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11章 山雨欲来

撰鼎记 第11章 山雨欲来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崇祯五年(1632年),大明帝国的年轮碾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轨迹。后世史家在翻阅这卷尘封档案时,常会在此页沉吟良久。这一年,辽东前线,后金铁骑的阴影依旧如同悬顶之剑,但明军凭借新筑的关宁锦防线与逐渐成熟的火器应用,竟也堪堪稳住了阵脚,使战火暂呈胶着,为关内赢得了些许喘息之机。

朝堂之上,那场由年轻皇帝朱由检强力推行,旨在绕过僵化官僚体系、直接以皇家信用为锚的“大明宝钞”发行,正于质疑与期望交织的声浪中艰难流通,试图为枯竭的国库注入一丝活水。而在京城一隅,那处挂着“格致司”牌匾、显得有些神秘的衙门口,工匠与学者们在宋应星等人的带领下,埋头于各种奇巧机械与新型材料的研发,每一项微小的突破,都承载着这个古老帝国试图在科技领域“负重”前行的期望。

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由显赫的战役与宏大的变革所标记,其下却潜藏着真正改变航向的暗涌。除了上述诸事,正是在这崇祯五年的夏秋之交,于帝国北疆的漠南草原与东南方的万里海波之上,先后爆发了两场规模不大、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瞩目,实则足以撬动时代进程的冲突。它们如同一明一暗两道闪电,预示着一个旧秩序的加速崩塌,与一个充满未知与凶险的新格局的悄然萌发。

七月,来自塞外的情报经过多方印证,终于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插入了紫禁城军机处的锁芯。杀害蒙古共主林丹汗、篡夺察哈尔部大权的叛徒粆图台吉,其确切位置被锁定。此人背弃黄金家族荣光,投靠后金,自以为寻得了稳固靠山,此刻正于漠南草原一处水草极为丰美之地设立季节性营寨,麾下部众约两万,牲畜漫山遍野,营盘连绵,一派安居乐业、高枕无忧的景象。

这份情报,直接呈送到了帝国最高决策者朱由检的案头。这位年轻的皇帝,性格中兼具了超越时代的焦虑与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绝对力量”的追求。他深知,对付粆图这种依附于后金的疥癣之疾,必须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一击,不仅要消灭其**,更要彻底摧毁其部族的抵抗意志,以此震慑草原诸部,并向辽东的那个强敌展示大明依旧锋利的獠牙。

于是,他决定动用那张隐藏已久、倾注了无数心血与内帑金银的王牌——“利刃营”。这是一支完全由皇帝内帑供养,装备、训练、思想皆超脱于现有军队体系,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特种精锐。全军兵力仅两千,却堪称这个时代最昂贵的战争投资。主将,则是以勇猛善战、忠诚果敢着称的年轻将领曹变蛟。

“利刃营”的装备,已非“精锐”二字可以简单概括,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降维打击”预演:

甲胄方面: 每个士兵皆披内外双层重甲。内衬是致密无比、能有效缓冲钝器打击和流矢的精织棉甲,外部则覆满了由格致司亲自督造、采用新式灌钢法并经冷锻处理的精钢札甲片,甲片连接巧妙,既保证灵活性又不失防护。关键部位如胸背、肩颈,更加装了特制的弧形钢板,流线型的结构能有效偏转箭矢和劈砍。整套甲胄的防护力,经测试远超后金最引以为傲的白甲兵(巴牙喇)的重甲,但其重量分布经过科学计算,反而更为合理,大大减轻了士兵的负荷。头盔为改良顿项盔,护颈、面具一应俱全,只露出一双锐利而冷静的眼睛。

火器方面: 每人标配两柄格致司与兵仗局联合研发、工艺极其精湛的“崇祯五式”双发短铳,置于腰间皮质枪套中。这种短铳可在极近距离瞬间倾泻两发威力巨大的弹丸,足以在接敌瞬间制造恐怖的杀伤效果。此外,每人还配有一杆经过深度改进的燧发鲁密铳,取消了缓慢的火绳,使用更可靠的燧石击发,无论是射击精度、射程还是射速,都远超此时东西方军队普遍装备的火绳枪。

近战武器: 统一配备由水力锤锻机千锤百炼而成的优质镔铁腰刀,刀刃寒光凛冽,吹毛断发。此外,每人还有一支特制的短柄铁锏,既可作破甲钝器使用,其尾部的钩爪设计也能在必要时充当攀爬工具,功能多样。

辅助装备: 为实现高速机动,每人配双马,一匹乘骑,一匹专门驮载装备、给养。他们还携带少量由宋应星指导改进的、燃烧效能更高、信号更鲜明的烟火,用于战场通讯,以及内装云南白药等特效金疮药的急救包。

八月初,“利刃营”如同融入大地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广袤的漠南草原。他们摒弃了传统大军行动的辎重拖累,依靠精准的舆图和精锐的夜不收前导,行动如风,昼伏夜出,以惊人的纪律性和隐蔽性,精准地绕开了所有零散的蒙古游骑哨探。曹变蛟如同一头经验丰富的头狼,带领着他的狼群,在草原的脉络上无声穿梭,直指猎物心脏。

九月初,经过周密侦察,曹变蛟终于锁定了粆图台吉主营的确切位置以及其防御的薄弱环节。

总攻,在黎明前最黑暗、也是守备最松懈的时刻骤然爆发。这不是一场传统的两军对垒,而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与体系碾压。“利刃营”以精干小队为单位,如暗夜中的毒蛇,首先利用涂抹了迷药的吹箭、特制短弩以及娴熟的格杀技巧,无声无息地清除了外围的所有明哨、暗哨。当渗透到足够近的距离时,曹变蛟一声令下,攻击正式开始。

第一波打击来自“崇祯五式”双发短铳。刹那间,核心大帐区域爆豆般的铳声密集响起,炽热的铅弹如同死神的镰刀,在近距离将匆忙冲出帐篷的蒙古武士成片扫倒。巨大的声响和瞬间惨重的伤亡,在营地中心制造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紧接着,装备燧发鲁密铳的士兵们占据制高点,开始进行精准点名射杀,任何试图集结部队、发出命令的蒙古军官、头人,往往刚喊出几个音节,就会被不知从何处飞来的铅弹夺去生命。

蒙古叛军素以悍勇着称,他们匆忙抓起弓箭、马刀,试图反击。然而,他们的弓箭对于“利刃营”的精钢复合甲胄收效甚微,大部分箭矢要么被弹开,要么勉强嵌在外层甲片上,难以造成致命伤害。而他们的皮甲甚至锁子甲,在明军精良的火器与锋利的腰刀面前,却如同纸糊一般。“利刃”们的战斗动作简洁、高效,三人或五人为一小组,相互掩护,短铳轰击、鲁密铳点射、腰刀劈砍、铁锏破甲,衔接得天衣无缝。他们如同冰冷的战争机器,在混乱的敌营中稳步推进,所过之处,只留下一地狼藉和残缺的尸骸。

曹变蛟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目标明确,直扑那顶最为华丽的核心大帐。他手中的马槊如蛟龙出海,精准地挑开试图阻拦的侍卫。粆图台吉刚仓促披挂完毕,手持弯刀冲出大帐,迎面便撞上了这尊煞神。曹变蛟岂会给他任何机会?疾风骤雨般的攻势之下,不过数合,这位曾不可一世的叛徒便被曹变蛟一槊刺穿胸膛,当场毙命。

主将阵亡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叛军中蔓延。本就陷入指挥瘫痪、被完全打懵的蒙古军队,最后一点抵抗意志也彻底崩溃。战斗迅速从激烈的对抗转变为一边倒的追歼与屠杀。失去组织的牧民骑兵,在装备、训练、战术全方位领先的“利刃营”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当朝阳最终升起,照亮这片血腥的营地时,战果统计连“利刃营”自身都感到一丝震惊:他们以不可思议的零阵亡(仅有数人轻伤),彻底击溃了两万敌军,阵斩包括粆图台吉及其以下贵族、头人数千,俘获壮丁过万,缴获的金银财物、皮革粮秣不计其数。而其中最为宝贵的,是那近万匹膘肥体健、可立刻编练骑兵的优质蒙古战马,以及数十万头足以支撑大军长期作战的牛羊。

十一月的北京,已是朔风凛冽。当曹变蛟押解着绵延数十里的战利品凯旋而归,漠南大捷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朝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这不仅是军事上对叛逆及其后台的强硬回击,证明了皇帝亲力亲为编练新军的巨大成功,更在实质上极大地缓解了朝廷长期以来萎靡不振的马政压力,为军队补充了宝贵的战马和军需物资。朱由检的威望,借此一战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几乎就在漠南捷报抵达御前的同时,另一份来自东南沿海的六百里加急奏章,也送到了皇帝的龙书案上。奏报来自龙江水师提督俞咨皋。

俞咨皋在奏报中详细陈述了近期在肃清江苏、浙江东部海域匪患时的一系列行动。水师连续发起了数次清剿,战果看似颇丰:击沉、俘获海盗船只数十艘,擒获或斩杀匪徒上千人。然而,在后续的审讯和清查中,俞咨皋及其部下却发现了令人极度不安的异常。

这些被俘的海盗,成分极其复杂。其中不仅有中土亡命之徒,更有相当比例是来自东瀛的倭人浪人,以及一些皮肤黝黑、言语不通、据信来自南洋群岛甚至更遥远地方的土人。这些异域面孔的海盗,作战风格凶悍异常,往往悍不畏死,与以往那些见利忘义、遇强即溃的中国海寇截然不同。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被缴获的海盗船只上,竟然装备了制造精良的西洋制式火绳枪,其战术配合也显得颇有章法,远非寻常乌合之众的海匪所能比拟。

俞咨皋在奏章中语气凝重地指出,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海盗的背后,极有可能存在来自日本平户藩某些强力大名势力、乃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影子。他们似乎并非单纯为了劫掠财物,而是在有意识地、成体系地试探大明沿海防线的虚实、水文情况、守军反应速度以及防御弱点。这种带有明确战略意图的骚扰与渗透,让俞咨皋深感忧虑,他在奏章结尾强烈预警:这很可能是一场更大规模阴谋的前奏,或为未来某种形式的武装冲突甚至入侵做准备。

暖阁内,炭火盆驱散了些许寒意,却驱不散朱由检眉宇间的凝重。他面前的书案上,并排放置着两份文书:一份是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与缴获数字的漠南大捷捷报,另一份则是俞咨皋笔触沉郁、充满警示的东南海警奏章。

年轻的朱由检出手,轻轻抚摸着“利刃营”呈上的那柄缴自粆图台吉的镶金宝刀。刀鞘华丽,刀刃依旧锋利,象征着漠北暂时被斩断的威胁。然而,他的目光却并未在捷报上过多停留,反而久久凝视着那份来自海洋的警报。

漠南的威胁暂解,但辽东的后金,那个名为皇太极的雄主,其势力和野心远比一个粆图台吉要可怕得多。如今,东南海上又现强敌环伺,荷兰人、倭寇、乃至可能与之勾结的海上残余势力……帝国的敌人,从未消失,只是变换了形态和进攻的方向。他倾注心血打造的“利刃”初试锋芒便惊艳天下,但这把刀,未来要应对的,恐怕不仅仅是草原上的叛徒。

他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推开了一丝缝隙。刺骨的寒风立刻涌入,卷动着他的龙袍。殿外,紫禁城的飞檐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划出冷硬的线条,风中传来的呜咽之声,仿佛不仅是寒冬的序曲,更是这个时代深沉的悲鸣与警示。

崇祯五年的冬天,确实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冷。然而,朱由检心中清楚,刚刚过去的血火、耕耘与征伐,无论是漠南草原上那场碾压式的胜利,还是东南海疆那看似零散却暗藏杀机的冲突,都仅仅是一个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凶险莫测的时代的……序幕。真正的风暴,还在远方积聚着力量。中日之间的历史宿怨,与西方殖民者在远东的激烈角逐,即将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掀起前所未有的巨浪。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