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10章 负重前行

撰鼎记 第10章 负重前行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当北方的血腥味渐渐被夏风吹散,从湖广传来的消息,则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希望,如甘霖般滋润着焦灼的帝国。

宋应星穿着一身粗布衣袍,蹲在武昌府外的试验田埂上,手中捏着的不仅是一块硕大饱满的番薯,更似一块沉甸甸的国本。他身旁,接替其师徐光启遗志的徐骥,以及年轻博学的方以智,正仔细记录着作物的株距、叶色。“徐兄,方贤弟,请看,”宋应星声音带着激动,“此物不择地力,亩产远超稻麦,且块根深藏,即便偶有旱涝,亦不全军覆没。土豆亦然,与番薯皆为活民救荒之宝!”

这片昔日的楚王肥田,通过“藩王改封”政策置换而来,如今已成为流民的安身之所与帝国的粮仓样板。徐骥依据其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遗稿,指导农户套种豆类以肥田,并引种了来自吕宋的耐旱玉米。方以智则发挥其博闻强识之长,将观测到的作物生长规律与古籍记载相互印证,编撰新的《物性图说》,为农学注入格物之理。

捷报传至京师,朱由检在文华殿内反复看着宋应星的奏章,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丝。他立刻召见户部尚书毕自严与刚刚晋升为“格致院首席”的宋应星。

“陛下,”宋应星虽享“皇保”待遇(朱由检下旨颁发的,皇家重点保护人员,简称‘皇保’享受国家王侯待遇,全国不超过五人),见官不拜,依旧躬身陈奏,“湖广丰收在望,然欲广其利,需兴水利、拓矿殖、精工械。此非一部一司可成,需统筹之力。”

“宋卿所言极是。”朱由检颔首,“朕意已决,以此番新农政产出及未来收益为凭,由内帑发行‘皇帑宝钞’,所筹银钱,不独用于军械,更广投于水利、矿场、工坊、医馆。毕卿,与内帑、工部、格致院共议章程,务使财通其流,物尽其用。”

毕自严心中暗赞,此策将皇室利益、国家财政与科技兴邦牢牢绑定,形成了一条不受旧有户部体系过度掣肘的新动脉,遂躬身领命:“臣遵旨,必当悉心筹划。”

活水兴利,矿业重光

新政之下,帝国沉寂的脉络开始重新搏动。在徐霞客的带领下,一支由老匠人、年轻学子组成的勘探队,跋涉于北方的山峦之间。

徐霞客以其多年游历所积累的丰富地质知识,结合对地方志的考证,指出了数处潜在的高品质煤矿与铁矿苗。在山西,凭借他的指引,官方重新整顿了因战乱和管理不善而衰败的煤矿。

来自汤若望引荐的德意志矿冶工程师汉斯·穆勒,带来了欧洲的矿井通风、排水技术(尽管仍以人力、畜力为主),虽因条件所限未能完全照搬,但其“竖井分层开采”的思路,极大地启发了王徵、薄钰等本土工程师。

王徵与薄钰合作,设计出改良型的龙门吊和轨道矿车(木轨包铁),虽无蒸汽动力,但利用滑轮组与畜力,显着提升了煤块从井底到地面的效率。

大量的煤炭被开采出来,如何高效利用成了新问题。在宋应星“物尽其用”的理念和众人集思广益下,一种将煤末、黄土、水按比例混合,用简易模具压制成型的“蜂窝煤”开始在京畿和山西的工坊间试产。此物火力集中,耐烧且烟尘较少,通过吴养春等商户和皇家合办得‘’大明煤业’的极力推广,以价格低廉、经济耐烧、无尘烟少等特点迅速在民间推广,替代了部分昂贵的木炭,为城市居民和手工业提供了廉价热能。

遵化铁厂,这座一度沉寂的帝国工坊,再次响起了巨大的水轮轰鸣。由王徵设计、结合了西方齿轮传动理念的大型水力风箱,将遵化高炉的火焰吹得前所未有的炽白。

山西的煤炭通过皇明驿站新整修的官道源源不断运来,取代了原本效率低下的木炭。徐霞客勘察附近山脉,找到了更适合耐火材料的黏土矿。孙元化以其精通的两洋炮术经验,与薄钰的精密算学相结合,严格把控着铁水配比和浇铸流程。采用优化后的“灌钢法”炼出的钢材,品质更加均匀、坚韧,被用于浇铸更轻便耐用的野战火炮和铳管。

精工利器,格物强兵

武器的革新不止于材料。在宋应星和薄钰的主持下,利用水力驱动的简易“镟床”和“钻床”开始尝试对火铳的枪管和关键部件进行初步的标准化加工。虽然精度远逊后世,但已是迈向零件互换概念的宝贵一步。孙元化与汤若望则专注于火炮的升级,他们参考欧式炮架,设计了可调节射角的炮架和更灵活的炮车,提升了火炮的机动性和射击效率。

火药的威力是另一关键。李从心、毛元仪等将领结合实战经验,对火药颗粒化、提纯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宋应星《天工开物》理论的指导下,工匠们严格筛选硝、硫、炭的原料,采用水洗、碾压、过筛等工艺,去除杂质,并通过反复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比。最终生产出的颗粒化火药,燃烧充分,爆炸威力稳定,其性能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当时欧洲同期的顶尖水平。装配了优质钢材、标准化部件和高效火药的新式火铳、火炮,开始在京营和关宁铁骑中小批量装备,成为明军新的利爪坚牙。

科技的春风也吹入了杏林。崇祯五年的那场时疫,若非吴有性力挽狂澜,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疫情在北方数省蔓延,医者多按伤寒论治,效果不彰。吴有性亲赴疫区,细致观察病患,大胆提出“戾气”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的新理论。他反对盲目使用辛温发散之药,创制了以达原饮为代表的方剂,强调“逐邪解表”,疗效显着。

疫情平息后,朱由检采纳吴有性建议,由格致院与太医院联合,颁布《防疫辑要》。此书以浅显文言配以插图,详述了隔离、消毒(如醋熏、石灰撒地)、辨识症状、简易方药等法。倪元璐、刘若宰等清流官员利用其在士林的影响力,组织生员在乡间宣讲;沈廷扬则通过漕运和海商网络,将药方和防疫知识传至沿海;李天经、汤若望甚至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文,向在京的西洋人传播。一套由官方主导、多方参与的防疫体系初步建立,虽仍简陋,却为日后可能出现的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失控。

海外贸易的血管也愈发充盈。沈廷扬管理的漕运船队开始尝试近海运输南粮北调,以补漕运之不足。而郑芝龙旗下的庞大商队,则满载着苏州水力织布机产出的精美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以及遵化铁厂精工制作的铁器、刀具(在朝廷控制下限量出口),乘风破浪,远赴南洋、日本,甚至通过荷兰商船间接与欧洲贸易,换回的白银、铜料、硝石以及来自南洋的大量粮食和泰西的书籍、仪器,反过来又滋养着帝国的革新。

人才的培育是根本。国子监在祭酒倪元璐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增设“格物科”,聘请宋应星、王徵、方以智、薄钰等人为博士,讲授算学、物理、农工、测量等实学。汤若望亦被聘为客座,介绍西方历法、几何。虽阻力不小,但仍吸引了如刘若宰等一批有志于经世致用的年轻监生。徐霞客的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乃至吴有性的《瘟疫论》手稿,都成为监中争相传抄的热门读物。一股崇实黜虚、格物求真的新风,开始在帝国的最高学府中悄然流动。

这是一个危机与希望并存的年代。在北方边患未靖、天灾**仍频的阴影下,总有一群人在负重前行,从湖广的沃野到山西的矿山,从遵化的铁厂到苏州的织坊,从京师的格致院到远航的海船,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明,正以其深厚的底蕴与不甘沉沦的意志,在士农工商医的共同努力下,试图撬动历史的车轮,驶向一条未知却充满可能性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