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1章 除旧布新

撰鼎记 第1章 除旧布新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时维腊月二十八,北京城已是年意渐浓。各衙署虽已封印,但街市上采办年货的百姓却步履匆匆,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去岁辽东战事吃紧,陕西又传旱情,这京城的年,也仿佛在寒风里瑟缩着。更有一层无形的压抑笼罩全城——天启皇帝的大丧未久,按制,民间虽不禁止庆贺,但官场之中,一切从简,紫禁城内更是素服减膳,不闻乐舞。

乾清宫东暖阁内,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驱散了严冬的寒意。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未身着常朝的衮服,仅是一袭玄色便袍,肩头却似承载着整个帝国的重量。他面前围坐的,正是他特意召入京师“共度年节”的几位臣子与学者:徐光启、孙承宗、孙元化、卢象升、杨鹤、汤若望、毕懋康、茅元仪。

“今日请诸位先生来,不拘虚礼,只议实政。”崇祯的声音沉稳,打破了短暂的寂静,“朕欲设一‘集策斋’,专司军国机要、新政方略之咨议谋划。诸位皆国之干臣,学贯中西,望能不吝赐教。”

“集策斋”之名,取集思广益之意,名称少了几分招摇,更合崇祯此刻不愿过度刺激旧有阁部官僚的心思。

孙承宗作为帝师、前蓟辽督师,率先开口,语气凝重:“陛下,集策斋之设,意在纳众之言,直呈天听,实为良策。然权责需明晰,以免与内阁、六部龃龉。老臣以为,当专重于辽东军务、火器研发、财政开源及农政水利等急务。”

“孙师所言极是。”崇祯颔首,取出一卷手谕,“朕已草拟章程,集策斋议定之事,经朕批红,可特事特办,直发相关衙署施行。首要者,一曰强兵,二曰理财,三曰格物。”

话题一开,气氛便活跃起来。徐光启与身旁的汤若望低语数句,转向崇祯,苍老的声音中带着热切:“陛下,臣与汤司铎正合力编译《火攻挈要》,详载西洋炮术与铸炮之法。若得集策斋支持,可在登州、京师设厂速造。另,汤司铎观测天象,预言明岁华北恐有旱情,西洋水利之法或可未雨绸缪。”

汤若望亦起身,用略带异域腔调的官话补充,并呈上带来的新式汲水车、风磨等图样。

卢象升目光炯炯,抚掌道:“若将此等利器用于边镇屯田,可省转输之劳,固我边防!”他年轻气盛,锐意进取,对革新之事最为热衷。

杨鹤却持重摇头:“卢主事之言虽善,然西北民力已疲,骤兴大工,恐滋扰地方。当以抚慰为先,缓缓图之。”他总督三边,深知流民之患,根子在民生凋敝。

众人就兵事、农政、工技争论不休,崇祯则凝神静听,不时发问,或在纸上记录。当毕懋康谈及景德镇瓷业可借鉴西洋珐琅彩技术,烧制更精美瓷器以增岁入时,崇祯眼中一亮。

“毕卿所言,令朕思及一策。”他抬手止住议论,“内帑近来有些进项,朕欲拨出部分,设‘格致馆’,专司火器、农具、舟车、历法等诸般实用之学之研习与推广。徐先生总领馆事,孙元化、汤若望副之,茅元仪等协理。” “格致”一词,取自《大学》“格物致知”,比“格物”更显学问体系之完备。

孙承宗略有顾虑:“陛下,内帑直拨格致馆,恐非成例……”

“成例?”崇祯轻轻放下茶盏,目光扫过众人,“若无于少保革新军制,京师恐早非我有。世易时移,当有非常之策。眼下建奴叩关,流寇初起,国库空虚,若再墨守成规,无异于坐以待毙!”

皇帝语气不重,却字字千钧,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令众人肃然。

这时,窗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提醒着人们时辰已晚。崇祯踱至窗边,望着宫城外灰蒙蒙的天空,声音低沉下去:“今日已是岁末……想起皇兄……去岁此时,尚在……”他语带哽咽,天启七年八月,其兄天启帝朱由校驾崩,灵柩至今尚停于德陵,国丧期未过,宫中年节气氛全无,唯有冷清与哀思。他稳了稳情绪,续道:“想起宁远、锦州将士,此刻正在冰天雪地中枕戈待旦,英国公、袁崇焕携五十万两犒银前去,也不知能否稍解边关饥寒。而据户部报,九边欠饷累计已逾二百万两,朕……心实难安。”

暖阁内一片静默,只闻炭火轻响。国丧之哀、边关之忧、财政之困,像几重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徐光启颤巍巍离席跪倒:“老臣愿捐一年俸禄,助建格致馆。”

卢象升、茅元仪等人亦纷纷起身:“臣等愿捐!”

崇祯连忙亲手扶起徐光启,动容道:“诸位先生请起。朕要的,非是诸位俸禄,而是这破旧立新、共度时艰的赤胆忠心!”他执意留众人用了简朴的御膳——不过是些饺子、年糕并几样小菜,席间依旧不忘讨论各项细节,直至夜幕降临,才命内侍掌灯送客。

众人离去后,崇祯独留徐光启片刻,赐下一架汤若望进献的望远镜,又询问了与耶稣会士合译西学典籍之事,方才让他离去。

待暖阁只剩自己一人,崇祯走回御案,从暗格中取出一份以火漆密密封存的奏报。这是魏忠贤自南京递来的密折。他仔细阅看,上面详述了魏忠贤抵达江南后,如何借售卖宫中“淘汰”古玩为名,暗中结交富商巨贾,并已初步摸清了漕运沿线几个关键节点——淮安、扬州、苏州等地漕帮、官吏勾结,盘剥粮赋、夹带私货的些许证据。

崇祯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秘旨上写下措辞严厉的指令:

“谕魏忠贤:漕运乃国脉所系,积弊已久。卿可借机暗中查访,凡贪墨漕粮、勒索舟师、蠹国病民者,无论官职大小,证据确凿即密拿,严讯其罪,追缴赃款。务须谨慎,勿打草惊蛇,亦不可牵连过广,动摇漕运根本。所得赃银,除部分留用,余者秘密解送内帑。钦此。”

写罢,他用上随身小印,唤来贴身太监王承恩,低声吩咐:“八百里加急,密送魏厂臣。”

王承恩躬身接过,悄然退入殿外的黑暗之中。

崇祯长长吁了口气,望向窗外。夜空寂寥,唯有寒风呼啸而过。这个年,注定在国丧的哀戚、边关的警报与暗流汹涌的革新、整肃中悄然度过。旧岁将除,等待这个年轻皇帝和大明王朝的,是吉是凶?他紧握着那份关于漕运贪腐的密报,眼神愈发坚定而深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