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义父。”
卢芳、薛亮顺势起身。
老杨林一生征战,膝下无子。卢芳、薛亮作为最早收下的太保,杨林对他们的感情也最是深厚。这二人对于老杨林而言,填补了对于父子之情的期盼。
不像后面收下的太保,父子之情亦有,但更多是为了大隋培养人才。
对于秦叔宝,老杨林是真的起了爱才之心,兵法武艺倾囊相授。这才有后来威震天下的瓦岗兵马大元帅——秦琼。
十二太保天资不如秦叔宝,这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差。
能得到杨林的认可,文帝亲封太保之名,最低也是一州守将之才,统领数万大军不在话下。而且他们的身份天然值得信任,是一些紧要关隘比如潼关、函谷关、雁门关以及重要城池如京都大兴、洛阳、涿郡、扬州等关键城池的绝佳守将。
若是太平盛世,十二太保分散各方,足以大大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大隋开国,全国废郡设州,以州、县二级划分全国,全国两百余州。一州长官,已可直达天听。
只有少数如靠山王杨林一般得朝廷信重的宗室大将,方将能权柄扩散到数州之地。
“义父,山东节度使唐大人怎么说?反贼同党可有留下线索?”
“没有!唐璧的奏报只讲述了反贼被救走的过程和结果。后续奏报还未送达。不过老夫看他,也是毫无办法。”
“毫无线索,恰恰也是一种线索。”事关己身,大太保卢芳的思维疯狂转动。“比如,贼人关押地点是如何泄露?后续唐大人全城搜捕又为何无果,是有人暗中包庇,还是城门出了内奸,将贼人放出城去。”
“大哥所言不错。十三弟的计划天衣无缝,唐大人的执行也没有错漏。”薛亮看完奏报,附和道。“不妨换个思路,什么人有能力调动人手,先后在州衙和节度使衙门纵火。又是什么人,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出城去。”
大太保和二太保开口,杨林的目光一一扫过。众太保依照次序应答,井然有序。却都是老生常谈,加大搜索,或是赞同大太保和二太保之言。
唯独七太保,提出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束缚反贼的锁链,即使贼人事先知道消息,没有神兵利器也无法破解。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查。
杨林始终不置可否、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十三太保秦叔宝身上。
深吸一口浊气,秦叔宝上前跪倒,声音铿锵有力。
“义父,此事是孩儿考虑不周,献计疏漏。请义父准我将功补过,回济州擒拿贼人。”
秦叔宝看得分明,自己得杨林看重,已经引起了十二太保的嫉妒和敌意。方才众人应答,有数人隐晦地将责任推到“请君入瓮”的计划上,话里话外都是为何没有将反贼打个半死,限制行动能力。
既如此,秦叔宝索性就坡下驴,主动揽下责任。而这场注定失败的追捕,也能降低十二太保的忌惮。
杨林沉吟。
秦叔宝能看出来的问题,自然瞒不过他。
而今先帝去世,新帝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有所变化,以及宇文化及上位,朝中凶险难测。难保不会有人拿此事开刀,将先帝定下的十三太保之名按下。
不如让叔宝回转济州,能抓回贼人最好,主要是寻回先前失落的十万两皇纲,以此作为新帝登基的礼物,十三太保之名必定再无意外。
就算全都失手,暂时冷落一段时间叔宝,也可以让卢芳他们平衡。
一举多得!嗯,就这么办。
“叔宝啊,你可知此次进京,陛下将正式赐下十三太保之名。你若此时回转,十三太保的封号或许有变。”
“回禀义父,孩儿寸功未立,太保封号受之有愧。还请义父准许,容孩儿擒拿贼人,找回前次被劫的皇纲,为圣上贺,为大隋贺。到时再领封号,孩儿问心无愧,亦可不损义父威名,不伤陛下圣明。”
杨林老怀大慰。
“好!好啊!不愧是我儿。”
大笑之余,杨林也尽览一众义子眼底隐藏不住的不屑和幸灾乐祸之意。虽知人心如此,无可厚非,还是不住叹息,越发看好秦叔宝传承衣钵。
“秦叔宝听令!”
“末将在。”
“着你议事结束后,亲自挑选一营人马,明日一早启程回济州。持本王手令,全权负责擒拿贼人及寻回皇纲之事,唐璧会配合你。”
“本王在大兴城,等你的好消息。”
“是!定不负义父期望。”
待秦叔宝坐回原位,杨林继续问道:
“卢芳,前方行程如何?”
“回义父,两日后我们会抵达潼关。已派出信使通知潼关守将魏文通。”
“甚好。入了潼关,济州军就可以调回,也可免济州再生动乱。你们谁有意带兵回济州?”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想去大兴城面见新君。
新君登基,新年大朝会可是露脸的机会。万一被新君认为对其不忠,那可不只是仕途堪忧,性命也难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