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23章 欲待春时

撰鼎记 第23章 欲待春时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崇祯三年的初春,华北平原如同一块被冻僵的巨硕伤疤。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去岁秋收的歉余与持续酷寒雪灾的叠加效应,正以最惨烈的方式呈现。积雪消融后,露出的不是生机,而是冻得硬邦邦、了无生气的土地,以及道路两旁不时可见的、蜷缩僵卧的饿殍。村庄十室九空,幸存的百姓面黄肌瘦,眼神麻木,树皮草根早已被啃食殆尽,易子而食的惨剧在绝望的阴影下悄然发生。官道上,灰色的流民队伍漫无目的地蠕动,向着残破的县城或传闻设有粥厂的大镇蹒跚而行,仿佛一股股预示着毁灭的暗流。整个北方大地,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与绝望之中。

然而,在这片哀鸿遍野的图景中,却有一道道脉络在顽强地搏动,竭力维系着帝国不至于立刻分崩离析。那便是经过大力整顿和改革的皇明驿站体系。

自崇祯元年起,在皇帝的亲自推动下,以徽商巨贾吴养春为首的南方资本,联合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协调的内廷及地方官府力量,对原有的臃肿**驿站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的皇明驿站,被赋予了远超传递公文、迎送官员的职能——赈济、修路、物流、信息枢纽,多位一体。

在通往各灾区的官道上,可以看到穿着崭新统一号褂的驿卒,带领着招募来的流民青壮,冒着尚未散尽的严寒,奋力清理被积雪和泥泞阻塞的道路。镐头敲击在冻土上,迸发出零星的火花;夯土号子声在荒凉的原野上回荡,显得格外清晰。一座座经过修缮或扩建的驿站,不仅储备了部分应急粮草和药物,更成了临时收容流民、组织以工代赈的核心据点。身体尚可的流民被登记造册,参与修路、疏浚附近河道、为驿站砍柴运水,以此换取每日足以果腹的稠粥和微薄的工钱。这虽只是杯水车薪,却仿佛在无边的黑暗中点燃了几点星火,让一部分人看到了活下去的微弱希望,也极大地减少了流民沦为寇盗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套焕然一新的系统,如同帝国的神经网络,变得更为高效可靠。通过驿站快马和经过整修后相对畅通的官道,朝廷的政令、各地的灾情军报得以更快传递;南方商人认购国债的银两、支援北方的物资,也开始尝试通过这条相对稳定的陆路渠道进行转运。吴养春以其商人的精明和高效,将商业运作的模式注入驿站管理,大幅削减了冗员,明确了责权,提升了效率与抗风险能力。这条重新搏动起来的生命线,正艰难地对抗着弥漫北方的死寂。

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内阁新人被皇帝赋予重任的督治河北军政的卢象升,如同一个孤独而坚定的斗士。他亲眼目睹了易水河畔冻毙的累累尸骨,听到了德州城外饥民夜间的绝望哀嚎。河北、山东之地,民风向来彪悍,自古便是慷慨悲歌、出精兵锐卒之乡。如今,在天灾和官府盘剥的双重压迫下,这股彪悍之气正逐渐转化为危险的躁动,小股的“杆子”土匪已然出现,更大的民变一触即发。

卢象升深知,单纯的赈济如同扬汤止沸,必须给予生路与希望。他一方面利用皇明驿站体系,极力协调那永远显得捉襟见肘的粮草,设立粥厂,延缓死亡的蔓延;另一方面,他果断地行使皇帝赋予的非常之权,开始推行一套更为激进的政策——化流为民,编练新军。

他轻车简从,只带着少量亲随,穿梭于残破的城镇与乡村之间。面对地方豪强那高墙深垒、围积居奇的粮仓,他有时温言劝谕,陈说利害;有时则不惜以麾下刚刚聚集的微弱武力相威胁,强行“劝捐”,将粮食分发给濒死的饥民。他广泛张贴告示,宣布将以皇明驿站和修缮后的官道沿线堡寨为依托,招募流民中的青壮,编练乡勇,名曰“河北新军”承诺给予口粮、饷银,并以其表现,未来或可转为正式官军。

“乡亲们!”卢象升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寒风吹拂着他文官袍服的下摆,但他的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洪亮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与力量,“与其饿死沟壑,或为贼寇死于刑戮,何不拿起刀枪,跟随卢某,搏一条生路!尔等今日护佑乡梓,他日亦是为国效力的功臣!”

他那文官出身却异常刚毅的气质,以及眉宇间那股忧国忧民的焦灼与坚毅,感染了许多走投无路的汉子。河北、山东的子弟,骨子里流淌着尚武的血液。在生存和尊严的双重驱动下,响应者日渐增多。卢象升事必躬亲,亲自选拔军官,制定操练章程。虽然装备简陋,多是竹枪木棍,粮饷时断时续,但这支在苦难中孕育的新生力量,却带着一股求生的狠劲和对带领他们活命的卢总督的朴素忠诚,开始在混乱的北地逐渐成型。卢象升知道,这是一步险棋,是在火山口上舞蹈,但也是无奈之中唯一可能化危机为转机的希望。

与此同时,帝国的北疆防线,也在紧张地布防。京营中最为精锐的一部,在张之极的率领下,携带着一批工部军器局赶制的新式火器,秘密来到宣大防线,做着进入蒙古草原支援林丹汗的最后准备。善于侦察刺探的“夜不收”被更频繁地派往塞外,他们不仅监视着后金军的动向,更有意无意地将皇太极已经征召野人女真各部集结大军的消息透露给蒙古林丹汗的部众,草原四处都在诉说当年成吉思汗覆灭完颜大金时残酷的杀戮加剧了蒙古人对后金可能西进的警惕,促使林丹汗内心的天平越发靠向大明。

在辽西,督师袁崇焕继续着他“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遵照皇上的旨意征召了大批民夫,储备了大量的砖块原木,做足了在大凌河一带修筑坚城的准备工作。登莱巡抚孙元化与东江镇黄龙总兵和毛承禄副总兵也在加紧备战,登莱水师和东江水师火炮就位,炮弹充足,水军士气高涨,就等着一声令下对后金的防线发动突袭。

朱由检坐在乾清宫东暖阁御案前一份份军报放在他的御案。局势已布好,军心可用,就等着皇太极的行动了。朱由检自己深知目前皇太极拥有精兵不下十五万,而且战力强悍,就目前大明的军队还无法正面与其对抗,他不断的劝诫自己,一定要保持耐心待时而动。

而在帝国的内部命脉——漕运与黄河沿线,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进行。被朱由检寄予厚望漕运总督李从心正奋力督治徐州段的漕运险工与黄河堤防,确保江南的钱粮能够尽可能顺利地北运,这是维系京城与北地生存的另一条生命线。各项水利工程也在利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艰难推进,既安抚流民,也试图为来年的农业生产恢复一线生机。

乾清宫内,朱由检的御案上,并排放着卢象升关于河北灾情及编练“河北新军”的详细奏报,以及吴养春通过曹化淳转呈的、关于皇明驿站运营及南方资金流入的最新账目。一边是地狱般的惨状和孤臣在绝境中的奋力挣扎,字里行间仿佛能闻到血泪与泥土的气息;一边是冰冷的银钱数字和新生的物流网络所带来的微弱希望。

他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北方荒野上饥民绝望的呜咽,也能听到驿道上清脆的马蹄声和修缮道路的沉重号子。这个帝国,正在最深的泥淖与冰封中,进行着一场悲壮而艰难的自我救赎。他提起朱笔,在卢象升的奏报上用力批下:“卿之苦心,朕已知之。河北新军所需钱粮,朕已命户部优先拨付一批。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朕信卿能权衡利弊,稳住北地大局。”

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驿站、新军、商盟、边备——正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于尸骸与冻土之间,艰难地萌发出稚嫩而脆弱的新芽。这微弱的生机,能否抵御住内部尚未完全扑灭的动荡之火,以及关外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狂风暴雨?答案,或许就写在这个春天依旧刺骨的寒风里,写在那遥远地平线上隐约可闻的铁蹄声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