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服装品牌主理人 > 第152章 社交电商冲击

服装品牌主理人 第152章 社交电商冲击

作者:汪小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8 09:21:41

人呐,最怕比较。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吃糠咽菜也觉得挺美。可一旦打开门,看见邻居家天天大鱼大肉,心里头那滋味,就跟猫抓似的,不是个味儿。做生意也一样,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感觉收成不错。可突然旁边杀出几个大户,开着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大片抢收,价格还压得极低,你地里那些精心伺候的庄稼,瞬间就显得有点“不值钱”了。

2017年开年,我们SUdU的小程序刚上线,内部正为体验提升带来的转化率增长而小小庆祝,还没高兴几天,一股强大的寒流,就顺着移动互联网的毛细血管,无声无息地侵袭了过来。这股寒流,来自两个听起来就带着“颠覆”意味的名字——拼多多和云集。

它们玩儿的,跟咱们完全不是一套路数。咱们微商,讲究的是“信任”、是“服务”、是“品牌”,是跟客户做朋友,细水长流。它们倒好,直接掀了桌子,玩的是“平台”、是“裂变”、是“低价”,是靠着资本的力量,搞“流量大水漫灌”。

那段时间,团队里的气氛有点诡异。以前开晨会,大家讨论的是怎么把内容做得更打动人,怎么把服务做得更贴心。可渐渐地,话题开始跑偏了。

先是客服主管周红梅忧心忡忡地跑来跟我说:“汪总,最近好些老客户咨询的时候,都会顺带提一嘴,‘哎,你们家这个卫衣,拼多多上有个牌子看着差不多,才卖你们一半价钱哦!’

虽然最后大部分还是买了我们的,但这话听着膈应人。”

接着,运营的刘春宇在一次复盘会上,语气带着明显的焦虑,扔出了一组数据:“汪总,各位,看这趋势图!咱们三月份的代理增长速度,环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私下了解了一下,不少潜在代理,特别是低线城市的,觉得咱们这模式‘太重’、‘来钱慢’,转头跑去加入云集、环球捕手那些平台了,说那边‘门槛低、上手快、靠平台流量就能躺赚’!”

就连设计部的林夕,也带着一丝委屈抱怨:“现在刷朋友圈,经常看到以前买咱们衣服的客户,也在拼命帮人砍价,抢那些九块九包邮的t恤!那面料、那做工,能穿吗?我们的设计,在那种简单粗暴的低价面前,好像一下子没了说服力!”

这股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用真材实料熬了一锅高汤,旁边突然有人支起个摊子,卖五毛钱一包的浓汤宝,冲出来的味道闻着还挺香,一下子把你的客人都吸引过去瞧热闹了。团队里开始弥漫一种自我怀疑的情绪:咱们这套“产品 内容 服务”的笨办法,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也得赶紧跟上,去平台开店,参与价格战?

这种迷茫和焦虑,在一次月度经营分析会上,达到了顶点。刘春宇团队的一个90后运营骨干,小伙子血气方刚,直接放了一炮:“汪总!我觉得咱们不能再固守微信这个池塘了!必须出击!我研究过了,拼多多的‘砍一刀’模式裂变速度太恐怖了!咱们也完全可以拿几个基础款上去,降价!冲量!先把知名度和用户量做起来再说!不然市场都被它们抢光了!”

他这话,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滴了滴水,会场瞬间炸了。支持者有之,觉得要拥抱变化;反对者更多,认为这是自降身价。

眼看团队思想要乱,我知道,必须立刻统一认识,把大家从这种“比较”的焦虑中拉出来,看清楚脚下的路和远方的目标。我没有当场驳斥那个年轻人,而是压了压手,让会场安静下来。

“今天这个会,先不讨论具体战术。”我扫视了一圈,语气平静但有力,“咱们换个议题,来个‘敌我分析会’。别自己吓自己,把对方看明白了,也把自己摸清楚了,仗该怎么打,自然就清楚了。”

我让钟旭把白板推过来,画了一条线,左边写“平台型社交电商(拼多多\/云集)”,右边写“SUdU微商模式”。

“来,大家都说说,它们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咱们的优势又是什么?别客气,照实说。”我引导大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白板填满了:

左边(平台方):

极致低价:靠补贴和规模化,价格杀伤力极强。

流量巨大:平台中心化流量分发,容易出爆款,起量快。

玩法简单:拼团、砍价,规则简单粗暴,容易上手参与。

资本助推:有钱烧,可以快速教育市场,抢占用户。

右边(我们):

品牌信任:多年积累的品质口碑,客户认我们这块牌子。

深度关系:与代理、客户有情感连接,不是一锤子买卖。

产品把控:从设计到供应链,全程可控,品质有保障。

利润空间:不打价格战,有合理的利润支撑研发和服务。

等大家说完,我指着白板,问了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它们的劣势是什么?我们的劣势又是什么?”

会场沉默了一下,然后讨论更深入了:

左边劣势:

同质化严重: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商家没品牌,就是卖货机器。

用户无忠诚度:今天为你砍价,明天就为别人点赞,毫无黏性。

利润微博:薄利多销,赚辛苦钱,抗风险能力差。

受制于平台:规则平台定,流量平台给,生杀大权在别人手里。

右边劣势:

规模增长慢:靠口碑积累,无法爆炸式增长。

流量获取难:需要精耕细作,无法靠平台灌水。

对运营要求高:需要持续输出内容和服务,维护关系。

分析到这儿,形势已经豁然开朗了。我用力在白板上我们优势的那一栏敲了敲:

“兄弟们,姐妹们!看明白了吗?它们靠的是‘价’,我们靠的是‘值’!它们打的是‘规模战’,我们打的是‘价值战’!这根本是两条不同的路!”

我看向那个提议打价格战的年轻运营,语气缓和但坚定:“小王,你的想法很积极,想为公司开拓市场。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拿一款卫衣,也卖99包邮,去跟人拼价格。拼得过吗?拼不过!因为我们用的是250克的重磅棉,人家可能用的是180克的普通棉。就算一时靠降价卖了点货,我们的老客户会怎么想?‘哦,原来SUdU也这水平?’我们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瞬间崩塌!更重要的是,卖一件亏十块,量越大亏越多,这种生意,能做吗?那是自杀!”

我转过身,面对全体核心成员,声音提高了几分:

“我们不能被对方带了节奏!它们有它们的阳关道,我们有我们的独木桥!它们用低价吸引的是价格敏感型客户,我们要用价值留住的是品质认同型客户!我们的核心客户,是因为相信SUdU的品质、喜欢SUdU的设计、认可SUdU的价值观才买单的,而不是单纯因为便宜!”

“我们要做的,不是跳进红海去拼价格,那是用我们的短板去碰人家的长处,死路一条!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护城河!把我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我提出了清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第一,品牌上,要更“硬”。林夕的设计要更有态度,品质把控要更严苛。要让客户觉得,穿SUdUhood,代表的是一种品味和身份,跟穿那些廉价爆款,有本质区别。

第二,服务上,要更“深”。周红梅的客服团队,要转型为“客户顾问”,提供专业的穿搭建议、售后保障,打造超越期待的体验。让客户感觉到,买SUdU不只是买件衣服,是享受一种服务,加入一个圈子。

第三,关系上,要更“铁”。刘春宇的运营,要更注重社群互动和情感连接,多搞线下活动,把代理和核心客户变成SUdU的“家人”。让他们有参与感、归属感。

第四,体验上,要更“爽”。钟旭要继续优化小程序和所有触点,把购买流程、使用体验做到无缝、顺滑。让“值”这个字,贯穿客户与SUdU接触的每一分钟。

“这次冲击,是坏事,也是好事!”我总结道,“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优势,也提醒了我们的不足。它逼着我们,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死心塌地地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透,把品牌做硬!守住并扩大那群真正认可我们价值的核心用户,就够了!贪多嚼不烂!”

这次会议,像一次战略层面的“遵义会议”,统一了思想,坚定了方向。会后,团队的氛围明显变了。之前的焦虑和迷茫,被一种更加沉稳、坚定的“练内功”的热情所取代。大家不再盯着别人的热闹,而是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产品、优化自己的服务、深化自己的用户关系。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当拼多多们在一二线城市高歌猛进的同时,SUdU凭借着坚实的品牌基础和深度运营,在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中,影响力不降反升,客单价和客户忠诚度持续走高。我们失去了一部分摇摆不定的价格敏感客户,但沉淀下了更多高价值的“铁杆粉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怕的是“战略摇摆”。看到别人用某种打法成功了,就盲目跟风,往往死得最快。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守住基本盘,以我为主。

商业的本质是差异化生存。与其在别人的主场拼得你死我活,不如开辟自己的主场,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SUdU的主场,就是“品牌价值”和“用户关系”。

要对你的客户群体有清晰的界定。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服务好真正认可你的那一部分人,就够了。贪心,想通吃,往往最后什么也吃不到。这次社交电商平台的冲击,反而让SUdU更加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

经过这一役,SUdU这艘船,方向更加清晰,那就是:拒绝流量的诱惑,深耕价值的沃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