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裳马靠鞍,产品再好,要是供不上、做不出,那就像饭店厨子手艺再好,灶台不灵光,客人饿跑了,你也白搭。咱们SUDU的微商业务,在前面冲杀得越猛,我对后方的供应链,就越惦记。这就像前锋在球场上连过三人,临门一脚了,回头一看,送炮弹的还没过半场,那感觉,能急死人。
以前的服装供应链是啥样?那是个“计划经济”的底子。大工厂开次机,就像请神容易送神难,没个几千件量,人家都不拿正眼瞧你。生产线一开,浩浩荡荡,出来的衣服都一个模子,讲究的是“规模效应”。这套路,对付网批那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订单,没问题。可对付微商这种“神出鬼没”的搞法,那就彻底抓瞎了。
微商是“市场经济”的极端代表,需求来得快,去得也快,还贼挑剔。今天吴永浪团队做个爆款内容,可能一夜之间,某个款式的订单就能从几十件冲到几千件,催命似的要货;明天可能因为一个差评,这个款立马就凉了,一件都卖不动。这种“心跳式”的订单,扔给传统工厂,老师傅能气得把剪刀摔了:“搞什么名堂!当我们这是烙煎饼果子呢?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事儿,可把云飞愁坏了。他管供应链,向来求个“稳”字,用料扎实,工艺严谨,但节奏偏慢。那段时间,他没少跟刘春宇吵架。春宇在前线拍着桌子喊:“云哥!货!快!再不发货代理要炸锅了!” 云飞在后方皱着眉头怼:“料没备!生产线排满了!你当我是孙悟空能变出来啊?”
这种前台和后台的“人民内部矛盾”,隔三差五就上演一回。我知道,这不是人的问题,是模式出了问题。旧的供应链,这身衣服,已经裹不住微商这具快速成长的身体了,必须得“量体裁衣”,做一套新的、有弹性的“运动装”才行。
我把云飞叫到钱塘江边散步,没绕弯子:“老云,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咱们的前端,已经变成‘闪电战’了,咱们的后端,不能还是‘阵地战’的搞法。得变,得来个彻底的‘柔性化’改造。”
云飞叹了口气:“老汪,我懂。可这柔性化,谈何容易?那些合作多年的老厂,设备、思维都定型了,让他们为咱们改生产线,难啊。而且小单子,成本压不下来,品质也难保证。”
我点点头,知道他的难处:“老云,困难肯定有。但这一步不走,咱们的微商业务就有天花板。你看这样行不行,咱们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分几步走:第一,找‘志同道合’的厂子深度绑定,愿意跟咱们一起改革的,给订单,给支持,当成战略伙伴;第二,用‘数据’打通任督二脉,让前后台不再瞎猜;第三,对生产线动‘小手术’,搞模块化。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提,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我这话,给了云飞定心丸。他这个人做事谨慎,但一旦认准了方向,就有股子钻劲。他回去就带着供应链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柔性化”改造工程。这过程,不像前端的营销战那样轰轰烈烈,更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地基革命”,但其中的曲折和智慧,一点不少。
第一战,是“思想改造”,找盟友。
云飞没急着跑设备,而是先带着团队,泡在几个核心合作工厂里,跟老板、老师傅泡茶聊天。他不谈大道理,就算账:“王老板,您看,您这生产线,一半时间闲着等订单,一半时间熬夜赶大单,工人累死,效益还不稳定。如果我们能保证每周都有稳定的小单子给您,虽然单次利润薄点,但细水长流,厂房设备利用率高了,工人收入稳定了,是不是更划算?”
他还会拿出我们小程序后台的销售预测数据给人家看:“您看,根据数据分析,这款卫衣下周估计能卖一千件左右,您先备着料,我们分批下,快速反应,怎么样?”
这套“利益共享 数据说话”的组合拳,慢慢打动了几家有意求变的中小型工厂老板,愿意跟我们成立“柔性生产试点小组”。革命,总算找到了根据地。
第二战,是“数据打通”,治瞎猜。
钟旭的技术团队再次立功。他们开发了简单的数据接口,把小程序后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代理们的预订数据,直接同步到云飞的供应链系统里。工厂那边也能看到个大概趋势。这一下,变化天翻地覆。
以前是:春宇凭“感觉”报需求 -> 云飞凭“经验”下订单 -> 工厂凭“运气”备料生产。
现在是:数据实时显示某款销量飙升 -> 系统自动预警 -> 云飞团队立刻联系确认 -> 工厂看到数据,同步启动备料 -> 订单正式下达,立刻上线。
从“盲人摸象”变成了“透明作战”,效率提升了何止一倍!工厂老板也高兴了:“心里有底了,敢备料了!”
第三战,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是“生产线动手术”,搞模块化。
这是最硬骨头。云飞带着我们的工程师,和工厂的老师傅们一起,围着生产线琢磨。他们把一道完整的成衣工序,比如做一件卫衣,拆解成“裁片 -> 印花/刺绣 -> 缝合 -> 质检”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