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服装品牌主理人 > 第156章 组织裂变

服装品牌主理人 第156章 组织裂变

作者:汪小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8 09:21:41

树长大了,分枝分杈是自然规律。你要是硬把所有的枝条都捆在一起,不让它分头长,这树要么长成个畸形的怪样子,要么就得被憋死。企业也一样,规模小的时候,老板一声吼,全员跟着走,效率高,没毛病。可等队伍拉起来了,业务铺开了,你再想靠一个人、一个脑袋指挥千军万马,那就跟用一台老式收音机想接收全球信号一样,频道太多,根本忙不过来,最后全是杂音。

SUdU的微商业务,就遇到了这“幸福的烦恼”。代理人数破万,覆盖的城市越来越多,业务类型也越来越杂:有专门搞内容引流的,有深耕社群运营的,有玩转小程序商城的,还有开始尝试线下地推的。这本来是好事,说明生态丰富了。但管理上,可就遭了老罪了。

所有的指令,都从刘春宇的运营总部发出。春宇都快成“千手观音”了,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这边内容团队要申请预算拍新视频,那边小程序团队要协调上新活动,另一边城市代理又在为本地促销政策扯皮…… 春宇再能干,也架不住这么全方位、高频次的“信息轰炸”。决策链条变得老长,签个方案得走七八个流程,等批下来,市场热点早凉了。

更头疼的是,大锅饭的考核机制,开始显露出弊端。干得好的团队,觉得被拖累了;暂时没出成绩的新业务,又觉得资源分配不公。团队内部,隐隐有了点“扯皮内耗”的苗头。就像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大锅里吃饭,谁多吃一口菜,谁少舀一勺汤,都容易闹意见。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下去不行啊!以前咱们是游击队,现在成了正规军,可指挥系统还是游击队那套,这仗没法打!必须改革!得把庞大的中央军团,拆分成一个个灵活的特种部队,各自为战,又能协同配合!

我把这个想法跟刘春宇深谈了一次。春宇一听,先是长舒一口气——他确实快被压垮了——接着又有点担心:“汪总,拆分是好事,我举双手赞成!但怎么拆?拆完了,会不会各自为政,乱了套?资源怎么分配?业绩怎么考核?这都是难题啊。”

我点点头:“难题肯定有,但必须迈出这一步!咱们不能因为怕乱,就永远抱在一起死。思路很简单:化整为零,放权搞活,赛马不相马!”

很快,一场代号为“蜂巢计划”的组织裂变改革,在微商事业部内部拉开了序幕。我没搞一刀切,而是用了相对温和但目标清晰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试点先行,树立标杆。

我没全面铺开,而是选了三个最有潜力的方向进行“裂变”试点:

“闪电”内容小组:从吴永浪的团队里,抽调几个对短视频和直播最敏感的90后精兵强将,独立成组。给他们一笔启动资金,唯一目标:用最低成本,在抖音、快手上搞出爆款内容,给小程序引流!考核指标简单粗暴:视频播放量、粉丝增长数、引流转化率。

“尖刀”本地化小组:挑选了几个在杭州、上海做得最好的城市代理,总部赋能,支持他们成立“本地化运营小组”。目标:深度挖掘本地流量,搞同城线下沙龙、探店活动,把线上流量线下变现!考核他们本地客户的增长和复购率。

“探路”创新小组:鼓励几个脑子最活、最爱折腾的年轻运营,组成一个虚拟小组。任务:盯着市面上最新兴的社交平台(比如当时刚冒头的小红书),摸索出一套适合SUdU的玩法来!允许试错,甚至允许一定的失败率。

第二步:充分授权,资源包干。

这是最关键,也最考验我魄力的一步。我对这几个试点小组的负责人说:

“从现在起,你们就是自己这条线的‘小老板’!公司给你们划拨一笔专项预算,设定一个目标。预算怎么花,活动怎么搞,人员怎么调配,只要不违反公司基本法,你们自己说了算!不用事事打报告!我要的,是结果!”

同时,我和南希、钟旭一起,为他们配备了“资源包”:独立的预算账户、后台数据查看权限、必要的技术支持。让他们“有钱有权有资源”,真正能甩开膀子干。

第三步:赛马机制,独立核算。

财务总监南希牵头,为每个试点小组建立了独立的“虚拟核算”账户。他们的投入、产出、利润,算得清清楚楚。做得好,奖金丰厚;做得不好,复盘总结,限期整改;持续不行,小组解散,人员回流。用业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

方案一公布,公司里就跟炸了锅似的。有人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也有人忧心忡忡,觉得太冒险。

果然,改革一开始,乱子也没少出。

“闪电”小组的一个小伙子,为了追热点,拍了条有点无厘头的视频,流量是爆了,但评论区有人说“这跟SUdU调性不符啊”,把林夕气得够呛。

“尖刀”小组搞线下活动,场地没选好,来了不少人,但成交率低,预算超支。

“探路”小组在小红书上发的笔记,不温不火,有点找不着北。

反对的声音又来了:“汪总,看看吧,还是收回来吧!这样搞太乱了!”

但我没慌。我知道,改革就像学走路,哪有不摔跤的?关键是能不能从摔跤里学到东西。我没批评他们,反而每周组织“试点小组复盘会”,让各小组自己讲得失,其他小组一起提建议。总部扮演的是“教练”角色,帮他们分析问题,协调资源,而不是“裁判”角色,指责他们。

慢慢的,奇迹发生了。

“闪电”小组那帮年轻人,摸清了短视频平台的算法脾气,不再盲目追热点,而是结合SUdUhood的产品调性,创作了一系列“穿搭 剧情”的轻喜剧短视频,数据越来越好,引流效果肉眼可见地提升。

“尖刀”小组吸取教训,开始精细化管理线下活动,从场地选择、嘉宾邀请到流程设计,越来越专业。他们搞的“杭州西湖边穿搭派对”,成了本地潮人的一场盛会,口碑爆棚,现场成交额创了纪录。

“探路”小组经过不断试错,终于摸到了小红书的门道,不再硬广刷屏,而是精心打造“素人穿搭改造”系列笔记,真实接地气,互动率飙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优质流量来源。

看到试点小组纷纷跑出成绩,整个微商事业部的氛围彻底被点燃了!其他团队的骨干眼睛都红了,纷纷主动请缨,要求成立自己的“战斗小组”!

时机成熟了!我顺势而为,在刘春宇的全力配合下,将“蜂巢计划”全面推开。微商事业部被彻底重组,不再是一个庞大的整体,而是裂变成了十几个垂直深耕、高度自治的“战斗蜂巢”:

内容蜂巢:专注全网内容种草,分为短视频组、图文组、直播组。

社群蜂巢:深耕微信生态,负责代理培训、社群激活、用户运营。

小程序蜂巢:全力优化线上商城体验,提升转化率。

本地化蜂巢:按核心城市划分,深耕区域市场。

……

每个“蜂巢”都有自己的负责人、预算、目标和考核机制。刘春宇的角色,也从一线的“总司令”,转型为负责制定总体战略、协调资源、监督考核的“总参谋长”。

组织一裂变,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效率高到飞起。以前一个方案层层审批,现在“蜂巢”负责人自己就能拍板,看到机会立马就上,反应速度比竞争对手快了一大截。

其次,积极性爆棚。各个“蜂巢”为了自己的业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天你这个组搞了个创新,明天我那个组就必须拿出更牛的方案。内部形成了良性的“比学赶超”氛围。

第三,人才脱颖而出。很多以前埋没在基层的年轻人,在“蜂巢”里找到了舞台,展现出惊人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公司不再是我和几个元老唱独角戏,而是涌现出一大批能独当一面的“小汪总”。

第四,战略容错性增强了。有些新方向的探索,即便某个“蜂巢”失败了,也不会伤及公司主体,船小好调头。

当然,挑战也有。比如各“蜂巢”之间偶尔会争抢资源,需要总部协调;考核指标设计需要极其科学,避免短期行为。但这些问题,在巨大的活力面前,都是可以管理和优化的。

看着一个个“蜂巢”生机勃勃的样子,我心里特别感慨。这就像以前是养了一群羊,我得拿着鞭子跟在后面赶。现在呢,是养了一群狼,每头狼都有自己的地盘和猎物,自己会主动去觅食、去战斗。而我,只需要为他们划定好狩猎范围,准备好弹药,然后坐等捷报就行了。

企业做大后,最大的敌人是“官僚主义”和“大企业病”。解决之道,就是“组织裂变”,把大公司做小,化整为零,赋予前线部队充分的自主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决策战斗。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而是激活。你要相信你选中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你要想办法让它发光。裂变机制,就是最好的“发光”催化剂。

裂变不是分家,而是在更大的共同愿景下,实现更有活力的协同。各“蜂巢”之间不是割裂的,它们共享SUdU的品牌、供应链和技术平台,是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内各自精彩。这样既保持了个体的活力,又形成了集体的合力。

通过这次成功的组织裂变,SUdU的微商业务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成人礼”,从依靠个人英雄主义的“草莽时代”,迈入了依靠系统和组织能力的“正规军时代”。这为未来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奠定了最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