徐达灰溜溜地撤回关内,这是他军事生涯少有的“黑历史”。

不过王保保也有“翻车”的时候。1372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大军再次北伐,号称“百万大军”。王保保这次学聪明了,不跟明军硬碰硬,而是把主力藏在沙漠里,玩起了“游击战”。徐达的中路军找不到敌人,粮草又耗尽,只好撤退,结果被王保保追着打,损失惨重。但冯胜的西路军却意外收复了甘肃,算是给朱元璋挽回点面子。

这场仗之后,朱元璋终于明白:“想彻底消灭王保保,比登天还难。”于是他改变策略,不再主动北伐,而是在边境修长城、设卫所,玩起了“防守反击”。王保保也没办法南下,只能在草原上守着北元这“烂摊子”,俩人就这么僵持着,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五章 朱元璋的“执念”:从招降到“强行联姻”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执念”简直到了魔怔的地步。他不仅多次派人招降,还挖空心思打听王保保的家人。听说王保保有个妹妹王氏没出嫁,朱元璋眼睛一亮:“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1371年,朱元璋把王保保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朱樉,封她为“秦王妃”。这波操作堪称“政治联姻的天花板”——表面上是结亲,实际上是把王保保的妹妹当“人质”。朱元璋还特意嘱咐朱樉:“好好待人家,说不定能把你大舅哥招过来。”

可惜王保保根本不吃这一套。他听说妹妹被朱元璋“安排”了,气得在草原上骂了三天三夜,但也没办法,总不能为了妹妹率军南下送人头吧?秦王妃王氏在明朝也过得不开心,据说她天天穿着蒙古服饰,对朱元璋的“好意”嗤之以鼻,活脱脱一个“草原硬骨头”。

朱元璋见联姻没用,又想出个新招——派人去草原“旅游”,顺便劝降王保保。有个叫李思齐的元朝降将自告奋勇,说自己跟王保保是“老同事”,去了肯定能成。结果李思齐到了草原,王保保表面上热情招待,临走时却说:“老同事,留个念想吧。”然后让人把李思齐的一条胳膊砍了下来。李思齐回到明朝没几天就气死了——这大概就是“职场背叛者”的下场。

朱元璋见硬的软的都没用,只好在诏书中感慨:“王保保这小子,真是个奇男子!我怎么就得不到他呢?”这话后来成了历史名言,估计王保保在草原上听说后,得冷笑一声:“想挖我?没门!”

第六章 北元的黄昏:最后的守护者与历史的无奈

1375年,王保保在草原上病逝,年仅40岁左右。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上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积劳成疾,毕竟这些年又要打仗又要处理北元的烂摊子,太累了;有的说他是被政敌下毒害死的,毕竟北元朝廷里也不缺“搅屎棍”。不管怎么说,元朝最后的“擎天柱”倒了。

王保保一死,北元彻底成了“没头的苍蝇”。元昭宗虽然想振作,但手下再也没有能打的将领,只能看着明朝一步步蚕食草原。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败北元军队,俘虏了皇子、嫔妃、大臣数万人,北元的“中央政府”基本垮台。

王保保的一生,就像元末乱世的一面镜子:他出身蒙古贵族,却熟悉中原文化;他想挽救元朝的命运,却挡不住历史的洪流;他是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却是元朝最后的“背锅侠”。说他是忠臣吧,他早年跟同事内斗;说他是军阀吧,他到死都在守护北元的旗帜。这种矛盾,恰恰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王保保在蒙古历史上的地位远超中原。蒙古人尊称他为“扩廓帖木儿”,把他当成抵抗明朝的英雄。而在明朝的史书里,他被写成“逆臣”,但朱元璋私下里却对他赞不绝口。这种“双重评价”,大概就是历史的幽默之处——同一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人眼里,能读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第七章 历史的彩蛋:那些关于王保保的冷知识

王保保的故事虽然悲壮,但也藏着不少“冷知识”,足够让你在酒桌上吹一波:

第一,王保保其实是“汉蒙混血”。他的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父亲是汉人,所以他从小就会说汉语,熟悉中原文化。这也是他能在汉地领兵打仗的重要原因——相当于“双语人才”,在元末职场很吃香。

第二,王保保可能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汝阳王之子”的原型。小说里的王保保是赵敏的哥哥,虽然跟历史不太一样,但“能打”“忠于元朝”的设定倒是挺符合。估计金庸老爷子也觉得这哥们太传奇,忍不住写进小说里。

第三,朱元璋给儿子朱樉的圣旨里,居然还惦记着王保保。他在圣旨里说:“你媳妇的哥哥王保保还在草原上,你得好好待她,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结果朱樉没等到这一天,自己先因为虐待王妃被朱元璋骂了一顿——看来这桩“政治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第四,王保保的墓至今没找到。有人说在蒙古国境内,有人说在甘肃,但都没确凿证据。估计这哥们生前打了太多仗,不想死后被人打扰,特意选了个隐秘的地方“躺平”。

尾声:奇男子的背影与历史的幽默

几百年过去了,王保保的故事依然让人津津乐道。他就像元末乱世里的一个“逆行者”,明明知道元朝气数已尽,却偏要拼尽全力去挽救,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既让人觉得悲壮,又有点“轴”得可爱。

朱元璋一生征服了无数对手,却唯独对王保保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无奈地称他为“奇男子”。这种“求而不得”的执念,反而让王保保的形象更加鲜活。或许在朱元璋心里,王保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当年“创业”的艰辛,也照出了乱世中人性的复杂。

如果王保保能穿越到现代,估计会对朱元璋说:“朱老板,别再惦记我了,咱们各为其主,都挺好。”而朱元璋大概会笑着递给他一杯酒:“老王,当年没跟我混,后悔不?”

历史就是这么幽默,它让两个对手在史书里纠缠了一辈子,也让我们在几百年后,依然能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出乱世的无奈与人性的光辉。王保保这个“奇男子”,终究活成了元末历史上最独特的一道风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